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复兴期

传统复兴期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1978—1982年:传统复兴期新闻改革与整个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同步,在这个历史起点上也开始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之旅。1979年11月25日渤海二号发生沉船事故,船上74人除两人遇救之外全部丧生,直接经济损失达3700万人民币。8月25日,国务院作出严肃处理“渤海二号”翻沉事故的决定,处分重要责任者。无论如何,有关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探讨,反映了业界对恢复传统新闻观的呼唤。

一、1978—1982年:传统复兴期

新闻改革与整个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同步,在这个历史起点上也开始了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之旅。

回顾历史:从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文革”对报业破坏极大,使我们的新闻事业几乎毁于一旦。“文革”十年极大地破坏了党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优良传统,造成了政治思想领域的混乱,阶级斗争为纲成为意识形态的“杀手”。具体到报业,这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意识也破坏了报业发展,表现为不尊重报业的自身规律,抹杀报纸的信息传播属性,使得报纸沦为阶级斗争的专用工具,致使报纸遭到空前浩劫,大量报纸被迫停刊。少数报纸则被林彪、“四人帮”掌控,报纸面貌出现了“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千佛一面、千报一腔”的状况。新闻报道,则“假大空”现象十分严重,官话套话成篇,根本无从谈起“新闻纸”之说。面对这种困境,1978年到1982年期间伴随着政治、经济改革,新闻改革开始了。在此起步阶段,新闻改革开始其传统恢复期。主要任务为:突破过去“文革”时期“左”倾观念的束缚,开始拨乱反正,逐步恢复报纸的本来面目,使充当阶级斗争工具的报纸恢复为“新闻纸”,使报业逐步走上符合新闻规律的路程。其具体内容为:

1.恢复新闻纸

恢复“新闻纸”,首先表现在新闻理念的加强。当时,舆论界面对十年“文革”所带来的浩劫,面对报纸逐步沦为阶级斗争工具的现状,人们期望报纸恢复刊载“新闻”、恢复到新闻本位的基本要求日益强烈。

1980年,胡乔木同志说:“报纸本是新闻纸,现在人民每天从报纸上只能看到几条可怜的新闻,这对国家的民主化和四化都很不利。”(1)解放日报老总编王维也发表文章《报纸应以发表新闻为主》,其中说道:“报纸是新闻纸,报纸的个性是新闻性,报纸应以发表新闻为主,一张报纸没有新闻,或者很少新闻,它就不像报纸。”(2)可见,当时要求报纸恢复到新闻本真的呼声越来越高,十分迫切。恢复新闻纸,就是在报纸上恢复新闻要素,摒弃“假大空”。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在报纸上多刊登新闻信息,少刊登大话套话。报纸对信息量的需求增多了,新闻信息量扩大了,报纸上新闻条数增加了,报纸正逐步从“宣传纸”演变为“新闻纸”。在报道形式上,也提出要多样化。过去,报纸的报道面太窄,以宣传为主,而且概念化、公式化的东西太多。扩大新闻报道形式,就是新闻报道不仅捕捉新闻信息,而且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报道,比如加强评论,用事实说话;新闻抓细节,甚至提出新闻散文化等。所有这些,都是要改变死板的报道形式。

在新闻语言方面,则提出新闻语言要体现“新闻事实”,不可把新闻报道写成常见的“党八股”、“官样文章”,以改变过去“文革”时期在叙述事实的过程中,讲一些空洞道理,空话、大话和假话连篇的方式,还原新闻语言朴素本真、生动活泼。

将新闻作为信息来加以报道,还表现在新闻报道的面逐步拓宽。新闻纸不仅报道正面消息,也开始报道负面消息。1979年8月12日,《解放日报》头版报道了一辆无轨电车翻车的消息,突破了灾难性新闻不能上党报的禁区。这一突破,说明了当时报纸对新闻信息观念的觉醒。报纸开始突破了以宣传为目的的价值判断,从而转向了以新闻价值为判断。只要是信息,无论其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只要有新闻价值,就予以报道,这不能不说在当时是一种认识上的飞跃。对于负面新闻的报道,最典型的突破是在1979年的渤海二号沉船事故的报道上。1979年11月25日渤海二号发生沉船事故,船上74人除两人遇救之外全部丧生,直接经济损失达3700万人民币。但是,石油工业部却对此隆重召开遇难同志的追悼大会,将他们授予烈士称号,并命名渤海二号钻井队为英雄称号。1980年7月22日,《工人日报》刊载《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事故说明了什么》一文,对此进行了揭露,首次披露渤海沉船事件真相,改变了过去将灾难、事故报道变为好人好事报道的僵化做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天津日报》都发表了文章。后经国家劳动局、全国总工会等单位联合调查,认为这是一起由于主要领导玩忽职守,违章指挥造成的责任事故。8月25日,国务院作出严肃处理“渤海二号”翻沉事故的决定,处分重要责任者。这起渤海二号的新闻报道,反映了报纸在新的形势下开始报道负面信息,开展舆论监督,突破了过去新闻宣传只能说好话、说套话的僵硬报道模式,突破了报纸只是“宣传纸”的旧有模式。

