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粤味电视剧的地方特点

粤味电视剧的地方特点

时间:2022-08-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海味电视剧的时代背景相对淡漠一些。粤味电视剧离不开香港澳门。京味电视剧多聚于典型的四合院。京味、海味、粤味电视剧的创作者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在人物语言的运用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因而三家电视剧向地方化、口语化迈进了重要一步。在全国各省市的电视剧大战中,京味、海味、粤味电视剧的崛起不是偶然的,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和文化因素。“京味”电视剧走的是不同的路子。

近年来,在我国电视剧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电视剧悄然崛起,愈来愈赢得观众的喜爱。其中成果显著成绩斐然的是“京味”、“海味”和“粤味”电视剧,此三类电视剧,在剧情、结构、语言、音乐等方面都构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出现了一批优秀电视剧,如“京味”的《四世同堂》、《甄三》、《渴望》、《编辑部的故事》、《过把瘾》、《我爱我家》等;“海味”的《上海的早晨》、《上海一家人》、《结婚一年间》、《孽债》等;“粤味”的《商界》、《外来妹》、《公关小姐》、《情满珠江》等。这些优秀电视剧的出现,使我国电视剧形成鼎足三分、多姿多彩的局面。

地域特色浓郁的电视剧的出现和发展不是偶然的。一方面,电视剧作为一种“舶来品”,要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出硕果,的确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吸吮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的营养,对于推进这个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电视观众的欣赏习惯和欣赏趣味的差异以及地方文化特色的不同,为地域特色电视剧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我国幅员辽阔文化历史悠久,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的差异,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们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趣味、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上亦有明显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文化上必然是多彩多姿的艺术品类的涌现,比如戏曲上有京剧、沪剧、粤剧晋剧豫剧等,即使同一京剧品种,还有“海派”和“京派”之分。地域文化的这种种特色,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电视剧产生的土壤和创作的源泉。

粤味电视剧《情满珠江》剧照

京味、海味、粤味电视剧的地方特色是从多方面体现出来的,这种“味”既可从风物风情风俗中显现,也可从题材选择、语言使用上透露出来,更可以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群体气质得到展示:其一,从题材选择上,粤味电视剧更直接地逼近改革开放的现代生活题材,把靠近港澳的广东改革开放后的新气象、新变化作为取材重点,时代背景相当明朗。如《商界》、《外来妹》、《公关小姐》、《情满珠江》展现出的都是珠江三角洲改革开放以来的新发展新景象,生活场景广阔。海味电视剧的时代背景相对淡漠一些。它大多取材于一般市民生活,较少正面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常常以小人物的命运折射社会生活的发展变革。更善于捕捉家庭亲情题材,时时从一些小角度进行深入挖掘,给人一种力透纸背的效应。《孽债》反映的是知青题材,然而它却是从五个云南小孩到上海寻找生身父母这个角度开笔的,着力表现家庭亲情,展现五个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情感纠葛。京味电视剧常取材于当今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以反映生活热点、触及时弊而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共鸣,当然这种反映方式是地道京味的。像《渴望》、《过把瘾》、《我爱我家》都是如此。其二,在三地电视剧里,剧中人物形象的着力点也不尽相同。粤味电视剧中主角大多时代色彩颇强,《外来妹》中的小云从一个朴实的农村姑娘在生活中逐渐磨炼成长为一个具有时代气息的女性,就极具代表性。海味电视剧中更多地是寻常人的形象,《孽债》中的沈若尘、杉杉等人物。我们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和亭子间似乎都可以看到他们的影子。京味电视剧的人物带有更多的传统色彩,如甄三、大成、慧芳等,即使像葛玲、冬宝、和平等颇具调侃色彩的人物,也让观众一眼就看得出他们只能生活在北京这方文化厚土上。其三,三地电视剧都创造出迥然不同的文化、生活环境和氛围。粤味电视剧离不开香港澳门。几乎每部粤味电视剧都有与港澳相联的戏,这自然是由于广东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海味电视剧则多是市井小巷,像《孽债》就真实地描绘了上海拥挤的商业街道、豪华的宾馆区、破旧的棚户区,富有人情味的石库门里的邻里关系,是一种上海独有的人文环境和生活氛围。京味电视剧多聚于典型的四合院。其四,是鲜明的语言特点。语言特色是构成电视剧特点的重要环节,北京、上海、广东是目前我国经济极活跃的地区,因而他们的语言也充满活力,颇富特点。京味、海味、粤味电视剧的创作者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他们在人物语言的运用上是下了一番功夫的,因而三家电视剧向地方化、口语化迈进了重要一步。为照顾本地观众欣赏习惯,广东、上海还常发行两种语言版本的电视剧。

