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台农业交流合作

苏台农业交流合作

时间:2022-08-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出台并落实惠及台湾农民和台资企业政策。对台资企业参加江苏组织的境外促销活动的,给予展位费80%补贴,补贴额高达200多万元。一是积极帮助苏台农业合作园区及台资企业申报农业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项目。加大台资企业扶持力度,在高效设施农业等项目中优先安排台资企业和苏台农业合作项目。二是加强与台湾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会、渔会等团体、专家学者和工商界人士交流,推进技术合作,引进最新农业技术、品种和经营理

近年来,在两岸大交流的新形势下,江苏出台了一系列惠及台商和台农的政策,大力促进苏台两地农业交流与合作,着力建造苏台农业合作园区,吸引台商投资农业,推动两岸特色乡村、基层渔镇结对,举办形式多样的经贸交流活动,扩大台湾农产品在江苏的影响和销售,为苏台两地农业共同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江苏扶持台商及台农的主要措施

出台并落实惠及台湾农民和台资企业政策。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苏台交流合作的意见》(苏发[2010]15号)中明确要求支持台湾农产品进入江苏市场、鼓励台资企业参加境外促销、加强农业合作平台建设,扩大基层、人才及技术交流。2007年省农林厅、省台办、省外经贸厅等10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两岸试验区建设的通知》(苏农台[2007]3号);2009年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委员会和省台湾事务办公室关于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与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意见》(苏政办发[2009]107号);2010年省农委、省台办、省商务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苏台农业合作创业园建设的意见》(苏农台[2010]6号)要求,对入苏投资的台湾企业和农民在税收、土地使用、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解决。帮助台湾农产品进入江苏市场。江苏农业部门利用各种展会支持和帮助台湾农产品进入大陆市场。一是帮助台湾方面组织专场产品推介,先后组织10多场台湾农产品推介会。二是开展苏台农业论坛及展示展销会,如连续举办六年的海峡两岸(昆山)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南京市连续六届宁台农业论坛;苏州张家港、常熟、相城区举办的海峡两岸农博会;还有无锡等市举办的各类农业展销会均有台湾企业参展参会。三是利用相关平台组织专场推介,如一年一度的江苏农业国际合作洽谈会,每年超过50名台商参会参展,参展台商逐年增加,2012年农洽会台商参会人员80人,台商展位52个,近几年先后免费提供展位近千个。

支持台资企业农产品出口。一是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支持台资企业充分利用营销渠道,扩大农产品自营出口规模。强化横向联合,引导龙头型台资农业企业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通过联合、兼并、收购、重组、上市等途径,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二是引导和支持台资农业企业参加省里组织的各项境外促销活动,拓展国际市场营销渠道。对台资企业参加江苏组织的境外促销活动的,给予展位费80%补贴,补贴额高达200多万元。2007年以来,全省共有江苏新伟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苏州祯祥食品、台太兴业、兴化统全、宜兴万昌、南通辉禾食品有限公司等台资企业共35批次参加世界各地境外促销活动,有的企业连续多次参加。三是加大台资企业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的保护力度,帮助企业获得行业认证等。自2006年以来,共帮助昆山永丰余、宜兴万昌、东海(南通)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等近30家台资企业获得HAACP、GAP等50个行业认证和品牌注册,并给予奖励。

帮助台资企业获得专项资金扶持。一是积极帮助苏台农业合作园区及台资企业申报农业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项目。2008年以来,省农委积极向农业部申请项目支持,并帮助江苏涉台农业合作园区及台资企业共申报10个海峡两岸农业项目,项目资金430万元。二是支持苏台农业合作园区内企业申报省高效设施农业项目。2010年、2011年、2012年三年,重点扶持18家苏台农业合作园区内农业企业相关项目建设,项目资金为2 120万元。三是支持全省台资企业申报省高效设施农业等项目。据不完全统计,仅徐州、苏州和南通三市,2010年至2012年共扶持台资企业34家2 286万元。

引进台湾农业新技术在江苏落户。一是积极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及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先进应用技术、高新技术与专利,在江苏推广和应用。仅苏台农业合作园区共引进台湾农业新品种100多个,引进推广台湾新技术20多个,编制农业生产技术标准近20个,建成一流组培实验室8个,园区繁育供应的种子种苗良种率达到100%。各地涌现出江苏自己的台湾品牌,如铜山“台湾老张梨”、昆山张浦镇“台湾鲷”、南京江宁“台湾百香果”等。二是拓宽农业院校交流渠道,加大农业智力引进力度。2010年以来,江苏组织农业类院校与台湾交流,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畜牧兽医学院分别与台湾文化大学、屏东科技大学农学院建立联系,在教师挂职锻炼、互派访问学者、开展学生研修等方面达成意向。

二、加强苏台农业交流合作对策建议

加大江苏园区建设力度,既为园区台资企业做好服务,又为全省台资农业企业带来示范效应。江苏13个苏台农业合作园区在吸引台资企业入苏,引进台湾先进农业品种、技术和经营理念,示范带动当地广大农民致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工程,促进两岸农业、农村、农民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岸友谊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目前,全省各地申请设立苏台农业合作园区积极性较高,我委将会同省台办、省商务厅,依据《苏台农业合作园区考核评价办法(试行)》(苏农台[2010]14号),进一步规范园区建设与管理,将园区建成江苏发展现代农业新的增长点。加大台资企业扶持力度,在高效设施农业等项目中优先安排台资企业和苏台农业合作项目。一是继续积极帮助苏台农业合作园区及台资企业申报农业部海峡两岸农业合作项目。二是提高农业专项中用于扶持台资企业的比例。在现有农业三新工程、农产品质量建设、高效设施农业等项目中,按一定比例调剂部分资金,优先安排苏台农业合作项目,在项目数和项目资金上要有增长。三是继续积极争取设立苏台农业合作专项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台湾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台资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出口导向型和龙头带动型项目建设,以及台资农业企业贷款贴息等方面。

