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古代的封建社会

古代的封建社会

时间:2022-08-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当然是与西欧诸国的封建社会相比较而言的。所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古代的封建社会”一节中特别强调的是“发展迟缓”,虽然“迟缓”,但是在“发展”,并非静止不动。在这一节中,毛泽东还分析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二节题为“古代的封建社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和发展的迟缓性,中国封建时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其主要特征,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1.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

文章指出:中国自从脱离奴隶制度进到封建制度以后,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就长期地陷在发展迟缓的状态中。这个封建制度,自周秦以来一直延续了三千年左右。[18]在20世纪50年代,史学家们曾经对如何理解“周秦以来”产生了分歧。以范文澜为代表的论者主张“西周封建说”,以郭沫若为代表的论者主张“战国封建说”,以侯外庐为代表的论者主张“秦汉封建说”,其中以“西周封建说”的主张最为普遍。如果从西周算起,则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3000多年。这段话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即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长期性和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迟缓性。这里所说的“发展迟缓”并不是说中国封建社会没有发展,始终停留在一个阶段上,而是指我国的生产关系,在3000年左右的很长时期内没有被突破,始终停留在封建的生产关系里面,没有建立起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当然是与西欧诸国的封建社会相比较而言的。所谓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时间比西欧诸国封建社会的时间长,并且没有像西欧诸国那样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问题。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中,曾出现了一种“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论”。这种论调,具有很深的西方思想背景。最早提出中国社会长期停滞问题的是18世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在他的名著《国富论》中写道: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其土地最沃,其耕作最优,其人民最繁多,且最勤勉。然而,许久以前,它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19]亚当·斯密的这一看法影响到后来的西方思想界,并成为此后西方思想界对中国的基本认识。黑格尔就认为,中国很早就已经进展到了它今日的情状;但是因为客观的存在和主观运动之间仍然缺少一种对峙,所以无从发生任何变化,一种终古如此的固定的东西代替了一种真正的历史的东西。[20]此后,便出现了关于中国社会的各种说法,如“东方社会”“东方专制主义”“治水社会”“水利社会”“传统社会”等称谓,停滞、封闭、落后成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到抗战时期,日本军国主义代言人秋泽修二蓄意歪曲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大肆宣传其所谓中国社会的“亚细亚”停滞性,并断言这种“停滞性”只有靠外力才能打破,从而为日本侵略中国制造理论依据。显然,这种“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论”是用孤立、静止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社会历史进程,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见解,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的。所以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古代的封建社会”一节中特别强调的是“发展迟缓”,虽然“迟缓”,但是在“发展”,并非静止不动。这样,就在这个问题上把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区别开来。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毛泽东指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所造成的农民的极端穷苦和落后,就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21]范文澜曾专门撰文对毛泽东的这一论断加以解释。范文澜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迟缓、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破坏、工业生产力发展的迟缓三个方面阐明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他认为,农业生产力发展迟缓的基本原因,是地主阶级所代表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破坏,即地主阶级对农民所进行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残酷的剥削使生产力萎缩,频繁的战争和屠杀破坏生产。农民生活困苦,国内市场范围狭小,不足以促进手工业、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者获利后,因无法积累资本,扩大再生产,多余的资金只好购买土地、放高利贷,转到地主阶级方面去。所有这些条件,导致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延续。[22]

2.中国封建制度的主要特征

毛泽东指出,中国封建时代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有以下特点:(1)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不但生产自己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和贵族对于从农民剥削来的地租,也主要是自己享用,而不是用于交换。那时虽有交换的发展,但是在整个经济中不起决定的作用。(2)封建的统治阶级——地主、贵族和皇帝,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而农民则很少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农民用自己的工具去耕种地主、贵族和皇室的土地,并将收获的四成、五成、六成、七成甚至八成以上,奉献给地主、贵族和皇室享用。(3)不但地主、贵族和皇室依靠剥削农民的地租过活,而且地主阶级的国家又强迫农民缴纳贡税,并强迫农民从事无偿的劳役,去养活一大群的国家官吏和主要是为了镇压农民之用的军队。(4)保护这种封建剥削制度的权力机关,是地主阶级的封建国家。在封建国家中,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各地方分设官职以掌兵、刑、钱、谷等事,并依靠地主绅士作为全部封建统治的基础。[23]

上述四个特点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政治和经济互为条件,相互依存。显然,毛泽东并没有把“封建制度”当作一种纯粹的政治制度或经济制度来理解,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社会政治经济形态来理解。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说,封建制度是介于古代奴隶制和近代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一个历史阶段。当然,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依据西欧的历史实际来谈论封建制度的,并未将封建制度看作是世界各地前近代社会的普遍制度。但是,从土地所有制、人身依附关系和剥削方式等方面来看,中西封建制度仍有某些相通之处。毛泽东对中国封建制度特征的分析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之上的。

3.关于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

在这一节中,毛泽东还分析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毛泽东指出,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只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生产关系,没有新的阶级力量,没有先进的政党,因而这种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得不到如同现在所有的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样,就使当时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总是在革命中和革命后被地主和贵族利用了去,当作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这样,就在每一次大规模的农民革命斗争停息以后,虽然社会多少有些进步,但是封建的经济关系和封建的政治制度,基本上依然继续下来。[24]

对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古代典籍中虽有记载,但基本上是否定的。近代统治阶级对农民起义与农民战争也是否定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历史学界关于中国历史问题的讨论中,一些苏联学者也认为农民起义“具有明显的土匪性和破坏性”,是使中国社会“处于停滞的僵化的状态”的根源。[25]毛泽东的这一观点显然是针对这种否定农民起义历史作用的错误观点而提出的。毛泽东的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充分肯定了农民阶级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因,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演进的动力。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因此推动封建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就是来自农民阶级对地主阶级的反抗。从历史上看,每当一个封建王朝腐朽不堪,不能继续有效地维持自己的统治时,封建统治者总是会通过一些改革的举措来缓和矛盾,以延续自己的统治。但是每一次的改革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封建王朝日趋腐败的趋势。当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日益加重时,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就会爆发。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迫使新的封建统治阶级在建立自己统治的初期,会实行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因而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就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第二,毛泽东同时也强调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即农民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因此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制度,也不可能促使生产力发生根本的、质的飞跃。这样,在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之后,封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仍然继续下来。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生阶级以斗争的方式推翻旧的封建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道路,从而推动历史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