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众和社区的关系

民众和社区的关系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塑料厂为例,生产原料为城里回收的废料,工厂将它们收购后进行简单的再加工做成塑料制品,再投回南京市场。在南京地区不可阻挡的城市化进程下,双闸村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双闸村所在的地方会变成城市住房用地和临江大道的一部分。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地区将会物非人非,双闸村原来的居民会带着他们的组织模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
理论思考_城市角落与记忆Ⅱ———社会更替视角

四、理论思考

Wirth认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征事实就是人类聚集在巨大的城市区域,而文明从这里辐射出去。所以说聚集是一个社区形成和维持的一个前提。聚集首先代表着一种聚落形态,即什么样的房屋,什么样的街道,什么样的生产设施。其次是人们从不同的地方走在一起。聚集意味着人们需要一种关系来形成一种聚集,并且将这种聚集状态持续下去,这就是社区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包括经济形式、联系方式与关系。往下一步说,是什么样的观念维持着这种聚集。再往下说,这种聚集是否有利于人们的发展。最后我们必须将它放在一个更大的范围里讨论,看它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会怎么样。

首先就双闸社区聚落形态来说,我们必须承认,它既不是我们所说的纯正意义上的农村,也不是我们所熟悉的城市。它有着典型的江苏一带农村房屋的典型特征:小院、堂屋、双层小楼、外设卫生间。它也有着乡村的自然景观:贯穿全村的河流、河边的杨柳和散养的家畜。不过它也有零零落落的工业作坊,也有社区居委会,还有半个小时一班的公交车。

考虑当地的人群类型和经济模式,双闸村的居民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从年龄上看,中青年和老年人。中青年在城里上班,有的甚至已经在城里买房,过着朝九晚五的城市人的生活。老年人则留在这里,但是他们不从事农业生产,靠出租房屋和副业为生。二,从地域关系来看,有本地人和外地人。外地人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当地人的工业和农业,而本地人却在从事附属性的服务业和简单的商业。从这一方面我们甚至可以说是这些外地人在推进本地的城市化进程。三,从产业模式来看,当地的工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可以说类似于作坊:一间一层厂房,一个老板雇几个伙计。投资额也不大,5万以上的工厂很少。产品有塑料、简单的机械制品(如电动车)、农药。这些工厂的生产模式很简单。以塑料厂为例,生产原料为城里回收的废料,工厂将它们收购后进行简单的再加工做成塑料制品,再投回南京市场。所以当地的工业是一种以环境为代价的高污染企业。社区内的商业模式也很简单,主要是食品业、零售业,规模还停留在小摊贩和小卖部的形式。所以在这里,你看不到代表城市消费欲望、能力和理念的超市和购物广场。农业严重萎缩,现在社区内部已经没有大片的农田,但是在街道旁还是会出现一些大棚。

再看社区人的社会关系的构建。正如上文所说的,当地习惯以亲属关系建立自己的关系网络。他们对待人也以这样的关系为准则。笔者以信息人的干女儿身份进入社区,而信息人在我临走的时候要给我100元钱,这完全是对待亲属的一种方式(当然笔者没有要)。也如上文所说,这种关系一方面为关系网的扩大提供一种手段,另一方面却成为关系网的制约因素。当然这要具体分析。笔者在访谈双闸管弦乐队时,曾经分析过这个以业缘为纽带、以亲缘为形式的小群体。当本地人愿意的时候,他们可以用认“干爸”或“干姐”等方式交往。但是当本地人认为存在危险的时候,他们绝对会将此人抛出社交圈子之外。在双闸村,本地人与外地人相处得并不好(原因上文已经有所阐述),所以存在着划街而治的局面。当地的关系网络以血缘为主、带有业缘关系。在不同的关系网中,人们对待他人的方式是不同的。

问题回到当地公共问题的解决上,如社会保障问题,社区的拆迁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外地人由于流动不大在意,而本地人似乎也没有行动去解决。在问到为什么不去解决的时候,他们回答不是自己能够解决的,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在问到为什么不去跟相关人员谈时,他们或者回答与外地人不相干,或者说政府不会为自己解决的(对他们)。他们并没有在这方面组织起来去解决问题。这也正是很多学者所谈到的农民组织化较差的现象。就这一点来说,笔者有不同的想法。

如果说村民组织化较差的话,其实在实际的生活中,村民之间联系是很紧密的。他们要么归属于血缘关系网上,要么以业缘关系聚合在一起。一旦出现问题,同村的居民会联合在一起共同谋求问题的解决。如2005 年8月11日的“今日说法”中报道的村民寻牛故事。这里可以看到人们以村为单位,共同维护本村人的利益。如果说组织化差的话,社区亲缘系统中的老者就不会受到人们的广泛尊重,在某些纠纷中,这些人扮演着仲裁者的角色。村中的组织方式不同于城市中的组织方式。如果说城市是以业缘为主的科层制的世界,血缘关系在社会空间只占有一个角落,那么这个地方就是血缘原则为主体,业缘原则为选择的世界。在这种世界里,有业缘关系、有亲缘关系,两者全在于居民的选择。即便这种选择会受到当地居民利益考虑的影响。

在南京地区不可阻挡的城市化进程下,双闸村面临什么样的命运呢?首先是拆迁。2008年,他们会全部拆迁到奥体中心附近的商业住宅区中,只有少部分人能够留在当地。双闸村所在的地方会变成城市住房用地和临江大道的一部分。在不久的将来,这一地区将会物非人非,双闸村原来的居民会带着他们的组织模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但是那里不会再有河流,不会再有外来人的工厂,不会再有农田,他们的乐队会不会继续存在下去?他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如果城市的今天就是他们的发展方向的话,他们是否会进入城市组织状态和生活方式之中,笔者在此不作分析了。因为本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弄清楚现在双闸村村民的生活状态,而现在他们也就是处于这种状态之中,进一步发展如何,也只能寄托不远的未来了。

参考文献

1 王颖.城市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前瞻.社会学研究,2000(1):65-75

2 李宝梁.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江西社会科学,2005(4):16

3 尤建新.城市定义的发展.上海管理科学,2006(3):67

4 曼纽尔·卡斯特.城市意识形态.王红扬,译.国外城市规划,2006 (5):16

5 杨盛海,曹金波.失地农民市民化的瓶颈及对策思路.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15(2):31

【点评】

城市化表现为一种侵入和接替的空间形态和社会形态。在城市变迁过程中,城市化、郊区化、再城市化、逆城市化等等形态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有快有慢。因此,在城市化各种类型的临界段,将出现一种非常独特的社区类型,郊区空间的城市社区,空间上的郊区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以及心理归属的城市化类型。这种非城非农的阶段,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变迁过程中的一种典型社区类型。本文作者通过对于一个城郊村落的全面调查分析,给我们描绘了一个这种非农非城类型村落生活的全景图,对于我们清晰地了解这种特殊类型的村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读者感言】

【注释】

(1)本文作者:李芳,南京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