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

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人类传播活动并不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是与人类一起诞生的社会活动,它与人类是同生的,是一种互生互动性的历史关系。信号媒介最著名的莫过于我国古代的烽火台。石头画是最初的传播媒介,从石头上精细描绘动物和捕猎场面以表达某种意义,这比起口头传播是一大进步。

第一节 古代社会的新闻传播

人类传播活动并不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是与人类一起诞生的社会活动,它与人类是同生的,是一种互生互动性的历史关系。“我们是传播的动物,传播渗透到我们所做的一切事物中。它是形成人类的材料。它是流经人类全部历史的水流,不断延伸我们的感觉和我们的信息渠道。”[1]

根据人类学者考证,大约在二百多万年前,人类的祖先类人猿出现了。太古时代,类人猿既没有语言,更没有抽象思维,它们从树上下到地面逐渐学会了直立行走。它们用手摘取果子,拿木棒和石块追击野兽。类人猿每天进行的这种劳作,促进了脚和手的分工。手脚的分工和直立行走,使人类能够观察到更远、更大范围的物体,其劳动对象和目标越来越广泛,获取的信息随之增多,这些都促进了早期人类智力的不断提高。在这一过程中,制造并使用工具是人类的祖先和其他物种之间最重要的区别。在以后一百万年的时间里,人类的祖先又掌握了使用火的技术,粗糙的石器和火的驯服等早期发明,使人类文化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人类在共同的劳动与生活中,产生了与同伴分享信息的欲望,并随之自然开始了传播活动。最初,他们只是用简单的动物方式进行传播,即通过发声和身体动作形成彼此理解的符号和信号。后来,伴随着脑容量的缓慢增长,后天的传播行为开始形成,人类逐渐学会一些手势、声音和其他形式的信号,用作从事日常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基本交流。“随着人类的不断进化,以符号和信号为基础的传播系统日益精细、常规化和更有效率。但是在人们学会说话和掌握语言之前,这种传播活动无疑极其简短,传播的速度相当缓慢,受传人数也十分有限。”[2]可以说,上面描述的这段过程是人类的祖先们开始观察、体验社会的萌芽。

一、口头传播

口头传播时代指的是以口头语言为标志的传播时代。“人类在正式开始口头传播之前,有几百万年的时间一直使用着同其他动物没有明显差别的叫声、表情、动作等传播手段。”[3]这便是早期语言产生之前的信息传播活动。“语言是文化的边界”,语言是人类与动物的重要区别标志,使人类世界不同于自然万物世界。当语言产生之后,人类便进入了口头传播时代。

一般认为,人们学会说话并掌握语言,大约始于四万年之前。这时,人类的传播活动比以往大有长进,人们已经可以用语言进行思维交流,以更协调的方式劳作和狩猎,并对自己的同伴分享信息和表达看法。这一阶段口头新闻开始成为人际传播活动之一。“这种情况下,人类的传播行为远比过去的仅仅使用简单符号、信号要方便多了,他们可以记忆、传送、接收和理解各种语言信息,使传播活动的空间、复杂性和精细度,达到新的水平。传播手段向语言的过渡,开始了人类由捕猎加采集的生活方式过渡到伟大古典文明的新纪元。”[4]

口头传播具有直接的面对面的特点,因而具有强烈的互动性、反馈的快捷性、交流的及时有效性。当然,由于物理条件的限制,“口语媒介是一种‘在场’性的信息交流与分享媒介,不能脱离信息交流双方或多方的现场存在。人的身体本身与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5]口语传播依赖于人的身体感觉器官,依赖于大自然提供的能够传播声音的各种介质,这使口头传播只能局限在有限的时空范围之内。

二、信号传播和图示媒介

信号作为媒介传递新闻,扩大了新闻的传播速度和距离,但一般只用来传递简单的信息,传递复杂的信息或细节性的事实则比较困难。信号媒介最著名的莫过于我国古代的烽火台。当发现敌情的时候,点燃烽火通报军情,是当时最为快捷的一种传播方法。这种方法还可以根据烽火的颜色和点燃烽火的数量等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古代还有用燃放烽火传报军事信息的做法,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个千年流传的故事,讲的是周幽王为换得爱妃褒姒一笑,点燃烽火使各路救驾诸侯受到戏弄,以致后来真有敌情再点燃烽火时,诸侯们以为是玩笑不再前来。

