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颁行“壬寅·癸卯”学制

颁行“壬寅·癸卯”学制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癸卯”学制即是以此为指导思想而拟定的。“癸卯”学制详细规定了整个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癸卯”学制规定了中国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丰富了中国的学制体系。“壬寅·癸卯”学制的颁行,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以后中国教育行政系统的建立,是中国由传统教育制度向现代教育制度转变的开始,奠定了中国新型学制的基础。

颁行“壬寅·癸卯”学制

邓小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教育落后,人才匮乏,学制改革几成朝野一致的呼声。清政府在迫于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宣布自1901年开始实行“新政”,在教育领域推行教育改革,建立新教育体制。于1902年颁布由管学大臣张百熙拟定的《钦定学堂章程》,因为1902年是农历壬寅年,所以又称“壬寅”学制。“壬寅”学制分《京师大学堂章程》、《大学堂考选入学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及《蒙学堂章程》6个部分,是我国第一个比较系统的法定新式学制,也是我国新教育制度的开端。但这一学制颁布后,由于清政府内部权力之争及清政府对张百熙的不满,再加上学制本身的不完备等原因而未能正式施行。

因遭权贵大臣的猜忌与诬陷,加上朝廷增命荣庆为管学大臣,荣庆是个极为专横的人,张百熙不能畅行其志,于是奏请封疆大吏张之洞共同参与改订学制。新的学制于1904年1月公布,称为《奏定学堂章程》,因这时还是农历癸卯年十一月,故又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是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并且在全国实施的现代学制,它以“壬寅”学制为基础并与之合称为“壬寅·癸卯”学制。自公布实施起,该学制一直沿用至1911年清政府被推翻为止,前后近十年,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影响极大。

自从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以来,至20世纪初,它仍是官方革新派的主导思想。“癸卯”学制即是以此为指导思想而拟定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又始终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统治地位,所以封建思想在学制中占有不可动摇的主体地位。清朝统治者明确规定了办学宗旨为:“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注重读儒家经典,规定蒙养院要读“四书”、《女训》、《孝经》等,初等小学堂要读《孝经》、《礼记》,高等小学堂的必读书为“四书”、《诗经》、《易经》等,而中学则要读《春秋》、《左传》等节选本,到了大学则分设经学科大学,设立11门儒家经学,由学生各自专习一门。“癸卯”学制之所以如此重视儒家经典,无非是想借助于它的伦理纲常以束缚和规范学生的言行,使之能顺从清政府的统治。

“癸卯”学制中的西学主要体现在政治、法律、世界史、世界地理、外语、医药等新式课程的设置上。这些“西文”、“西政”,从此在中国学校教育中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加速了西方学术思想的传播。

不可否认,清政府提出“西学为用”在一定程度上是迫于无奈。但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逐渐被打开的国门自然也吸纳了西方资本主义性质的教育观念与思想。而“癸卯”学制本身又是学习源自西方的日本学制,由此,新的西方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在中国孕育成长自是挡也挡不住的。

“癸卯”学制详细规定了整个国家的学校教育系统、课程设置、教育行政及学校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它从纵的方面将学制分为三段七级: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有幼儿教育性质的蒙养院、初等小学堂与高等小学堂三级;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仅设中学堂一级;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大学预科与高等学堂、大学堂、大学院三级。从横的方面看,与初等教育并行设立的有实业补习学堂、初等农工商学堂和艺徒学堂;与中等教育并设的有初级师范学堂、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与高等教育并行设立的有优级师范学堂、实业教员讲习所、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进士馆、译学馆等。“癸卯”学制初步构建起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师范教育为主体的长达二十五六年的教育系统,且对幼儿教育亦有详细的规定,从这一方面讲,比“壬寅”学制确是前进了一步。

蒙养院是“癸卯”学制规定的儿童受教育的第一步。它实行“蒙养家教合一”的办学原则,学习四年,招收3至7岁的儿童,教之以游戏、歌谣、手技等内容。宗旨为“发育其身体,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浇薄之恶习、习于善良之轨道”。蒙养院在学制中的设定,实际是中国幼儿教育制度正式建立的开始。

“癸卯”学制将小学分为初等小学堂与高等小学堂。初小7岁入学,修业5年,可直升高小;高小12岁入学,修业4年。初小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为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高小旨在“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

小学毕业,成绩优异,学有余力者可入中学学习。中学5年,主要以府设立为主,有条件的州县也可以设立。在中学,主要“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能从事各项实业,进取者能升入高等专门学堂”。

《奏定学堂章程》

高等教育阶段设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于各省城设立一所,学生考试合格后升入大学堂。大学堂学制3~4年,分设经学科、政法科、文科等11科大学,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癸卯”学制中的最高学府为通儒院,学制5年,这是一所研究性质的学院,以“能发明新理著成新书,能制造新器以利民用”为宗旨。通儒院的设置使大学教育体系更加完整化、系统化,为中国培养“体用皆备”的人才开辟了渠道。

“癸卯”学制规定了中国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丰富了中国的学制体系。学制规定各地应根据实力兴办师范学堂,实行公费教育制度,以保证尽可能多地招收学生,培养出合格的中小学师资。对于职业教育,学制将之分为农工商船四类,规定各省至少设立一所完全制的实业学堂,以促进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壬寅·癸卯”学制的颁行,促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以后中国教育行政系统的建立,是中国由传统教育制度向现代教育制度转变的开始,奠定了中国新型学制的基础。但它毕竟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产物,仍然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在整个教育系统中未设女子教育,将广大女性排斥在学校教育之外。此外,它还对毕业生奖励科举出身,试图将科举与学制结合起来,这些都是与时代的发展不合节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