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师范孕育着教育事业的希望

师范孕育着教育事业的希望

时间:2022-07-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对伊克昭盟这样偏远贫困地区来说,振兴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之一,是振兴伊克昭盟的希望所在。伊克昭盟地区教育过去长期靠外来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大多来自外地。教育要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这是历史赋予教育的使命。

师范是小学教师的摇篮,我们所教的每一个班级的每一个师范生毕业后又去教40个孩子。因此,我们今天的工作直接关系着1600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所师范学校与本地区今后的发展有着特殊的关系,可以用1∶1600来表示,实际上,我们在近20年中,每年毕业3至5个班。从这个意义上讲,师范教育是最有社会效益的教育。

现在全社会公认小学教师是最辛苦的。为什么小学教师要这样辛苦呢?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大、求知欲强,教师们必须每时每刻都要关注他们,他们的一分一秒、一言一行都关系着孩子的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讲,师范生素质的好坏,对新一代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民族素质的提高。

幼童时期是人的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极其重要的时期,这样的教育对象,自然会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真是成败在此一举。因此,我们的老师必须记住这个“1∶1600”。如果忘掉这点,使师范生素质下降,那么,也会以同样的比例影响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如果考虑教育的累计效应所产生的后果,问题就更严重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能救国。搞“四化”,关键在科学技术,基础在教育。对伊克昭盟这样偏远贫困地区来说,振兴教育是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之一,是振兴伊克昭盟的希望所在。

伊克昭盟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稀少,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的宝地。它的面积为86000平方千米,相当于3个阿尔巴尼亚、2个荷兰,约等于1个奥地利。伊克昭盟矿产资源极其丰富,准格尔煤田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大的露天煤矿,其他还有丰富的碱、陶瓷土、盐等多种资源。人口稀少又是伊盟独有的另一个特点,全盟仅有115万人,平均每平方千米约有12人,如此稀少的人口,却拥有这样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这在全国、全世界都是罕见的。

要使这个地区富起来,需要的是大量的投资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投资靠国家,但这样的人,特别是用现代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劳动者,只能靠本地培养。现代化的企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高,这又要靠一大批素质高的教师来培养,这里首先需要一大批素质高的小学教师。

伊克昭盟的经济、文化、教育基础是相当薄弱的,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怎样使它在短期内快步赶上发达地区?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认真抓好师范教育。

在“十年动乱”结束以后,人们开始深思:伊克昭盟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好地方为什么这样落后?

伊克昭盟地区教育过去长期靠外来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大多来自外地。由于伊克昭盟地处偏远地区,生活艰苦,工作条件差,许多外省市内地支边教师大量外流,加之初中教育发展过快,必然导致教师队伍的波动,大量小学教师向上浮动,造成小学教师队伍不稳定、中学教师质量下降。1983年春天,我在马喜兰同学的帮助下,曾对鄂托克旗的一个区域内我校历届毕业生的情况做了一个调查,如下表所示。

历届毕业生情况表

由上表可见,我校历届毕业生近80%在中学任教,只有少数师范生在小学任教,那么,谁来当小学教师呢?1983年8月,邓力群同志曾到内蒙古等地视察调查,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师资水平低,提出:“搞好师范教育是发展普通教育第一位的工作。”

人才的成长遵循“金字塔”规律,基础教育水平不高,就是筷子里边拔旗杆,何以称“才”?将来即使把他们送出去深造,甚至留学,也难成才。基础教育水平低,便成了扼杀智慧的摇篮。

为了迎接21世纪伊克昭盟的大开发、大发展,伊克昭盟师范必须加快自身的改革和建设,为基础教育培养一大批优秀教师,使伊克昭盟地区的幼儿园和小学里跻身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家。这是未来的伊克昭盟兴旺和发达的标志和象征。

伊克昭盟教育最严重的问题是初中教师质量过低,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大批小学教师被提到初中任教;初中发展过快、初中教师的培养供不应求,缺乏严格的管理、培训、考核制度。

