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近代史(—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近代史(—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分为两个阶段:1840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虎门销烟表明了中华民族禁烟的决心和抵抗外侵的坚强意志,谱写了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这些不平等的条约,是外国侵略者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沉重枷锁,给近代中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分为两个阶段:1840年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在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不断遭遇列强入侵,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人们奋起抗击,最终实现了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所以,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也是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战争史,还是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富强的奋斗史。

林则徐与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由于中国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对华贸易上的劣势,英国殖民者尝试过许多种办法,最后找到鸦片走私这条所谓的捷径。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但赚走了中国大量的白银,而且极大地损害了人们的心灵和肌体,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清政府久为鸦片问题所困扰,时禁时弛。19世纪30年代,在人们自发的禁烟浪潮的推动下,面对鸦片侵略给封建统治造成的巨大侵略和压力,清政府决定派钦差大臣林则徐前往广东禁烟。

虎门销烟图

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他体察民情,认真调查研究,收缴外国鸦片贩子的烟土并重治吸食之徒。林则徐还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等人,严惩破坏禁烟的侵略分子。为了震慑鸦片贩子,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的英、美走私商的110多万公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全部销毁,史称“虎门销烟”。虎门销烟表明了中华民族禁烟的决心和抵抗外侵的坚强意志,谱写了我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

第一次鸦片战争

鸦片贸易为英国资产阶级带来了暴利,清朝的禁烟行动一旦成功,将堵住他们的财源。于是,英国鸦片商人纷纷上书政府,要求以武力打开中国的国门,用侵略战争将中国变成英国的原料供应地和商品倾销市场。当时的英国正面临第二次经济危机的困扰,英政府也有意通过战争对外扩张,将危机转嫁出去。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战场主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等省沿海沿江地区。由于清政府奉行妥协方针,没有实际有效的抵抗措施,最终导致了战争的失败。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条约包括赔偿鸦片烟价,割让香港,东南沿海被迫开放通商等。1844年,不甘落后的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黄埔条约》。见有机可乘,比利时、葡萄牙、沙俄等国也争相要求订约,并乘机占领中国的土地。这些不平等的条约,是外国侵略者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沉重枷锁,给近代中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中英《南京条约》原文本

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发动的第一次侵华战争,它是我国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转折点。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鸦片战争后,中国的领土、领海、税收、司法等主权都遭到破坏,中国从一个主权国家开始沦为不完全拥有主权的国家。

太平天国运动

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残暴腐朽的封建统治加上殖民者对中国人民的经济掠夺,使广大群众的生活境遇日益恶化,造成土地集中急剧发展,城乡失业流亡人口大量增加,社会动荡,民穷财尽的局面。因此,各地人民反清斗争连年不断,此起彼伏,这些斗争有力地打击和牵制了清王朝的统治力量。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在广西酝酿,这里百姓受剥削极为严重,具有反清传统的天地会、拜上帝会等民间宗教组织在此已形成雄厚实力,而且居于边陲之地的封建力量较为薄弱,无力遏制如决堤的人民起义洪流。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发动金田起义,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正式开始。太平军一路胜利进军,击溃前来围剿的清军,通过永安“封王建制”,太平天国初步具备了立国的模式。1852年,太平军进入湖南,攻克郴州,继而挥师直捣武汉,清军望风披靡,武汉被攻克。此役更加鼓舞了太平军的士气,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军,太平军声势更加浩大。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在此定都,并颁布均分土地的《天朝田亩制度》。1856年,太平天国击溃包围天京的清军江北大营和江南大营,军事上达到了全盛时期。但此时,太平军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开始激化,巨大的胜利使太平军领导人开始自满,热衷追求个人的权势和享乐,为争权夺位而拉帮结派,彼此争斗,从而引发了一场严重分裂和自相残杀的大变乱,史称“天京事变”。事变中,许多优秀的太平军将士遭到冤杀,石达开带兵出走,太平军力量大大削弱。清军乘机反击,并招募在华“洋枪队”雇佣军,一起镇压太平军。1864年9月,清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已经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途径,勇敢地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但是,太平天国运动仍旧是单纯的农民战争,政治眼光的局限性决定了它的最终失败。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为了扩大侵略权益,在1854年、1856年先后两次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交涉,提出开放中国全境,使鸦片贸易合法等无理要求。在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侵略者抓住太平天国起义的时机,于1856—1860年,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10月,英国军舰悍然开进广州,遭到人民的奋起抵抗,英军退居虎门。1857年12月,英军联合法军一起攻陷广州。1858年4月,为迫使清政府屈服,英法联军沿海北上,直趋天津白河口。5月,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主持防务的直隶总督临阵脱逃,大沽口沦陷,侵略者到达天津城下,并扬言要攻占北京。清政府急派人求和,美、俄坐收渔人之利,与英、法一起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6月,英、法、美三国公使无视清政府提出的入京换约不得携带武装的规定,联军强行在大沽登陆,遭到爱国将士的猛烈抗击。被激怒的侵略者于1860年春攻陷天津,并向北京进犯,咸丰仓皇出逃。10月,英法联军进入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

