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样态

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样态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资料显示,“但就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其理论型知识课程占80%以上,实践应用型课程不足20%,有的甚至低于15%,与国家相关规定存在一定的距离。”地方本科院校强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就是要在课程设置上转变以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打破“强理论探究、轻实践应用”的课程设置的框架。实践课程以体验真实的实践情境为内容,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

课程是培养人才的平台,课程内容是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载体,应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转型发展中的地方院校的课程建设不能照搬研究型或者教学型本科院校,而必须从本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对老牌本科院校的课程建设经验进行扬弃,同时将课程体系与特定人才的培养以及就业需求密切结合起来,形成市场导向、培养规律和用人单位导向一体的教育思想,以适应我国本科应用型人力资源的需求,构建符合实际的应用型本科教学课程结构。

地方本科课程的应用性、实用性是市场的需要,是地方院校参与竞争的必然武器。同时,通识教育、人文教育是地方院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地方院校要充分考虑加强文史哲课程建设,加强学科性课程的建设。没有这些基础课程的建设,不仅实用性课程的水平难以提高,而且人的品性培养也会失衡。

因此,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主张将传统“老三级”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更新为“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特色教育课程”和“拓展教育课程”这一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性的五级课程体系,这样有利于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1.通识教育课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通识教育课程概念

“通识教育”又被称为“文化素质教育”,是当前地方院校需要着重建设的一个课程板块,它面向全校学生,旨在培养大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强调的是各专业学生的无差异性。

(2)A校通识教育必修课程设置(见表22)

表22 A校通识教育必修课程

续 表

(3)通识教育课程简论

通识教育课程应当整合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以扩大课程的信息量和内在张力,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在实施中,一是要必修与选修结合,扩大选修的比例,以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二是把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起来,重视通识教育课程中隐性课程的建设和作用,共同向学生传达科学性和精神性的文化,以培养学生的复合型思维,培育学生的良好人格。

通过通识性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掌握各个学科的一般研究方法。建设通识性课程体系,提升地方院校的通识性、人文性教育,有利于培养文化素养高、个性突出的人才。

2.平台教育课程:凸显专业课程品质

(1)平台教育课程

平台教育课程是指直接为学生未来职业做准备而设置的各种课程,它是更具有直接性、专业性的课程,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平台教育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厚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形成专业方向和职业技能,为学生奠定较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为学生搭建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框架。

(2)A校专业教育必修课程改革前后的差异比较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由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和跨学科相关基础课程组成,其设置坚持专业知识的基础性、综合性和相对学术性的原则,保证学生获得职前培养的专业基本知识并加深对专业的理解,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适应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专业课程是体现学科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主要是依据各专业课程标准而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主要是指关于学生未来职业走向的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根据学生从业的需要进行浓缩与建构。该类课程要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模块式重组,本着少而精、博而通,强化基础、精干内容的原则进行建构(见表23,表24)。

表23 A校课程改革前专业教育必修课程

续 表

续 表

表24 A校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后专业教育必修课程

续 表

续 表

(3)专业课程的特点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课程,导致理论课程在专业课中的比例过大,业务课程则很少。有资料显示,“但就新建本科院校来说,其理论型知识课程占80%以上,实践应用型课程不足20%,有的甚至低于15%,与国家相关规定存在一定的距离。”[9]另外,从地方院校当前实际来看。专业课程更多地受到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影响,沿用母体大学课程体系的模式,注重知识的文本性,忽略知识作为一个过程的概念,忽视实践性专业课程建设,使专业知识成为单薄的、平面的知识,缺乏立体感。地方本科院校强调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就是要在课程设置上转变以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打破“强理论探究、轻实践应用”的课程设置的框架。

“课程连续统一体”是一个具有启迪性的概念,是指由不同课程模式依据其内在的逻辑关联和层次递进关系所形成的链式结构的课程体系。地方院校的课程体系要以此为依据,必须走出那种断裂的、缺乏紧密逻辑与关联的、静态的构建框架,使传统的职业性的专业教育变为基础性的专业素质教育,从而从根本上支持宽口径要求,真正实现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3.实践教育课程:促进知识转移

实践课程体系指实践环节课程,主要包括学生的能力实践课、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创新实践,其主要任务是把本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应用,实现课程体系的应用性价值取向,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应用能力。

实践课程以体验真实的实践情境为内容,旨在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地方院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应以“实践”为导向,以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为核心,突出实践,通过实践课程沟通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见表25)。

表25 A校实践教学课程

4.特色课程平台:彰显特色教育

这类课程主要是一些校本课程及地方性课程,是地方院校结合院校自身、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地方地理文化特征而设置的特色专业课程。特色课程瞄准学校资源优势以及地方经济与文化,对专业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和拓展教育课程起到很好的补充作用。

5.拓展性教育课程:开拓教育视野

拓展性教育课程是开拓教育视野,激发教育潜能,提高专业素养的专业教育课程的延展。该课程板块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自我拓展能力,主要由专业证书教育、专题讲座、专题研讨等组成。一方面,通过各类专业证书教育,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并获得技能;另一方面,通过专题讲座,各类科技、文化活动等,拓展学生的职业思维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潜能,提高他们研究的能力、实践的行动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识教育课程、平台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特色教育和拓展教育课程五个层级的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的课程体系,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要处理好理论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三者之间的关系,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上述的课程结构板块与传统的或者说普通高校的情况差异不大,但是作为课程群或者单一课程来分析,它们是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各种课程构成比例上的差异(主辅修比例、通专课程比例、选修必修比例、理论实践比例等)、内容上的差异以及课程本身的创新是地方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创新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