然而,更重要的原因还是人们认识上的欠缺,一种偏见左右着人们。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观察到一种现象:小学生好奇、好动、求知欲强。初中生也是这样,不过初中生的好奇、好动、求知欲是建立在一个更高的思维水平上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启蒙和引导。在这个时期,初中生的思维特别活跃,是一个“稳定的可塑期”。由于年龄和知识的增长,他们能明辨是非,继而又热情奔放,他们更需要良师益友,在他们的心理发展上需要得到多种满足,他们不满足于书本知识的传授。

越是活跃的儿童,越是在呼唤着教师。因此,一个好的初中教师,不能只看他学历是否达到标准,还要看他的教育素养,看他有没有教育机智,看他是否有洞察能力去捕捉教育良机,并有足够的知识水平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初中教师应该是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要使初中教师学历达标并不难做到,但是一个初中教师应该具备的多种才能和素养是很难获得的。因为学历教育只给你专业知识,而培养一个好的初中教师,还必须通过专门训练,使他们具备所需的多种才能(例如,开展科技活动和其他小活动的能力,根据少年特点导向的能力,挖掘才能的能力,根据少年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品德教育、诱导的能力……)和素质(例如,教育机智、洞察能力、教师的魅力,以及弘扬民族精神、激发少年爱国热忱的能力……)。

也就是说,长期以来,我们谈“合格的初中教师”,只注重了他们的“智力因素”,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这是很片面的。大多数小学教师都具有这方面良好的素养,他们到中学任教后感到知识水平低而力不从心;大学毕业生又不愿去教初中,那么哪一级师范学校是合格初中教师的摇篮呢?

1984年初,我写了一篇题为《共产党人与教育》的短文(约3000字)交给了当时的领导伊钧华和夏日两位同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把教育提高到了它应有的重要位置,各级各类学校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和各种专门人才。教育要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这是历史赋予教育的使命。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确定以后,从根本上否定了过去“左”的路线,使各行各业有了自己的归宿,找到了各自在历史进程中的正确位置。

在伟大的转折以后,共产党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慎重地考虑过教育。

然而,教育是“左”的火海,欠的历史债是最多的。过去搞“左”的东西,哪一次重点不在教育上呢?

那么,共产党人现在该怎样对待教育事业呢?

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是一项艰辛、细致、浩瀚的工程。工厂里生产合格的产品,要严格地把许多关,如果其中有一道工序不合格,产品就要报废。人呢?何尝不是如此。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造就人才的艰巨。人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没有广大教师的辛勤培育,一代新人的成长是不可能的。在中国当今社会里,教师越来越显示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今日师范可以与昔日之抗大相比拟。伊克昭盟师范招收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毕业后绝大部分都要回到农村任教,成为农村文化教育的生力军。他们在最偏远、最艰苦、最落后的山村和牧区,用知识去扫除愚昧和黑暗,成为中国农村现代化事业的先驱者。没有大批中师生,中国农村远没有今天的繁荣景象。

我们的各项具体事业必须要一大批“四有”人才去充当骨干,这些人都是经过各级各类学校和许多园丁辛勤培育造就的。不论哪项具体事业,只要有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它就会生气勃勃。教育是开发“智力能源”的伟大事业,它影响和渗透着其他各项事业。我们的多数教师都是自觉地献身于共产主义教育事业的,是党外的共产主义者。像伊克昭盟这样艰苦落后的地区,许多人把自己宝贵的青春,甚至毕生,无私地奉献在这里。伊克昭盟之所以有今天,与他们的贡献是分不开的,几十年来,凝聚了多少本地和外来教师的心血啊!他们每到一个偏远的山村,那里的落后状况几年里就得以改观,而自己所得的报酬无几。