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的签订,清王朝闭关自守的政策完全失败,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外国侵略势力扩大到沿海各省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清政府的自主权更小,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人民的灾难更加深重了。

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是清朝最大的皇家园林,园中收藏有无数珍宝、典籍、艺术精品等,堪称中国文化宝库。圆明园继承了中国历代优秀的园林艺术,又大胆吸收了西方的建筑成就,是中西合璧的园林建筑珍品。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闯入位于西北郊的圆明园。他们抢去园中金银财宝,劫走所有能搬走的贵重文物和图书典籍。为毁灭抢劫的罪证,侵略者下令放火焚园,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圆明园被彻底烧毁。火烧圆明园,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浩劫,同时作为一个无法抹去的民族耻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重的一笔。

“洋务运动”

经历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一些与西方列强打过交道的实力派人物,如恭亲王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在一定程度上认清了国际形势,意识到战后和约只能敷衍眼前,中国必须寻求自强之道,才能免受西方列强的欺辱。于是,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启动了长达30多年的新政,引进西洋的洋枪洋炮,学习西方的近代科技和机器生产,“师夷长技以自强”,历史上称为“洋务运动”。以李鸿章为首的倡导和主持洋务运动的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建立新式军备和近代海军,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培养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等。

李鸿章成立的开平矿务局

洋务运动是清政府内部的开明人士倡导和主持的自强改革运动,它揭开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序幕,加强了中国的国防力量,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初步改变了中国闭关自守的格局。但由于其局限于对西方技术与军事的学习,并未涉及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尝试,因此无法从根本上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

中法战争

19世纪后半期,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成长的时候,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加紧了争夺殖民地、分割世界领土的热潮。中国和邻近的亚洲国家,成为西方列强争夺的主要目标。

1883年,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相继爆发。中法战争是法国侵略越南并进一步侵略中国引起的。由老将冯子材率领的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一度曾扭转中法战争的局势,法军的惨败导致法国内阁的倒台。但经过英、美、俄、德等国的调停,清政府被诱使签订了《中法新约》,中国西南的门户洞开,法国还首先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加深了日后中国的边疆危机。

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早已蓄谋已久的,经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逐渐发展为亚洲的强国,它利用外交手段获得美国的支持,争得英、法等国的同情,挑拨英、俄对立,迫使俄国不能公开干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894年7月,日本舰队突袭中国海军,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战争历时八个月,中国海军虽奋力抵抗,但最终惨败,李鸿章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1895年4月,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将长沙、重庆、苏州、杭州开放为商埠,允许日本资本家在此开设工厂等。《马关条约》签订后,各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展开了资本输出的激烈竞争,还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中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泥淖中越陷越深。

公车上书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时,举国上下掀起了反侵略、反投降的斗争。当时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举行集会,公推康有为起草上皇帝万言书,上书光绪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提出迁都抗日,并请求变法革新。5月1日,各省应试举人千余名在万言书上签名,次日送到都察院呈递,这件事史称“公车上书”。虽然最后都察院以条约已签订无法挽回为由,拒收了万言书,光绪帝最终也未看到万言书,但此事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上书的内容被人们传抄印刷,要求变法的呼声日益高涨,由此拉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公车上书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改良运动的开始。

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

甲午中日战争后,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了挽救民族危亡,敢于犯上直言,终于打动不愿做亡国之君的光绪皇帝,也赢得朝中开明官僚的同情和支持,这些倾向维新的政治力量,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运动。

