首页 百科知识 七年战争及其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冲击

七年战争及其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冲击

时间:2022-09-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样在其遗嘱中,普鲁士国王承认,女强人特丽莎一旦将国内的局势稳定下来,就会寻机报复。双方在海上发生了小冲突,但法国政府只是召回其驻伦敦大使,并没有向英国宣战。对此,法国在外交上的反应是迅速接近普鲁士的仇敌奥地利。为了先发制人,普鲁士军队率先侵入了萨克森王国,从而挑起了1756年开始的七年战争的大陆战场。因此,有人称七年战争是三十年战争后的另一场宗教阵营之间的对抗。

第二节 七年战争及其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冲击

一、七年战争及其影响

有些历史学家把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的普鲁士态度看成是1870年普法战争后俾斯麦态度的先例。1870年后的俾斯麦在占有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之后,已经表示满足,而最让他担心的就是被欧洲其他国家包围。的确,1748年之后,腓特烈在吞并了富庶的西里西亚后,只有一个念头,就是保持现状。他在1752年的政治遗嘱中写道:“占有西里西亚就像是大众文学的首创故事一样,能够产生轰动效果,但是,模仿者一定会失败的。”[13]他很清楚普鲁士公然兼并西里西亚是对欧洲国际法的践踏,并冒着与其他强国对抗的危险。可是,他埋下的仇恨种子在奥地利帝国中已开始产生了复仇心理。同样在其遗嘱中,普鲁士国王承认,女强人特丽莎一旦将国内的局势稳定下来,就会寻机报复。此话似乎很快就应验了。但是与1870年战败后的法国政治家甘比达不一样的是,甘比达对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所持的态度是:“永远记住,绝不轻谈此事”(thinking all the time ,but talking never)。[14]特丽莎并不是这样处事。她一有机会就向天下人展示她收复失地的决心。这样,1748年普鲁士吞并西里西亚的结果类似于1870年德国吞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他们给欧洲带来的是武装和平。这种和平是表面的,一旦紧张对峙后,双方就可能爆发新的大战,以争高低。

1748年以后,欧洲的紧张不仅是中欧的普奥冲突,法英两国已经在北美地区展开了激烈的殖民角逐。当然这一角逐源于早期的欧洲向新大陆的殖民扩张。1713年根据乌特勒支条约,法国在北美让出了一些地区。但是,到了1754年,随着国内工商业的发展,法国意在建立在北美的支配地位,其中包括把北美十三个英属殖民地的发展限制在阿勒汉艮斯山脉以东,同时在俄亥俄地区建立法国殖民势力范围并控制密西西比河流域。尽管英法两国政府没有公开宣战,但他们各自在北美的殖民当局却不愿意受母国政府的控制。1755年5月,法国派出一支舰队前往北美,以加强殖民当局的控制力,随即英国也派出一支海上劲旅以抗衡。双方在海上发生了小冲突,但法国政府只是召回其驻伦敦大使,并没有向英国宣战。这样的紧张升级让英法两国在欧洲寻找各自的盟友,以稳定欧洲后方,以备在海外殖民地的争夺中摊牌。历史学家戴维斯写道:“海外殖民地的争夺与欧洲霸权的争夺是同时进行的,欧洲的谈判往往是以殖民地作为筹码。”[15]1754年1月,英国与普鲁士缔结了《西敏寺特条约》,它是欧洲外交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条约。两国国君保证在北美动荡之际,相互支持,保证中欧的稳定。对此,法国在外交上的反应是迅速接近普鲁士的仇敌奥地利。古老的政治信条“我的敌人的敌人,是我的可能的朋友”一直在欧洲被奉若箴言。

