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广播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广播事业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人民广播事业对国内的无线广播系统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级地方广播电台共同组成的。北京交通台隶属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于1993年12月18日,与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合办,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7个系列台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促进对外广播的发展,1950年4月10日,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国际广播编辑部,同一天用“北京电台”的新呼号开始播音。1978年5月,中国对外广播机构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广播事业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对内广播事业

我国人民广播事业对国内的无线广播系统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级地方广播电台共同组成的。1949—1956年是广播事业的大发展时期,完成了对旧中国遗留下来的34座私营广播电台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一部分省辖市(指直接接受省政府领导和管理的市,在改革开放之后改称为“地级市”——作者注)继续建设广播电台,并集中力量建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逐步增强发射功率、改进收听效果,发展农村有线广播,培养了一大批广播新闻和广播技术人才。到1960年年底,全国无线广播发射总功率达17462千瓦,广播电台恢复到78座。

文革”十年,广播新闻事业遭受严重摧残,林彪、“四人帮”为了控制舆论,责令地方电台全部转播中央电台节目,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严重损害了广播在群众中的声誉。这段时期的对内广播事业发展极不平衡,中央广播有一定发展,地方无线广播完全陷入停滞状态,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有线广播得到较大发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广播电视积极投入改革创新,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一是“新、快、短、活”成为广播新闻报道的重要原则,能够发挥广播特点的自采性录音报道大量增多。二是新闻评论节目迅速崛起。1979年4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恢复了广播新闻评论,此后,地方电台和国际电台都相继组建了评论队伍。三是广播电视主持人开始以个人身份和个性风格出现于广播电视节目中,与听众亲切交谈、平等交流。当时广播界崭露头角的著名主播是“北徐南李”,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空中之友》栏目主持人徐曼和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大众信箱》的主持人李一萍。

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确定了“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对内广播网发展方针。广播电台建设在中央、省、地、县四级迅速展开,电台数量大幅增加。1980年,全国有广播电台106座。1985年年底发展到213座,增加了一倍。一个遍布全国、从中央到地方、无线与有线相结合的广播传播网基本形成。

198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办的《午间半小时》、《今晚八点半》两个节目,带动了一批集新闻性、服务性、知识性于一体的综合板块节目的开播,使电台专题节目焕然一新,一批名牌栏目脱颖而出。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正式开播,并迅速以广播内容综合化、节目设置板块化、栏目主持固定化、栏目播出直播化、开通社会热线、鼓励社会参与等特点赢得了大量听众。这是我国第一个专业经济广播电台,它改变了中国广播长期以来只在四级纵向发展的局面,开拓了横向发展的新空间,同时拓展了广播媒介的社会功能。“珠江模式”的诞生推动了新闻广播的结构性改革,为我国广播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树立了改革榜样,使广播改革从节目单项改革进入板块式整体改革阶段。

1992年10月28日,秉承以信息性适应时代、以服务性争取市场、以参与性赢得听众、以明星主持为标志的节目宗旨,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始播音。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大胆进行体制改革,率先实行并运转的双台体制,引入竞争机制;在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广告作为收入来源;采用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开创新的节目形式,着力开拓直播节目,并大力开展社会活动。上海“东广”的运作模式在当时成为典范,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播后不久立即形成一股强大的电台“冲击波”,商店里的便携式收音机销量扶摇直上,一种全新的都市文化现象悄然兴起。在上海“东广”的带动下,各地纷纷建立专业台、系列台,形成全国范围的第二次“广播热”。

从2000年开始,伴随着我国城市发展和汽车时代的来临,北京交通广播电台异军突起,掀起了新世纪我国广播发展的新高潮。北京交通台隶属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成立于1993年12月18日,与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合办,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7个系列台之一。北京交通台的节目设置以交通新闻和路况信息为龙头,辅以服务性和娱乐欣赏性节目,及时、全面地宣传交通政策、法规;报道交通新闻,传播交通信息,服务疏导交通,提供交通专业知识和服务。北京交通广播电台在北京交通管理局交通指挥中心大厅设立了直播间,随时在节目中插播重要路况信息、突发事故和处理进展情况,疏导城市交通。同时,电台率先在节目中开通手机短信互动,听众可以利用短信报告路况,讲述出行见闻,可以通过短信问路、修车,甚至找加油站等,为听众提供贴身及娱乐服务。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北京交通台打造出许多名牌栏目,如《一路畅通》、《欢乐正前方》等,也推出了一些品牌主持人,赢得了广大听众、特别是深受司机和“有车族”朋友们的喜爱。在流动群体中,北京交通台以84.7%的高收听率占绝对优势,被群众誉为“出门离不开的伴侣”。巨大的市场份额使电台的广告收入连创历史新高。从2000年起,北京交通台连续三年创下全国广播电台单频率广告收入第一的骄人业绩,尤其是2002年,其广告收入突破1亿元,撑起北京电台全台广告收入的半壁江山,成为目前全国收听率最高、经济效益最好的城市广播电台之一。

2003年是广电总局确定的“广播发展年”。这一年,全国新增34个专业性广播频率,广播覆盖率达93.56%,广播广告额达25.57亿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对外广播事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促进对外广播的发展,1950年4月10日,中央广播事业局成立国际广播编辑部,同一天用“北京电台”(Radio Peking,后改为Radio Beijing)的新呼号开始播音。到1965年年底,对外广播语言达27种,每天累计播音100多个小时,覆盖面包括亚洲、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大部分地区。当时,中国对外广播的规模、语种和播音时数,仅次于前苏联和美国,位居世界第三。

1978年5月,中国对外广播机构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广播电台”(China Radio International,简称CRI)。到1984年年底,国际广播电台已经使用38种外语、汉语普通话和4种方言,共43种语言对世界各地广播,每天播音总时数为144小时30分。之后,国际台又陆续开办了面向在华外国人的英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德语节目。为加强国际时事的报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还在世界各地和香港、澳门地区建立了27个记者站。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1997年5月,采用世界最新数字广播技术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大楼正式投入使用,节目传送实现数字化,节目制作也于1998年全部实现数字化。此外,国际电台各语种节目也被送上卫星,连同与国外电台开展的互转、租机、传送、寄送节目等合作,我国对外广播基本实现全球覆盖。[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