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教育期刊的复兴

中国教育期刊的复兴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整体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期刊出版事业的恢复是在极其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而根据笔者统计,1949年中国教育期刊数量仅有4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教育期刊事业的恢复与发展是以《人民教育》的创刊为起点的。柳湜撰写了《为建设新中国人民教育而奋斗》的发刊词。事实上,上述期刊中,只有《外国教育动态》成长为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教育专业期刊,它就是现在的一部重要刊物《比较教育研究》的前身。

第五章 中国教育期刊的复兴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和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新中国成立伊始,党的中心任务是继续消灭封建残余势力,建立巩固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完成民主革命任务,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有计划地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与此同时,国家赋予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在新闻出版领域更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作为教育领域思想宣传重要阵地的期刊出版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恢复与发展时期。

整体上,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期刊出版事业的恢复是在极其艰苦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由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相继爆发与持续,中国的期刊数量明显偏少。据统计,“我国自1833年至1945年间,共有期刊19115种。据1950年3月新中国成立不久后的统计,我国仅有期刊229种(社科期刊149种,科技期刊80种)……综合性时事刊物和教育刊物最多,共33种”[1]。而根据笔者统计,1949年中国教育期刊数量仅有4种。为了尽快恢复期刊出版业的发展,发挥其为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宣传和教育功能,党和政府一方面恢复了国民党政府封禁的某些期刊,以及那些受战争摧残而被迫停刊的有复刊冲动的期刊,对一些私营的专业期刊进行重新登记,分情况准予出版。一些老牌教育学术刊物,如《中华教育界》等在接连遭到战争摧残长期停刊后,如遇甘露般积极复刊。另一方面,在全国各地创办新中国第一批新期刊。为保证期刊顺利健康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专门设置图书期刊司,对期刊工作进行具体领导。并于1950年9月第一届全国出版工作会议通过《关于改进期刊工作的决议》。同年10月28日,政务院又颁发《关于改进和发展全国出版事业的指示》,指出:“出版期刊是出版工作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应予重视。”在此历史条件下,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新闻出版自由价值观念,为社会主义事业鼓与呼的新型刊物不断涌现。以“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为重要任务而创刊的《人民教育》为起点的新中国教育期刊事业亦迈开历史步伐。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期刊事业稳步恢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教育期刊事业的恢复与发展是以《人民教育》的创刊为起点的。《人民教育》,月刊,创刊于1950年5月1日,由人民教育社编辑委员会编辑,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主任委员为成仿吾、叶圣陶、柳湜。毛泽东为该刊题词:“恢复和发展人民教育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柳湜撰写了《为建设新中国人民教育而奋斗》的发刊词。他提出把“学习政策”“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总结解放区教育经验”“展开教育学术思想的批评”作为该刊的四大基本任务。它是党和政府从思想上、政策上、业务上指导全国教育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在教育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它主要面向中小学、职业学校的教师与干部、师范学校的师生、各级教育行政干部以及关心教育的各界人士。发展至今,主要栏目已相当丰富,诸如:“卷首语”“本刊视点”“本刊特别报道”“新世纪演讲台”“校长治校”“班主任”“创新学习征文”“教育与计算机”“教改新干线”“教学平台”“世纪导航”“今天怎样当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域外教育”“生活时空”“红烛”,等等。

该刊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刊,1977年1月复刊。2000年5月,《人民教育》创刊正好历经50年。创刊50年来,《人民教育》准确、及时地传达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关于教育工作,特别是基础教育工作的指导精神、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报道各地重要的教育情况;传播教育教学改革新鲜经验;宣传教育界的先进人物;探讨教育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介绍外国教育情况;为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提高思想业务素质提供切实的帮助。它“为普及基础教育,推动教育改革,提高全民教育素质起了巨大作用”[2]

基于毛主席的号召和《人民教育》创刊的引领,中国各个省市纷纷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世纪50—60年代创办起了政府主导型的各级各类教育通讯期刊,包括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扫盲教育在内,总数在110余种。如表10所示。