法国外交政策制定者很清楚法国不应再与哈布斯堡王朝为敌。早在1755年,奥地利驻巴黎大使康尼茨就向法国表示,如果法国支持奥地利收复西里西亚,该国政府将支持法国在意大利的领土补偿,鉴于英国已与普鲁士结成同盟,法国在中欧的唯一选择就是奥地利。1756年5月1日,哈布斯堡—波旁王朝结成了第一次凡尔赛同盟。这一同盟协议包括两个子条约,第一个条约是,一旦英法在北美地区发生冲突,奥地利将保持严格中立;第二个条约是,双方将相互保障各自在欧洲的领土安全和完整。由于法国的目标就是保证其在欧洲的利益免受威胁,因此,这一条约是有价值的。但是很快两国意识到一旦奥普两国战争爆发,想保持有限地参与欧洲的战争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一个或倾全国之力,或根本不要加入的战争。因此,1757年5月1日,法奥两国签订了第二个凡尔赛条约。双方在条约前言中明确表示结盟的目的是要削弱普鲁士的力量,以便他在将来不再成为欧洲和平与宁静的破坏者。

这样,英普联盟能够确保英国在欧洲较量中占有四点优势:第一,保护汉诺威免遭法国进攻;第二,维持欧洲大陆上的总体平衡;第三,防止法国拥有或控制比利时的港口;第四,尽可能把法国的力量牵制在欧洲战场上。普鲁士的行为的确保证了英国的利益。同样,法国与奥地利的盟约也保护了法国在欧洲的利益,同时满足了奥地利的安全要求。但是,这还不能让特蕾莎放心。作为一个传统的欧洲大国,奥地利的外交官们素来以谨慎、缜密而著称,他们想到了俄国。1756年4月10日,奥地利驻圣彼得堡大使向本国政府报告,俄国政府同意加入奥地利、萨克森的三国同盟,进攻普鲁士,然后一分为三,让这个咄咄逼人的邻国倒退到中世纪早期的勃兰登堡领地。这时,腓特烈通过收买和美人计也获得了三国瓜分普鲁士的计划。为了先发制人,普鲁士军队率先侵入了萨克森王国,从而挑起了1756年开始的七年战争的大陆战场。接着奥、普的各自盟国英、法也卷入了战争。战争从欧洲扩大到海洋和北美战场。

七年战争(1756—1763)无疑是18世纪一场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有人将其比喻为19世纪的克里米亚战争。不论它们是否有比较性,欧洲的两大政治阵营划分清晰。一方是法、奥、萨克森等欧洲天主教国家,并有俄国和瑞典的支持;另一方是英、普以及少数几个北德国家,西班牙后来加入到法国的一方,而荷兰的中立明显倾向英、普阵营。因此,有人称七年战争是三十年战争后的另一场宗教阵营之间的对抗。其证据是教皇公开希望奥地利获胜,并且允许天主教徒在这场战争中为奥方募捐。但是,如果仔细分析交战国的政治目标,宗教因素还是十分有限的。正如丘吉尔所言:“与法国的这场战争是历史上空前的世界战争。鉴于他在北美和欧洲追求支配地位,英国决心在全球范围内严厉打击法国,否则他还会再次崛起。”[16]这个分析表明七年战争或“第一次世界大战”(丘吉尔语),实质上是英法的另一次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

战争初期法国在海外的军事行动频频告捷,而奥俄联军又重创普鲁士军队。1760年,柏林被奥俄军队包围,失败即在旦夕。但是,决定战场命运的因素变化莫测,而英国与普鲁士更是没有到祈求和平的地步。特别是英国在强硬派的皮特掌权后,积极进攻以挽回败局。双方伤亡很大,法国不仅要单独支撑海外战争,还要资助奥军作战,因此,从1761年开始,交战双方派出了外交代表进行接触,以寻求和谈来结束战争。史学家莫沃特写道:“战争继续下去不仅要毁掉法国,对普鲁士也是致命的。”[17]1762年1月5日,俄国女皇伊丽莎白的突然去世,又为陷入困境的腓特烈带来了希望,因为新的沙皇继承人彼得三世主张退出战争。此时的法国也丧失了其海军主力和北美的大部分地区。没有海军,继续与英国争夺世界霸权近似于空话。没有俄国的支持,奥地利收复西里西亚也是困难重重。双方的精疲力竭迫使英法首先表示愿意结束战争。但是,此时的西班牙加入到法国一方。1761年8月15日,西法签订了第三次家族条约,两国君主许诺在战争中相互支持,共同停火,并保证各自的海外领地。就西班牙的实力而言,其海军根本帮助不了法国夺回失去的北美领地。他在战略上更是缺乏考虑,即使为了夺回直布罗陀也不应该忽视他在拉丁美洲的利益与安全。

