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书报亭店主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上海书报亭店主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上海东方书报亭主要设置在上海市区和近郊,以400至500米的服务半径进行设置。每个书报亭的造价约为50000元,但经营者并不需要投资,主要由东方书报刊公司通过报亭的广告收入来出资。首先,借助于上海邮政的平台,书报亭能获得数千种报纸书刊的货源。东方书报亭在管理模式上,具有高度统一化,体现在了经营、送货、配送、规章和标识这五个方面。

周媛

来到上海上大学后,发现上海市区大街小巷的书报亭非常规范,与笔者自小生活的济南有所不同,这些差异驱使笔者进行学习社会学以来的第一次社会调查。

在济南大街上的卖报点不过是两种形式:一种较为正规,是由中国邮政开设的书报亭,数量较少,绿色方亭;另外一种较普遍,是由散户组成,多数为下岗工人或年迈老人,不用什么投资,推着小车摆个摊即可。这种散户流动性很强,没有组织,可以任意挑选地点:街角、路口、公交站点、菜市场等等,在一个地点待得时间长了,买的人多了,也就形成了报点。而上海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就成立了“上海东方书报刊服务有限公司”,统一了上海街道上的书报亭。

笔者选择这个题目的另一个原因,是想更真实地了解到那些书报亭业主的生存现状。

东方书报亭是上海市政府1998年为民所办的实事项目,旨在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1999年元旦建成开业,在全市拥有2000多个零售网点,由上海东方书报刊服务有限公司对东方书报亭的日常经营进行监督和管理,上海市邮政局为主要控股单位。东方书报刊公司对东方书报亭采取“统一经营、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规章、统一标识”的连锁经营方式和“集约连锁、集中统一、规模规范”的管理运行模式。

上海东方书报亭主要设置在上海市区和近郊,以400至500米的服务半径进行设置。每个书报亭的造价约为50000元,但经营者并不需要投资,主要由东方书报刊公司通过报亭的广告收入来出资。十几年来,东方书报亭运营良好,盈利可观,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上海邮政的网络配送和货源优势。首先,借助于上海邮政的平台,书报亭能获得数千种报纸书刊的货源。另外,邮政公司发达的配送网络,保证了书报亭第一时间获得高品质报刊。据书报亭的经营者介绍,上海邮政每天发送二十余辆车向179个配送站送货,形成了“9个分公司——179个配送站——2000余个书报亭”的辐射网络。所以经营者们并不需要担心货源问题。

东方书报亭在管理模式上,具有高度统一化,体现在了经营、送货、配送、规章和标识这五个方面。主要由下岗职工来负责经营,不实行租赁与承包制;由邮政系统负责货源与配送;实行统一的财政管理,经营者定期(据受访店主说为5天一次)向邮局缴费;所有书报亭外观风格一致,标识统一,在美化市容的同时,有助于形成连锁的品牌效应

上海的书报亭很多,分布较广,我主要走访了四五家,其中有几个非常有代表性,与大家分享一下。

选取的第一家书报亭在上海南站附近(具体位置请看下面简图)。

这是开设书报亭的一个不错的位置,交通便利,人来人往,所以店主的生意不错。周六的上午9点到10点间,约有三十名顾客光顾,购买物主要是当天的报纸,也有个别购买杂志与地图等。两个月前,由于迎接世博,所有的书报亭重新装整,变为了红白相间的小亭。小亭内非常整洁,报纸杂志种类齐全,排放整齐,大约有四五平方米大,内还装有空调、微波炉,很有生活气息,这也是店主的“第二个家”了。店主是一对四十岁左右的夫妻,我刚到的时候,老板娘骑自行车出去办事了,只剩老板一人看店。老板穿着朴素,看上去很和善,或是坐在店里,或是整理一下挂在外面的报刊,因为两旁都是人行道,只有来往的行人和车辆。顾客也多半来去匆匆,没生意的时候老板也有些无聊。观察了半小时后,笔者上前与他攀谈,得到了不少信息。

图1 上海南站一家书报亭的位置(作者自制)