表10 20世纪50—60年代政府主导型各级各类教育通讯期刊一览表

img43

续 表

续 表

img45

续 表

img46

续 表

img47

续 表

img48

综观表10,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国家对教育事业恢复与发展的重视,在全国范围内相继恢复和创办了教育通讯型期刊,它们于上传达党和国家对于教育的政策制度,于下对新生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无疑对于当时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针对当时的扫盲教育的特殊情况,创造性地创办了多种扫盲教育期刊,这对于当时中国普通文盲的识字教育无疑具有重要价值。

除了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创办的通讯型教育期刊,包括党校在内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也相继创办起了针对教师和学生以及各科教学的辅导型教育刊物,见表11。

表11 20世纪50—60年代各级各类辅导型教育期刊一览表

img49

续 表

img50

续 表

续 表

img52

续 表

img53

综观表11,当时教育事业处于恢复发展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工作的重整,如何帮助教师教好和学生学好是教育恢复阶段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在教学工作方面产生数量众多的刊物不足为奇。值得一提的是,部分期刊已经具有研究型特征,例如以“教学与研究”为名的刊物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教育事业刚刚恢复,当时的教育界还没有时间将教育研究工作放在首位,除了《中华教育界》《活教育》等老牌复刊的学术研究型教育期刊外,教育研究型期刊数量明显偏少,只有寥寥数种,如表12所示。

表12 20世纪50—60年代研究型教育期刊一览表

img54

续 表

img55

事实上,上述期刊中,只有《外国教育动态》成长为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型教育专业期刊,它就是现在的一部重要刊物《比较教育研究》的前身。《比较教育研究》月刊,前身《外国教育动态》,创刊于1965年,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级核心期刊。办刊宗旨:向教育工作者介绍各国教育情况,对外国教育进行研究,以便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加强中外教育比较和我国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提高学术研究水平。适合于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决策和管理者,各级各类教师,大专院校学生和广大关心教育的各界人士。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教育期刊命途多舛

“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社会发展严重受挫。“文化大革命”伊始,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为了篡夺权力,大造反革命舆论,煽动“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搞乱人们的思想。在出版领域,他们恶意污蔑17年来的出版工作是反党反社会主义“黑线专攻”,编辑出版战线上的知识分子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把“文化大革命”前出版的书刊说成是“封、资、修”的大毒草,加以封存、停售、停止借阅。作为出版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期刊事业也遭受同样的厄运。

“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反革命集团的肆意破坏,出版机构大量瘫痪、撤销,编辑工作者们被迫下放,劳改,绝大多数期刊被迫停刊。据统计,“至1966年底,全国期刊由1965年的790种,一下子降到191种,到了1967年降到27种,1969年只剩下《红旗》《新华月报》《人民画报》和外文出版的《人民中国》《北京周报》《中国文学》等20种刊物。”

“文化大革命”中教育是个重灾区。教育期刊事业在此间也受到重创,先前良性的恢复与发展局面被严重破坏,大部分教育期刊在“文化大革命”发生初期即停刊,这在表11中刊物停刊时间上都有所体现。部分政府教育部门创办的通讯型期刊被反革命集团当作教育领域思想宣传的有力武器加以利用,并改名为“教育革命”。如表13所示。

表13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教育革命”类期刊一览表

img56

续 表

img57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命途多舛的“文化大革命”后期,有两本研究型教育期刊因1972年美国总统的访华和中美关系的微妙变化,在政治上我国有对外进行教育交流需要的原因而被允许创办了起来,这就是现在依旧刊行的《外国教育研究》和《外国教育资料》。

《外国教育研究》,月刊,现在系教育部主管、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国际与比较教育学科专业学术刊物。于1974年创刊,1982年公开发行。办刊宗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政策,在“洋为中用”的原则指导下,发表有关外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本刊内容涉及外国教育理论、思潮及流派,外国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学校道德教育、农村教育及教育改革动向等,并以东北亚教育为重要栏目,密切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务。