现在,伊克昭盟各级学校还有许多学历不达标的教师,小学教师中有47.49%学历不达标,初中教师中有89.39%学历不达标,高中教师中有75.72%学历不达标,总计有5470人。这样每年会产生多少不合格的学生呢?至少数以万计。如果有100个学龄儿童入学,到高中毕业时,合格者仅剩1人。这种估算虽不全面,但也的确说明我们的教育是落后的。

伊克昭盟未来的命运将取决于资源的开发和人才的培养,抓好这两件大事,伊克昭盟的前景是无法估量的。抓教育就等于抓共产主义事业的根本,教育是我们事业的一条生命线

伊克昭盟师范已经跨入了“中年”。经过30多个春秋的努力,今天的师范管理井然,重建的师资队伍正在趋向成熟,伊克昭盟地区广大青少年学生都向往这所学府,人们夸它治学严谨、校风好。

1986年伊克昭盟师范被自治区评为先进单位,使她在本地区的威望倍增。经历了30多年的坎坷,伊克昭盟师范终于有了今天。

然而,我们今天还不能认为师范这所“大厦”已经建成了,一切都就绪了,完善了。不,我们面临着许多严重的新问题,其中不少问题是书本上很难找到答案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而艰辛地去探索。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每一个上了师范的学生都曾为这样一系列问题困扰过:

那么多课程,不知该学什么?

师范生学习方法的特殊性在哪儿?

在师范3年,不知道学了些什么?

为什么学习劲头一年不如一年?

寒窗3年,当个“孩儿王”,价值何在?

……

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似乎越来越多。这一系列问题得不到解决,师范生怎能安心学习?临近毕业分配了,不少人早已开始“活动”,有的想留城,有的想改行,有的想找个“自学”机会重立“门户”,有的讲实惠先找个对象免得在农村当一辈子单身汉……

一所师范办得成功与否,就看她培养的学生愿不愿到农村去终身从事小学教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看来我们还没有教给学生最核心的东西。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社会不正之风的冲击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也不能不承认,在新的历史情况下,我们尚未找到对应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我不认为这是我们的无能。但至少要承认,我们缺乏敏感,许多情况早有所闻和早有所见,却长期听之任之,似乎“从来如此”,不必大惊小怪。正是这种思想境界束缚了我们不去努力实践和探索。我相信,我们的学生是单纯的,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塑造他们的好方法和好手段。

师范生不只要提高一般文化知识水平。那么,师范生还需要什么呢?

师范生抱怨课程太多,学又不得法。不少人从一入学就陷入被动,以致没有余力考虑教师这一行。他们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认真思索,更需要教师的帮助。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要,我们有责任把师范生引入这个大门,培养他们对基础教育的兴趣、志向。我们的校园里,学生很少谈及斯霞、袁蓉、史瑞芬、马芯兰、李吉林等著名教育家,她们是优秀教师的典范、一代师表,很值得师范生学习。如果我们把学生培养成热爱教师职业的人,这是师范教育最大的成功。3年师范生活应该使学生懂得教书育人的价值和真谛,从而使他们的志向牢牢地扎根在这块土壤里。

不少学生抱怨,上了师范后知识水平降低了,因而失去了上进心。这一方面是学生对师范不理解,例如,有的好学生上师范后努力学好数理化,将来准备考大学,当他们这个志向破灭后也就不再努力了。另一方面,我们的教学水平很难满足师范的特殊要求和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很难满足他们热爱教师这一要求。

师范学校要求自己的教师水平是高的。具有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育艺术、高尚的品格、崇高的师德,是学生心中的目标,每一位跨入师范教育的学子,从第一天起就应当努力向这个目标去奋斗。这样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简直就像“神”一样,学生为之倾倒。既成了“神”就会有“神灵”,一所师范学校应该多培养几个“神”。

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献给学生的是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教育艺术、高尚的品格、崇高的师德;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献给学生的是高质量的每一堂课,这将是一所名副其实的师范学校、人民教师的摇篮。师范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当力争成为师范教育的专家,这是20世纪剩下的几年中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伊克昭盟师范明天欲成为一流师范,就要从现在起下大力气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