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的意义世界

人的意义世界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神话”的世界中,人的行为具有宇宙事件意义,从而在双重的幻化中构成了神话的意义世界。在人的“艺术”世界中,众多的“艺术形象”为人的生活提供了一个色彩艳丽的意义世界。在人的“伦理”世界中,人们用规范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获得社会生活的意义。只有在语言“介入”中,世界才会鲜活并变成人的世界。
人的意义世界_属人的世界

人总是为某种意义而生存。一旦丧失了意义就如叔本华所言:“人注定要徘徊在焦虑和厌倦这两极之间。”人越是忘掉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者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活得就越有意义。寻找意义,就是寻找如何投身到人类的整体世界之中。

第一节 意义世界的追寻

人活得要有意义,有意义的人生必须追寻,在追寻中人把万物统一成人的世界。

一、寻找意义

人无法忍受与世界的分离,有了世界,个人才有了希望。有了五彩缤纷的文化生活,个体行为才有了意义。

有意义就是把物与物、人与人相联结,并形成生命整体。人通过各种方式把自己与世界相联结——神话、常识、艺术、宗教、伦理、科学哲学。在不同的文化样式中,人感知到了具体行为的意义。脱离这些样式,意义就不复存在,即把个人与世界、行为与世界相脱离。

在“神话”的世界中,人的行为具有宇宙事件意义,从而在双重的幻化中构成了神话的意义世界。这样,人的生命的消逝具有了灵魂转移的再生的意义。

在人的“宗教”世界里,人因“上帝的神圣形象”而获得神圣的意义。宗教中的神圣形象,就成为一切力量的源泉,一切智能的根据,一切情感的标准,一切价值的尺度。人只有追随神圣形象,才能在天堂获得永生。

在人的“常识”世界里,世世代代累积经验,使人们得到最直接的相互认同、最广泛的相互沟通、最普遍的相互理解、最便捷的相互协调。人们在按部就班的生活中获得“常识”,并成为常识的发现者、受益者、传承者

在人的“艺术”世界中,众多的“艺术形象”为人的生活提供了一个色彩艳丽的意义世界。艺术使个人的感受条理化、个人的感情明朗化、个人的体验和谐化,从而构成了一个表现人的感觉深度的世界,一个深化了人的感觉和经验的世界。在艺术的感召下,我们的心灵产生了“共鸣”,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鲜明”。

在人的“伦理”世界中,人们用规范调整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并获得社会生活的意义。物我、人己、是非、利害、祸福、毁誉、荣辱、进退、生死、寿夭都要接受道德的批判,才能找到人生更高的境界。

在人的“科学”世界中,科学以它的各种首尾一贯、秩序井然的符号系统为我们展现各门科学所把握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数学的”世界,又为我们展现了当代科学把握到的“系统的”、“信息的”、“自组织的”世界。科学以它求真的态度,使人类的行为有了扎实的基础。

个人通过各式文化活动,把自己的生活编织成赤、橙、黄、绿、青、蓝、紫的“七色光谱”。而哲学在人生意义的追问中,把这一切光谱凝结成有意义的生活。

在人类意义的追寻中,人们始终无法脱离语言的中介作用。语言是人类独有的交往媒介和承载历史文化的“水库”。人只有掌握了语言,才可与社会历史沟通和交往,才能寻找人活动的意义。

语言以逻辑的形式预先将语言的运用者和世界相联结,使之具有了应有的意义。脱离语言,“世界”仅是物理存在,如同河水石头。只有在语言“介入”中,世界才会鲜活并变成人的世界。“语言”中凝集了人类认识的全部成果、人类文化的全部结晶,因而“语言”成为人历史文化的“水库”。脱离“语言”,也就脱离了历史,人的行为就丧失了意义,成为一种抽象的行为。

语言已成为人的生存方式。语言的变化反映了人的变化,又规定了人的变化,因而也就体现着人的历史性变化并规范着人的历史性发展。由此,哲学解释学提出了一种看法,即:人创造了语言,但人却从属于语言;人创造的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人自己的存在方式。

语言限定着个人对历史的理解,同时个人又用语言解释历史,这就是语言在个人身上体现的矛盾性。在“限定”与“解释”行为中,人找到了答案。这样,人以语言照亮了世界,世界成了缤纷的世界。

语言总是要表达观念的,观念借助语言并确定为思想,所以说“语言是思想的寓所”。另外,人们借助语言把握、理解和描述世界,所以“语言也是世界的寓所”。观念与世界只有借助语言而实现历史性的遗传,并积淀为人类的“文化”,因此又可以说“语言是历史文化的宝库”。