《外国教育资料》,月刊,现刊名为《全球教育展望》,由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72年。主要栏目有“专家访谈”“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课程与教学”“学习理论”“教育研究方法”“教师教育”“新书介绍”。如同刊名《全球教育展望》,该期刊的信息量较大,既有对国外的理论引荐,也有国外教育教学实践的介绍,还有国内外教育的比较,以及国内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争鸣、新书介绍,等等。它站在理论研究的最前沿,传播着最新的理论成果。当前,教育领域除了《教育研究》以及一些知名高校的学报(社科版)的论文具有极高的水平之外,《全球教育展望》应当说也是一本理论水平很高的期刊,无论是对国际教育的理论引荐还是国内相关领域的探讨,都能高屋建瓴,启迪智慧、启发思考,在整个教育研究领域引领着研究方向。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教育期刊的发展兴盛

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这一新中国历史上长达10年之久的大浩劫,中国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粉碎“四人帮”之后,党和国家先后通过“拨乱反正”等一系列有力措施逐步恢复了全国各项事业发展。1978年12月底,中共中央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从而使中国社会进入全面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而“作为出版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期刊经历了恢复、繁荣、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3]

教育事业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在结束这一浩劫后,教育界进行了拨乱反正,推倒压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头上的两座大山——两个错误“估计”,批判了“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等一系列反动言论,明确“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指导思想。在此背景下,“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迫停刊和被迫改名的教育期刊纷纷复刊、复名,同时,新的教育期刊亦纷纷创刊。这个阶段的教育期刊事业突破了前期以政府主管部门创办的通讯型教育期刊为主,各类辅导型教育期刊为辅的二元结构,开创出通讯型期刊、辅导型期刊和教育研究型期刊三维并存,共同发展的新局面。至20世纪末,我国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创办的各地各级各类通讯型教育期刊已覆盖全国所有县级以上行政区域。教育辅导期刊出现公办和私办共同发展的局面,“这类期刊在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4]。教育研究型期刊作为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后起之秀,发展局面蒸蒸日上,为我国教育研究作出巨大贡献。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创办的研究型教育期刊,《教育研究》是第一份。它创办于“文化大革命”后国门初开的1979年4月,双月刊,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编辑,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创刊号《编者的话》开宗明义,阐明该刊宗旨和任务,指出“本刊目前的首要任务,便是和大家一起,提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使我们的思想从林彪、‘四人帮’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回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上来,把被颠倒了的东西重新颠倒过来”。要“打开门窗,流通空气,吸收古今中外学术营养……我们要推动教育科学前进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并使教育研究本身现代化,就必须打破关闭多年的门窗,流通流通空气,让外边的风吹过来;同时打开历史的金库,检查一下里边还有些什么有用的东西”。刊物“要推动教育理论研究,解决教育前进中的理论问题”,要贯彻“双百”方针,“提倡学术自由,引导激励学术争论,保护学派”。

《教育研究》自创刊以来,已形成自己的办刊特色,这就是政治上的坚定性、思想上的导向性、学术上的先进性、内容上的综合性、功能上的实践性。它已成为我国教育科学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成为海内外学士交流的一座桥梁。[5]它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开展了一系列教育问题的讨论,诸如在教育本质、功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方针、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体制改革等方面,发动教育界学者、专家、教育工作者等,展开了广泛深入的大讨论,促进了教育事业的进步。在重视对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同时,也有针对性地对国外教育问题进行研究与评价。

自《教育研究》创刊后,教育界对于教育理论研究开始逐步重视,并且开始重视教育研究型期刊的创办和编辑工作,相继在不同教育研究领域出现专业的教育学术研究刊物。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6](2008年)内收录的教育学术研究型核心期刊有以下几种。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双月刊,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研究刊物,是全国教育期刊中创办时间较早、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类和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本刊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办刊宗旨。于1980年创刊,前身《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通讯》,1986年改为现刊名。本刊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声望,拥有国内刊号和国际刊号,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刊载内容涉及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等教育、国际比较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政策与法律、中外教育史、教育改革与试验的研究、教育调查、学术动态、研究综述、书刊评介等。读者对象包括国内外教育科学研究人员、教育管理者、大专院校和中小学师生以及一切有志于教育和关注中国教育的人士。

