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者文摘》

《读者文摘》

时间:2022-04-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读者文摘》——人性力量无国界中国《读者》的彭长城看美国《读者文摘》:《读者文摘》是在美国办得比较成功的一本杂志,也非常人文化,非常适合美国的社会大众,所以在很多国家有很多的版本。我们跟《读者文摘》相比,也有自身的优势。王中军王中磊1938年发行第一本《读者文摘》英国版,“袖珍”开始走上国际化征程。1963年设立《读者文摘》亚洲英文版,亚洲区总部设于香港。

二、《读者文摘》——人性力量无国界

中国《读者》的彭长城看美国《读者文摘》:《读者文摘》是在美国办得比较成功的一本杂志,也非常人文化,非常适合美国的社会大众,所以在很多国家有很多的版本。但是中国的《读者》杂志是更加本土化的一本杂志。我们跟《读者文摘》相比,也有自身的优势。任何国家都有自身的文化,有自身特有的经济文化背景和特有的认知世界方式。

(一)把文化装进口袋——人性的创刊理想

《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由美国华莱士夫妇(The Wallaces)于1922年2月首创。

创办人华莱士先生(De Witt Wallace)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场战役中受伤,住院期间,他通过阅读大量杂志,吸取很多有益的信息;同时他也发现很少人有时间去阅读所有的杂志以吸取有用信息,从而悟出自己日后事业的方向。

1920年,华莱士把各类精选文章辑录成《读者文摘》样本,在格林威治村公寓精心编辑了31篇文章,如“毒气的未来”、“尽职:母爱的动机”、“来自总统保健医生的忠告”等。他本想通过这份文摘在应聘中得到出版商的青睐,获得某家出版社的编辑职位,可结果均被对方拒绝。

在心情沮丧的时候,未婚妻莱拉鼓励并支持了他,两人凑了1800美元决定把杂志印刷并发行出去。两人把杂志编好以后,每份标价25美分,从邮局寄出了数以千计的征订单,然后度蜜月去了。夫妻俩度过蜜月回到家后,高兴地发现已经有了1500个订户。1922年2月出版了5000份第一期《读者文摘》杂志,然后邮寄出去。华莱士在谈到当初创办杂志的感触时,说过:我简单地猎取我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如果这些内容的作者同意,我就把它们印出来(I simply hunt for things that interest me,and if they do,I print them.)。

img91

《读者文摘》创办人华莱士夫妇(Def Witt Wallace and Lila Acheson Wallace)

在夫妻俩以后终生对《读者文摘》的经营中,他们没有培育自己的儿女,对《读者文摘》兢兢业业、呕心沥血,而且两个人对《读者文摘》的贡献和影响可以说几乎不相上下,所以华莱士夫妇同名列为《读者文摘》的创办人。

img92

“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Auguste Lumiere/louis Lumiere)

媒介发展史上,还有一些共同创业的典型例子,这些例子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创办媒体文化事业需要志同道合、精诚合作的的人性理想。

例一:1895年12月28日。法国巴黎卡普遣路14号“大咖啡馆”的地下室。黑暗中,一群模模糊糊的黑白人影在晃动,屋子里充斥着嘈杂的放映机噪声。这是电影史上划时代的一天。卢米埃尔兄弟把影片放映在银幕上,供许多人一同观看到《拆墙》、《火车到站》、《婴儿的午餐》等12部纪录短片。这一天被定为世界电影诞生日,卢米埃尔兄弟当之无愧地成为“电影之父”。

例二:华纳兄弟公司同样建于1923年,1927年因制作第一部长篇有声电影《爵士歌手》而名声大噪。华纳公司的其它经典影片还包括《卡萨布兰卡》(1942年)和《无故反叛》(1957年)。1972年华纳公司更名为华纳通讯公司,并最终成为音乐和有线电视业的主力军。1990年,华纳公司被时代公司以140亿美元收购,最终形成时代华纳公司。这是华纳公司的创始人杰克·华纳和山姆·华纳:

img93

山姆·华纳(Sam Warner)

img94

杰克·华纳(Jack Warner)

例三:在互联网刚刚开始兴起的1994年,同是斯坦福大学电机系的杨致远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创立了著名的Yahoo网站:

例四:在互联网如日中天的1998年,同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塞尔吉·布林(Sergey Brin)创立了如今著名的Google网站:

例五:华谊兄弟公司王中军、王中磊兄弟是中国影视界闯出的黑马,该公司出品的《刺秦》、《没完没了》、《一声叹息》、《鬼子来了》、《罪证》、《刮痧》、《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功夫》等影片的成功运作,体现出华谊兄弟公司在艺术与市场中的综合实力,旗下的七家公司已经组建成为华谊兄弟传媒集团。

另外,在近现代中国报业发展史上,有过不少兄弟办报案例。如戊戌维新运动期间把办报纸与政治运动结合起来的康有为与康广仁;中国报界有“杭州二汪”之誉的报业经营管理先驱汪康年与汪诒年;《新闻报》商业化经营之推动者汪伯奇与汪仲韦;中共党报双星潘汉年与潘梓年;,还有上海《申报》创始人席子眉和席子佩兄弟,主办过《国闻周刊》副刊的徐彬彬和徐一士兄弟;《华字日报》的陈斗垣及其堂弟陈止澜;《演义白话报》的章伯初与章仲和兄弟;北京《正宗白话报》的丁宝臣和天津《天津竹园报》的丁子良兄弟;《时事新报》主笔潘公弼与后期《京报》主笔潘邵昂兄弟等。

(二)自我——袖珍的国际豪迈

袖珍的自我却有着国际的豪迈,多年来一直成为文摘类杂志的全球品牌雄风。

《读者文摘》的风格表现为小小的32开袖珍本,这和如今国际上流行的各种杂志相比,规格实在显得太小,然而这样做的目的可谓用心良苦,主要是便于人们随身携带,堪称口袋书,每月出版一期,我们可以戏称《读者文摘》是“把美国装进口袋”。

1934年开始发表畅销书籍的摘要或节录。《读者文摘》杂志替读者摘录及浓缩多方、多元的信息,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最实用的知识。1935年发行量已达到一百万册。

img95

王中军

img96

王中磊

1938年发行第一本《读者文摘》英国版,“袖珍”开始走上国际化征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增添了拉丁美洲版及瑞典版。

1950年,《读者文摘》开始发展多元产品,首度发行《当代小说选粹》。

1959年推出音乐制品。

1962年,《读者文摘》革新直销方法,引入大抽奖,在不少国家获得很大的回响及成功。

1963年设立《读者文摘》亚洲英文版,亚洲区总部设于香港。

1963年推出第一本图书。

1965年开始出版中文版。

1973年,华莱士夫妇正式宣布退休,1981年,华莱士逝世,享年九十一岁。1984年,华莱士夫人以九十四岁高龄逝世。

1986年开始发行录像带。

1990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注册上市,从家庭作坊式经营彻底走出,成为全球化的《读者文摘》媒介集团,走上了市场经营的国际化规范之路。

1998年开始,《读者文摘》由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唐瑞德(Tom Ryder)先生领导。

《读者文摘》集团总部设于美国纽约普莱茨维尔(Pleasantville),总管全球各读者文摘业务。《读者文摘》早已形成各种不同文字的版本,如英文(美国、英国、澳洲、加拿大、南非、纽西兰、印度及亚洲版)、中文、法文(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及瑞士版)、德文(德国及瑞士版)、匈牙利文、印度尼西亚文、意大利文、韩文、挪威文、波兰文、葡文(葡萄牙及巴西版)、俄文、西班牙文(美国、拉丁美洲及西班牙版)、捷克文、丹麦文、荷兰文(荷兰及比利时版)、芬兰文、瑞典文及泰文。

img97

在当今媒体竞争极其剧烈的格局中,《读者文摘》更加注重自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但是品牌雄风遭遇到残酷的竞争特别是互联网国际飓风的挑战。曾经多少年《读者文摘》都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在对外宣传中都是把自己骄傲地称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杂志”,然而至2004年第二季度的发行量统计,被《美国老年》杂志所超,排行第二。

不过,衡量杂志的影响力并不能只依发行量数据,《读者文摘》长期发展所形成的世界知名度以及未来依然宽广的发展空间,依然可以称为“全球影响力最大的杂志”、“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杂志之一”、“全球文摘类发行量最大的杂志”,发行量依然保持在1000万册以上,用19种文字发行48个版本,全球读者人数总计一亿以上,其世界影响力,并不亚于《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

2005年上半年中国的《读者》发行量也已接近1000万册,但是其影响力和《读者文摘》的世界影响力相比,还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读者文摘》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建立了多家网站。发行人唐瑞德坦率地说过,《读者文摘》在过去取得了国际影响力,主要依赖的是印刷版,但是,纸张是一种传播手段,在当今互联网的时代,网络是《读者文摘》传播的更重要的手段。