1759年荷兰政府试图调停并提出了所谓的海牙声明,但是没有产生太理想的结果,战争断断续续地持续到1761年。此时法国的财力已紧张到极点。3月26日法国外长乔索尔提出了和谈建议,并在古城奥格斯都堡与奥地利、俄国代表会晤并在和谈协议上签了字。英国和普鲁士政府立即表示同意,并任命了各自的全权代表。颇有经验的乔索尔意识到多方会谈很难产生好的效果,因为各国的利益不同,因此,他提议英、法两国举行直接谈判,皮特表示赞同。但是和谈很快破裂,部分原因是英国的主战派提出法国不仅要割让加拿大,也要让出地中海的米诺卡岛,另外是由于英国坚持对普鲁士的各项军事援助必须要到和平实现之后才能停止。

当和平努力失败后,战场上的较量再次恢复并将决定最后的命运。然而,人力资源的白白浪费压得各国政府和人民喘不过气来。就在此时,助长欧洲战争而非和平的事件是西班牙政府决定参战,并与法国在1761年8月15日第三次签订了“家族条约”。从外交上讲,这无疑是法国的一个胜利,因为西班牙毕竟还有些海军实力和一个海外殖民帝国。但是,从军事上讲,西班牙的加入确实改变不了什么,因为法、西两国的海军之和也不能有效地制衡英国的海军。从策略上讲,吸引西班牙参战的主要考虑是夺回直布罗陀与米诺卡岛屿。但是,西班牙政府是否审时度势地考虑过整个西属美洲的海岸完全暴露在英国海军的炮口下的严重后果是什么?从最后的结果上讲,西班牙加入法国阵营只能是使已有端倪的和谈变得更加复杂。

面对西班牙的参战,英国内阁分成明显的主战派和主和派。以老皮特为首的强硬派主张立即对西班牙宣战,采取攻击西属殖民地的方法打击西班牙商业利益,最后迫使其屈服或退出战争。经过激烈的辩论之后,主张谨慎和长远眼光的稳健派占了上风。为此,老皮特辞职,接替他的是稳健派的人物布特。到了1762年,英国对西班牙宣战,西班牙则以入侵葡萄牙作为报复。欧洲的战争又有失控之势。从整个军事角度分析七年战争,欧洲被划分成两个战场,一是以英法为主导的海上和海外殖民地战场,西班牙也在战争的后期加入;另一个是欧洲大陆战场,普鲁士与奥地利、俄国和瑞典拼杀。就海外战场而言,英国继续以明显的优势连连挫败法国,而在欧陆战场,从1762年6月之后,俄军开始从西里西亚撤军,瑞典也以维持现状为条件与普鲁士讲和,就连英国也主张对奥地利的领土要求作些让步。但是,腓特烈坚决拒绝接受这种条件的和平。普奥军队仍在流血厮杀之中,特别是在西里西亚地区,普军再次表现出普鲁士的军事能力和“条顿精神”。英国不得不使用他唯一能让普鲁士调整其外交政策的法宝——在经济援助上要挟腓特烈。