《中国电化教育》月刊,是由国家教育委员会主管,国家教委电教委员会办公室、中央电化教育馆主办,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专业期刊。创刊于1980年,原名《电化教育》。1996年《电化教育》更名为《中国电化教育》,并扩版,设有“国际学者访谈”“理论与争鸣”“教育信息化”“专家访谈”“远程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学习资源”“技术与应用”“信息技术课堂”等20多个栏目,全面关注国内外教育技术和信息化教育。它在宣传电教工作的方针政策、指导工作、总结经验、研究理论、交流推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我国电教事业的顺利发展,对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快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因而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读者的关怀、支持与喜爱,逐步发展成为当今同类期刊中发行量最多、威望最高、影响最大的一本杂志。《中国电化教育》作为公开发行的带有工作指导性的教育专业期刊,应当也必须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宣传阵地,它在我国电教事业发展中起喉舌作用,在电教工作中的地位以及对电教战线的思想潮流、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导向是其他报刊所不能替代的。

《电化教育研究》月刊,由中国电化教育研究会与西北师范大学主办,我国著名电化教育专家南国农教授主编,创刊于1980年。截至2000年,出刊146期,发表研究论文2000多篇,读者遍及英、美、日、加拿大、我国香港和台湾等国家与地区,已成为我国教育与电教界的学术理论园地和权威性刊物,荣获“中国电化教育理论研究基地”之声誉,备受国内外数万读者的认可。

《中国远程教育》,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创办于1981年,前身《电视大学》,1985年更名为《中国电大教育》,2000年更名为《中国远程教育》。它着力宣传国家关于现代远程教育的方针政策,展示国内外远程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应用,始终坚持“贴近实践,关注进程,深化研究,服务发展”的办刊宗旨,强调杂志的学术视角、学术品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发展,为构建我国终生教育体系,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服务。

《开放教育研究》,月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管,上海远程教育集团和上海电视大学主办,于1983年创刊,1995年更为现刊名。本刊旨在传播开放与远程教育新思想、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纯学术期刊。《开放教育研究》集中国内外开放与远程教育的一流专家组成了一支高水平强阵容的顾问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经过10余年的精心打造,已全面形成了“高阶访谈”“本刊专稿”“发展战略”“理论探究”“研究报告”“学习支持”“技术支撑”以及“国际论坛”“国际交流”“外国教育”等一批品牌栏目而受到国内外广大读者的青睐。

《教育理论与实践》,旬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山西省教育厅主管、山西教育科学研究院与山西省教育学会主办的教育期刊,主要反映教育理论及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读者对象为教育理论、教学、教育管理工作者及师范院校学生。主要栏目有“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决策与管理”“思想品德及素质教育”“教育调查与实验”“教学理论”“课程论”“教育心理”“教育心得”“比较教育”“教师论坛”“青年论苑”“农村教育”“学术争鸣”“学术动态”等。

《教育探索》,月刊,创刊于1981年,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旨在反映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最新成果,探索教育规律,为深化教育改革、繁荣教育科学服务。主要栏目有“人物专访”“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减负问题研究”“创新教育研究”“教育理论研究”“素质教育研究”“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心理教育研究”“提高教师素质研究”“学校德育研究”“各科教学研究”“学校管理研究”“名校长访谈”等。

《教育导刊》,月刊,是广州市教育局主管、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理论刊物。前身是广州市教师进修学院于1983年1月创办的《教育与进修》(月刊),1984年10月更名为《广州教育》(双月刊)。1993年5月,《广州教育》正式更名为《教育导刊》。它立足于广州,面向全国,国内外公开发行。以“坚持理论导向,推介课改经验,反映广州特色,展现南粤风格,倡导教育创新,繁荣教育科学”为宗旨,坚持“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研究服务”的方针,密切配合教育改革与发展,努力强化教育理论刊物的实践功能,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和特色。刊载内容上,《教育导刊》(上半月)涵盖基础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等,主要栏目有“本刊聚焦”“本刊特稿”“专家访谈”“理论探索”“改革·发展”“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德育·心理”“管理方略”“教育经纬”“教师发展”“职教论坛”“高教探索”“教学在线”“教育短论”“区域点击”“教育叙事”,等等。《教育导刊》(下半月)主要为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主要栏目有“卷首语”“专家访谈”“专家论坛”“探索·研究”“儿童发展”“课程·教学”“活动设计”“专家咨询台”“管理方略”“本期关注”“随笔杂谈”“话题讨论”“家教锦囊”“隔海的风”“幼教博览”“信息网站”,等等。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季刊,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3年,是我国高校中第一本教育科学专业类学报,也是目前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育类学术期刊之一。本刊本着“追求真理、繁荣学术”的办刊理念和“求实创新、开拓进取”的工作态度,坚持“学术性、权威性、探索性、应用性”的办刊原则,开设了教育理论、教育改革、教育史、心理学等方面以及如“海外来稿”“专题讨论”等特色专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据有关机构统计,本刊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等指标在学报类和教育类学术期刊中名列前茅。

