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纪初“癸卯学制”的颁行

世纪初“癸卯学制”的颁行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1904年颁布由张百熙、张之洞等经七易其稿拟定的“癸卯学制”。1905年成立学部,统管全国教育事务。主持制订“癸卯学制”的张百熙,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奠基人。建立国民教育制度,关键在政府,关键在认识。[11]《癸卯学制》是20世纪初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宏大的教育工程,在总体上体现了救亡图存的主流意识和国民教育的基本精神。

(一)20世纪初“癸卯学制”的颁行

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外国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呈现一种日之将夕、悲风骤至的景象。面对百孔千疮的晚清王朝,曾做过内阁中书的魏源(1794—1857年)较早发出了“师夷之长”的呐喊,主张改革教育,培养人才,传播近代科学技术。从1862年开设京师同文馆开始,中国境内陆续举办了一些外语学堂、军事学堂、技术学堂等洋务学堂。京师同文馆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界标,其后40年中陆续兴建的一批新式学堂,为中国建立国民教育制度做了实践准备。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在严酷现实的刺激下,一些了解启蒙运动以来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变革的有识之士,开始深入反思中国的国体、政体,认为中国之所以失败,因为对手是全新的“国民国家”以及受过国民教育的对国家具有认同感的国民,中国要御侮图强,必须兴民权、开民智,破除与封建专制相联系的“臣民”意识,确立与民主要求相联系的“国民”意识,通过改革教育,发展教育,培养对“国家”而不是对某一个“家族”(皇族)具有认同感的国民。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国民教育的思想开始形成并不断扩散。

img34

康有为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1858—1927年)感愤于列强瓜分狂潮的切肤之痛,从自强保种的视角向朝廷提出了《请开学校折》。在《请开学校折》中,康有为分析了西方国家强盛的原因,指出百业千器万技皆出于学,西方国家强盛之源在于兴学,养成国民之才,而中国的民众则被困于依题释义的八股文。在《请开学校折》中,康有为首先提出,要远法德国,近采日本,创建“国民学”(即国民教育)。“遍令省、府、县、乡兴学。乡立小学,令民七岁以上皆入学,县立中学,其省府能立专门高等学大学。”[10]康有为的学生梁启超(1873-1929年)在积极宣传国民教育思想的同时,提出了变科举、兴学校的系统主张,认为中国图强的第一要义是变科举,大变则大效,小变则小效,并设计了上策、中策和下策三种方案以供采择。维新派人士的这些主张并没有得到实行。

img35

张百熙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爆发了1900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与此同时,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为了平抑人民的不满情绪,维持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清廷于1901年推行“新政”,同年颁布“兴学诏书”,鼓励各地兴办学堂,要求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1902年颁行由管学大臣张百熙仿照日本学制拟就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1904年颁布由张百熙、张之洞等经七易其稿拟定的“癸卯学制”。1905年成立学部,统管全国教育事务。中国终于艰难地迈出了建立国民教育制度的第一步。主持制订“癸卯学制”的张百熙,被誉为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奠基人。

建立国民教育制度,关键在政府,关键在认识。新学制颁行以后,虽然国运维艰,国力维艰,全国学校还是有了令人欣喜的发展。据资料统计,1903年全国学校719所,在校学生0.69万人。1908年学堂数达47 895所,学生人数达130万人。[11]《癸卯学制》是20世纪初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宏大的教育工程,在总体上体现了救亡图存的主流意识和国民教育的基本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