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研究的类型

教育研究的类型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研究任务不同,可将教育研究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三类。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经常同时存在某一项具体的研究活动之中,它们在研究过程中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所用。横向研究是指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上针对某一教育现象进行的研究。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类型

从教育研究的实践来看,由于研究所选择的具体研究对象有别,所采用的具体研究方法也不同,具体指向的教育目的也可能不同,因而导致教育研究类型的多样化。立足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教育研究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以下为几种常见的分类方式。

一、研究水平上的分类

依据研究水平的不同,可将教育研究分为直觉水平的研究、探索水平的研究、推广水平的研究及理论水平的研究这四种教育研究类型。这四种教育研究的研究水平是由浅入深的。

(1)直觉水平的研究主要指依据研究者的身体感官进行观察之后,凭直觉判断“发生了什么事”,即凭直觉隐约觉察某一种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某种关系之后所进行的研究。

(2)探索水平的研究是指研究者在直觉水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找引起某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即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的研究。

(3)推广水平的研究是指研究者获取某一种研究结果后,进一步思考该研究结果是否会产生于其他条件之下,如果会,则概率有多大的研究。

(4)理论水平的研究是最深层次的研究,是指研究者为了进一步探究某一研究结果的背后到底隐含着哪些理论基础的研究。具体来说,是指研究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视角来挖掘某一研究结果背后的潜在理论。

出于主客观实际,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他们所做的研究通常处于前三种研究水平,一般不需要从事理论水平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上的分类

根据研究目的不同,可将教育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研究三种类型。

基础研究也称为“纯理论研究”,主要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根据发展和完善理论的程度,又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修正性基础研究,即对教育理论中的个别原理或概念作出修正;第二,拓展性基础研究,即对教育理论中的某一原理或概念进一步探究、丰富和拓展;第三,建构性基础研究,即在核心概念、基本范畴或基本原理方面有新的突破,建立了某种新的理论体系。总之,基础研究的宗旨是为了增加知识体系,它并不一定会带来具有直接实际价值的结果。基础研究的特征表现为抽象性与一般性,其目的是揭示、描述、解释某些现象和过程,以及它们的活动机制与内在规律。

应用研究旨在直接解决某些特定的实际问题。与基础研究不同,应用研究的特征表现为具体性与特殊性。根据应用研究的目的,可将其具体分为四类:第一,验证性应用研究,即将基础研究的成果直接运用于教育实践,以验证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第二,推广性应用研究,即在小范围内验证了理论成果的有效性之后,将其广泛运用于教育实践当中,以改进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发展;第三,普适性应用研究,即直接解决教育实践中某些典型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且涉及面广的实际问题,以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解决方案;第四,具体性应用研究,即直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单个问题,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案。

开发研究是指为了寻找可以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的具体技术,研究者运用已有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相关成果,探讨具有某种实施价值的规划、对策、方案、方法、程序等为目的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不严格的意义上,开发研究也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应用研究。

三、研究内容上的分类

以研究内容为依据,可将教育研究分为宏观研究、中观研究和微观研究。

宏观研究是指对与国家或某个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宏观层面的教育问题作综合性与系统性的研究。在宏观研究中,教育活动作为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的经济系统、政治系统等处于同一层次。宏观研究着重探讨教育系统与社会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比如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教育与人口、教育与文化等之间的关系。

中观研究介于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之间,是对中观层面的教育进行的研究。在中观研究中,教育往往被视为一种机构的活动,比如视为学校或社会的其他教育机构的一种活动。中观研究重在研究学校或社会的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某些活动,比如,研究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问题、学生管理问题等。

微观研究是指,从微观的层面对某些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进行的研究。在微观研究中,教育则被视作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或互动活动,这一活动的直接结果就是受教育者身心的变化与发展。比如,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研究就属于微观研究。

四、研究任务上的分类

根据研究任务不同,可将教育研究分为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研究三类。其实,这种分类是从研究目的的角度对教育研究的一种分类方式。

探索性研究是一种对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试探性与摸索性的研究,以获得对研究对象或问题的感性认识,继而为将来更为周密的、深入的研究提供基础和方向的一种研究。

描述性研究又称为“叙述性研究”,是指对现实中发生的教育现象、教育事实和教育案例进行描述的一种研究。描述性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搜集与整理资料、统计与分析数据,从杂乱的教育现象中,描述出主要的教育规律。

解释性研究也称为“因果性研究”。这种研究类型主要探索教育现象之间或变量之间(某种假设与条件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在充分认识教育现象是什么及教育状况是怎样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发生某一教育现象或出现某一教育问题的具体原因。

探索性研究、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经常同时存在某一项具体的研究活动之中,它们在研究过程中既各司其职,又互为所用。

五、研究方向上的分类

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可将教育研究分为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

横向研究是指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上针对某一教育现象进行的研究。比如,研究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与学生观就属于横向研究。

纵向研究是针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研究问题在某一段时期内的情况所开展的研究。比如,研究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的教师观的发展问题就属于纵向研究。

六、研究性质之上的分类

根据教育研究的性质不同,可将教育研究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又称“量的研究”或“量化研究”,是指事先建立某种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多个变量,之后通过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事先提出的假设的一种研究活动。

定性研究在国外又称为“质的研究”,不过,定性研究在国内是一个比较宽泛、比较抽象的概念,至今在国内学术界尚无明确的定义。国内学者通常将所有非定量研究包括哲学思辨、个人见解、理论解释等都划入定性研究的范畴。国内质的研究的含义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搜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1)国内定性研究的基本含义为,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从被研究者的视角理解被研究者的行为意义及对事物的看法,从中提出研究假设,并对假设进行检验的一种研究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