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党报与政府形象

党报与政府形象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报是政府政治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党报的主要职责就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社会舆论和维护政府权威及其良好形象。《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各大媒体都要转播(载),全国人民关注,国际传媒界和政界更加关注。从每年“两会”期间的代表提议到政府重大法规的出台,以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各级党报无不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积极的宣传。此次“非典”疫情

党报与政府形象

张传香

党报是政府政治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党报的主要职责就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社会舆论和维护政府权威及其良好形象。党报的每一篇报道所占篇幅未必很大,但影响力在国内外都举足轻重,方寸之间都事关国家政府形象。《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各大媒体都要转播(载),全国人民关注,国际传媒界和政界更加关注。党报作为国家政治工具的属性决定了党报与政府形象的关系更为密切,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党报话语对政府形象的展示

我们从不讳言,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我们也从来不讳言,党报也是人民的喉舌。党报本身就是一座联系人民和政府的桥梁,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今日之新闻,几如日用之饮食水火,为文明国民一日不可缺之物矣”。党报所履行传媒之最高境界依徐宝璜在其所著的《新闻学》一书中所说应为:“彼如预言者,讴国家之运命;彼如裁判官,断国民之疑狱;彼如大哲学家,教育国民;彼如大圣贤,弹劾国民之罪恶;彼如救世主,察国民之无告痛苦,而与以救济之途”。[1]这段话实际上叙述的是报纸的政治责任和社会使命。时间的逝去并没有抹去真理的光辉,今天的党报依然是国家命运之所系,依然起着教化民众和反映人民疾苦的“公众良心”的作用。麦克卢汉曾经指出,每一种媒介都有自己的文本建构规则,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梳理和呈现事实。党报作为大众传媒也有自己的一套文本建构准则和表现事实的话语形式,宏扬主旋律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旨的党报宣传报道体系就是这种文本规则的现实体现。以全国各家党报为例,弘扬主旋律、宣传先进典型是党报文本建构准则中的永恒主题。如,《甘肃日报》2000年8月18日刊登的《草原上的“马背法庭”》,写的是法官们为解民忧不惜风餐露宿的感人事迹,一个执政为民的政府形象跃然纸上。《陕西日报》2004年3月30日以《万名干部包千村,扑下身子刨穷根》为题,报道了渭南市、县、乡三级领导干部近万人组成的服务工作队下派到近千个村子,实实在在帮助农民增加收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做法,为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务实的政府形象也在平实的叙述中展现在读者面前。

从学理上讲,传播模式本身是由传播手段和传播关系构成的,政府建构的传播模式本身是由党报这样的政府机关报及其所形成的传播关系构成的。媒介的意识形态能有效地构筑起合法化的社会秩序,换言之,党报内化着的意识形态属性是最能有效地发挥构筑合法化社会秩序的。党报作为纸质传媒与政府密切合作推动社会进步历史要比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历史长久得多,可以说,公众了解政府和感知政府的进步形象更多地是通过党报为中介来实现的。国家政府每一项大政方针的出台,党报不仅是权威的信息发布者,也是权威的信息解释者。从每年“两会”期间的代表提议到政府重大法规的出台,以党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各级党报无不采取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积极的宣传。《人民日报》等党报通过对国家政府中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的解读折射出的是中国政府政治体制民主化进程的日益发展,维护的是政府的民主进步的形象。

二、党报的舆论监督促进政府工作形象的完善

党报应当承担起舆论领导权的职责和义务,阐发和传播具有聚合力的思想体系,自觉地监督和完善社会舆论对政府形象的不良反馈。党报的这种舆论领导权应该成功地把现实的种种不同舆论限定于既定框架内,把不同的竞争性意见都纳入既定的思想轨道。因此,这种功能既体现在党报对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上,也体现在对政府自身不足之处的预警功能的启动上。

一方面,党报对社会舆论要进行正确的引导,积极促进社会的团结与和谐。它的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舆论动向的准确把握上,如2003年4月1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转二版)发表任仲平长篇文章《论奉献》,文章针对某些人所认为的市场经济就是向钱看,现在讲奉献不合时宜,指出发展市场经济与提倡奉献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促进的。2005年9月22日“人民论坛”专栏载文《像杨业功那样做个幸福的“匠人”》,提出了各行各业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像杨业功同志学习,做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幸福的“匠人”。这两篇文章虽然发表的时间相隔两年之久,但是奉献的主题并没有改变,舆论引导的典型性依然是永恒的探讨主题。

