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才资源是出版业发展的力量之源

人才资源是出版业发展的力量之源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六大以来,出版业体制改革加快了步伐,这是中国出版业大发展的一个良好机遇,同时也对中国出版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目前,出版业的管理人才紧缺,缺少领军人物。笔者所在的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为鼓励年轻人大胆挑重担,给年轻人以展示才华的舞台,促使青年编辑快速成长,特别成立了青年图书编辑中心,让年轻人挑大梁。据统计,我国出版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40%,硕士、博士分别占8%和0.5%。

人才资源是出版业发展的力量之源

李晓平

党的十六大以来,出版业体制改革加快了步伐,这是中国出版业大发展的一个良好机遇,同时也对中国出版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局面、新任务和新挑战,首要的就是始终把人才作为出版业的竞争之本、发展之本。

一、人才资源是出版业发展的根本

出版资源概括起来讲,可以分为四种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信息资源。“技术是根,创新是魂,人才是本”,人才,是出版业的根本,是第一资源。

出版业是一个将人类的精神创造物质化、社会化、扩大化的行业,担负着营造社会舆论、传播文化知识、记载当代文明、传承先进文化的重要使命。出版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人民的文化道德素质。出版业是一个内容产业,产业的核心部分是内容,这个内容主要靠作者创造、编辑选择与再创造来完成。这是一种智力劳动,这种性质的工作,是任何高科技的设备都无法替代的,因而,出版业是一个对人员素质要求很高的特殊行业。没有高素质的出版人,是不可能选择、挖掘、整理和加工出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的。

真正的出版大家,只要一两个人就足以建立发展起一个名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先生就是一个具有这种非凡能力的出版大家。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个。由此,我们可以充分看到出版业对于人才的依赖程度。

但是,现在许多出版社的领导者,却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也没有充分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对人才的重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非落实在行动上。在一些出版社领导的眼中,市场经济时代,找寻有实力的投资者,建立发达的市场发行网络,这才是最重要的;在出书过程中,打好“短、平、快”战役,又多又快地出产品,这才是最重要的。其实,这些都忽视了出版业的特殊性,没有看到人才对于出版业的非常意义,工作都没有抓到根子上。没有人才,哪里有高质量的产品;没有高质量的产品,怎能赢得市场。只有做好了人的工作,才能谈及其他。现在出版业进行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根本目的就在于更充分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改革的成功,同样离不开有魄力、有胆识、有远见、懂行业之规、明管理之道的人才。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出版业再也不能回避市场化这个现实的今天,只有重视人才战略,才能使出版业持续健康发展。人才问题,是每一个期待发展的出版社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出版业内部的人才资源现状

出版业是许多职能不同的组织协同作战的产业,专业分工十分广泛,其人力资源分工包括许多层面。

我们重点来看其中3类人才资源的状况:

1.出版业的管理者

出版业的管理者与领导者是最重要的人才,是核心竞争者,在人力资源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出版业的管理人才紧缺,缺少领军人物。部分出版单位的管理者仍具有官本位思想,管理上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把能生存作为衡量工作的标准,组织缺乏创新和活力。中国已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要想在全球出版市场上进行有力竞争,就必须建设一流的出版管理队伍,培养和选拔一批既精通出版业务,又懂经营、善管理、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管理者。

2.编辑人才

编辑工作是出版业的生命线所在。编辑对出版内容的选择和设计是有意识的,是智力创造的成果,其编辑水平的高低,政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历史责任意识的强弱,都关乎出版产品内容的质量。编辑人员是出版业职业精神的体现,是受众价值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出版业编辑人员的状况不容乐观,一是编辑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另一方面,部分编辑人员没有树立起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思想理论水平不高,对出版工作的严肃性认识不足,缺乏编辑业务的基本功。这也正是某些出版物格调不高、质量低劣、选题重复,甚至出现了少数思想政治倾向有问题的出版物的一个重要原因。

3.市场营销人才

笔者认为,现在部分出版单位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要求编辑承担市场营销任务,为出版物拉广告,搞活动,所得利益与编辑个人利益挂钩,而不是由专业的市场营销人员来负责这些工作,从而导致编辑为了抢时间、抢热点、抢市场、组织活动,却忽略了出版物的质量。二是市场营销人员专业素质不高,不善于策划、组织活动和实施公关;把握市场规律,应变市场变化的能力不强。这两个问题反映了现代出版业分工不够细致、明确,市场营销人才严重缺乏的状况,也是当代出版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要改变现在出版业人才资源上的不尽如人意之处,笔者认为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改革人事制度,为人才成长创造有利环境。

我国出版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原为事业单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出版业出现了“事业性质,企业化管理”的变化。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大多数出版单位必将走上完全企业化的道路。这就要求出版业建立起现代化的企业制度,以企业管理的模式来管理现代化的出版业。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进行人事制度改革,革除以往作为事业单位所留存的一些弊端,改变管理难以完全到位,人事制度缺乏活力的状况。