老板告诉笔者,这家报亭已经有十年的历史了。他们夫妻都是下岗工人,十年前在街道报名参加了“东方书报亭”这个组织。现在所看到的这个红白相间的亭子,是三个月前为了迎世博统一规划的,十年前,他们的设施还很简陋,是白色的宝钢亭。这家店的生意不错,首先是因为靠近居民区,其次是因为处于隧道的出口,这也决定了顾客的来源主要是来往的行人和附近的居民。店主利用地理优势,除了书报之外,也展开了一些副业,如卖电话卡、地图之类的。在采访的过程中,便有一位刚从火车站出来的男顾客来买地图。关于工作状况,店主告诉了我他们的苦处。十年来他们的工作时间一直是早上6点到晚上8点,如此长的工作时间,造成了对家庭的疏忽。说起家庭与孩子,老板的脸上露出了愧疚与心疼之色。他们的孩子今年10岁,在上海小学读书,是个乖巧的女孩,老板又有些骄傲地告诉笔者,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强,早饭什么的都是自己弄。“对不住孩子啊!”老板感叹。

笔者又询问了关于东方书报亭的运营状况,店主说,整个上海市一共有1600多家承包店,分布相当密集,后边浦北路附近就有三四家。但这些店主非常独立,平时没有什么联系,更不会有什么工会之类的组织了。笔者一直很好奇的一个问题是,随着电子传媒如网络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电子报之类的,会不会对纸质传媒的销量产生影响。店主告诉笔者,影响是多多少少的,但也要看具体情况,上海最好卖的地方是徐家汇,那边的销量一直很好。

主动交谈之前笔者还有些发憷,害怕得到回绝,甚至还盘算着要不要先买一份报纸或杂志拉近一下关系,但这位老板非常热情真诚地回答了笔者的问题。交谈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一位七八十岁的老爷爷从店主这里拿了份报纸,没有付钱,静静地坐在一旁的台阶看了一会儿,整理好后重新放回书摊上,又换了一份去看,笔者走上前去与老爷爷交谈。

这位老爷爷所看的报纸都是从这一家报亭拿的,这个习惯已经延续了几年。原来这家店主体恤老爷爷年纪大了,没有太多的钱买报纸,便免费提供报纸,帮老年人消遣。只要不把报纸弄脏,店主还是可以将老人看过的报纸卖掉。说起这家报亭的夫妻,老爷爷是赞不绝口。“这家书报亭好的呀,他们从来不卖什么黄的呀、不三不四的呀。有的书报亭卖那些小书啊,禁书啊;他们好的,不卖那些东西。”老爷爷如是说。老人很体恤店主的辛苦,他告诉我,这对夫妻起早贪黑,每个月不过有两三千的收入,“他们下岗的靠这个吃饭,有的人家有钱的,有工作的,也弄个东方书报亭,就是靠门路的。比如说我有门路的,老婆退休了就弄个书报亭干干。”说到这,老年人不免有些激动。

第二次观察,笔者选择了一家位于居民区的书报亭,即下图中的报亭A。

图2 作者自制图

虽然附近没有大马路,但这一家的生意看来很不错。店主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穿着一件很旧的黄色T恤,笔者刚去的时候,他正在跟旁边的一位顾客聊天,前来的顾客与店主都有交流,可以看出,他与这些顾客的关系不错,大概都是老主顾了,书报亭很热闹,不时还有笑声传出。这家店主比上位店主少了些寂寞。

笔者走上前去攀谈,店主一说话,我便听到了熟悉的口音,原来店主是河南人(河南与山东方言相近)。这一次,笔者没有表明观察的目的,而是以一种聊家常的方式,也颇有收获。

这家报亭的历史更长,已有十二年。这个店主干了六年,六年前,他从一个上海本地人的手里接过这个报亭。按店主玩笑式的说法:“前面那个店主是上海的,吃不了苦,转手了。”这位店主对这份工作也不是很满意,原因可以归结为“忙”和“低回报”。他们一年到头三百六十五天,没有休息的机会,外地人逢年过节还可以回家探亲,但请假的几天报纸杂志照样来,卖不了,一天损失几百块。所以说这项“探亲政策”实用性不大。店里主要是男主人负责,每天妻子下班后会来店里帮忙看店,店主便骑着自行车到附近送报纸。店主的家庭状况不是很好,有两个孩子,大的上高二,小的上高一。同时负担两个孩子的开销,有些沉重,但店主的表情却甘之如饴。书报亭的收入不高,除去吃饭,一个月也就是千八百块的结余,再加上这几年书报亭越开越多,报纸越来越难卖,有时囤积了大量过期杂志,还会出现收不抵支的现象。说到这里,店主重重地叹了口气:“要不是为了孩子,我也不干了。我是没有技术,有了技术到外面,肯定比现在强。”但店主给我的感觉还是乐观向上的,在业余时间里,他会以读报的方式来打发时间。“我们干这个的每天发生什么事都知道,我最喜欢这个,《扬子晚报》,新闻多。”店主说。