图示媒介“更加表现了原始人复制世界的智慧,满足了人类传播新闻的需要,一是让更多不在场的人知道已发生或存在的事物,二是把事件永久地记载下来,让后人知道。以线条组合反映事件的特征和内容,构成图解的报告形式,图示媒介具有了记载功能”。[6]由此可知,图示媒介具有会意性和保存性。一方面,人类可以通过图示了解已经发生的事实;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记载信息达到保存信息的效果,从而长时间地传递下去。

大约在五千年前,人类过渡到文字时代。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和玛雅人是发明文字较早的两大人种。研究表明,文字演变的轨迹,是从象形再现发展到语音系统,是从图画或文字化的绘图表达复杂的概念发展到用简单的字母示意具体声音。石头画是最初的传播媒介,从石头上精细描绘动物和捕猎场面以表达某种意义,这比起口头传播是一大进步。但是这需要传者和受传者都能理解图画所表达的意思,即双方有约定的编码、解码或共识。在这种要求下,图画意义的标准化是文字发展的关键的一步(见图4-1、图4-2)。

img15

图4-1 黑龙江交唠呵道岩画

img16

图4-2 阿根廷洛斯马诺斯岩画

正是生产发展的需求促进了图画意义标准化的过程,并开始出现了楔刻图案的“准文字”,它后来又演化为正式的楔形文字。前者产生于距今四千年左右,多为画或刻在建筑物墙或其他类似平面上的粗略图画,以简略几笔表达出众人均可理解的意思,如一弓一箭表示狩猎,一条波纹线表示湖泊河流,日出表示白天。这类写意刻画成串,可以表达某个较为复杂的事件的始末。后者则以特定的小符号表达一个具体的声音,成为语音文字的前期成就。这种最初的文字,实现了人类传播活动发展的重大突破。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以后,又出现了字母文字,并很快普及。字母文字同工具、火和语言一样,是人类最重大的成就之一。[7]

图4-3是生活在原始公社时期的阿拉斯加因纽特人刻在木板上的图画。

img17

图4-3 因纽特人刻在木板上的图案

这些图画所表达的意思如下:(1)讲话的人右手指着自己,左手指着要出发的方向。(2)举起桨来,表示乘船。(3)右手托住头表示睡觉,左手高举一指表示过了一夜。(4)图中有两个小点,表示在一个小岛中有两间小屋。(5)向前进。(6)又有一个小岛。(7)右手托着头,左手伸出两个手指,表示过了两夜。(8)用鱼叉去叉左手方向的海豹。(9)海豹。(10)射箭。(11)两人乘木舟归来。(12)回到自己家中。它的全部意思是:“我坐船到那个岛住了一夜;又到另一个岛,住了两夜。捕了一头海豹后与同伴乘船回家。”

这就是图画所传递的较为完整的当时的狩猎信息。

三、书写媒介

一切可以承载和书写文字的自然物和人造物,都可以称为书写媒介。从大自然提供的石头、泥板、树叶、甲骨、兽皮等,到竹木经过简单加工后而成的简牍、质地细薄的丝织品,再到各种纸,都是书写媒介的重要载体。

文字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开启了新的传播形态,“改变了数十万年信息传播的形态,使原始新闻发生了质变,标志着人类文明的真正出现”。[8]真正意义的文字首先是从图画演化而来的,所以图示新闻为手抄新闻奠定了基础。

根据考古发现,现今在中国出土的六千多年前的彩陶上的符号是汉字的萌芽。三千多年之后的商代,刻在兽骨和龟甲上的“甲骨文”出现。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也有人把文字铸在青铜器上,史称“金文”,汉字至此已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在战国时期,政治混乱,各国文字不一,各成体系,秦王朝推行“书同文”的政策,以小篆统一文字。东汉时许慎编成我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收录小篆9353个字。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埃及人发明了用莎草制造结实纸张的办法。莎草纸比石头轻便,书写起来也比刻石轻松快捷。同莎草纸齐名的还有中国的“丝絮纸”和墨西哥的“阿玛特纸”。丝絮纸由育蚕缫取丝绵时留于竹席上的残丝絮晒干而成,人们改进以后制成絮纸,史称“薄小纸”,这种“薄小纸”始于商代。阿玛特纸由一种叫阿玛特的阔叶树的树皮纤维制成,由印第安族的玛雅人首先发明。[9]