《教育学术月刊》,由江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江西省教育学会主办,于1984年创刊,前身为《江西教育科研》,自2008年1月起更名为《教育学术月刊》。它突出教育理论的学术性、前瞻性和时代性,注重反映教育研究前沿的学术动态,大力倡导学术争鸣,强化刊物的学术特色,提升刊物的理论品位。主要读者对象是大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科研人员及教育专业研究生。主要栏目有“理论探新”“学位论文”“实证研究”“德育天地”“高教研究”“课程改革”“教育管理”“比较教育”“教师发展”“农村教育”“职教论坛”“校长论坛”“特殊需要教育”等,致力于发现、推介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上和学术上具有高标准与高水平的创新力作,以服务于教育实践、教育决策与教育学科建设。

《教育与经济》,季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我国唯一的一份教育经济学专业学术性期刊。老一辈教育家董纯才,经济学家于光远、千家驹,历史学家章开沅为创刊号题词,王铁致发刊词。首任编委会,由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领衔。最早主编为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第二届理事长、华中师范大学教科所所长杨葆琨教授,现任主编为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善迈教授。该刊及时反映国内外教育经济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和新动态,已经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各位教育经济学者探讨教育经济理论,研究教育经济现实问题的必备刊物,同时也是国外教育经济学界了解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现状的唯一刊物,并被教育学术界誉为中国的教育经济学权威刊物。主要栏目有“教育经济学知名学者论坛”“教育经济学术争鸣”“教育与经济热点问题探讨”“教育经济调查报告”“教育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教育财政与教育资助研究”“教育资源利用效率与教育效益问题研究”“民办教育经济问题研究”“教育供求问题研究”“教育投入与教育资源配置”“教育与就业”“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教育预测与规划”“企业教育与企业发展”“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教育经济史料研究”“外国教育经济研究”“来稿精撷”等。

《教育科学》,双月刊,是由辽宁省教育厅主管、辽宁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理论刊物,创刊于1985年,2002年改为双月刊,面向国内外发行。办刊宗旨: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为繁荣教育理论研究,促进教育科学发展,介绍和推广国内外成功的教育经验、实验和理论,继承民族教育遗产,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主要栏目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课程与教学研究”“教育管理研究”“教师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学前教育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等。

《教育评论》,双月刊,由福建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省教育学会主办,1985年创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教育评论》内容翔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栏目设置众多,被公认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主要栏目有“思想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管理”“教育史”“教育改革”“各级教育”“教育综述”等。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季刊,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旨在贯彻“双百”方针,繁荣教育科学研究,为教育学学科建设及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刊名由著名教育家、前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遗墨集字而成。前身《高等教育论坛》季刊,该刊于1986年创刊,由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题词,汪永铨教授担任主编。它登载高等教育学术论文和关于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应用研究论文近2000篇,刊载的一些论文曾获得国际教育科研成果奖励,一些论文被转载和反复引证,受到读者和同行的好评,对繁荣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当代教育科学》(原名《山东教育科研》),山东省教育厅主管,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山东省教育学会主办,当代教育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刊物创刊于1986年6月;1987年2月,山东省委宣传部正式批准为季刊,内部发行;1987年10月,经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正式公开发行;1991年改为双月刊,1999年改为月刊。

