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京华烟云》全景展现近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巨著

《京华烟云》全景展现近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巨著

时间:2022-07-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仿照《红楼梦》的结构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

用英文描写中国现实的作品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仿照《红楼梦》的结构用英文写的长篇小说,并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

《京华烟云》以主人公姚木兰的命运发展为线索,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全景式展现了近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在林语堂的诸多英文著作中,以《京华烟云》分量最重,影响最大。这部小说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近代中国的风貌图。叙事忠实,毫不隐瞒一切真情;笔墨豪放瑰丽,对于古往今来,都有透彻的了解与体会:论国事,包括义和团之真面目、八国联军在北京、赛金花之义学、国民革命之推翻满清、以段祺瑞为首之安福系北洋政府的卖国与屠杀爱国学生、国民革命军之北伐、日本人在华北之贩毒走私、日本人之侵华制造伪政权、上海“八一三”保卫战、中国国民之内迁逃难潮……论人物,本书中出现了顺乎自然的道家、前清高傲耿直不妥协的大臣、义和团的红灯照、旧式商人、千金小姐、富家公子、高等妓女、军阀、汉奸、日本官兵、爱国青年、耿介的学者、名画家齐白石、翻译家林琴南、教育家傅增湘等人物……论地方,则有王府花园、北平各名胜、西湖、详尽的泰山游记、日本人与汉奸的毒品工厂……论战争,有长城血战、上海血战、天津血战、抗战第一年中华民族内迁大逃难的悲壮场面……诚如作者所言,“本书暴呈中国的一切困恼纷扰,但由于此,也正表示我们对国家未尝放弃我们的希望!无需加以粉饰,她将调整她自己,一如过去历史上所昭示吾人者!诚盼此书将给予吾人以深刻的启示,将我们深植于往昔的根蒂,开出灿丽的鲜花!”

《京华烟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的短短半年内即行销5万多册,美国《时代》周刊称其“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京华烟云》前面的献词为“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

1975年,林语堂凭借《京华烟云》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学今古文章

林语堂(1895—1976年),1895年出生于福建一个基督教家庭,父亲为教会牧师。1912年林语堂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并在《语丝》上发表第一篇文章《论士气与思想界之关系》。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写杂文,并研究语言。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出版《大荒集》。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风声鹤唳》《孔子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在法国写《京华烟云》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林语堂一生共为后人留下11部中文著作、40部英文著作和9部翻译作品以及数百篇散文小品,奠定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47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去世于香港,四月移灵台北,长眠于故居后园中,享年八十二岁。

不可捉摸的林语堂说自己是一团矛盾——他的心灵深处存在着深刻的内在冲突,他的人生哲学及人生实践也有着相互对立的矛盾。他最早翻译了“幽默”一词,提倡性灵小品文;而全面抗战爆发后,他又在《纽约时报》《时代周刊》等著名刊物上积极揭露日本的侵华罪行,同时参加各种活动以支持祖国的抗战工作,对于英美所谓的“中立”政策进行毫不隐讳的指责。他自称是老庄的信徒,崇尚自由、热爱自然,喜欢任意而行;他童心未泯、谈吐诙谐,曾经独自游荡于名山大川,主张人要不受社会习俗的束缚,要我行我素,随心所欲。

而同时,林语堂又勤奋工作,一生致力于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在向西方人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林语堂成绩卓著,独一无二。他用英语创作的一系列小说、散文曾经轰动欧美文坛,并且影响深远,其中有的被美国大学选为教材,有的被政府高层认为是了解中国的必读书,一直被视作阐述东方文化的权威著作。

林语堂将孔孟老庄哲学和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曹雪芹等人的文学作品英译推荐海外。林语堂是第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著名学者。

有关林语堂的小知识

1. 《啼笑皆非》

《啼笑皆非》作于1943年2月,3月中旬脱稿,7月纽约出版,年底已五版。“当时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盖一感于吾国遭人封锁,声援无方,再感于强权政治种族偏见,尚未泯除,三感于和平之精神基础未立,大战之宗旨未明,大西洋宪章之适用范围未定,自由与帝国之冲突难关未破。”

2.林语堂三部曲

林语堂的《风声鹤唳》与《朱门》《京华烟云》合称为“林语堂三部曲”。《风声鹤唳》就像是中国文学里的《飘》,或许说,这部《京华烟云》的姊妹篇是仿《飘》而作的中国式的“乱世佳人”。《风声鹤唳》与《飘》一样,都描写了一个放荡不羁的女子,并精心刻画了她们在战争的磨难中苦斗挣扎的命运。这两部作品的主人公——丹妮和郝斯佳,都参加过战地医疗抢险的工作,情节也非常相似,甚至两部作品的书名意义也有相似之处。《风声鹤唳》这样一部独特的小说,记录了中华民族斗争的历史画卷,生动细腻地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苦难历程。

不容错过的经典

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现得正像中国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里,山水的细微处不易看出,因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这时两个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闪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刹那起,读者就失落在那种气氛中了。(《苏东坡传》)

一本古书使读者在心灵上和长眠已久的古人如相面对,当他读下去时,他便会想象到这位古作家是怎样的形态和怎样的一种人,孟子和大史家司马迁都表示这个意见。(《生活的艺术》)

艺术应该是一种讽刺文学,对我们麻木了的情感、死气沉沉的思想,和不自然的生活下的一种警告。它教我们在矫饰的世界里保持着朴实真挚。(《生活的艺术》)

享受悠闲生活当然比享受奢侈生活便宜得多。要享受悠闲的生活只要一种艺术家的性情,在一种全然悠闲的情绪中,去消遣一个闲暇无事的下午。(《生活的艺术》)

只有快乐的哲学,才是真正深湛的哲学;西方那些严肃的哲学理论,我想还不曾开始了解人生的真义哩。在我看来,哲学的唯一效用是叫我们对人生抱一种比一般人较轻松较快乐的态度。(《生活的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