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缘缘堂随笔》文化品位奇高的经典小品集

《缘缘堂随笔》文化品位奇高的经典小品集

时间:2024-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便是丰子恺献给红尘俗世的一杯清茶。《缘缘堂随笔》就是一幅幅由文字描绘的清淡漫画,于生动、简约、素雅中,将世间百态尽数呈现,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田,更因其中对“禅”的生活化的理解,成为文化品位奇高的经典小品集。《缘缘堂随笔》是一部富有浓郁的乡土风情,隽永疏明、语淡意深的散文集。只有读《缘缘堂随笔》,才能认识真正的丰子恺。

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

丰子恺其人独一无二,其文自然也便成了空谷绝响。散文集《缘缘堂随笔》便是丰子恺献给红尘俗世的一杯清茶。丰子恺以其率真及对世间万物真切的爱,铸成了平易近人的文章,其文字干净、流利、漂亮,洋溢着淳真朴实的美,富有真挚、朴素、活跃的特质,向世人展现了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超脱从容以及属于真正艺术家的率真达观。《缘缘堂随笔》就是一幅幅由文字描绘的清淡漫画,于生动、简约、素雅中,将世间百态尽数呈现,润泽了几代人的心田,更因其中对“禅”的生活化的理解,成为文化品位奇高的经典小品集。

《缘缘堂随笔》是丰子恺的主要散文选,也可以说是丰子恺随笔的通称,他的散文作品被泛指为缘缘堂随笔。浙江桐乡县的石门湾,丰子恺在那里生活了十七个春秋,故乡的一草一木和风尚习俗都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缘缘堂随笔》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情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他主要写家庭生活,尤其是儿童生活,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天真的童趣。他说:在孩子的眼里,惊慌失措的“逃难”的意义“就是爸爸,妈妈,宝姐姐,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看见大人腋下的毛,以为是狐狸变来的而大哭。与小朋友玩得高兴了就希望大人和大人住在一起,小孩和小孩住在一起。丰子恺以一双看天外来客般的惊喜的眼睛,赞叹着这奇妙的儿童的世界。

《缘缘堂随笔》里还有以小孩的身份叙述的,如《华瞻的日记》,作者完全陶醉在孩子的感情之中了。他屏除了大人的一切成见来窥视儿童纯洁的心灵,觉得大人们的行为,真是越看越稀奇了。“剃头”一事在华瞻眼里成了怪事,“爸爸何以甘心被这麻脸的陌生人割呢?痛不痛呢?”“他们往往不讲道理,硬要我吃最不好吃的药,硬要我做最难当的洗脸,或坚不许我弄最有趣的水,最好看的火。”再看看配上的漫画《妈妈快来打!他拿刀杀爸爸了!》和《似虐之爱》,小孩子那种最纯净的童真和童趣便闯入了我们的眼帘。从童年、孩子,到动物植物,到山水游记、家居生活等普通的平凡的小事件,一切都感觉很真实,很亲切。

除了散文,《缘缘堂随笔》中还穿插着一幅幅漫画,寥寥几笔,生动无比,图文相映,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他的散文蕴涵着他个人独特的艺术素养——漫画的技法。丰子恺曾说:“在得到一个主题之后,宜用文字表达的就写随笔,宜用形象表达的就作漫画。”他常说:“漫画和随笔是一对孪生姐妹,或用线条,或用文字,表现工具不同而已”。漫者,随意也,因此,他的随笔实际上也可称为“漫文”。他擅长抓住事物的特点,将其放大,采其神韵,而不及其他。

《缘缘堂随笔》是一部富有浓郁的乡土风情,隽永疏明、语淡意深的散文集。涉笔最多之处,是丰子恺对宇宙奥妙的思索,对美的向往,对纯真生命的爱,这些人类生活中永恒的元素。只有读《缘缘堂随笔》,才能认识真正的丰子恺。他以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笔写身边小事,自然朴实,小中见大,寓意深长,篇篇都是格外隽美、耐读的佳作,体现了“曲高和众,雅俗共赏”的最高境界,常常是“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即使历经时代变幻,这部文集仍然会让当代的读者露出会心的微笑,引导人们于生活的细微处和艺术的浩博中,感受爱与美。

据说,当年林语堂办的杂志《论语》,有“论语八仙”,丰子恺即是其中之一。由于独具的艺术气质,丰子恺的散文作品一向崇尚自然、温和含蓄、暗藏机锋。天性的敏感,使他看到了许多素来不为人所留心的生活场景。而由于宽容,丰子恺则以他惯有的同情心取代了尖锐的讽刺。一点一滴的小小景物都被他的点睛之笔记录在案,一任后人去慨叹和惊异。