在英国,主和派的布特首相倾向与法国直接进行谈判。作为当时欧洲外交中盛行的惯例,交战双方在没有停战之前允许其外交官相互接触。实际上已经被战争拖得筋疲力尽的法国正期待着英国表示出主动,法西为一方与英葡为一方很快就于1762年11月3日在枫丹白露签订了临时停战条约草案。当然,作为主要参战国家的英法在和谈中也强调了各自盟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实际利益。由于两国政府保证不再给各自的盟友提供援助,普奥之间的停火只是时间的问题。根据巴黎条约,英国获得了加拿大(除魁北克法语区保留),但仍然允许法国渔民保留圣·庇艾尔的米切隆等岛屿作为捕鱼休息的场所。在西印度群岛和印度,法国也同样把其原有的地位让给了英国。后来丘吉尔骄傲地写道:“此时是大英帝国的巅峰时刻。”[18]

正式的《巴黎条约》是在1763年2月10日签订生效的。可以想象到在英国议会中难免有一场激烈的辩论。以老皮特为代表的强硬派认为:《巴黎条约》所带来的和平是不稳定的,因为它让敌人恢复了战前的实力水平。此外,这个和平的代价是高昂的,因为英国所获得的领土不如最后交出去的地方。[19]此话是否准确,有待推敲,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英国政治家们必须在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之间作出选择。无论谁占上风,英国都会成为无可争议的海上霸主和殖民帝国。此后,全球范围的均势体系朝着有利于英国的方面发展。

与历史上任何战后条约一样,1763年的和平也是根据战场上的结果而决定的。普鲁士完全掌控了西里西亚,英国获得了北美大陆上的支配地位。但从英国主动交还出去的领土来看,他还是表现出了战略眼光。首相布特和谈判代表贝德福德认为英国如果对领土表现出太贪婪,会造成欧洲其他国家联合起来,形成志在推翻现状的敌对国家联盟。在这种考虑之下,英国让出局部战果换取渴望的和平。外交史学家莫沃特指出:历史上,英国的兼并是有节制的。这主要表现在他不轻易去羞辱对手。英国外交官尼科森后来也赞同英国对外政策中的精华部分:注重节制,讲究公平,坚持长远利益,表现出相对理性。[20]

这场战争对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鉴于在战争中独自抗拒俄、奥、法、瑞等国,以及目睹英国在战时主动与法国进行和谈,普鲁士开始疏远英国(不是敌视英国),追求东方优先的政策,即不与俄、奥为敌。这种政策一直影响到俾斯麦时期,也是造成1772年开始参与俄、奥瓜分波兰的后果之一。三个东方君主明白,只要欧洲整体均势不被打破,英、法两国就不会轻易干涉东欧事务。三次瓜分波兰是18世纪欧洲外交中最公然的对一个主权国家的蹂躏,同时也需看到,1763—1789年的25年里,欧洲大国之间没有在欧洲战场上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他们的视线集中在海外的美国独立战争

二、七年战争对欧洲的影响与瓜分波兰

七年战争的后果是法国不再是海外帝国,直到19世纪帝国主义时代,欧洲才是法国的舞台。而英国建立了一个全球范围的海上帝国,东到印度、地中海,西到北美、加勒比海,都能见到英国海军的游弋。丘吉尔称这是英国建立海外帝国的第二阶段。这一成就远比历史上的罗马帝国更加辉煌。但是,这一成就必须要付出代价。首先,法国的怨恨与复仇愿望从来没有泯灭过,欧洲其他国家的嫉妒和不满随时可能表现出来(12年后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表现就是如此)。另外一个致命的错误就是英帝国的傲慢让其无视其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利益。在法国的煽动下,北美地区终于在1776年打响了反抗母国高压政策的第一枪。文人墨客称之为震撼世界的第一枪。这无疑是文学上的夸张、历史上的杜撰。不仅中国的清王朝没有听到,就连欧洲的普、奥、俄等国也没有兴趣去倾听。美国历史学家贝利写道:“当有人向腓特烈禀报北美民兵在波士顿郊外打响了反抗英国的第一枪时,他问属下,‘波士顿在哪里’。”[21]

