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外本科教育分类与转型研究

国内外本科教育分类与转型研究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分类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高等教育机构分类。这个分类标准先后经过4次修订。目前,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标准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大学分类的一个参照标本。另外,陈厚丰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高等学校的分类,2004年在他出版的《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一书中,对中国的高等学校进行了三次划分。所以说分类与定位是关系到学校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高等教育定位与分类不仅关系到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还关乎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更关系到每所大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高等教育的和谐有序发展,世界各国对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和指导,研究者对大学的系统研究,均建立在高等教育机构的分类与定位的基础框架之中。世界上各个国家,因为其高等教育的历史传统与文化背景的不同,都有符合自身特点的高等教育系统及高等学校类型。

1.《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简称ISCED)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的,其中1997年版本的影响比较大,最近一次比较大的修订是在2011年。潘懋元先生对《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1997年版的第三级教育(详见图1)做了评述,即将高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ISCED5包括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硕士生教育三个层次。第二阶段ISCED6可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高级研究。ISCED5这个层次又分为5A、5B两大类。其中5A类是理论型学习类,其修学年限一般为四年以上,5A类又被划分为A1与A2两小类,其中A1是为研究做准备的,A2是专业教育,是从事高科技所要求的。5B类是实用技术型,其学习年限较短,一般为2~3年,学习内容是面向实际并适应具体职业内容。[2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充分考虑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情况,该分类法基本涵盖了世界各国所有教育的类型和层次,能适用于不同国家的高等教育分类,具有广泛的普适性。[23]潘懋元先生(2003)认为该分类法是以教学计划为主要标准的分类法,特别是其“所依据的主要标准是专门人才的类型而不只是层次的高低与科研规模的大小”[24]

图1 第三级教育(中学后教育)示意图

2.美国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

在美国高等教育系统分类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高等教育机构分类(The Carnegie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这个分类标准先后经过4次修订。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指标主要包括学制、规模、隶属、地理位置、学位授予、学科布局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构成、学生性质、学生质量、学生来源等方面(见表1)。

目前,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标准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大学分类的一个参照标本。刘玲(2007)认为,其主要指标是所授学位的等级和数量、联邦科研经费的获得情况以及学科的覆盖情况。[25]陈厚丰(2009)认为该分类目的是“找出美国高校的基本类别,使同类高校在功能(职能)、学生和教师方面比较接近,而不同类别的高校则在这些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26]

表1 卡内基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标准(2000 Edition)

资料来源:http://www.carnegiefoundation.org。

3.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研究

结合我国高校发展现状,我国学者在借鉴国际大学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近20种大学分类的设想。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张爱龙(2001)[27]提出的大致将普通高等学校划分为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和单科性大学。武书连(2002)[28]提出:大学组成部分主要是“类”和“型”这两部分,其中大学的学科特点通过“类”反映出来,他将现有高校划分为13类;大学的科研规模通过“型”反映出来,科研规模的大小不同,大学分类不同,据此可以将高等学校划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四种类型。马陆亭(2004)[29]将我国高等学校分为四种类型,即研究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型本科院校以及高等专科和高等职业学校(见表2)。

表2 中国高等学校分类建议

续 表

另外,陈厚丰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高等学校的分类,2004年在他出版的《中国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研究》一书中,对中国的高等学校进行了三次划分。其研究主要是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以及分类研究现状着手,依据经费来源、办学导向、三大社会职能、学科专业覆盖面、招生和服务面向这五个方面,将我国高等学校分为108种类型和层次,然后又将其简化为12种(见图2和表3)[30]