随笔大师丰子恺

丰子恺被誉为“随笔大师”。他崇尚简陋生活的工农,崇尚天真纯洁的儿童,憧憬“天下如一家,人们如亲族,互相亲爱、互相帮助、共乐其生活,那时陌路就变成家庭”的大同社会。因此,他的散文多取材于日常生活情景,又有普遍的人情世故和动人的情趣,具有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特点。

丰子恺是一位现代文学艺术史上少有的全才奇才,名仁,又名婴行,原名丰润,又名丰仁,号子凯,后改名子恺。1898年11月出生于浙江崇德(今属桐乡)。在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史上,丰子恺的名字是和《丰子恺漫画》《缘缘堂随笔》联系在一起的,他的一生,除断断续续教了几年书之外,几乎就是读书、写文和作画,对绘画、音乐、文学、书法、金石、装帧、工艺、建筑等均有研究,而且卓然成家。他的一生几乎踏遍了文学艺术的全部领域,创作、编译、出版了180多种图书。

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的文学艺术大家,丰子恺年幼时就接受了家学的教育,古典文化修养十分深厚。17岁时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师从中国近代文艺先驱者李叔同学习音乐、绘画,从此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其间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23岁时,丰子恺东渡日本,自费学西洋画、音乐和外语将近一年;回国后做过美术音乐教师和编辑,并与文学大师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进入而立之年,顿悟的丰子恺在其师弘一法师的影响下皈依佛法,成为居士,是现代文学史上以文艺弘扬佛教教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之后他退居家乡缘缘堂,以诗画为业。

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其后,他的画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1943年起结束教学生涯,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陆续出版《音乐的常识》《音乐入门》《近世十大音乐家》《孩子们的音乐》等面向中小学生和普通音乐爱好者的通俗读物,为现代音乐知识的普及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十年动乱期间,遭受迫害,积郁成病,于1975年不治而逝,终年78岁。

丰子恺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1920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一百八十多部,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

丰子恺的散文,在我国新文学史上也有较大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随笔二十篇》《甘美的回味》《艺术趣味》《率真集》等。这些作品除一部分艺术评论以外,大都是叙述他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和日常接触的人事。

有关丰子恺的小知识

1. “缘缘堂”的前世今生

“缘缘堂”是丰子恺寓所之名。1924年,弘一法师(李叔同,子恺先生的老师)云游经过上海,来到永义里丰子恺家中,子恺与弘一法师商量要为自己的寓所命名。法师叫他在小方纸上写了许多自己喜欢而又相互搭配的字。团成许多小纸球,撒在释迦牟尼画像前的供桌上,拿两次阉,打开来都是“缘”字,于是将寓所命名为“缘缘堂”。丰子恺当即请弘一法师写了横额,装裱后挂在永义里的寓所中。这便是缘缘堂名称的由来。这座寓所是丰子恺先生亲自设计建造的黑瓦粉墙中国式的民居。丰子恺先生曾在缘缘堂度过了5年安闲的创作黄金时间,缘缘堂后毁于侵华日军的炮火之下,为此,丰子恺先生曾大声疾呼“还我缘缘堂”。 1985年得新加坡广洽法师资助,由桐乡市人民政府在旧址按原貌重建。

2.丰子恺与宗教精神

毫无疑问,宗教精神是丰子恺的一个重要艺术支撑点——这也是丰子恺有别于很多庸常的散文作者的原因之一。宗教沉静内敛,而艺术热烈沉醉,但它们都富含真挚虔诚、热情执著、平等博爱。丰子恺渴望用充满宗教意识的艺术去唤醒人们对美的同情与建造,所以他的散文才能在萧疏淡远中融入哲理之思,不求功利、讲究人生的平淡趣味。丰子恺一心怀念并向往着“儿童游戏、西湖风物”,写胡琴、写吃酒……文字中浸透了平和亲切的生命真性情。

不容错过的经典

虽然有的人不讲究自己的房间的布置,然走进一间布置很妥帖的房间,一定谁也觉得快适。这可见人都会鉴赏,鉴赏就是被动的创作,故可说这是谁也懂得,谁也可以自由取乐的事。(《闲居》)

唉!我今晚受了这孩子的启示:他能撤去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看见事物的本身的真相。我在世智尘劳的现实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这撤网的方法,暂时看看事物本身的真相。唉,我要向他学习!(《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分一分地、一秒一秒地渐进,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