实际上就欧洲国家体系而言,1763年的欧洲国家更趋向于欧洲内部事务而非海外扩张。莫沃特这样形容:1763年的条约暂时让七年战争的伤口结上了痂,但是各国内心的不满和夺取领土的欲望依然存在。虽然各国退居防守,但是武装和平的气氛到处可以感受到。1764年,普鲁士与俄国签订了条约,从而走向了后来德国的“东方政策”的第一步。很明显,这一条约旨在防止奥地利及其同盟的攻击。沙俄在得到普鲁士这个盟友之后,大胆地向奥斯曼帝国开战。他们之间的冲突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地缘考虑。俄国有信心击败这个正在迅速衰亡的帝国,并在战场上让土耳其人看到了保守、停滞、落后所带来的耻辱。普鲁士作为盟友,并没有加入俄国的对土战争。但在财政上,腓特烈还是慷慨解囊。1770年,俄军乘胜追击,只是多瑙河才把他们阻挡住了,而让土军退至保加利亚地区。但是,奥地利一直密切地注视着周边的局势,他不会允许俄国在巴尔干地区扩大其势力范围,并且暗示,一旦俄军跨过多瑙河,奥地利必将宣战。

当时所有的政治家都明白,如果俄国与奥地利发生战争的话,普鲁士势必站在俄国一方,而法国必然支持奥地利,可能还会有波兰和萨克森王国随后。这样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不仅是战争的财政负担,更重要的是奥地利仍以夺回西里西亚为既定目标。此时年迈的腓特烈不想再卷入大国间的冲突,却常常谈起欧洲社会的和谐。可是鉴于严酷的权力政治的现实、各国对自己安全的关注以及对领土的追求,腓特烈提出了一个更加恶毒或者很有争议的计划,就是俄、奥、普三国瓜分波兰。

波兰是东欧一个幅员辽阔但政治组织松散的国家。虽然自称为共和国,可是他既缺少公共参政意识,也没有大众选举制度,因此,只能称为是一个组织结构松散、政府无力、国防空虚的多民族集合体。实际上,波兰的政府官员贪污成风,常常接受外国的贿赂而出卖自己国家的利益。奥地利女皇特丽莎和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欣然同意瓜分波兰的计划,那就是为了在欧洲避免大国间的战争,必须以瓜分波兰为条件。第一次瓜分波兰是1772年8月5日,俄、奥、普三国各自得到其要求的部分。虽然波兰的中心部分还予以保留,但已孤身陷入三大国包围之中,所处的命运可想而知。后来,19世纪德国历史学家黑伦写道:“当三个东欧专制君主开始颠覆波兰的命运时,他们的行为会给欧洲政治制度带来何种后果呢。”[22]欧洲体系的维护者英法无所作为,即使他们想有所作为,也未必甘愿挑战三个东欧专制君主国家,更何况英国的传统利益不在东欧,法国虽为波兰的友好国家,但当时又被与奥地利的军事同盟条约所束缚。此外,最关键的因素是英法两国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物质准备上,仍没有从七年战争的阴影中走出来。就在欧洲国家关注欧洲本身的变化时,1775年到1783年,北美的独立战争爆发了。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虽然没有触及欧洲国家体系,但是导致了英国孤身与法、西、荷的直接对抗和整个欧洲国家的孤立和反对。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北美独立战争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美国历史学家贝里斯写道:“正是欧洲国家间的吵闹,才让美国有了真正的安全。”[23]

