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主体的能动性

主体的能动性

时间:2022-08-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自我规定”的方面理解“民主”,考茨基的民主概念突出了对于主体“能动性”的强调。垄断资本主义背景下的民主只能空有形式,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社会民主的实现。因此,考茨基寄希望于无产阶级能够不断成长成熟、运用“民主”实现最终的解放。综上所述,考茨基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结合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提出经济民主、政治民主与社会民主相结合的民主理论。

从“自我规定”的方面理解“民主”,考茨基的民主概念突出了对于主体“能动性”的强调。这里也反映了考茨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自我规定”简单地说就是自我本身具有规定自身的能力。所谓“规定”(“die Bestimmung”)意味着使主体从其他对象中分离出来。这种“划界”行动既否定了其他无限的可能性,也使主体从此获得了有限的特殊性,从而体现为双向性活动。而“自我规定”则意味着作为主体的自我本身要实现对自身的规定,这恰恰充分体现了具有独立性的主体改造自身、改造外在世界的可能性。“主体”(也即“自我”)规定自身的行为,首先说明在“自我规定”之前主体已经意识到自我作为个体与外部世界、其他对象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意味着:其一,作为主体的“自我”,也就是社会中的个体、共同体中的“人民”在某种程度上与他者相互区别。自我具有独立性,是社会的主体,无论在行为还是心理方面都具有凭借自我意识独立思考、行动的能力,因而自我不可能在绝对意义上被他者代替进行决断。其二,在这种强大的个体前提下,自我不仅具有规定自身的能力,而且具有将这种自我规定转变为现实的能力,也就是说,这种“自我规定”恰恰体现了自我在现实地改造自我、改造外在世界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主体能动性”。面对现实世界的纷繁复杂,自我要满足自身需要、实现自身的目标必然首先要通过认识世界的行为来提高自身的能力,通过改造自身,使自身能够更有效地战胜来自现实的种种挑战。同时,由于自我对外部世界的参与,外部世界从最初与自我无关的存在变成现在与自我息息相关的现实的世界,因而外部世界必然要受到来自自我的改造。当然,适应世界与改造世界是相辅相成的双向活动,但都因为“自我”的参与而对自我本身产生一定意义,因此,在这个过程中,自我通过这种改变行为实现了自身的主体性价值。其三,自我本身这种“自我规定”的行为体现为一种合目的性行为。一方面,自我作为自然的存在物有其自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外部世界,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无法完全满足自我的种种需要,因而自我意识到必须根据自身的需要去改变外部世界的存在状态,从而使自我更好地适应外部生活,使自身的需要得以满足,自我因此建立了符合自身的目的。[46]现实的人不是像其动物祖先那样仅只是出于本能而进行某种活动,自我为自身所设定的目标以及他为实现这种目标所采取的行动也是对这种“主体能动性”的最好证明。因此,主体能动性就体现在自我得以规定自身、改造世界、满足自身需要、实现自我目的的活动中。

考茨基从“自我规定”的层面来理解“社会民主”,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应当具有主体能动性,积极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之中。这一点恰恰成为考茨基民主理论中作为社会运行机制的“社会民主”的真正内涵。“社会民主”不是脱离于经济民主、政治民主的单纯形式,而是贯穿于经济民主、政治民主中的作用机制。没有一定的经济民主、政治民主作为前提,社会民主很难实现;另一方面,仅有经济民主、政治民主的形式,但在实质上仍会缺乏社会民主,即人民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垄断资本主义背景下的民主只能空有形式,而不可能是真正的社会民主的实现。因此,考茨基寄希望于无产阶级能够不断成长成熟、运用“民主”实现最终的解放。考茨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不断加剧的矛盾反而有助于磨炼无产阶级的意志,有助于无产阶级不断提升自我意识,使无产阶级组织成长为真正自由自觉的阶级,从而使无产阶级走向成熟。无产阶级队伍的成熟化也将为其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实现人类解放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考茨基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结合垄断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提出经济民主、政治民主与社会民主相结合的民主理论。现代资本主义虽然以垄断为其实质,但不可否认,它已经孕育了“民主”因素,无论在生产过程、还是企业组织形式,民主化的协作机制等,都为未来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同时,随着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也将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体制上的前提。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无产阶级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不断成长壮大,无产阶级的主体意识不断增长,逐渐认识到可以利用议会斗争等手段争取自身的权益,同时,资产阶级迫于无产阶级反抗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自身的政治体制,使无产阶级利用议会等进行斗争。这些都为政治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有利因素。当然,资本主义现代民主在经济与政治方面所获得的发展始终无法掩盖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只有克服其固有的“剥削”的根本缺陷,才可能促进社会民主的真正实现。为此之故,考茨基提出,经济民主与政治民主都为社会民主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得无产阶级能够利用民主条件建立社会主义,而这也意味着无产阶级在利用资本主义民主的基础上最终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的改造,建立真正体现人民利益的民主,即社会民主。当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向必然要经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革命过程。

【注释】

[1]Karl Kautsky.Die Befreiung der Nationen(1917)[M/OL].http://www.marxists.org/deutsch/archiv/kautsky/1917/befnat/index.html.

[2]参见:Beate Haeupel.Karl Kautsky.Seine Auffassungen zur politischen Demokratie[M].Frankfurt am Main;Berlin;Bern;New York;Paris;Wien:Lang,1993,p.59f.

[3]Karl Kautsky.Die Befreiung der Nationen(1917)[M/OL].http://www.marxists.org/deutsch/archiv/kautsky/1917/befnat/index.html.