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光绪皇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进行变法改革,史称戊戌变法。其目的在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制。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守旧势力发动政变,将光绪皇帝囚禁,大肆捕杀维新人士,谭嗣同、刘光第等人血洒北京菜市口,维新变法归于失败。戊戌变法只进行了103天,因此又被称作“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丧失了一次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机会。虽然由于维新力量过于薄弱,变法失败了,但维新派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封建旧思想、旧文化,民主思想已经开始深入人心,并在未来绽放出夺目的光芒。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农民和城市贫民在华北、东北等地自发组织的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迅速将力量发展到北京、天津地区。八国联军入侵时,义和团英勇抵抗八国联军的侵略,迫使侵略军多次退却,义和团运动达到高潮。由于清政府与外国殖民者之间存在矛盾,最初清政府想借助义和团的势力打击外国人的嚣张气焰,曾默许义和团的发展。但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为将战争的责任推到义和团头上,慈禧在出走时发布上谕,命令各地清军对义和团予以剿杀。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双重镇压下,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

八国联军穿过午门进入紫禁城

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它是一场人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也间接打击了反动卖国的清政府。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促使民族觉醒,对清政府放弃了幻想,对以后民主革命的胜利起到了推动作用。

八国联军侵华

1890年6月,以打击义和团、保护外国使馆为由,英、俄、日、法、德、美、意、奥八国联军从天津进犯北京,拉开了侵华战争的序幕。大敌当前,慈禧被迫宣战,清军与义和团一起与八国联军展开了激战。8月,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挟光绪帝和一些王公大臣,仓皇出逃。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对张家口保定等地实施侵略,联军每到一地,肆意烧杀抢掠,欺辱妇女,其罪行罄竹难书。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及比利时、荷兰、西班牙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通过这个条约,清政府必须向各国赔款4.5亿两白银,还必须允许殖民者在北京设立可以驻兵的“使馆区”,从大沽到北京的炮台被要求全数拆除。

同盟会

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出现了章炳麟、邹容、陈天华等著名民主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随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也相继建立起来。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同盟会确定了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为同盟会纲领。同盟会成立后,革命党人担负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发动了萍浏醴、广州黄花岗等一系列起义。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辛亥革命

孙中山像

1911年10月10日,新军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队伍占领军械所,夺取了整个武昌。在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的爆发揭开了辛亥革命的篇章,此后革命迅速蔓延,短短两个月内,湖北、湖南、江西、陕西、山西、江苏、浙江等省先后宣布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清朝灭亡。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反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精神的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些自由和民主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但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他们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农民群众摧毁封建势力。因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此后,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袁世凯称帝与护国运动

1912年3月,袁世凯凭借北洋新军在北方的实力,以及逼清帝退位的功劳,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往北京,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权建立起来。袁世凯对内镇压国民党,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并开始复辟帝制的活动。1913年10月,国会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大总统。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次年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并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5年12月,袁世凯宣布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恢复君主制,行君主立宪政体。由于此时民主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布起义,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贵州、广西、广东、浙江等省相继响应。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6月,袁世凯因病去世。

军阀割据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新军无人有能力统率全军,北洋军阀纷纷宣布独立,于是内部分裂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帝国主义列强纷纷扶持一派军阀,作为他们侵华的工具。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闽、鲁、陕等省;直系的冯国璋、曹锟、吴佩孚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及直隶等省;奉系的张作霖以日本为靠山,占据东北三省。另外,山西的晋系军阀阎锡山,徐州一带张勋的定武军,西南的滇系军阀唐继尧和桂系军阀陆荣廷等,都在外国列强操纵下,尔吞我并,争斗不已。中国逐渐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这些军阀连年混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护法运动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与在中央掌实权的段祺瑞争权夺利,发生“府院之争”。1917年7月,徐州军阀张勋应黎元洪“调停”之邀,率三千“辫子军”入京,拥戴溥仪复辟,激起全国人民的反对。复辟丑剧只持续了短短的12天,段祺瑞再次执政,他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集国会,企图建立皖系军阀的独裁统治。8月,为维护共和制度,孙中山倡导了护法运动,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在北洋军的镇压下,北伐军受挫,加之军政府内部的矛盾,1918年5月孙中山愤而辞职,护法战争失败。