1783年,美国获得了政治独立。从理论上讲,这是欧洲国家体系的第一次海外扩大,因为美国在历史、文化以及整个政治思维上都没有脱离欧洲的影响。但是从现实政治讲,新获独立的美国并不急于参与欧洲事务。用华盛顿的话讲:经济上保持密切的联系,但从不参与任何肮脏的政治纠纷。在经历了美国的独立战争后,法国虽然在心理上报复了英国,但在财政上负债累累。同样,英国也陷入了对外政策的反思与调整。从1783年到1789年,整个欧洲似乎给人以平静的感觉,西欧既无战事,东欧亦没有领土瓜分。但是,在这表面的宁静下,蕴藏着历史学家所说的“帝国的衰弱和王朝的危机”,最明显的就是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

在总结1763年到1789年这26年的欧洲外交活动时,各君主国家(除英国外)基本上缺乏一种明确的外交政策指导思想,只有临时的、具体的国家利益可以称之为指导原则。在这期间,丹麦王国是较成功地避免对外战争的欧洲国家。当时的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和国际法的流行,促使这一时期甚至整个18世纪成为一个相对“理性”的时代或者开明君主统治时期,但是在1789年之前的26年里,欧洲还是存在着武装冲突以及战争危机。首先,七年战争结束后,英西两国再度陷入墨西哥湾的密西西比河出海口所有权的争夺。虽然没有演变成大规模的战争,但是两国的敌对情绪随时有再次爆发的可能。1770年,西班牙政府派出远征军占领了有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的首府(英国政府称之为福克兰群岛)。西班牙政府寄希望于法国会根据法西两国的“家族条约”参加对英国的战争,但是刚从七年战争中走出不久的法国已无力再在海外进行另外一场大战。鉴于这一现实,国王理查三世命令西班牙军队撤出该岛,并宣布这一远征军行动是“不幸”的事件。用外交语言来解释,这是西班牙向英国的道歉。但与此同时,马德里也重申西班牙对该岛主权的拥有。然而,随着英国海军的日益不可挑战,到1815年后,英国对该岛的实际占有已是不可动摇的了。[24]

三、英帝国体系的第一次解体——美国的独立

此时对英国权力的挑战来自其帝国的内部而非外部。1776年,北美独立战争爆发,英国不得不投入精力处理此事。当处心积虑的法国看到北美十三州的反抗力量表现出独立的决心和能力时,便于1778年2月与北美独立者签订了同盟条约,并明确宣布双方相互支援,不采取单方面停火,并把北美独立作为双方联合作战的最终目标。显然,法国的支持首先是出于削弱已经令欧洲国家均感不安的英国势力,以便在某种程度上恢复法国传统的大国地位,同时带有强烈的报复心理,以雪七年战争给法国带来的耻辱。为此,全力支持北美抗击英军、赢得最终独立,是法国当局,特别是其外交大臣的近期目标。英法进入战争状态,但是双方并没有正式宣战,只是各自召回了驻对方首都的大使。值得一提的是,1770年,主张并策划西班牙远征马尔维纳斯群岛的首相阿兰达此时正是西班牙驻巴黎的大使,他高呼要报复英国,尽一切努力要把西班牙纳入这个反英同盟。但是,查理三世有所顾虑。一是西班牙的实力到底多强他心中无数;二是支持一个摆脱英国统治的北美独立可能会影响到南美的西属殖民地。[25]于是,西班牙只与法国签订了攻守同盟,以收复直布罗陀岛为参战的目的,而非北美的最后独立。尽管如此,法国又多了一个军事盟友,从而有利于他支持正在艰苦奋战的北美十三州的独立事业。

就海军实力而言,英国海军是有能力对付法西两国海军的。同时,英国也利用“分而治之”的办法,设法拆散法西同盟。1780年,英国全权代表密访马德里,进行了近8个月讨价还价的谈判。但是,英国海军在公海上对中立国船只的野蛮行径,激起了整个欧洲国家的不满甚至反抗。英国的海军以检查违禁品为名,严重地破坏了其他国家与法国、西班牙和美洲的海上贸易。1780年,俄国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不愿意其谷物出口受影响,宣布了中立国家海上权利保护宣言,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包括,中立国家所载运的交战国家的物资不能予以检查和没收(禁运品是指——武器、弹药等军用品)。法西立即赞同俄国的宣言,但是英国却试图解释既定的国际法原则。英国的解释不能让欧洲国家接受。莫沃特写道:“整个欧洲国家包括英国的传统盟友——葡萄牙或是积极对抗英国,或是消极抵制英国,他在历史上从未受到如此的孤立与敌视。”[26]

