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

清华大学的“黄金时代”

时间:2022-08-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学生主张进行“德、智、体、美、劳、群”的全人格教育和熏陶,以造就为国家服务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从1934年夏季起,清华大学与资源委员会合作开设航空讲座,进行航空试验,建立亚洲最大的航空试验风洞等。这既是清华航空系的前身,又是中国航空教育的开端。过去清华校长甲所住宅的一切日用物品包括手纸都是由公家供给的,有公务人员按时送到。

梅贻琦就任清华大学校长后,结束了清华校长接连易人的不稳定局面,开创了清华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1931年12月3日,梅贻琦由美返国。他到校当天,即在大礼堂召开全校大会,翁文灏致辞后,梅贻琦发表就职演说。在回顾了清华历史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后,他讲道:

我们要向高深研究方向去做,有两个必备的条件,其一是设备,其二是教授。设备这一层,比较容易办到,我们只要有钱,而且肯把钱用在这方面,就不难办到。可是教授就难了。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的教授。孟子说:“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我现在可以仿照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我们的智识,故有赖于教授的教导指点,就是我们的精神修养,亦全赖有教授的inspi rat ion。但是这样的好教授,决不是一朝一夕所可罗致的。我们只有随时随地留意延揽而已。同时对于在校的教授,我们应该尊敬,这也是招致的一法。

他还说:凡一校精神之所在,不仅仅在建筑设备方面之增加,而实在教授之得人。本校得有请好教授之机会,故能多聘好教授来校。这是我们非常可幸的事。在谈及办校方针时他说,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问,二是造就人才,为了达到这两个目的,必须抓广聘名师和学术自由这两个环节。根据这个论点,在他任校长期间,千方百计地罗致当时各门学科的著名专家和权威学者为教授,使清华始终汇聚着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梅贻琦坚持教授治校方针,把校长摆在公仆的位置上,他常在谈笑间比喻“校长不过是率领职工给教授搬椅子凳子的,教授才是学校的主体”。

他谦虚地把自己比做京剧中的“王帽”,即演帝王的角色。他说帝王每出场时总是冠带整齐,仪仗严正,文臣武将,前呼后拥,像是煞有介事,其实懂戏的决不注意正中端坐的王帽,因为好戏并不要他唱,只因为运气好,搭在一个好班子里。这种态度深得教授们的好感。

曾任清华经济系主任的陈岱孙(1900—1997)回忆说:“从20年代起,在清华大学除了以校长、院长、系主任为首的三级教学与行政结构外,还逐渐形成一个与此并立的,不同于校长独揽一切权力的领导体制。”“此制可否算教授治校的典型?其功过如何?姑且不论,但确曾影响了一般院校,在中国教育史上应占有值得叙述的一页。”

“梅先生一直是清华教授,感情和基本观念和教授一致。他平易近人,作风民主,学校大事多半征求教师意见,他和政治无缘。与南京当局无人事渊源,而学校教师多半是他的学生或后辈,对先生是尊敬的,他也相信大多数教师都有办好清华的事业心。至于他对教授治校,还不止是承认和扶助,在主持教授会议时(都由校长任主席),总是倾听成员的意见,而成员也十分尊重他的意见。当然会议上分歧意见总是难免的,激烈的辩论也经常发生,但先生持重的态度却有稳定的作用。”

在校长任内,梅贻琦主张大学阶段要重视各种基础课的学习,知识面要广,以奠定进行专、深研究的基础。对学生主张进行“德、智、体、美、劳、群”的全人格教育和熏陶,以造就为国家服务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梅贻琦与清华教授合影

梅贻琦就任校长不久,即向全校宣布:本校拟向工程科学方面发展,随即呈准教育部,在原有土木工程系的基础上添机械电机两系,组成清华工学院。研究院先设立了物理与外语两个研究所,相继成立中国文学、哲学、历史、化学、生物、数学、政治、经济八个研究所。