新文化运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提出的口号。新文化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它向中国传播了西方的先进思想,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传统道德,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使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五四运动

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中国代表的正义要求,将战败的德国在中国的权益无条件地转让给日本。与会代表将消息传到中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义愤。5月4日,北京学生在天安门集会,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五四运动的影响迅速波及全国,天津、上海、武汉、长沙、杭州、南京等城市的各大高校纷纷罢课,支持北京的学生运动。学生的抗议活动遭到军警的镇压,大批学生被捕入狱。6月5日,同情学生运动的上海工人开始罢工,参加罢工的人数达到六七万人,工人罢工的影响波及全国100多个城市。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总统徐世昌辞职,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拒绝在条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五四运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游行

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成为新思潮的主流。一批先进分子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初步结合起来。1920年,共产主义小组在各地相继建立。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1922年1月香港海员罢工到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罢工,中国工人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

第一次国共合作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章程》,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孙中山发表改组国民党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将中国国民党改组为包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这个革命联盟是以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这次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黄埔军校

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国民党在广州黄埔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把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它在短期内培养出了大批出色的军事人才,在以后的战争中成为一代名将。黄埔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

1926年,为了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并统一中国,国民政府开始北伐。1926年5月,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和第七军一部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出兵湖南,拉开了北伐的序幕。北伐军兵分三路,一路两湖,一路江西,一路闽浙。由于北伐军的英勇战斗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北伐战争进行得很顺利,不到半年北伐军就打到了长江流域,不到10个月的时间,就打垮了吴佩孚和孙传芳的主力,北洋军阀迅速崩溃。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与“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初,北伐战争向长江下游胜利推进,广大人民欢欣鼓舞,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但此时,国民党内部的

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分别于1927年4月12日和1927年7月15日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遭到破坏,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北伐誓师阅兵

南昌起义

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挽救中国革命,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人率领两万多人发动南昌起义。经过4小时的激战,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随后,起义部队按原计划撤离南昌,挥师南下,直奔广东,准备恢复广东革命根据地。但由于遭到敌军优势兵力的围攻,起义军损失惨重。部队一部分突围到了海陆丰坚持战斗;另一部分在朱德、陈毅的率领下转入湘南,开展游击战争。南昌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打响了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中国共产党从此创建了自己的军队,开始走上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是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工农革命军向长沙进击,先后占领醴陵、浏阳县城等地。但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已处于低潮,敌强我弱,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为保存革命力量,毛泽东改变了攻打长沙的计划,起义军转而进入江西,到达三湾后进行改编。10月,部队到达井冈山,并在那里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7年10月,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此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进行了从城市到农村的战略转移。

中华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犹如星火,很快发展成燎原之势。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湘赣革命根据地、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等相继建立。1930年,红军以红四军为主力,在赣南、闽西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这是此时期最大的根据地。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人民政权也纷纷建立起来。1930年,全国革命根据地内有几百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为了推动革命斗争,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举行,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红军总司令,确定瑞金为首都。

皇姑屯事件与“东北易帜”

1928年6月,奉系军阀张作霖被日本关东军谋杀,其乘坐的专列在皇姑屯车站以东的地方被炸,因此被称为“皇姑屯事件”。张作霖早年在日俄战争中曾为日军效劳,借助日军势力当上奉军首领。但张作霖并不想完全受日本人控制,拒绝了日本人一些无理的要求,因此日军决定除去张作霖,由此酿就这场谋杀事件。张作霖死后,他的儿子张学良继任东北军总司令。日本企图在东北建立“满蒙新国”,采取各种手段逼迫张学良就范。张学良顶住了日本人的压力,年底,他发表通电,宣布东北“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张作霖专列被炸现场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派兵将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炸毁,却声称是中国军队破坏了铁路,日本关东军突然袭击驻扎在沈阳的东北军北大营,发动了对中国东北的战争,历史上称“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当时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下令东北军不抵抗。9月19日,日军占领沈阳。在以后的几年里,日军又陆续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掩人耳目,日本扶植溥仪做傀儡皇帝,建立伪满洲国,整个东北实际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它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严重步骤。“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与中国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在日本国内,主战的日本军部地位上升,导致日本走上全面侵华的道路。9月18日在中国被称为“国耻日”。

柳条湖事件

“一·二八事变”