让英国当局突然意识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现实是1780年7月欧洲多国宣布支持并形成了一个武装中立公约,其宗旨是这些中立国——俄、丹、瑞、荷、普、葡、西西里和奥地利有与任何交战方进行除了禁运品之外的贸易自由。武装中立条约的签字国一致同意将用他们的海军来捍卫他们的海上贸易自由权利。当然,英国无意与整个欧洲国家进行抗衡。丘吉尔后来写道:局部的妥协是上策。[27]同时,为了集中解决北美独立战争和有重点地打击有威胁性的国家,英国于1780年12月向荷兰宣战。这一举措很好理解。就军事力量而言,荷兰的威胁是微不足道的,但是,荷兰在北美地区仍然是英国的经济商业对手,同时它当时向北美和法国提供了宝贵的贷款。

在与几乎整个欧洲国家的对抗中,英国于1782年方才意识到镇压北美独立革命的烈火是不可能的。而政治经验与经济上的联系又让英国人相信,独立后的美国在情感、制度和政治文化上会接近英国而非法国等国家。这个美国未必是英国的敌人,因此应该尽快结束战争,拆散法国与北美的同盟,缓和与其他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才是当务之急。因此,1782年7月,北美代表和英国代表开始在巴黎进行秘密接触和谈判,北美的外交代表是富兰克林、亚当斯、杰伊和劳伦斯。虽然在法国—北美同盟条约中规定,北美代表在进行和谈时应该尊重法国的意见,不能进行单独讲和,但是熟谙欧洲历史和法律的美方代表决定为了利益,北美十三州应该尽快与英国当局直接谈判并达成停火协议。只有这样才能走出法国控制的阴影,以一个真正独立的共和国出现于世界。这样,1782年11月30日,英美双方签订了单独停火条约(也被称为临时和约)。

法国政府得知这些消息,自然不满意尚未诞生的美国外交代表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格,但是,法国还是接受了这一现实。原因是多方面的:既然北美独立这一目标已经确立,以什么方式结束战争也就无所谓了。同时,交战各方已经被战争拖得筋疲力尽。另外,英国海军明显控制着海洋,帮助西班牙夺回直布罗陀的可能性十分渺茫。1783年,英法两国政府在巴黎签订了停战协议。根据协议,法国重新获得了在七年战争中失去的一些海外领地,如多巴哥、塞内加尔,以及让法国民众满意的条件,即法国政府可以重新获得在敦刻尔克岸边修筑军事要塞的权利。[28]同一天,英国与西班牙也签订了类似的和平协议,西班牙获得了佛罗里达。这与其说是英国对西班牙的让步,不如说是让新生的美国与旧殖民大国有更多的发生冲突的可能。但是,英国与荷兰的谈判并不顺利,英国拒绝满足荷兰任何海外权益的要求。

1783年揭开了欧洲外交史上新的一页。英法仍是欧洲事务的仲裁者,但也不能为所欲为。长期的战争让法国急需时间休养生息,尽量以和平的维护者,而非麻烦的制造者出现在欧洲。而英国在失去了北美殖民地之后,开始反思自己在欧洲事务中的未来角色。西班牙被开除出大国行列已成事实。但中东欧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奥地利必须开始考虑与俄国和普鲁士的微妙关系。这三个专制君主国之间勾心斗角的结果就是如何进一步瓜分波兰。1787年9月,普鲁士军队出兵进入荷兰,占领了阿姆斯特丹,而此时法国则表现出了谨慎,不轻言与哪个国家进行对抗,更不会为了哪个国家而战。实际上,从1788年开始,欧洲的现状更多的是由英普荷三国同盟来维持的,这一同盟条约就是由三个双边条约所构成。第一个是英荷之间的相互保障条约,第二个是普荷之间的互助条约,第三个是英普之间确保荷兰独立的条约。[29]