加大苏台农业交流力度,充分展示江苏服务台资企业的政策水平,吸引更多台湾资金、人才、技术进入江苏。一是组织全省农业企业、农业部门、结对乡镇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食品展览会”等相关活动,邀请台湾企业参加江苏举办的农洽会等展会以及参观考察,积极宣传江苏投资环境,吸引台资入苏。二是加强与台湾农业院校、科研机构、农会、渔会等团体、专家学者和工商界人士交流,推进技术合作,引进最新农业技术、品种和经营理念。三是加强两岸乡镇、渔村结对交流,在形式和内容上求广求深,通过电话沟通、人员往来互访等多种形式保持紧密联系,培养情感,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乡村产业、农产品营销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达到共同发展效果。

(资料来源  冯得胜、沈泉明、徐国彬:《苏台农业交流合作的调查与思考》,《江苏农村经济》2013年第3期。引用时有删改。)

【注释】

[1]参见陈喜庆:《指导留学人员工作和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的体会》,《中国统一战线》2013年第11期。

[2]参见《统战系统海外联谊组织有哪些?》,《中国统一战线》2013年第10期。

[3]王顺兰:《百年欧美同学会》,《北京档案》2013年第12期。

[4]同上。

[5]方来武、张世飞:《探析欧美同学会成立的历史缘由》,《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6]许睢宁:《欧美同学会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分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

[7]参见金荣:《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学院在新时期海外文化统战工作中的阵地作用》,《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8]刘蓉宝、李佑球:《中华文化学院促进文化认同开展海外统战工作的路径探索——以湖南省中华文化学院为例》,《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9]陶建莉:《湖北省中华文化学院2013年工作情况综述》,《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10]刘蓉宝、李佑球:《中华文化学院促进文化认同开展海外统战工作的路径探索——以湖南省中华文化学院为例》,《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11]周彤:《孔子学院的发展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大众科技》2013年第3期。

[12]李其荣:《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新探》,《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13]参见王华:《海外华文报刊的历史与现状研究》,《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2期。

[14]王志章、骆洋:《华侨华人与建设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内在关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15]林军:《团结动员广大侨胞为实现中国梦共同奋斗》,《求是》2013年第17期。

[16]曹云华、文峰:《2012—2013年世界侨情:背景、特点及应对》,《东南亚研究》2013年第2期。

[17]龙异:《印度尼西亚华人政策与华人政治参与的历史分析——以政治精英构成为解释要素》,《暨南学报》2013年第5期。

[18]廖小健、周龙:《从“失语”到“发声”:近年来英国华人参政探析》,《理论月刊》2013年第9期。

[19]同上。

[20]曹云华、文峰:《2012—2013年世界侨情:背景、特点及应对》,《东南亚研究》2013年第2期。

[21]周欢怀:《从社会排斥角度解读海外华商遭受反华事件的原因》,《改革与开放》2013年第4期。

[22]张屠:《华人女性融入荷兰社会的障碍与建议》,《对外传播》2013年第3期。

[23]王玉娟:《沟通与融合:新加坡华人宗乡会馆与中国新移民》,《东南亚研究》2013年第5期。

[24]鞠玉华:《海外新华侨华人子女文化传承状况论析——以日本新华侨华人子女为中心》,《东南亚研究》2013年第1期。

[25]李海峰:《谱写侨务工作新篇章》,《求是》2013年第6期。

[26]参见段颖:《跨国网络、公益传统与侨乡社会——以梅州松口德村为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27]吕剑枫:《打造容县侨乡文化品牌探析》,《传承》2013年第3期。

[28]付绯凤:《论侨乡文化的特征及德育功能》,《红河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29]段颖:《跨国网络、公益传统与侨乡社会——以梅州松口德村为例》,《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30]王建民:《台湾梦与中国梦不可割裂》,《两岸关系》2013年第6期。

[31]伟达:《“中国梦”如何整合海峡两岸》,《联合早报》,2013年3月9日。

[32]童立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中的政治伦理》,《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3]李福磊:《用“同心”思想统领新形势下的对台工作》,《南方论刊》2013年第12期。

[34]吴惠秋:《致力于推动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统一论坛》2013年第5期。

[35]明庭权、杨华:《新时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面临的难点及对策分析》,《攀登》2013年第3期。

[36]刘红:《两岸文化交流与文化“差异”》,《统一论坛》2013年第3期。

[37]汪曙华:《论当代海峡两岸的文化差异及弥合》,《广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38]吴慧、商韬:《两岸合作维护海洋权益研究》,《人大复印资料(台、港、澳研究)》2013年第1期。

[39]曾凡传:《海峡两岸南海合作探讨》,《企业导报》2013年第19期。

[40]单玉丽:《试析两岸政经良性互动的动能、瓶颈与策略》,《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41]参见尤权:《深化闽台经贸合作促进两岸共同繁荣》,《求是》2013年第10期。

[42]薛莹莹、陈军:《互利共赢的两岸经贸关系思考》,《当代经济》2014年第1期。

[43]尹晓波:《服务贸易对海峡两岸经济增长贡献度实证研究》,《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