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南关居民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南关居民区

时间:2022-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南关居民区南关的居民区到20世纪60年代末,只有一条大街,即南关大街,从县城南门桥儿至玉皇阁。南关居民区在1937年以前,东、南、西三面被用土打成的寨墙围着,北面是赞皇县城的南城墙。现在阎福廷、马运良、马立章、马学志原来南边的格栏围墙即是南关原居民区的南边缘。南关村居民区才逐步形成现今格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南关居民区_赞皇县南关村志

第八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的南关居民区

南关的居民区到20世纪60年代末,只有一条大街,即南关大街,从县城南门桥儿至玉皇阁。街西有两条东西向巷道,北段是小西巷,中段较宽称大西巷。大西巷是赞皇县城通往西山川的必经要道,出西口,进沙道沟(原油库、丝绸厂地面,2000年后已逐步成居民小区),过曲江村、胡家庄村南、八里桥经千根过野草湾到里川沟;经胡家庄、王小峪、都户、红土湾、巡检司过黄沙岭去山西;经田村、许亭、通白城口达井陉。南关大街东有五条透巷,从北向南依次为阎家巷、大茶臼巷、昌昌家巷、二栓家巷和马道巷(昌昌家巷和二栓家巷皆因住此巷者户主而名)。马道巷北面还有一不透的张家巷。昌昌家巷和二栓家巷中间,也有一不透巷,称马家巷,住着马行子、马瓦子、马振国几家的先人们。

在南关大街中段,大西巷口北面,原来有一座砖木结构的跨街阁楼,民国17年(1928年)奉系过赞皇打山西,因阁楼下不能过汽车被拆除。

从南关大街进阎家巷,出巷东口,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道沟,这条道沟把现在王清明、傅增顺、王宝环三家及南学堂与主街道分开,单称南关东庄。这条沟向东南接濠濠沟是坛山冈西面的水道,后逐年填沟盖房了。向南接寨豁了儿沟,是养种地的人行道,即现在的小桥街。此道中段路东大茶臼巷的东口处,坐落着两处庭院,即现在的阎五子和阎福增两个院。现在小桥街东至坛山冈顶除了耕地就是打谷场,别无建筑,寨豁了儿沟(现小桥街)西沿上也是耕地,耕地西面有几个大场,现在马庆元、马连江、张明元家以北到马凤其旧家为南关居民区的东边缘。

南关居民区在1937年以前,东、南、西三面被用土打成的寨墙围着,北面是赞皇县城的南城墙。东寨墙从县城东南角即现在的新开街和太行路相交处向南(东寨门也在此),经坛山冈顶到现在赵绪成格栏处,这里有一建筑称“白炮楼”,从白炮楼向西至阎福廷家东墙是南寨墙,小桥街东三巷是南寨墙的旧基。现在阎福廷、马运良、马立章、马学志原来南边的格栏围墙即是南关原居民区的南边缘。这三家原来门朝北开,走马道巷。西寨墙南起火神庙,西北到大西巷西口,这里建有寨门。再往北至城墙。西寨墙内东至现王吉书、王吉平等几家格栏西墙是三角形的空地。1937年日本兵侵占赞皇县城后,南关居民区基本未改变原来的格局,只是平添了几处被日军焚烧的空宅基地废墟。东、南、西三面寨墙先后坍塌,只留下依稀可辨的寨基和寨壕。原建寨墙高5尺(1.65米),厚2尺(0.63米),寨壕深宽1丈(3米)。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由于人口增加,村民生活条件逐步提高,居住紧张的户向大队提出申请,要求划房基地盖房子,大队首先把南学堂遗址、寨墙内空地、废弃场丈量筹划并发放盖房;继而把寨豁了儿沟(小桥街)东西两侧及南寨墙外场与次地发放盖房。1976年后发放南台耕地建房,1991年后又把西台耕地发放盖房。南关村居民区才逐步形成现今格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