图2 中国高等学校类型划分示意图

表3 中国教育层次结构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对应表

续 表

我国高校分类的多样性研究,为我国的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也让学界产生了认识上的混乱。其中极力赞成对高校三分法分类的是潘懋元先生(2005),他在一篇重要的研究论文中,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提出高等学校结构的框架:①综合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以基础学科和专业应用学科为主,研究较为高深的学问,目的是培养拔尖创新的人才。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层次结构为: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②多科性大学或单科性大学,此类大学主要以各行各业有关的专业应用性学科为主,学习并研究专门知识,目的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通过他们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这里所说的生产力也包括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此类多科性或单科性大学中,部委的相关高校面向全国、全行业或地区培养人才,而地方性院校主要面向地方培养人才;③多科性职业技术型院校(高职高专)或单科性职业技术型院校(高职高专),此类院校以各行各业实用性职业技术型专业为主,主要培养面向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在第一线的专门人才。此类院校主要是为当地培养人才,个别专业也可适当扩大人才面向领域;此类院校层次结构为专科。[31]孔繁敏(2006)从人才培养类型出发结合潘懋元先生的观点,认为我国高等学校分为三大类:①研究型高校,包括应用研究型高校和教学研究型高校;②应用型高校和教学型高校;③技术型高校和职业型高校、高职高专院校。[32]

4.对我国高校分类定位的述评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实现高校分类管理和指导,并实现高校的分类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33]

首先,任何一所高校发展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因地制宜地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前提是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而确定发展方向必须建立在学校正确定位的基础之上,一个学校正确定位又需要以科学分类为前提。所以说分类与定位是关系到学校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

其次,综合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广义的应用型教育包含本科层次的教育和高职高专教育这两个层次,这两个层次相当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的5A2类本科教育和5B类高职高专教育;狭义的应用型教育主要指本科层次的教育,也就是单指5A2类本科教育。

再次,随着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多元化以及社会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在现实中,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可划分为三种类型:研究学术型人才、实践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本研究所涉及的地方本科院校在国家高等教育分类管理、转型发展的结构调整策略下,应该研究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分类,进而明确自身的办学性质、学校类型和培养目标,准确的定位是学校发展和课程体系建构的依据和前提。在本书提及的地方本科院校,取应用型教育的狭义概念,指5A2类本科教育,即依托学科、注重专业、突出应用、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教育类型。

5.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研究

当前高等教育正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深入,高等教育创新的重点逐步从宏观向微观层面转变;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我国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数量和结构上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而,孙诚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研究报告》中指出:当务之急是需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从而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和要求相匹配。[34]同时,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潘懋元教授也认为本科层次的高等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35],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要提高质量,从而实现“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战略任务;其二是要分类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1999年高校扩招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节点,为应对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一大批专科层次的高等院校开始陆续升为本科院校,我国本科层次的院校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规模的急剧扩大也带来诸多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经梳理,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关于本科院校的理论研究重点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研究;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研究;本科院校的发展战略研究;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个性发展研究;本科院校学科专业建设研究;本科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研究;本科院校文化建设研究等。

综合来看,这个时期的本科院校发展研究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研究成果丰富,研究著作和论文发表较多。在CNKI网站上可以查阅到大量的高等院校发展研究相关论文密集发表在这十年。这和专科院校升本后首先要面临的办学定位问题有关,正如潘懋元先生在《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中提到,当前地方本科院校首先要厘清“定位”和“发展”这两个问题[36]

二是研究的重点比较集中。研究的主要焦点聚集在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本科院校的办学特色、本科院校的学科专业建设、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等问题上。

三是研究思路类同。研究者的基本教育理念趋同,按照惯有的引进、借鉴、学习和照搬的思路介绍国内外大学的办学模式和办学路径,研究方法单一,且不能很好结合自身学校的发展实际。

四是本科院校课程管理者的研究成果不多。据2015年数据,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多达680所,然而站在高校领导的视角来研究本校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其中有代表性并产生一定影响的研究有:和飞2005年的博士论文《地方大学办学理念研究》[37]、程国益发表的学术论文《略论地方院校的办学定位》[38]、夏建国发表的学术论文《技术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定位的特征分析——兼谈一所新升本科院校科学定位的成功案例》[39]、徐同文2006年出版的著作《现代大学经营之道》[40]等。

五是出现研究领域从宏观的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等问题向微观的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专业以及大学课程建设转向。

综合目前国内的研究文献,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该如何转型发展的问题提出的基本思路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应该以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基础,结合各个高校基础的科学定位和自身特点进行改革,改革主要涉及办学体制、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同时,根据我国经济以及地方经济的布局,借鉴国外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