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学素质教育的灵魂

大学素质教育的灵魂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要敏锐把握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据此确定素质教育的目标和重点。大学素质教育坚持授之以渔,符合人才持续发展的需求。实施大学素质教育,重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符合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就业创业的素质要求,也符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知识分子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精神保障和智力支持作用。大学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所在,是知识分子的摇篮。大学总是以其对现实的观照和恒久的大学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这种现实观照和恒久精神就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灵魂,渗透并表征于大学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对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

1.立足时代之需要。教育具有时代性。一定时期的教育必然具有时代的印记。教育是具体的,人是依附于时代的人,受时代发展的影响,依靠时代赋予的条件。教育负有促进时代进步的使命。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是大学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大学教育要为时代发展培养可用人才,这是一所大学的时代价值。大学要敏锐把握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据此确定素质教育的目标和重点。

当今世界,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发展趋势日益突出。我国作为快速发展、成就辉煌的社会主义国家,作为经济总量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作为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凸显的正处于改革攻坚时期的东方大国,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也面临着来自国际国内的多方面的严峻挑战。西方发达国家一直在对我国进行着种种“西化”“分化”活动,周边一些国家也时常寻找借口挑起边界领土和海洋争端,国内的地区和民族分裂势力制造突发事件和恐怖活动,以及愈演愈烈的仇官仇富现象等,都对大学教育和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素质的关键要素,正是当代大学素质教育的重点,即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人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快、知识更新周期短的时代特点,要求从业者不仅要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而且要具有很强的自主思维和自学能力,能够坚持终身学习,持续地获得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价值并获得发展。大学素质教育坚持授之以渔,符合人才持续发展的需求。

大学生走出校门,就是“职业人”“社会人”。能否做到诚信、敬业、团结互助,能否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较强的协调能力,是否具有兴趣特长和悲悯、敬畏、正义、良知人文素质和人文情怀,是影响其充分发挥才情才干、发挥自身潜能、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社会的竞争是激烈的,甚至是残酷的,需要从业者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来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有百折不回的坚强意志和志在必得的坚定信念才可能成功。实施大学素质教育,重视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符合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未来就业创业的素质要求,也符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2.坚守大学之精神。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实现中国梦也需要一种精神力量。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孕育生成了恒久的大学精神,这种精神熏陶着千千万万的学生,一定程度上对广大学生产生同化作用,使大学生成长为具有某种精神特质的高素质人才。

第一,发展大学文化,培育大学精神。大学,总是与创新精神、批判精神、科学精神、民主风尚等紧密相连。这种大学精神,会悄然涵蕴在以师生为主体的知识分子的血液里。大学教育,无论是怎样不同的专业归属,同一所大学的学生总体上总是具有某种共通的特质,这是大学精神在学生主体的内化。大学,更新的是知识,不变的是精神;培养的是高素质之人才,育成的是摒世俗之风骨。

大学精神也是一所大学的特质。它是伴随着大学发展演进的历程,在关于价值观念、办学理念的漫长积淀过程中孕育生成的。大学精神是无形的,但它可以通过一所大学所主张和倡导的、所摒弃和反对的得以某种程度的外显,并固化为一种特定环境的氛围和风气,规范、制约、教化、引导大学的发展和教育的施行。恰如古人云:“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

大学精神蕴含在大学文化中,主要通过一所大学的校训、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体现出来。大学要重视发展大学文化,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增强大学对人的精神塑造,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促进教师提高理论思维和教学质量。

第二,坚守大学精神,堪当道德标杆。坚守大学精神,意味着大学在社会发展的某个阶段或某个时期,超越社会现实培育大学生的自由个性人格和文化自觉,使其拥有诸如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等不朽的精神,使其成为坚持公平和正义、勇于追求真理、捍卫真理的有风骨的人,执持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爱国、敬业、求真、求善和求新。

大学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却又不会受时代各种复杂的消极因素的影响而轻易改变,这自然成为时代之表征,似火种坚定人生自我修养的信念,照亮社会发展的方向,引领社会朝良性发展轨道前进。美国学者约翰·S·布鲁贝克认为,“一所大学如果试图办成满足所有人需要的万能机构,那不是骗,就是愚蠢”。大学要将教育的时代性体现在促进社会发展、引领社会进步的积极方面,要特别注意避免陷入功利教育的误区。大学要保持开放态势,在精神坚守中将自身核心价值与社会需要有机结合,为促进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文与邹宏秋合作,刊载于《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