地域特色电视剧的创作走过了一个由不认识到认识,由不自觉到比较自觉的过程,是中国电视剧由稚嫩走向成熟的表现。人们可能都记得,80年代初期我国的一些电视剧是故意模糊地域概念的。各地拍的电视剧大多人物雷同,操着一个腔,生活场景、背景音乐也大同小异,这样做的结果是观众认为太假,本地观众不欣赏,外地观众也不欢迎。《四世同堂》开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使处于迷茫中的电视编导们眼睛为之一亮。《四世同堂》是地方特色电视剧的精品,京景京腔,原汤原汁。剧中人活动的四合院,市井的叫卖声,字幕画面上的朱红门、大红碗、兔儿爷、炕席上的布人儿,特别是片头京韵大鼓的主题歌,构成了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氛围。《四世同堂》的成功带动了整个电视剧创作。在以后的电视剧创作中,编导们为了增强真实性,更贴近观众,开始有意识地增强地方特点,创造浓郁地方文化氛围。如广东在制作电视剧时通常都做普通话和粤语两种版本;北京一家音像制作单位在筹拍京味十足的《海马歌舞厅》时就辞了一位南方的女主演、理由是不符合剧中北京人的特点。上海在筹拍《孽债》时,导演就明确提出成人主角要在上海籍演员中找,五个孩子的扮演者要到云南去寻。这些说明编导在强调地方特点、强调真实性方面的良苦用心。

在全国各省市的电视剧大战中,京味、海味、粤味电视剧的崛起不是偶然的,形成三足鼎立局面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和文化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作为最前沿,依托港澳的优势,经济发展迅速,广东商人跑遍全国,以制作精巧美观、产品更新快而闻名的广货驰名大江南北。随着广东经济实力的增强,广货开始北伐,粤语也跨珠江北上,为了与得风气之先的广东人打交道,不少地方甚至办起了粤语学习班。粤“味”电视剧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以经济作后盾而兴起的。“京味”电视剧走的是不同的路子。北京是六朝古都,文化积淀非常丰厚,始终是文化人心中的“圣地”。北京这座文化古城,经过多年文化积累,已形成一个有着强烈“京味意识”的文化环境,也培育了一批颇具造诣的京味作家和京味演员。北京原来就有一批以创作京味作品为己任的作家,年老的如老舍,中年的如邓友梅,年轻的如陈建功,他们的创作对京味电视剧有很大启迪和推动作用。王朔一辈人的出现更是火上浇油,使京味电视剧更加火爆。上海曾经是西方文化在中国大陆的登陆点,也是中国新文化的生长点和发育点,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海派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化史的进程产生极大影响,90年代以来,上海加快了开放步伐,欲重温“大上海”昔日辉煌。在这种情况下,海派文化的重新崛起和海派电视剧创作的后来居上也就成为必然之势。精明的上海人明白,在大众化的电视剧上下番功夫以扩大海派文化影响,无疑是创造新辉煌的一条捷径。

京味、海味、粤味电视剧的蓬勃发展对我国电视剧界是一件难得的好事,它一方面树植了芳姿各异的花朵,为电视剧百花园添姿添彩;另一方面又推动了其他各省市谋划创作自己的具有本地特点和风味的电视剧,如东北雪野风格、西北高原风格电视剧,等等。在当今中国电视剧界地域特色电视剧三足鼎立局面的初步形成,标志着电视剧生产由低品位向高品位的跨越,显示出电视剧文化意蕴的增强。我们相信,这个好势头发展下去,中国电视剧百花盛开的日子将为期不远。

原载1995年8月1日《文论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