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法治社会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法治社会

时间:2022-09-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看来,科学发展应当注入法治理念,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因此,科学发展需要法律的支持,需要切实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如何在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法治社会?这些都是科学发展与依法治国的应有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法治社会

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十六大提出:发展要有新思路,要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要求统筹五个方面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春节期间考察贵州,进一步强调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在21世纪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反思并总结既往经济与社会发展而获得的结论。理解科学发展观,不仅要从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上入手,而且要从发展战略、指导思想上着眼。我理解科学发展观,概括为“三个一”。第一,“一个核心思想”,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与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指引中国维护社会稳定,进行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正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产生的,在实践中会顺应指导思想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和充实内容,将理论与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指导社会主义的各项工作。第二,“一个目标”,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把握“社会主义”与“和谐”两个关键词。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是我们事业成败的基本原则,“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达到的一种状态。达到“和谐”状态,需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需要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实现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第三,“一个出发点”,即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精神就是“以人为本”,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案头、放在心头,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最根本处,便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是党章规定的根本宗旨,也是每个党组织、党员个人是否达到先进性的最重要座标。

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三个一”,以“一个核心思想”作为指导,以“一个出发点”作为座标,以“一个目标”指引方向。作为一种宏观的发展战略,科学发展观应当注重长效机制,应当注重实效。制度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在制度建设中,首推法治建设。1999年,宪法已经写入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在不断完善之中。在我看来,科学发展应当注入法治理念,和谐社会应当是法治社会。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坚实藩篱;现代政治文明要求民主法治,法治是衡量一国治国理念是否现代化、成熟化的重要标志;而且,法治是保证精神文明正确方向的重要规则。法治理念与规则的广泛普及与切实履行,能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们的安居乐业提供最为根本性的前提和最为长效性的保障。因此,科学发展需要法律的支持,需要切实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在科学发展与依法治国之间,存在着一种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取社会主义法治与科学发展之间关系为题,可见:其一,社会主义法治为科学发展提供稳定的前提,而且对发展形成的成果加以巩固。发展是目标,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稳定是前提。没有政治稳定,一切无从谈起。依法治国是通过树立法律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至上地位,依法办事,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而且,法律的制定和实施,会对改革与发展取得的各项成果予以巩固,比如说,宪法关于私有财产权保护的规定,就是对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各项成果的肯定。这是法治对发展促进与巩固的功能。其二,法律存在一个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依赖于是否以正确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是否形成现代的发展模式。科学发展观指导法律的不断完善,不断为法律的创制准备条件。现代文明是制度文明,通过制度建设方能为万世开太平。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强调科学发展,又要强调依法治国。

我省是一个资源丰富,山川秀丽,气候宜人的内陆山区省份。经济欠发达,文化相对落后,地理位置上是“三不沿”(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地区。贵州省农村人口占大多数,为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之地。如何在我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法治社会?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在贵州考察的重要讲话,结合长期在贵州工作的实践,我以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依法治省、重视民族特点、强调人才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的法治社会的四项紧密联系的至关重要的子工程。第一,循环经济、生态经济是贵州省的最佳选择。我省处于三不沿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生态环境优美但相对脆弱。我省拥有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具有独特的地形地貌,生态环境保护较为良好,适宜于发展能源业、矿产业、旅游业、绿色产业等。根据地质探测,贵州的水电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为发展能源矿产业提供了条件;贵州“六山六水”,旅游资源丰富;贵州拥有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生物资源种类繁多,为发展生物制药业、特色食品等绿色产业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这些都是我省的优势产业,但发展中应当注重不搞破坏性开发,要注重维持生态平衡,不能搞速度至上,应当注意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在发展模式上正在成功实现转型,循环经济及相关法规的创制便是范例。[2]第二,依法治省是推进依法治国的地域性具体步骤。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贵州省的依法治省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近年来,贵州省加大了依法治省方略的实施力度,在依法治省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加快立法步伐,扩大普法效果,加强执法力度,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推行政务公开,加大对行政权力的制约与监督等等。这些都是科学发展与依法治国的应有内涵,也是在今后工作中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的。第三,强调人才战略。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贵州处于西部开发的前沿,应当在西部开发中发挥自身的优势。现代社会的竞争,更多的是人才的竞争与抢夺。人既是发展的目标,又是发展的手段和重要条件。贵州的发展应当依靠法律制度营造一个投资环境,依靠法律制度创造一个人才向往和人才成长的环境。引资固然重要,但引智更显迫切。贵州当下的情况是人才奇缺,高层次的人才奇缺。如何“筑巢引凤”,创造条件让“孔雀贵州落户”?我认为有几点:一是给人才优厚的待遇,使人才在贵州发展没有后顾之忧;这是“请进来”,即招揽人才的渠道。二是自己培养人才,对本地的有潜力的人才送出去培养,学习经验,开阔视野,这是“走出去”,即培养本土人才。三是为人才去留提供一个良好的渠道。“不为所有,但为所用”才是现代的人才观念。以人为本,重视并重用人才方能使更多的人才为贵州的科学发展献计献策、竭尽心力。这些都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需要法律制度的规范,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性的目标,不是单一的经济目标;现代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合,不是物质文明的“单兵突进”;发展的理念不再是单纯GDP的增速,而是社会的全面进步。依法治国不能局限于纸上的宪法条文,而是具体工作依法办事的原则。我觉得,在我们贵州,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依法治国方略,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落实和贯彻,在具体工作中予以体现。

(本文系2005年2月23日在由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社科联举办的“贵州省社科理论界学习胡锦涛同志视察贵州重要讲话、努力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座谈会”上的发言,载《贵州日报》2005年2月24日)

【注释】

[1]胡锦涛:《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2003年10月14日)。

[2]2004年7月8日,贵阳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贵阳市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条例》。该条例于2004年9月24日由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批准。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循环经济的法规。条例共分为总则、规划、实施、法律责任4章33条,为贵阳市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