虽然《读者文摘》已有多家互联网站,虽然总裁、发行人唐瑞德先生早已认识到网络传播对于杂志的极端重要性,但是在国际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和未来,《读者文摘》的生存与发展面临艰难的新生,至今还是一个巨大的发展悬念。

(三)精华——编辑的浓缩艺术

《读者文摘》杂志每期包括政治、旅游、戏剧、医药、科学、自然、幽默、个人兴趣、自我增值、人物传记及冒险经历等不同类型的文章。当中每篇文章所描述的事实、数据及引文皆经过详细的考证。

华莱士号称是世界上第一个大做浓缩文章的人。浓缩源于他的一次受伤住院,他在医院里总结出了一套浓缩文章的方法——

1917年4月,华莱士在战场上被弹片击中,在疗伤的日子里,他阅读了大量杂志,觉得大多数文章都可以删去原来的1/4而不损及文章精髓。他的乐趣就是用浓缩《星期六晚报》、《浮华世界》和《史克莱纳》杂志上的文章来放松心情。通过大量的练习,华莱士探索出了一类做文摘的方法。回国之后,他马上动手筹办文摘杂志,取名《读者文摘》。由于人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或者足够的机会阅读所有书籍、报刊;而且,在多方面的内容中,人们感兴趣的可能只占一部分。文摘通过摘录,集中了读者比较喜欢的那部分,保留了文章原汁原味的袖珍内容,尤其是名记者、名作家的文章精华,大受读者欢迎。

浓缩也是艺术,甚至是一种高难的艺术,这样,《读者文摘》的编辑队伍受到了考验。编辑的业务很大一部分是对编辑内容的管理。对此,华莱士有自己独特的一套办法,这就是在《读者文摘》杂志服务的每个编辑都知道的编辑三问:

它可以被引述吗——会不会是读者思索和讨论的东西?

它实用吗——是不是大多数人感兴趣的话题?

它有持久的趣味吗——是否一两年后仍然有意思?

这三条编辑原则虽然非常简明、实用的,然而又是远远不够的。华莱士为《读者文摘》还建立了一套轮换的最终编辑制度,其目的是能持续、稳定地保证《读者文摘》的质量。有了这个制度,华莱士能够仔细审查阅读每一期杂志,同时尽量适度授权给最终编辑,具体管理流程如下:

流程一:题材编辑们每个月要研读高达500份的杂志,在目录页将其中的文章分成NU(无用)、U(有用)、P(可能有用)三类,必要时还要在文章空白处加上评论,然后送内容编辑;

流程二:内容编辑不仅要选择、标示文章,也要删减文章。通常是将原来的文章浓缩成原文四分之一的程度,然后送部门主编;

流程三:部门主编认真审查一遍,然后送终审编辑;

流程四:终审编辑每月负责从中选出30篇文章及其补充资料和书摘

(注:在浓缩文章的过程中,还要求每一轮编辑使用不同颜色的笔,这样终审编辑对什么人做了什么删改一目了然。)

流程五:当终审编辑完成打印好的样本后,送到副主编手里;

流程六:副主编审查后,再送给主编审查。主编审查完的样本,还要送到研究部门检查有无错误,并分送至审稿编辑部和律师处检查有无法律上的问题。

流程七:华莱士看到的最后校对样,通常是即将付印的那一份。如果他这时候做了修改,通常是提出另一篇更合乎编辑主题的文章。

华莱士鼓励编辑们彼此竞争,并曾经一度将终审编辑增加到5~6位。评价终审编辑的标准,是他们负责的那几期杂志在报纸摊位上的销售量。由于购买原作或转载文章都需要先经过一位终审编辑的同意,所以助理编辑们经常把从终审编辑手里退回的稿件转到另一终审编辑手里,因此终审编辑的眼光也受到考验。变成终审编辑成了《读者文摘》编辑们的奋斗目标。

《读者文摘》的编辑喜欢把自己的工作比做选菜:不同国家的读者有着不同的口味。而我们的工作就是:掌握他们的口味,为他们配备最可口的饭菜。一道大餐的烹制过程是这样的:

对每期封面故事有着严格的挑选标准。如果是一个真实而且激动人心的故事,就要求情节、细节有趣而又富有人情味,即便是转载的故事,也要非常谨慎地核对,以确保其真实性。

对选取文章力求文字优美。缩写要在保持原文精华的基础上,使语言更简练、通俗。与时下新潮、时尚、多变的年轻人杂志相比,《读者文摘》的定位更深深地抓住中年读者的心强调文采的同时,是十分强调视觉效果,重视美术设计,通过图片、插图等令杂志看起来更加生动。

华莱士认为:每一个在《读者文摘》工作的员工都应该是终身制,使人员具有比较稳定的心态,这样,人员的素质也随着《读者文摘》的壮大而提高,同时高级出版管理人员和著名编辑,组成了一个强有力的编辑出版队伍。但是员工终身制也有种种弊端,特别是巨额的养老退休金成为沉重的财务负担,在与新兴刊物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1930年,他开出年薪7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00万美元)的优厚条件,聘请了《读者文摘》历史上的第一位主编肯尼斯·佩恩。1976年,在资深员工一年一度的聚餐会上,华莱士出人意料地宣布给全体3300名员工加薪:年薪在4万美元以下的加11%的薪金,年薪在4万美元以上的加8%的薪金。为雇员支付高薪的做法,成为读者文摘集团的一大传统和特色。

(四)焦点——征服人心的精神力量

《读者文摘》杂志的内容一直以新闻价值和娱乐价值引领读者,叙事中以优美的文笔和温情的人性见长。他们“用持久的、人性的东西打败了时尚的、热点的东西”。通俗地讲,就是真善美的东西有着细腻的、感人的、持久的生命力。

有个常常被人们提及的例子: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在竞选失败的日子里,被《读者文摘》里的许多文章温暖,最终竞选成为总统。

“《读者文摘》受欢迎,大概是因为它是一本梦一样的杂志,激励着人们更好地生活。”《读者文摘》杂志集团董事长唐瑞德说。

创始人华莱士认为,只有人性的东西才能征服人心,即使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还是有所敬畏的,那就是看似简单朴素的真善美、在拯救、平衡人的内心。

《读者文摘》在平淡中蕴藏力量的真善美,在人文关怀中温暖读者的内心,抚慰着人们的心灵。它经常讲述着平常人的不平常的故事,取悦普通大众,启发帮助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该杂志温情的力量在很多文章中表现为对苦难的关注。在下面选取了一个比较典型的故事,敬请阅读附录3:Tug of Love。

(五)经营——国际化的方式

在内容经营方面,《读者文摘》每个国际版本都拥有当地的编辑人员,负责各地期刊的内容编辑,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文章出自《读者文摘》共享资源库专业人员或自由作家之手。杂志在不破坏原作风格的前提下进行修改、压缩和编辑,尽量把原作的精彩内容奉献给读者。

在发行方面,《读者文摘》一直坚持杂志的直销发行方式,拥有杂志世界最大的邮购名单。在创业阶段,华莱士发现,办公室的青年会会刊中,有一栏是关于年轻女性新地址的专门消息。他让员工定期将它剪下。他认为:“我们知道,一个女孩刚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在还没有找到新朋友前一定会寂寞,有任何一封信,即使只是一封推销信,她看了也会很高兴。”就这样,持续不断地收集客户的名单,不放过任何机会编写客户名单,使《读者文摘》的邮寄名单年年持续增加,最后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邮购名单,这成了《读者文摘》的无价之宝。在科技发达的今天,《读者文摘》的发行方式,不断走向多元化,他们积极拓展其他发行渠道,充分利用电视、零售业以及互联网等多种渠道宣传自己。

《读者文摘》对不同国家、不同版本,实行不同的经营和广告折扣。它们为世界各地的广告商提供不同的地区版本,而这些版本通常具有相同的编辑内容,却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广告商提供各自发布广告的机会。也就是说,内容基本是从全球化的共享资源库这个平台来的,可广告基本是本土化的。

总裁唐瑞德谈到《读者文摘》杂志成功的秘诀:“对于从世界各地采集来的资源,编辑们首先深刻地领会《读者文摘》的精神,同时各地编辑们就地创作,而这些创作的灵感来源于当地的生活,比如在香港的编辑发现一个好的素材后,会将其放到我们的国际素材库中,而后这个故事素材就可能被在巴西、美国、澳大利亚或新西兰的编辑所看中,由此这篇来自香港的文章就可能在世界许多国家得以广泛地传播,这就是这份杂志取得成功的秘诀。”(见2002年5月30日CCTV--4播出的《让世界了解你——唐瑞德和彭长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