指挥作战的蔡廷锴将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企图侵占上海作为继续侵略中国的基地。1932年1月28日夜间,日本侵略军由租界向闸北一带进攻。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动下,驻守于淞沪地区的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指挥下,违抗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奋起抵抗,与日军展开激战,淞沪抗战开始。淞沪抗战在上海军民的英勇斗争下,坚持了一个多月,使日本侵略者受到沉重打击,死伤1万余人,四度更换司令。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不抵抗政策,19路军被迫撤离上海。在英、美、法等国调停下,国民党政府和日本达成《淞沪停战协定》,日本获得了在上海驻军的权力。

长征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极为不安。从1930年1月至1934年10月,蒋介石集中重兵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围剿”。前四次红军反“围剿”取得了重大胜利,但是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1934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战略转移。在长征路上,中国共产党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在组织上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关头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红军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的领导下,克服千难万险到达陕北,长征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开始了一个新的局面。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至1935年10月结束,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路程达二万五千里。

“一二·九”运动

1935年《何梅协定》的签订和“华北五省自治”,使中华民族处在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1935年12月9日,北京学生冲上街头,向国民党当局请愿,反对华北自治,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称为“一二·九”运动。学生的爱国运动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全国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要求国民党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战。抗日救亡运动在全国掀起了新的高潮。

西安事变

1936年,蒋介石一意孤行,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张学良和杨虎城被派往陕甘一带围剿红军,屡遭失败。1936年10月,蒋介石到西安督战,张学良多次劝其抗日无效。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逼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中国各个政治派别的帮助下,西安事变获得了和平解决。12月24日,蒋介石接受“停止剿共”、“三个月后抗战发动”等项条件,国共两党开始重新合作。

“卢沟桥事变”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侵吞我国东北,并以此为基地增兵备战。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7月7日,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在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后,日军开始炮轰卢沟桥,城内的中国守军奋起还击,“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爆发。7月29日,北平和天津失守。“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从此开始。

中国的军队急奔卢沟桥抵抗日军进攻

“八·一三事变”

1937年8月13日,日军又大举进攻上海,史称“八·一三事变”,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了3个月的鏖战。11月12日,上海被日本侵略军占领。抗战初期,造成中国节节失利的原因除了日军的凶猛攻势以外,很大一部分应归咎于国民党政府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不敢发动群众抗日,反而妄图借抗战的机会,达到消灭异己的目的,使中国军队付出了极惨痛的代价。“八·一三事变”使国民党意识到中国所面临的最大危险,开始进行有组织的全面抗战,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南京大屠杀”

经淞沪会战日军占领上海后,立即对南京展开了进攻。1937年12月,日本军队攻陷南京,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对手无寸铁的南京战俘和平民进行了长达6周惨绝人寰的屠杀、抢劫、强奸等罪行,史称“南京大屠杀”。在此期间,日军共屠杀中国军民30余万人,连老弱病残甚至婴儿也不放过,2万多名妇女遭受凌辱,市内有1/3的建筑在烈火中化为灰烬,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抢劫一空。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举世震惊,日本侵略者虽想尽办法掩盖罪行,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证人见证了这惨绝人寰的一幕。“南京大屠杀”是人类文明历史中的耻辱,是现代史上最残暴的兽行,它是中华民族苦难历史中最悲惨的一页,中国人不能将它遗忘。

台儿庄战役

台儿庄战役又称台儿庄大捷,是抗战爆发后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重大胜利。

日本侵略军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继占领南京、济南后,为了迅速实现灭亡中国的侵略计划,连贯南北战场,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沿津浦铁路夹击徐州。1938年3月16日,日军向台儿庄以北的滕县发动进攻,李宗仁率领60万军队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台儿庄战役开始。由于敌军的顽强抵抗,战争一度陷入胶着状态,4月7日,中国军队全线反攻,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在历时半个多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付出了巨大牺牲,参战部队4.6万人,伤亡失踪7500人,但也取得了重大战果,歼灭日军1万余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必胜信心,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武汉会战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多次战役,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淞沪会战、徐州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台儿庄战役的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但由于国民政府实行的是一条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的路线,致使中国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丢失。1938年5月,日军调集25万兵力向武汉进攻,中国军队与日军在武汉外围血战4个多月。10月27日,武汉三镇沦陷。此役之后,敌我双方都伤亡惨重,由于战线的延长和长期战争的消耗,日军已无力再发动大规模的战略进攻。于是,中国的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