这一时期信息传播都是通过手抄新闻的方式实现。于是,改进书写技术成为信息传播活动进一步发展的当务之急。石头、石壁、简、牍都是手抄新闻的重要媒介,由于自身物理原因的限制,手写的速度毕竟有限,对信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难免会产生影响。这时,书写媒介史上的重要媒介——廉价的普通纸张问世。这种纸张便于书写、易于保存、价格便宜,为其广泛应用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公元105年,蔡伦把发明的纸献给朝廷,受到汉和帝的称赞,汉和帝通令在全国推广。我国也称这种大量生产而成本不高的纸为“蔡侯纸”。其实,从20世纪以来,中国多次发现西汉纸,1986年在甘肃天水放马滩和2002年在敦煌悬泉置遗址发现了质地优良的纸。这一发现把我国的造纸历史从蔡伦时期又往前推了300多年。

书写媒介的进化,突破了以往信息传播的广度、深度和速度,信息覆盖面和信息传播速度扩大,于是信息可以在更久远的时间内保存下来,并传达给更广范围内更多的受众。这是信息传播革命上具有历史意义的进步。

四、印刷媒介

纸和墨的应用为发明印刷术准备了物质条件,而印章和石碑拓印则给发明印刷术准备了技术条件。印刷术的发明,使信息传播发生了重大革命——“书写方法”有了质的改进。信息可以大量复制,极大地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马克思称其为“人类文明的杠杆”。埃默里父子曾指出:“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印刷术的扩散撕裂了西欧的社会生活结构,并用新的方式将它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了近现代模式的雏形。印刷材料的使用促成了社会、文化、家庭和工业的变革,从而推动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10]

印刷媒介的产生是以印刷术的发明为前提的,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不仅促进了大众传播时代的产生,也引发了人类信息历史的革命性变化。“印刷术的发明,不仅给中国,也给欧洲和整个世界的文明带来了曙光,使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并引导人类传播真正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大众传播时代。”[11]

印刷技术最早出现于我国,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印章和公元200年的拓印术,公元7世纪左右,我国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这是印刷术的起步。1944年,在四川成都一座唐墓中发掘出来的《陀罗尼经》,刻成于唐肃宗至德元年,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雕版印刷品。唐朝末年,雕版印刷已经普遍使用。雕版印刷只需雕刻一次,便可以印上很多份,是对手工抄写的一个巨大进步,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但是,一次刻板,却只能应用一次,大大地浪费了人力和材料。

宋朝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毕癉发明活字印刷,据《梦溪笔谈》记载,毕癉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字坚。在一块设有小方格的铁板烧上,密布字印,字平如砥。按其面可印数百千本,极为神速。常有两块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布字,更替使用,瞬息可就。毕癉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大大节约了人力和材料。公元13世纪末,即元朝大德年间,农学家王祯发明了木活字和转轮排字架,活字印刷才进入实用阶段。

我国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比德国人古登堡发明的铅合金活字印刷术早了400年。但真正对新闻传播产生直接影响的印刷技术,是德国人古登堡(Johann Gutenberg)于15世纪40年代初期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术。

在古代社会,中国是世界上印刷业最发达的国家,但并没有产生过像近代报纸那样以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通常是以政府部门发行的邸报为主,邸报基本上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而是刊登皇帝的谕旨、大臣的奏折等政府公文

“新闻传播印刷时代的到来,是以近代报刊的诞生为标志的,而近代报刊最初在欧洲的诞生、随后向世界各地的扩散,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是由诸多社会条件共同作用促成的。”[12]印刷媒介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可以对精神产品进行大规模、快速度的复制,因而只有印刷媒介的创造,才预示着近现代意义上新闻传播的到来。印刷媒介的诞生,使新闻传播的本性有了真正张扬的可能和资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