《教育学报》,季刊,是由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创刊于1988年,前身为《学科教育》。作为综合性教育理论双月刊,注重学术性和理论性,服务于国内外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管理者、教育教学实际工作者及关注教育理论问题的各界人士。该刊以“繁荣教育学术、深化理论研究,让中国教育学术走进教育实际、迈入国际前沿”为宗旨;以“拥有国际视野,关注本土教育;注重学术规范,提倡原创研究”为办刊原则。若干板块集中反映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对特定时期国内外教育理论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和前瞻的研究成果,还包括有学术品位的教育经典和新教育图书评论等。顾明远先生在创刊祝辞中对该刊提出了四点希望:第一,作为大学办的学报,要重视基础研究和学科建设;第二,要关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第三,要鼓励学术争鸣;第四,要讲究学术规范。

《教师教育研究》,双月刊,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联合主办的全国性教育科学学术刊物。本刊于1989年创刊,原名《高等师范教育研究》,于2003年11月更为现名。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任主编。它在学术上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侧重教师教育领域中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主要面对的读者为教师教育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工作者,广大的各级各类教师和有志于教师职业的本专科生和研究生。专栏包括:(1)“新时期教师教育体系的建构”,主要研究和探讨教师教育新体系的构建和布局及教师教育一体化问题;(2)“教育创新与师范院校转型”,主要研究和探讨师范院校综合化发展、学科建设和办学特色问题;(3)“培养模式改革”,主要研究和探讨多层次、多规格教育人才的培养及其质量提高的问题;(4)“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主要研究和探讨为基础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培养与培训问题;(5)“资格制度与教师专业化”,主要研究和探讨教师的资格认证、教育机构的资格认证和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师职业专业化问题;(6)“制度改革与创新”,主要研究和探讨与教师教育相关的各种制度的改革和制度的创新问题;(7)“教育现代化与信息化”,主要研究和探讨教师教育方法与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师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建设问题。一般栏目包括:(1)“继续教育与职业发展”,主要研究和探讨教师职后的继续教育、职业生涯发展及终身学习问题;(2)“学科教育”,主要研究和探讨教师教育中各学科的教育教学问题;(3)“课程标准与教材建设”,主要研究和探讨教师培养和培训的课程标准、课程体系及教材建设问题;(4)“教学改革与探索”,主要研究和探讨教师教育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问题;(5)“队伍建设”,主要研究和探讨教师队伍建设(包括师德建设)及水平提高问题;(6)“管理与评价”,主要研究和探讨教师教育管理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和教师教育办学及其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与效率的评价问题;(7)“教改实验”,主要研究和探讨有关教师教育改革的教育实验和教学实验问题;(8)“教师与学生”,主要研究和探讨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及师生的相互关系问题(侧重教师教育领域);(9)“教育心理”,研究和探讨教与学的心理问题,并侧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10)“教育基本理论”,主要研究和探讨教育和教学的原理;(11)“政策法规”,主要研究和探讨国家及地方有关教育(侧重教师教育)和教师的政策法规问题;(12)“教育历史”,主要研究和探讨教师教育的历史发展问题和有关历史人物的教育思想;(13)“国外教师教育”,主要研究和探讨先进国家的教师教育发展的规律、特点和改革的态势及其经验教训的借鉴。辅助栏目包括:(1)“专家论坛”,主要发表专家、权威人士对教师教育和教师问题或教育教学问题的见解,及针对有关教师教育的一些热点、难点、重点问题组织学者或专家进行专题讨论;(2)“校长专访”,主要发表教师培养培训院校的校(院)长(含书记)对教师教育改革及办学中各种问题的见解;(3)“学术争鸣”,主要就教师教育和教师的有关问题进行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4)“调查研究”,主要对教师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各种问题作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

【注释】

[1]宋应离主编:《中国期刊发展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4页。

[2]宋应离主编:《中国期刊发展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0页。

[3]宋应离主编:《中国期刊发展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9页。

[4]宋应离主编:《中国期刊发展史》,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38页。

[5]连瑞庆:《在〈教育研究〉创刊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载《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6]朱强、戴龙基、蔡蓉华主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