选取对这两家书报亭的访谈,店主给笔者最大的感觉,是“温情”。第一家店的老板待人和气,能免费让退休老人阅读报纸;第二家报亭的老板与邻里相处和睦,还主动地为附近的老主顾送报纸(采访后又了解到,店主送报纸的行为是义务的)。笔者采用以下几个关键词理性地分析一下这个群体的特征:

关键词一:忙

没有人否认书报亭店主的忙碌,在笔者采访的过程中,甚至有顾客插话,形容他们如何如何的辛苦。这是他们最主要的问题。忙,又导致了他们对家庭的疏忽,尤其是开夫妻店的店主,在提起自己孩子的过程中,无一不带着歉疚的表情,但忙碌似乎又是无法避免的,耳边似乎又想起了那位老爷爷苍老而又有力的声音:“他们是靠这个生活的!”

关键词二:软规则

这是一个笔者自创的词语,用来说那些没有明文规定,但是店主们若不遵守,便会蒙受损失的行为。随着劳动保障的日益完善,人们的维权意识也更强了,定期休假必不可少,上班时间也不能太长,但这一切在那些店主身上,却成了不现实的事情。他们很无奈,外地的没法回家,本地的没法陪家人,想要维权,向谁反映呢?有关部门会说,我们允许你休假。但休假的结果呢,报纸照来,卖不出去算你的。多是下岗工人的店主们,谁还有那个闲情雅致,放着每天几百的损失,还回家“休假”?也许这真的与传媒业、服务业的特殊性有关。

关键词三:风险、无保障、低收益

他们无法享受到正规职工的社会保障,他们承担着报刊杂志滞销的风险,他们包销与代销,分别只有14%与8%的利润率。他们走出了下岗的阴霾,但依然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依然需要我们的关注。

关键词四:工作单调

这个特点,对位于繁华商业区的报亭店主尤其突出。与处于居民区的店主不同,他们每天面对的是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色匆匆的行人,更有甚者,据一位地处人民广场附近的报亭店主说,“只有喇叭声,连个说话的都没有。”他们只有通过看报纸,来打发时间,这的确是个需要“靠”的工作,每天是重复的,每一小时似乎也是重复的,活动范围仅限于一个小亭子,这般单调,对精神和肉体都是考验。

关键词五:要有好的人际关系

这一点对于处于居民区的店主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顾客相对固定,都是附近的居民,只有友好地真正地融入一个社区,才能保住这些老主顾,也能通过聊天等方式,克服单调。

温情、友善、有好的人际关系,这些店主必备的素质,也不是每个人能做到的,在采访上图中浦北路上的报亭B时,有些不太顺利。过程如下:

笔者:您好,我是华师大社会学系的学生,现在要做一件关于书报亭的调查,能问你几个问题吗?

店主:(没有客人,一位中年妇女,在摇椅上看报纸,听到后只是抬了抬眼,沉默——)

笔者:你好!

店主:(摇了摇头)不高兴。

笔者:(注意到并没有客人)你好,请问您现在很忙吗?

店主:(依然只是抬了抬眼)是的。

笔者:那打扰了。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因为这位阿姨没有回答笔者的问题,而是笔者认为,作为服务业,服务态度是很主要的,笔者到马路对面观察这家店铺半小时,结果并没有顾客光顾,可见友善的重要性。

前面的几个调查对象,都是市区里东方书报亭的加盟者。笔者所在学校地处闵行,十分偏僻,在日常生活中,附近即使是居民区也没有看到过一个书报亭,只是在买东西的时候看见过几个报摊或是卖报纸杂志的小店。市区的书报亭,通俗地讲,是“处在台面上的”,受到很多规则的制约,有明讲的,也有先前说的“软规则”,笔者十分好奇,地处偏僻闵行的报摊,有没有受到类似规则的制约,他们又有什么故事呢?