另一方面,党报对社会不良现象的舆论监督是党报作为公共媒体应尽的职责,也是对社会不良倾向的一种过滤。党报这种舆论监督职责的履行本质上是为政府帮忙而不是添乱。政府作为国家政治机关主要的职责就是管理众人之事,党报作为大众传媒所履行的主要职责就是关注众人之事,发挥舆论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在这个层面上,两者更加体现出相互联系与相互促进的关系。全国各家党报在舆论监督方面无不是身先士卒。如2005年9月14日“人民论坛”专栏载文《一些官员的“雅好”里包着什么?》指出一些官员的“雅好”里包着不雅之心,有雅好而不知自警自制,雅好就会成为清廉防线的薄弱环节。该文章针对社会时弊展开论述,从一个侧面反映的是政府民主政治的开明,报纸尤其是党报完全可以为公众提供充分交流的思想平台。社会的进步需要奋进的号角也需要警钟长鸣,一个民主而开明的政府对社会肌体内部的病毒更是需要即时的病毒监控。那么,一个好的杀毒软件就显得格外重要,媒体尤其是党报的各种舆论监督职责的履行实际上就起着高质量的杀毒软件的作用。

三、党报在重大事件报道中对政府形象的重塑

大多数突发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表现为“天灾人祸”,政府对这类事件的处理相当慎重,唯恐造成人心惶惶和社会动荡。事实上,政府如实公布一些有关灾情的详实数字与相关处理措施,非但没有造成社会秩序的紊乱,反而最终表现出的是人民的众志成城和一个务实政府形象。我们将从以下两个层面阐述这一问题:

1.负面报道的正面效应

长期以来,我国媒体在“危机传播”中常常持非常严谨的保守态度,事实上是把社会稳定与公民知情权摆在了完全冲突的位置上。在“非典”期间,主流媒体充分调用自己广泛占有的社会信息资源,用及时的信息发布有力地支持了抗击“非典”疫情的斗争,没有给谣言和国外反动舆论以可乘之机,也突破了中国新闻界长期以来的报道禁忌。自2003年4月20日国务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首次将北京疫情正式公布后,主流媒体随即全面介入疫情报道,以信息的高透明度,充分解答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此次“非典”疫情考验的不仅是政府应对危机事件的应变能力,也是媒体配合政府化解社会危机的能力。“非典”疫情的最终结果是政府与媒体的“双赢”,两者通力合作克服了突发危机并维护了社会的稳定。此次疫情报道的高透明度重新树立了党报的权威,同时也创造了一个奇迹,负面报道反而产生了正面效应,成为了一个中国新闻史乃至中国政府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跨越。我们仅以疫情发源地的《广州日报》为例看党报在面对“非典”疫情来临时的快速应变能力。据悉,2003年2月12日广州等地因对“非典”的恐慌出现抢购大米和食盐风潮。第二天,《广州日报》在头版头条报道《盐荒米荒纯属无稽之谈》的消息,而后又发出重磅新闻《哄抬药价盐价被罚20万 广州从重处罚社会影响恶劣三商家 向330多家商铺发出告诫书或责令整改》,并配发《平息谣言 恢复正常》的评论,报纸面市数小时内即全部卖光,不得不紧急加印20万份。

通过此次“非典”的报道,我们应该看到党报作为公共领域的意见领袖,应该提供开放民主的媒介均衡体系,形成公共舆论与公共精神的良好生存环境,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党报的光荣使命。

2.正面报道的轰动效应

用正面报道反映和维护政府形象是党报新闻报道的主流。当今的中国社会已不同于往昔,中国政府具有越来越成熟和越来越务实的国家长远发展战略,在高科技领域的自主研发尤令世人叹服。随着国家国力的强盛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值得我们国民骄傲和自豪的对国家政府重大成就的新闻报道成为党报报道的主流。我们以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为例,2003年10月16日,当完全由我国独立设计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我们的航天员安全着陆后,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用自己的特殊方式表达了党和国家政府及全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心情,于当日上午8时用铜版纸印发了十分醒目精彩的彩色号外。据了解,《人民日报》只有在发生极为震撼人心的重大事件时才出号外,以往也只有在原子弹爆炸成功和我国申奥成功的情况下才出过。事隔两年,2005年10月13日又是一个令人夜不能寐的日子,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当天(即10月13日),《人民日报》一版与航天有关的新闻都运用了红色线框与红色标题,营造了一片举国欢腾的喜庆场面,整个版面设计显得格外隆重,并在第13、14、15、16版开设《神舟六号特刊》。从10月13日直至10月18日神舟六号凯旋,《人民日报》以各种形式开展对神舟六号的宣传。从10月14日起,在《人民日报》第五版(视点新闻)刊出“航天日志”专栏,记载航天员的切身感受。10月17日《人民日报》一版的版面安排得很紧凑,报眼处为《胡锦涛总书记与航天员通话极大地激励着科技人员》的消息,头条为《飞船安然着陆航天员健康出舱》。与此同时,《人民日报》配发社论《科学探索的伟大里程碑——祝贺我国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人民日报》还于10月18日即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之日在第五、六、七版再次开设《神舟六号特刊》,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

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是一个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也是最能突出党报正面报道优势和最能显示中国政府强大有力形象的最佳报道时机。党报在这次大规模的宣传报道中,把团结全国人民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报道责任,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激发了民族自豪感,与此同时,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政府形象也在一篇篇报道中得到很好的诠释与升华。

〔张传香:中国传媒大学报刊方向2004级博士生〕

【注释】

[1]松本君平、休曼、徐宝璜、邵飘萍著《新闻文存》,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年版,第28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