[4]参见:Karl Kautsky.Die Befreiung der Nationen(1917)[M/OL].http://www.marxists.org/deutsch/archiv/kautsky/1917/befnat/index.html.

[5]Karl Kautsky.Die Befreiung der Nationen(1917)[M/OL].http://www.marxists.org/deutsch/archiv/kautsky/1917/befnat/index.html.另:这里考茨基所提到的马克合作社(德文为‘die Markgonossenschaft’)以及农村合作社(德文为‘die Dorfgemeinden’)被视为具有“原初民主”性质的典型的社会共同体形式。

[6]Karl Kautsky.Die Befreiung der Nationen(1917)[M/OL].http://www.marxists.org/deutsch/archiv/kautsky/1917/befnat/index.html.

[7]Karl Kautsky.Die Befreiung der Nationen(1917)[M/OL].http://www.marxists.org/deutsch/archiv/kautsky/1917/befnat/index.html.

[8]考茨基对于资本主义大农业生产的论述主要体现在他的早期作品《土地问题》中。在《土地问题》中,考茨基运用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针对当时第二国际社会民主党争论的焦点“土地—农民问题”,就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农业发展问题,即资本主义农业所具有的一般发展规律及其在资本集中情况下所具有的特殊性,以及农业与工业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进行了细致研究。该书也成为第二国际时其运用马克思主义考察农民问题的权威性著作。列宁为此评价道:“考茨基的这本书是《资本论》第三卷出版以后当前最出色的一本经济学著作。在此以前,马克思主义还缺少一部系统地考察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的著作,现在考茨基用他的巨著中的第一部分即《资本主义社会中农业的发展》填补了这个空白”。参见列宁.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79页。

[9]张一兵主编,姚顺良等著.资本主义理解史:第二卷,第二国际时期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演变[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8页。作者转引自:[德]考茨基著,梁琳译.土地问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第364页。

[10]同上,第177页。

[11]同上。

[12]同上。

[13][奥]卡尔·考茨基著.考茨基文选[M].王学东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98页。

[14][奥]卡尔·考茨基著.考茨基文选[M].王学东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98页。

[15]同上,第299页。

[16]同上,第299页。

[17]同上,第301页。

[18]同上,第303页。

[19]同上,第303页。

[20][奥]卡尔·考茨基著.考茨基文选[M].王学东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05页。

[21]同上,第306页。

[22]同上,第307页。

[23]同上,第307页。

[24]同上,第308页。

[25][奥]卡尔·考茨基著.考茨基文选[M].王学东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96页。

[26][奥]卡尔·考茨基著.帝国主义[M].史集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第39页。

[27]同上,第40页。

[28][奥]卡尔·考茨基著.考茨基文选[M].王学东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7页。

[29][奥]卡尔·考茨基著.考茨基文选[M].王学东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10页。

[30]关于“卡特尔”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的组织形式,考茨基并没有给出精确的定义,相应地,可以从希法亭《金融资本》一书中的论述予以了解。希法亭论述道,资本主义大企业要获取源源不断的利润、克服利润率平均化趋势,可以通过与其原料提供企业结合,或者通过不同产业领域中的相同部门的结合来实现。只要“企业联合”发展到一定阶段,控制了某一类产品的生产和市场,其目的转化为攫取高于平均水平的利润,垄断就形成了,即从“局部联合”变成了“垄断联合”。“企业联合”本身又可以分为两种组织形式,“利益共同体”和“兼并”。“企业可以保持自己形式上的独立性,而只是通过协定来规定它们的共同行动。我们这时涉及的是利益共同体。而如果各企业融合为一个新的企业,这就叫做兼并。”按照这种划分,垄断组织又可以分为“垄断的利益共同体”和“垄断的兼并”,即“卡特尔”和“托拉斯”两种形式,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保持各自参与企业的独立性。在这里,希法亭运用政治比喻清晰地概括出了各垄断组织的特点:“垄断联合是经济统治组织,因为它与国家统治组织相类似。这样,卡特尔、辛迪加和托拉斯的关系,类似于同盟国家、联邦国家和统一国家的关系”。见结合当时德国资本主义的现实情况,“卡特尔”构成其垄断经济的代表性组织。因此,这里考茨基所说的将卡特尔政策应用到国际关系上,就形成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国家联盟。见[德]希法亭著,福民等译,王辅民校.金融资本——资本主义最新发展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第230页。

[3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资料室编.考茨基言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6年,第230页。

[32][奥]卡尔·考茨基著.考茨基文选[M].王学东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22页。

[33][奥]卡尔·考茨基著.考茨基文选[M].王学东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322页。

[34]参见:Karl Kautsky.Die Befreiung der Nationen(1917)[OL].http://www.marxists.org/deutsch/archiv/kautsky/1917/befnat/index.html,,,diemoderne Demokratie“.

[35]Karl Kautsky.Die Befreiung der Nationen(1917)[OL].http://www.marxists.org/deutsch/archiv/kautsky/1917/befnat/index.html.

[36]Karl Kautsky.Die Befreiung der Nationen(1917)[OL].http://www.marxists.org/deutsch/archiv/kautsky/1917/befnat/index.html.

[37]ditto.

[38]ditto.

[39][奥]卡尔·考茨基著.考茨基文选[M].王学东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6页。

[40][奥]卡尔·考茨基著.考茨基文选[M].王学东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27页。

[41]同上,第317页。

[42]同上,第317页。

[43]同上,第318页。

[44]同上,第319页。

[45]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页。

[46]参见:陈晏清,王南湜,李淑梅著.马克思主义哲学高级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0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