2.恢复新闻观

恢复新闻纸首先表现在思想观念的改变上,即改变“文革”十年把报纸完全变成阶级斗争工具这种思想意识,而提倡按新闻规律办事,按新闻观念办报。

改革开放初期,《解放军报》一篇题为《向假字开刀》的评论,开启了中国新闻界首轮“打假”序幕。与此同时,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新闻价值”等观念也在新闻界被重新树立起来,成为这一时期新闻界拨乱反正、恢复“新闻纸”的航标。

提倡“真”,即提倡新闻的真实性,反对报刊说假话。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新闻的生命。但是,在“文革”十年,这一生命线也被无情践踏。恢复新闻观,首先就是恢复新闻的真实性,让人们从新闻报道中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提倡用事实说话,说真话。当时有关新闻真实性的讨论更为多元,有关新闻真实还有“现象真实”、“本质真实”等争论,认为新闻不仅要“现象真实”,而且还要“本质真实”,只有“本质真实”才是真正的“真实”。无论如何,有关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探讨,反映了业界对恢复传统新闻观的呼唤。

新闻观的恢复,还表现在对新闻价值的认同上。“文革”时期,新闻价值被斥为资产阶级新闻观,以至在办报的过程中完全把报纸办成阶级斗争工具,根本不讲新闻性,更不讲新闻价值。改革开放之后,因为办报的需要,新闻价值作为新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为业界广为探讨,并将之用于实践当中。大家一致认为:新闻价值是对新闻所产生的社会效应的内在价值判断,新闻价值的大小决定社会影响力。因此在从事新闻报道时要注意挖掘新闻价值。对于新闻价值这一观念的提出,反映了业界对恢复“新闻纸”、搞好新闻报道孜孜以求的精神。

伴随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提出,新闻界还首提新闻写作要“真、短、快、活、强”。这一提法也代表了当时业界对恢复新闻传统观的关照。新闻写作要“真”,已是不言而喻。“短”,则强调报纸新闻要简短,不要大话套话满篇;“快”,则是强调新闻的时效性,强调传播新闻速度要快;“活”,则是指报纸要“捉活鱼”,要写鲜活的新闻,不仅新闻要快速捕捉,而且文风又要活泼可读,强调新闻的可读性;“强”则是指新闻报道要影响力强,新闻只有真实快速传播,才可获得较大的社会影响力。“真、短、快、活、强”,表现了当时业界逐步摒弃“阶级斗争工具”,而呼唤新闻“本真”。

3.恢复媒介规模

从1979年到1982年的传统恢复期,还表现在媒介规模恢复并突破了20世纪50年代的基础。具体表现在:(1)种数增多。1978年,全国报纸种数仅仅为186种,印张数为113.52亿;到1982年,报纸种数已经达到928种。不仅报纸如此,其他的新闻媒介莫不如此:1979年,广播电台为99座,到1982年则达到118座; 1979年电视台为38座,到1982年则增长到47座。(3)报纸种数恢复到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在当时百废待兴的业界有着无与伦比的特殊含义。时任《经济日报》总编辑的安岗在《新闻事业的春天》中描述道:“十年动乱把曾经相当兴盛的我国报业搞得七零八落,全国的报纸所剩无几,像枯枝上的黄叶。1968年,全国各种报纸算到一起只留下42家,1980年就恢复和发展到了382家,总发行数猛增到7200万份。其中,全国性报纸从1968年的4种恢复和发展到1980年的33种。”(4)报纸快速增长并恢复到50年代的水平,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特殊的回望,表明了遭受十年动乱蹂躏的报界正在打开封闭已久的一种心结。(2)传统媒介结构建立。媒介规模的恢复,还有一种特殊的表征,就是在传统媒介时代,以报业发展为先驱的报纸、广播和电视三足鼎立的结构得以建立,而且这种建立一直延续到21世纪大媒体时代的出现。单从报业结构看,20世纪50年代报纸是以党报机关报为单一结构的。改革开放后,在短短的恢复期内媒介结构逐步丰富,建立了以党报为核心,经济报、科技报、文化报等行业报生长并存的多层次、多品种的报业结构。

4.恢复广告

50年代报业经历了一个繁荣期,那时报社是国家宣传单位,报纸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如《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和《文汇报》等大报才可依靠发行获取收入。当时虽然对社会主义的广告业有相应的规定,而且广告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当时在流通领域主要实行计划经济,所以广告萎缩直至停办。改革开放后,报业获得了一个长足的发展,不仅规模较之50年代有所恢复,而且发生了震惊业界的做法——恢复广告。1979年1月4日《天津日报》率先恢复商业广告;1979年1月23日《文汇报》刊登第一条外商广告;1979年1月28日,《解放日报》在其二版和三版下端刊登了两条通栏广告;1979年4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汽车、地质仪器等商品广告。同年1月29日,也就是在《解放日报》刊登报业第一条广告的第二天,上海电视台播出了中国电视史上的第一条电视广告“参桂补酒”和第一条外商提供的瑞士雷达表电视广告片。虽然这些举措在当时引来了各界强烈反响,对于国有宣传机构是否合适刊登广告莫衷一是,但是却由此引导了报业广告之春。同年11月中宣部发出《关于报刊、广播、电视台刊登和播放外国商品广告的通知》,提出“广告宣传要着重介绍四化建设中可借鉴参考的生产资料,消费品除烟酒外,也可以刊登”,并要求“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更好地开展外商广告业务”。从此,在改革开放之初,新闻界的广告就开始了其创新之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