中共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敌后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抗日本占领军的统治而建立的军事、政治组织。1937年11月聂荣臻创立了第一个抗日根据地,随后,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在1938年10月至1943年12月的抗战相持阶段里,日军在其占领区内只能控制主要交通线和一些大城市,而广大农村均控制在以八路军、新四军为主的中国军队手中。日军改变了侵华的方针,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而集中了大部分兵力和几乎全部伪军,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了残酷的“大扫荡”。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坚决地进行反“扫荡”、反“蚕食”斗争,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之一。

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被称为“百团大战”。

身在前线的彭德怀司令

抗战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日军的战略要地华北发展壮大,1939年,日军开始对华北大规模扫荡,实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想借此分割和缩小敌后抗日根据地。为了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20日,在彭德怀司令员的指挥下,八路军集中了105个团约30万兵力,在从石家庄到太原200公里的铁道线上,展开了规模浩大的战斗。战斗一直持续到1941年1月24日,共进行了1000多次战斗,歼灭日军2万多人。八路军也付出了1.7万人的代价。百团大战向全国人民展现了敌后抗日力量的强大威力,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斗志,增强了国人抗战必胜的信心。

皖南事变

在抗战的相持阶段,国民党的反共倾向日渐增长,蒋介石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掀起了反共的高潮。1941年1月4日,叶挺率领新四军军部、一个教导团、三个支队共9000余人从新四军军部所在地起程,向茂林前进,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攻。除3000多人突围外,大部分新四军都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牺牲。蒋介石随即又宣布新四军“叛变”,下令军队进攻江北的新四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皖南事变”,它是国民党顽固派蓄意发动的反共事件,意在消灭皖南的新四军。

细菌战

细菌战是利用细菌或病毒作武器,毒害人、畜及农作物,造成人工瘟疫的一种灭绝人性的罪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在中国实施细菌战,撒布鼠疫和霍乱等病菌,造成这些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时间长达12年,地区遍布中国20多个省,造成至少27万人死亡。这是世界上造成伤亡人数最多、损害程度最大的细菌战。

中国远征军

即将开往前线的远征军士兵

中国远征军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政府为支援英军在缅甸(当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而派遣的出国作战部队。抗战爆发后,由于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急需大量物资和外援,遂于1938年初修筑滇缅公路。1938年底通车,从此,滇缅公路成为中国抗战的输血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开始进攻缅甸,企图切断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为保障滇缅公路的畅通,1942年2月,中国首次派出10万人的远征军到缅甸协同英军对日作战。由于英军的判断失误,缅甸保卫战失利,在掩护英军撤离的过程中,远征军浴血奋战,屡挫敌锋,使日军遭到沉重打击。但此次战争失利,远征军付出了惨痛代价,首次入缅的十万军队损失过半。1942年8月,中国远征军改编为中国驻印军,利用美援物资配备全副美式装备,战斗力大为提高。1943年底,中国驻印军和国内重新集结的远征军一起展开缅甸反攻,经过一年半艰苦卓绝的战斗,歼灭日军4.8万余人,将日军全部赶出了缅北和滇西。中国远征军的反攻胜利,重新打通了国际交通线,使得国际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重创了缅甸日军,为盟军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条件。中缅印大战历时3年零3个月,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伤亡人数接近20万人,多少将士埋骨异域,为国捐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抗日战争史上极为悲壮的一页。

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5月8日,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争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盟军在亚洲大陆各战场对日军发起反攻。7月26日,中国、美国和英国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但是,日本政府予以拒绝,并先后三次扩军动员,准备进行本土决战。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召见日本驻苏大使,通告苏联参加《波茨坦公告》,并宣布对日作战。8月9日,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北部,对日本关东军发动全面进攻。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美、英、苏、中四国政府,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停战诏书》的形式,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在日本东京湾的美军战列舰“密苏里”号上,日本投降代表团11人代表日本向盟国投降。9月9日,中国战区的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经过八年艰苦奋战,中国人民终于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

内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从1946年夏到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6月底,人民解放军开始了全国性的反攻。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23日解放南京,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内战结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