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出版单位可以改变以往人员能进不能出、待遇能升不能降、评职称任用干部要论资排辈等不合理状况,建立起一套适合出版单位特点,使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笔者所在的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为鼓励年轻人大胆挑重担,给年轻人以展示才华的舞台,促使青年编辑快速成长,特别成立了青年图书编辑中心,让年轻人挑大梁。成立一年多以来,这个图书编辑室的工作已颇有成效,策划出版了系列有影响、市场反映良好的图书,在总社多次工作总结中都得到了表扬。这样的举措,也给社里其他有理想的年轻人以鼓舞和激励。

另外,就是要建立起分配与绩效挂钩的奖励分配制度,分配上要向关键重要岗位人员倾斜,要向有特殊贡献的人才倾斜,这样,才能凝聚出版社的关键人才,稳定出版骨干队伍,充分调动起全体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强在职教育,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据统计,我国出版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40%,硕士、博士分别占8%和0.5%。这样的比例对于要面向现代化、参与国际出版业竞争、肩负传播积累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重任的出版单位来讲,显然并不乐观。因而,对出版从业人员,要通过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出版人员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出版业人才的整体水平。

另一方面,今日的出版业与传统的出版业有很大差别,科技的进步在出版业的各个环节上都有所体现,现代出版业对高科技的依赖日益明显,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日益紧密。这些新的变化,都使得出版业原有的工作人员不能完全适应,尤其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工作人员更是如此。因此,只有对这部分工作人员进行在岗培训,提高其对新技术、新设备的操作能力,才能使他们继续在出版岗位上更好地发挥作用。

出版行业的一个特点是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宽泛,因而需要吸纳方方面面的专业人才。但是,这就存在一个问题,这些专业人才在知识层面上是专业的,但在出版业务上却是门外汉,到了工作岗位上,如果不能及时接受岗位培训,他们就无法顺利适应出版工作的需要,难免在工作中出现纰漏。从这个角度来讲,在岗培训也是非常重要的。

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不断提高出版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都在举办各种各样的职业培训班,从多方面对出版工作者进行培养。培训班有高等院校开办的,也有出版行业组织及大型出版公司开设的,还有出版职业学校及出版进修教育机构开设的。

国内的一些优秀出版社,在员工培训上也获得了成功的经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培训是分岗位开展的,管理岗位、编辑岗位、市场销售类岗位分别都有不同的培训体系和计划。他们大多采取内训的方式,但对于个别课程,也送员工出去参加培训。为了保证培训效果,他们认真考察课程,跟踪培训。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还要进行严格的考核。

有些出版社,虽然已经认识到了在岗培训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做得很不够,比如培训的针对性不够强,刚到岗的编辑与工作了几年的编辑一起参加新编辑培训;文编与美编、发行人员一起培训;培训只针对年轻编辑进行,忽视了对从业多年编辑的培训,使其不能及时更新出版观念,掌握新的技能;在岗培训不能经常坚持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严重影响在岗培训的效果,不利于出版从业人员素质和工作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出版业人才的培养。

对于现代出版业,在职教育应该成为一种终身教育,以解决工作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出版业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为人才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

(3)通过出版业与高校、研究所的联合,培养出版业紧缺的人才。

现代出版业要取得高速的发展,面临着几方面人才紧缺的现实难题。一是缺少领军人物。中央领导不止一次指出,当代出版业缺少像张元济那样的大出版家,也缺少像跨国集团那样的出版商。二是缺少懂经营、善经营的人才。这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原来的计划经济时代,出版产品是按计划分配的,不存在市场问题,也就没有经营的问题,哪里会培养出经营人才呢。现在情况不同了,出版业也要面对市场的竞争,融入市场的洪流中去,使经营人才紧缺的问题一下子凸显了出来。三是懂高新技术的人才紧缺。四是既懂编、印、发等出版业务又懂现代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紧缺。

要解决这些人才问题,笔者认为,出版业与高校和相关研究所进行人才的联合培养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中国的高校开设编辑出版专业比较晚,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现在开设了这一专业的院校主要有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这些院校都为出版行业输送了大批有用之才,对新时期我国出版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出版业的许多业内优秀人才,在工作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但却缺少对行业的研究性工作,从而无法将自己提升到更高的层次。高校和与出版业相关的研究所恰好具有进行专业研究方面的优势,是培养现代出版专业人才的权威途径。双方面的结合,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在教育、研究机构中的深入学习,将促使这些具有很好行业基础的人才能够以更加理性、更加智慧的面貌投入到出版行业中去,这必将为出版业紧缺型人才的培养寻找到一条合适的途径。

〔李晓平:中国传媒大学理论编辑学方向2004级博士生,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主任编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