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方本科院校课程结构的特征

地方本科院校课程结构的特征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各地方院校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和优势,结合地方社会的经济发展,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有效利用周边环境优势,因校制宜、因地制宜,构建具有院校特色的“产学研用”一体化课程模式。首先,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进行宏观指导,支持地方院校“产学研用”一体化课程模式,并为之提供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撑和经济支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企业参与“产学研用”一体化课程建设。

针对转型时期地方院校课程结构的实际,建设地方院校课程体系需要解决好三大问题:一是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与国家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问题;二是地方院校如何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突出办学特色的问题;三是实现地方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基于此,地方院校在课程设置和结构上采取“问题与情境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架构课程模块,将地方院校的教育服务行动与地方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相结合,加大社会市场的融入度,在攻克艰难的社会实践中发挥地方院校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优势。

1.问题与情境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地方院校的课程设置不仅体现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实践课程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在课程设置中体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实际发展趋势的结合,能够引导学生关注和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实践问题,加强对自身的实践的理解与反思。所以,打破学科系统的界限,通过社会实践中的问题和情境汇聚主题来建构课程模块结构,为建构学生实践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奠定基础。

问题与情境相结合的理念来自于建构主义和情境理论,“前者认为,只有当个体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目前的问题时,真正的学习才会发生;情境理论则认为,知识只有在与实践情境的联系中才有意义”[10]。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情境的反思,是学生开展专业学习强有力的工具,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反思过程中形成高度概括和简化的原理,使学生找到具体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去的策略和手段。以实际问题和工作情境来架构课程结构模块,突破了以往以学科课程体系结构为主的课程结构,形成满足学生专业发展和满足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的,以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中心的课程结构。根据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实践诉求、密切与专业实践的联系,以问题和情境架构的模块课程力求通过即时性、小型化、专题化、案例化的模块课程,为学生呈现真实的社会工作情境,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工作问题和情境中,理解并内化专业原理和理论,使教育教学理论获得真实的意义。

基于问题和情境的、案例化的课程,保证学术性的系统课程与基于案例、情境和操作的模块课程相结合,保证理论知识和实际实践有效性沟通,更为有效地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课程在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保障课程具有更新性、前瞻性、融通性和实践针对性。

2.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课程模式

重理论轻实践是我国高校历来都存在的问题,事实上,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不是两条平行线,而是相融合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课程模式不仅是指课程组织结构上理论与实践的并行推进、有机结合,而且内在地包含了建立与理论课程相适应的同等形式的实践课程的要求,凸显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具有同样的重要性。这种课程模式突破以往课程体系“理论—实践—理论”的序列模式。传统课程体系常常采取“知而后行”的模式,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分裂开来,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不足,实践能力欠缺。尽管传统课程体系中很多专业课程也融合了理论和实践,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割裂开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模式要求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融合,强调在课程组织上、时间序列上的融合,同时强调两者在课程内容上的融合。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课程模式是“知行统一”的充分体现,它促进理论与实践相互验证。

理论和实践相融合的课程模式对地方院校课程结构改革提出如下要求:第一,人才培养方案以实践为主线。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理论—实践—基础”的结构模式,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教学实习和见习有机结合,并贯穿于大学本科四年的学习中去,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融合,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效转化。第二,建构“综合—分化—综合”的实践课程体系。这是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有机融合的必然要求,根据学生认知、学习以及课程的不同要求,分别开展“认识性”实践、“专门性”实践、“综合化”实践综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课程模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努力改变教育与经济、科技相脱节的状况,促进教育和经济的紧密结合。高等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和产业界及科研所的合作”。《高等教育法》也明确指出:“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同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等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地方院校课程体系要转变理论脱离实际应用的现状,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情况,就需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突出课程的应用性,加大课程的实践性,形成教学、实践、培训、应用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课程模式。

各地方院校根据学校的自身情况和优势,结合地方社会的经济发展,企业的需求和学生的特点,有效利用周边环境优势,因校制宜、因地制宜,构建具有院校特色的“产学研用”一体化课程模式。各地方院校“产学研用”一体化课程模式的选择和设计不用拘泥于某一种模式,需要自主探索适合本校和本地实际的培养模式,而“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课程模式主要是在当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宏观指导下,以院校为中心、以企业为平台,以项目为依托的。

首先,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进行宏观指导,支持地方院校“产学研用”一体化课程模式,并为之提供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撑和经济支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促进企业参与“产学研用”一体化课程建设。其次,“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课程模式是以“院校为中心、以企业为平台”的合作平台。此平台是院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结合社会实际需求,扩展高层次人才培养空间,这是促进地方院校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教育、科技、经济与地方企业发展的需要。以“院校为中心、以企业为平台”的一体化合作平台,能够整合各方的资源和优势,有利于院校和企业形成稳定的、长期的合作机制,提高合作的绩效。再者,以项目为依托是“产学研用”一体化课程模式人才培养的主要形式。以项目为依托,即通过科研项目把地方院校和企业联系起来。这种形式,既有项目经费的支持,又因地方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有了明确的目标,且操作简单方便,因而是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和模式。

“产学研用”一体化课程模式使院校与行业、企业进行了大力合作,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一线生产实际程序,缩短了学生毕业后从学校到工作单位的适应期,大大提高了应用学科人才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是目前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

【注释】

[1][德]沃尔夫风·布列钦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分析、批判和建议[M].胡劲松,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6.

[2]桑新民,陈建翔.教育哲学对话[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04.

[3]陈学飞.面向21世纪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6):25-37.

[4]杨德广.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C]//经济全球化与高等教育——2001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文集.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3.

[5]陈至立.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词[J].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2(5):1-3.

[6]张建东.谈地方本科院校如何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泰山学院学报,2004(7):91-93.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0-7-29.

[8]胡璋剑.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10.

[9]刘振天.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矛盾及解决之策[J].学术交流,2012(8):194-198.

[10]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