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知识要点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知识要点解读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高考中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相关知识,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非选择题往往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内容相结合。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一、知识概要

二、考情分析

近年高考中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相关知识,主要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非选择题往往与其他历史时期的内容相结合。这些试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第二次历史性巨变、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人民政协诞生的背景、“共同纲领”在新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等。

三、学习策略

在学习时,要注意从新的角度思考各知识点,同时要从纵向和横向对知识进行归纳与整合。尤其要注意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相比新中国的诸多“新”特色;从世界历史的角度分析新中国诞生的意义。命题趋势:①共产党历史上几次正确的工作重心转移;②由毛泽东的两个“务必”要求联系党的反腐败,加强自身建设的有关史实;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④“共同纲领”的地位及人民政协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⑤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四、重难点剖析

1.阶段特征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带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

(1)社会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①政权形式(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和经济基础(国营经济领导下五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②实质和发展方向——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过渡时期就其整体而言,不完全是社会主义,但政治、经济、文化都是社会主义的因素,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分开。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没有根本的区别。从这一时期中共采取的政策来看,有些具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如土地改造;有些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如三大改造;有些兼而有之,如没收官僚资本。

(2)经济基础: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公有制:①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之前,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②经过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完全占据了主导地位,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

(3)政治制度:政协——全国人大;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在过渡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1949年,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继续发展。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社会主要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先进制度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基本得到解决。②过渡时期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③三大改造完成后,主要矛盾转化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5)阶级关系:无产阶级确立领导地位;国民党反动派被消灭;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

(6)外交关系: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2.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与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

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国民党主持;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无党派人士参加会议;围绕政权和军队(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展开激烈的争论;会议结束后召开国民大会制定宪法;政协协议不久就被国民党反动派撕毁。

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及各地区、各民族、海外华侨代表出席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事宜,通过了一系列民主政治法案;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作为国家的临时宪法;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的筹备工作。

3.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

(1)两者都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是中国在20世纪发生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前者属于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并未实现发展资本主义的根本目标。后者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顺利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两者都结束了专制独裁,建立起先进的民主制度。前者民主制度遭到各种势力的破坏,并未真正贯彻;后者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民族区域自治、多党合作民主协商,民主政治日趋完善。

(3)两者都革除了旧的生产关系、扫除了经济发展的障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前者并未触动农村的生产关系,产生的推动有限;后者彻底根除了各种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4)两者都曾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前者以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为条件换取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但最后深受帝国主义的侵害,国际地位没有得到提高。后者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废除了一切不平等条约,建立起新型的外交关系,以独立自主的姿态活跃于国际舞台。

所有的这些差别,不仅在于开国者们的领导水平和斗争艺术,而最重要的是根源于他们所属阶级的特性,受制于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与他们实行的治国措施密切相关。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带有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特征,其发展趋势和相互关系易混易错。原载《考试报·高中历史》2009-2010学年必修1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