笔者在某周二的上午8点来到了吴泾镇较繁华的永德路附近,这片有两个类似于报摊的店铺。一家规模较大,即下图中标明的报摊A,是一家独立的卖报刊杂志及文具的小店,店名为“闵新图书报刊店”,另一家较小,即下图表明的报摊B,是在一家叫“吴泾五金总汇”店面前租了一个小摊位。见下图。

图4 作者自制

笔者先来到了这家“闵新图书报刊店”,观察了一会儿,上前说明来意后想展开采访,但是店主,一位五十岁左右的阿姨以忙碌为由拒绝了笔者的请求,无奈之下在这家店中多待一会儿,希望能获取些信息。这家店里比较宽敞,所以除了书报,还卖些文具,小孩玩具之类的。书刊种类非常全,但想不到的是,的确有出售不太高雅的书刊杂志,杂志的封面及标题十分露骨,还是摆放在比较醒目的地方。吴泾镇远离市区,这家店面又不太正规,从而导致这个结果吧。观察了半小时后,笔者确定了这家店是个居家店,店主是附近的居民,或者这家店铺就是居民住宅改造的,店铺最里面有一扇门,门后便是生活区,店主的儿媳妇正在给怀里的孩子喂饭。

虽然对于这家书报铺店主的采访没有成功,但笔者也有自己的收获,走了那么多书报亭,这是第一家工作与家庭(住宅)结合在一起的。这可能是因为在市区的东方书报亭这个体系之外,才能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吧!店主不忙的时候还能逗逗孙子,还能和儿媳一起念叨一下一早就出去上班的儿子,也是其乐融融的景象。但如果能把放在一旁兜售的不正规的书刊排除掉,那就更完美了。

笔者又来到了依附于一个五金店的小报摊,这家报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且加上位置不错,所以也算生意兴隆,也是家夫妻店,老板非常热情地接受了笔者的采访。

老板告诉笔者,在这里租摊位,也是迫不得已的。他说:“书报亭想搞啊,镇长不愿意啊。以前前面也有几家书报亭,领导说搞规划,来了城管全扒了。全上海哪没有书报亭啊,徐家汇那里十米一个,整个吴泾没有一家书报亭。”没有加入东方书报亭这个组织,给这家报摊的老板增加了不便宜成本。拿货渠道多了一个环节,无法从东方书报亭的总亭拿货,增加了手续费。虽然这样,他们依然没有走出组织的制约,自主权依然很有限。没有休假。店主向我抱怨道,今年过年,他们依然干到大年三十的下午。看来,即使是远离纷扰市区的报摊,都不能为自己谋得一个自由的土壤。

经过了这几次采访,我们基本上可以梳理出书报亭运营的“生意经”。

首先,加盟书报亭,是采取的街道报名的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东方书报亭最先创立的时候,主要是针对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符合条件的居民到所属街道居委会报名,居委会进行筛选,就近分配。书报亭的装置费是政府负责,也不需要付加盟费,大大减轻了店主们的负担,店主们只需到邮局支付报纸杂志的进货费用,五天一次。

第二,书报亭采用自负盈亏的形式。几乎所有的报纸、杂志都无法退货,这意味着如果卖不掉的话,损失由店主自己负责。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店主们却没有足够的自主权来选择销售的书刊种类,这是因为很多冷门杂志,是“包销”的,即这是所有的东方书报亭必须卖的,可以适量少进,但不能不进货。

第三,几乎所有的报刊杂志,都是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各种杂志没有统一的进价折扣,但往往利润不高,店主们通过扩大销量来提高业绩。

正规的东方书报亭,在规范的同时多了些规则的约束,不同程度地失去了经营的自由和时间的弹性;远离闹市区的小店主在经营的方式和种类上没有那么规范,但也同样深受“软规则”的制约,为了生存“时间和利润的捆绑”是从事这一行业店主生存状况的共同体现。笔者认为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我们的体制与规则是强势群体和特权阶层制定的,另一方面传媒业的特殊性也不容忽视,今天的新闻,明天就会变为一堆废纸。这些综合原因,共同造就了上海东方书报亭独有的特征。它亦成为了这座城市的符号。这种形式不仅承载了纸质传媒,更体现了一种城市文化。而规范、便利与效率是这种城市文化的关键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