从1934年夏季起,清华大学与资源委员会合作开设航空讲座,进行航空试验,建立亚洲最大的航空试验风洞等。这既是清华航空系的前身,又是中国航空教育的开端。1934年10月,梅贻琦函请教育部同意,陆续创办了农业、航空、无线电三个特种研究所。抗战期间又在昆明兴办国情普查和金属两个研究所。

当时,北方各大学的教授普遍待遇较低,有的学校每月只发二成的工资。为此,大家纷纷兼课,以维持生活。梅贻琦任校长后,宣布清华决不拖欠教师工资,还把教授工资从每月160—360元,提高到300—400元,有的可达到500元。有家属的教职员逐渐都有了一栋住宅,其标准与分配给美国教师的相同。另外,每六年教授可以休假一年,并资助其出国进修。

梅贻琦任校长后,在办学上,注意听取有威望和影响力的教授的意见,设立聘任、招生、出版、图书、校景设计等专门委员会,让教授们参与教学行政管理工作。成立了有二十多位教授及管理职员参加的建筑设计、监工等三个委员会。本着简、坚、经济的原则盖起了化学馆、生物馆、气象台、机械馆、电机馆、航空馆,还扩建了图书馆。陆续兴建了明斋、善斋、新斋、平斋和静斋等学生宿舍,还接收了圆明园旧址及松堂,筹设农事试验场,建设金工、木工、锻铸等工场。增建教职员工住宅数十所。

那时的清华并不设副校长,所以梅贻琦的工作是十分繁重的,但也是比较顺利的。担任校长后,他的生活几乎就只有做工作、办公事,连吃饭时也想着学校的问题。工作之余就是看看书报杂志。

清华校政大事取决于教授会,校务则分层负责,对人推诚相信,所以人人尽心,个个悦服,校务井井有条。梅贻琦是一个言忠信、行笃敬的人,他无论对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肯轻于承诺,宁可当面见怪于人,而不愿背后失信于人。凡事一经得到他的承诺,决不打折扣,一定切切实实地做到。他还是一个极为谦虚的人,一生成就不小,但他从不炫耀,始终谦退自抑,常若不及人者。

过去清华校长甲所住宅的一切日用物品包括手纸都是由公家供给的,有公务人员按时送到。梅贻琦任校长后一切全免,公私分明,私宅的一切自己掏钱。家里的工人自己付工资,电话费自己付,不要学校免费供应的两吨煤。他廉洁奉公的作风仍像在监督处一样。韩咏华回忆说:“我和月涵一起进城时可以坐他的小轿车,我一人进城时永远乘班车,从未要过他的小车。”

梅贻琦注重与国外进行学术交流。与德国远东协会交换处及中国文化基金会约定互派研究生,设置科学讲座制度,先后请冯卡门、维纳、哈达玛、郎之万、狄拉克等国外一流学者来校作长期或短期讲学。

从留美监督处回国后,梅贻琦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他原来很喜欢听京剧,担任校长后看戏的机会也少了,只在进城开会留宿时才偶尔看看。他对生活要求很简单,从不为穿衣吃饭耗用精力,也不为这些事指责家人。他年轻时还喜欢打打网球篮球,后来就没有任何体育活动了。

梅家住在甲所时,宅旁有一小片土地,梅贻琦把它开辟为小花园,每天清晨起来自己去收拾花草,既是爱好,也是锻炼身体。他特别喜欢一种倒垂下来的叫做“倒草”的绿色植物。

赵赓飏在《琐事忆梅师》中写道:“梅校长手上有技巧,写字秀气,图画干净;衣着床衾和书报用具,都整齐有序,生活在简朴中有艺术。饮食茶酒,既节省又懂得考究。听音乐,看评剧,鉴别书画,欣赏诗词,都有极高的修养。他虽不写文章,少演讲,但平时看书的范围很广,除最新的物理、工程等书报以外,本来四书烂熟,五经时常引用,史地、社会科学的居处一点儿也不忽略;最忙的时候,床头仍有英文《读者文摘》与王国维《观堂集林》。他学识丰富,见解卓越,与许多科的专门学人都谈得拢。”正是梅贻琦的言传身教树立了清华的良好校风,也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重和爱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