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评价的特征

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评价的特征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转型时期的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改革有一个显著趋势,即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原来立足于教育理论、学术要求转向立足于产业、行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这表明,对转型时期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社会需要既是培养目标,也是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转型时期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定向是应用型、技术型教育,课程的质量如何,毕业生一进入岗位就可以直接从他们身上反映出来,所以用人单位对课程评价最具发言权。

1.强调及时性和一贯性

应用技术型大学课程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相对于普通教育来说,它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更为密切。首先,应用技术型大学以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办学使命,“新知识的快速、广泛应用需要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完成,在这一过程中,应用技术型大学扮演着重要角色”[5],被看作“连接知识与专业实践的桥梁”[6]。其次,转型时期的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形成与普通教育贯通的机制,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应用技术型大学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其课程系统只有保持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同时根据地方经济社会需要及时调整,方能适应社会需要,而调整的依据就是课程评价。因此,应用技术型大学课程评价绝非课程系统某个阶段或某个环节的行为,而是课程系统运行过程中持续进行的工作。

2.立足于课程系统的整体优化

课程系统是一个担负特定功能、具有特定结构和开放性的知识组合系统。对其评价不仅是为了衡量其是否符合课程目标,还必须考虑其自身过程和结构的合理性、内部各要素的有机联系、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及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映。因此,这就要求发挥课程评价的作用,在进行课程系统改革优化时分析课程系统形成的环境背景、制订依据以及课程体系内部的结构。

3.以满足社会需要为最高价值

转型时期的地方本科院校课程改革有一个显著趋势,即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从原来立足于教育理论、学术要求转向立足于产业、行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能力本位”课程正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能力本位”课程必须符合现有地方社会经济管理体制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这表明,对转型时期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社会需要既是培养目标,也是课程评价的价值标准。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人的需要和课程自身的发展规律在课程评价中的作用,以满足社会需要作为最高价值是因为当个体从自身需要出发选择了应用技术型教育时,其最大的需要就是获得在某个行业谋求发展的本领。所以,转型时期的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只有符合社会需要,才能更好地满足个体需要。而高等职业教育既然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那么高职院校就应该以技术应用能力为核心来组织教学,并根据这个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就要针对市场需求来开设专业,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其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和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应加大实践性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例,以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注重用人单位的参与

转型时期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定向是应用型、技术型教育,课程的质量如何,毕业生一进入岗位就可以直接从他们身上反映出来,所以用人单位对课程评价最具发言权。因此,学校需要让用人单位参与到课程评价中来,不仅重视学生校内的评价,而且要重视社会评价,把用人单位的评价作为考评课程质量的重要依据。同时,用人单位往往有来自不同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能够经过横向比较提供比较具体实用的信息。总之,用人单位参与课程评价,能使学校获得最及时、最可靠的课程改革信息,使转型时期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与社会需要结合得更加紧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