三国互助条约有着一种集体安全条约的性质,莫沃特称1925年洛迦诺公约就是继承了这一条约的精神。这一时期,法国对欧洲的影响降到低点,直到1789年5月,欧洲才听到法国的声音,法国国内爆发了革命。起初,这场革命并未引起欧洲各国的过激反应。一是由于国内动乱并非法国一国所经历,另外是由于当时奥地利的处境更加令欧洲担忧,他与土耳其作战,受普鲁士的威胁,外交中被英、荷、普孤立,国内还发生了叛乱和骚动。只是到了1790年7月,普奥君主缔结了具有深远影响的《雷琛巴赫公约》,才使这两个中欧强国的最后摊牌推迟了70余年(1864—1866年)。奥地利度过了1743年以来最艰难的时刻和外交上的孤立,普鲁士从腓特烈时期开始的咄咄逼人的好战政策有所收敛,同年8月,俄国和瑞典的战争也以《唯瑞拉条约》的签订而宣告结束。法国革命正在国内轰轰烈烈地进行,其口号和激烈程度逐渐地引起了欧洲各国的密切关注。从1789年到1792年,革命仍完全是一场国内政治事件。但是,从1792年开始,吉伦特派上台,他们渴望把法国大革命推向国外,一是号召欧洲各国人民掀起推翻君主专制的斗争,二是借把战争引向国外来转移本国人民对革命本身一些问题的不满。这样,不仅在法国历史上,而且在整个欧洲和世界历史上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终于到来了。那就是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战争对整个欧洲的全面冲击和影响。

【注释】

[1]Mowat,A History of European Diplomacy,p. 221.

[2]Mowat,A History of European Diplomacy,p. 221.但由于技术问题复杂,正式的《维也纳条约》是在1738年11月18日签订的。

[3]Mowat,A History of European Diplomacy,p. 224.

[4]Mowat,A History of European Diplomacy,p. 226.

[5]Craig & George,Force and Statecraft, p. 20.

[6]Waltz,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 21.

[7]Craig & George,Force and Statecraft,p. 20.

[8]Mowat,A History of European Diplomacy,p. 229.

[9]Craig & George,Force and Statecraft,p. 20.

[10]Craig & George,Force and Statecraft, p. 20.

[11]Mowat,A History of European Diplomacy,p. 229.

[12]Nicolson,Diplomacy,p. 36.

[13]Mowat,A History of European Diplomacy,p. 229.

[14]Mowat,A History of European Diplomacy,p. 229.

[15]Davies, EuropeA History,p. 586.

[16]Churchill,The History of English-speaking Peoples, vol. 3.,p. 149.

[17]Mowat,A History of European Diplomacy,p. 229.

[18]Churchill,The History of English-speaking Peoples, vol. 3.p. 161.

[19]Churchill,The History of English-speaking Peoples, vol.,3.p. 162.

[20]Nicolson,Diplomacy,p. 79.

[21]Thomas Baily,A Diplomatic History of American People,p. 213.

[22]Mowat,European States System, p. 45.

[23]Thomas Baily,A Diplomatic History of American People,p. 213.

[24]Mowat,A History of European Diplomacy,p. 230.

[25]Mowat,A History of European Diplomacy,p. 229.

[26]Mowat,A History of European Diplomacy,p. 229.

[27]Churchill, History,p. 34.

[28]乌特勒支(1713)、亚眠(1748)和巴黎条约(1763)三个条约都规定法国不能在此修建防御要塞。

[29]Mowat,A History of European Diplomacy,p. 2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