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地位,形成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观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是我国发展实践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进一步完善的迫切需要。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国家的必然选择。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今年两会期间生态文明建设更是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生态文明重视程度的提高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更加关注,对生态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是我国发展问题上的新觉醒。生态文明这个概念,实际上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广义的,它是指人类在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所达到的一个更高的文明水平,我们把它叫生态文明。工业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极大地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其负面效应也在逐渐显现出来,它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造成了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枯竭,造成了环境恶化的加剧。所以说,工业文明也到了必须转型的历史关头,应转向更高级的生态文明。从狭义上说,生态文明是指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并列的这样一个概念。它着重强调了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过程中所达到的一个文明成果,核心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人与自然之间权利义务的分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要做到使经济可持续发展、自然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这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当中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十八大报告中直接提到“环境”或“生态”字眼的地方也由十七大报告中的28处增长到了45处,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新觉醒,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就相继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等重大决策。但是由于受到我国发展水平的限制,特别是受到片面强调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的影响,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实际上在很多地区、很多干部中实际上被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这是我国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局面不断加剧的一个根本原因。科学发展观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后,随之生态文明建设的观念呼之欲出,并被正式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但是,由于对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认识不到位,贯彻执行不到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到位和改革攻坚不到位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并不尽如人意,以致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形势到了极为严峻的地步。这种状况使我们党终于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方面,在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提,确立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很多深刻思想和科学预见,但是那个时代还不可能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在我国,生态文明,是在党的十七大正式提出来的,十七大报告在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候,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是十七大的一个重大贡献,十八大报告在对我国发展中出现的生态问题和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性实践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精神、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为五位一体,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提出来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十八大报告做出这样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战略部署提了出来,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第一,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所受到的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化。从资源来看,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是资源依赖型的,主要靠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的大量投入来支撑经济高速发展。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面临着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占有量都相对较低的严峻现实。目前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资源投入强度不断加大,但资源利用率不高,科技水平有限,这就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资源紧张状况。第二,粗放式的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严峻局面。这些年来虽然我国在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方面不断加强,也取得了很大成果,但是生态恶化的总的局面、总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在加剧。比如大气污染,若按空气质量按PM10(可吸入颗粒物)的标准,我国有70%的城市达标了,但是若按照与世界接轨的PM2.5(可入肺颗粒物)的标准,我们70%的城市空气还没有达标。灰霾天气中大量的PM2.5,可通过呼吸道直达人体肺泡,造成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暴露在灰霾环境中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呼吸道、心血管和肺癌等疾病。监测数据显示,灰霾在相当大程度上提高了呼吸道发病率和心肺疾病死亡率。现在我们从各方面都可以感觉到,由于以往我们生态文明建设历史欠账太多,生态文明建设成了我国全面发展的“短腿”。所以,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地位,形成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观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是我国发展实践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进一步完善的迫切需要。十八大报告根据我们面临问题的严峻性和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把生态文明建设加以了重点强调,提出来我们要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强调五位一体,共同推进,对于我们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关乎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国家的必然选择。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稀缺性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无论出于全球环境保护的需要,还是一些发达国家出于贸易保护的需要,生态化设计、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等已成为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可以预见,谁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设计、技术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了制高点。我国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将深刻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推进工农业生产、生活消费等向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向发展。通过将保护环境的任务渗透到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将保护环境的要求体现在价格、财税、金融、贸易政策中,推动技术创新沿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循环经济的方向迈进,使我国的工业化真正走上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的历史进程。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作出战略部署。进一步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我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超额完成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十一五”减排任务,全面实施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为促进绿色增长、推动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可靠基础。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域和范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都搞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全面推进现代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我们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向作出的战略抉择,将为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自20世纪60、70年代人类生态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以来,人类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以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会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以及今年6月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为标志,不断深化和拓展。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我们党清醒把握这一发展新趋向,深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的不足,认真总结落实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经验,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提出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认识和解决资源环境等问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领域全方位审视和应对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方面的严峻挑战,致力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和谐,为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了更科学的理念和方法论指导。十七大以来,我国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推进工业文明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为人类社会推进文明进程进行了有益尝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内容非常丰富。从价值取向看,必须树立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人类是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从物质基础看,必须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看,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把环境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从保底线看,必须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突发资源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环境状况稳定,避免重大生态危机。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这充分表明,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价值取向、长远目标、基本原则、主要途径和保障举措等方面,我们已经形成完整的认识成果,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生态文明理念及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特征:在价值观念上,强调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实现路径上,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道路,倡导和推行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繁荣;在目标追求上,注重增进公众的经济福利和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在时间跨度上,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生态文明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二是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三是深化节能减排,加大水、大气、土壤等污染治理力度,强化核与辐射监管能力,明显改善环境质量。四是切实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城乡生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六是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构建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和体制机制。七是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八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环境问题。过去十年尤其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部署,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更加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日益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生态文明水平逐步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