“理论语言”是人类语言的特殊表现,它不同于“日常语言”。人们在观察任何事物时总要以原有的理性认识为背景,使观察成为可能。由此可知,理论也在决定人对意义的追寻。但是时下,人类重视科学,忽视理论。认为科学“务实”,理论“务虚”。这种认识的偏见,一方面是由于现实的功利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取决于理论的抽象。抽象的理论总要和现实保持距离。正是这个间距,使理论引导个人更深层次寻找意义。如果没有理论,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会是经验的、常识性的。

理论为我们描绘了世界图景。个人具有的理论素养越深邃,对这个世界图景的理解就越丰富。因此可以说,是科学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图景。

理论不但决定我们的世界图景,也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结构主义现代科学中广为流传,人们试图利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去研究各门知识领域。

最后,理论又为我们提供了价值规范。任何理论都是一种命令和取向。它规定了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司汤达说:“人在走向社会之前应当为自己选择几条座右铭。”这句话讲的就是理论的价值指导作用。

人有了更多的方式去把握世界,人就成了丰富多彩的人。人对世界的把握是否定的、批判的和超越的。只有这样,人才有活力,人生才会引人入胜。

二、价值创造

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双重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如经济领域中某项经济活动是否具有经济效益;政治生活中某种政策是否体现了某个阶层的意志;精神生活中某种理念是否能引导的精神活动;艺术领域中某件艺术作品是否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等,都是主体和客体之间价值关系的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观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在个人和集体这对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集体或者社会。社会虽然离不开个人,但没有集体或社会,任何个人都无法存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自由。” 因此,在人的价值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不仅十分重视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且尤为重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它坚持把人民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放在首位,把集体主义作为确定人的价值的基本原则和核心。

人在价值创造中,既遵循任何物的尺度,也遵循自己的尺度,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因此,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属人的世界。

人在创造“属人的世界”时就是把自己的意志对象化,使世界表达了我的心愿,成为可感知、可思考的我的世界。同时人本身也得到了改造,形成了具体的内在的我的形象。

人的价值世界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代代具体的“我”努力的结果。这样,“我”也是在历史中创造属于“我”的时代,实现时代与历史统一。人的价值具有双重性。人作为主体,有权要求社会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作为客体,通过自身行为满足社会的需求。人的价值的二重性在于人能劳动。人在劳动中不仅是价值的享受者,也是价值的创造者。人具有创造价值的价值,这是人最宝贵的地方。

人的价值的二重性具体表现为个人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一方面,作为社会一员,个人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贡献社会、创造价值。个人社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他对社会贡献的价值的大小。丧失社会责任心,这个人就不会有社会价值。个人的社会价值大小受个人的社会处境所影响,也受个人能力和心愿所影响。社会进步就是要把每个人都从社会困境中解放出来,充分发挥他的社会价值。人的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他的社会贡献。但是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贡献大小,只要有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努力实践,就是一个高尚的人、具有崇高社会价值的人。这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资本主义社会把个人的价值的大小等同于个人财富占有量的大小,轻视人的社会贡献,这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表现。

另一方面,作为个人,要尊重自我,形成自我价值,就是要求追求人类进步的同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首先,个人要自强不息,永葆生命活力,使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了内在的精神动力。其次,社会应维护个人尊严,满足个人合理的需求,并为此创造必要的各种社会条件。

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互为基础,互为目的。美好的社会做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直接统一。而在私有制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价值是被压抑的、扭曲的。社会主义时期人民当家做主,个人以社会价值的贡献为己任,努力为人民服务,在贡献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社会制度也不完善,这要求全体人民必须为国家和民族的富强而奋斗。

三、创造意义的意志

人以自己为产品,这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异之所在。动物属于自己的种族,脱离属种,动物就无法存活。而人是后天实践的产物,他可以按照任何种属的尺度,也可以按照“内在固有的尺度”,就是人的目的性要求去创造自己。这样,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把自己的生活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

人创造历史的过程,也就是获得“本质”的过程,把世界变成属人世界的过程,并且“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本质的过程。

人创造自己是在既定的历史前提下的行为。历史为后人指明了趋势,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时间的长河中,人类的空间在不断扩展。由陆地到海洋,由海洋到天空。这样,人在不断超越着世界的范围。动物只是一代代重复原有的生命,而人则不断扩展自己的内涵,形成永不停息的历史。

人在今天,会为明天做准备,人不断发现今天的存在对明天的意义。

人在“一”的世界中,不断体悟世界的“多”。人们不仅看到了“太阳”,而且看到了“旭日”或“夕阳”;人们不仅看到了“月亮”,而且看到了“皎洁”或“凄冷”的“月光”。

在意义的寻找中,属人的世界大于现存的世界,人的生命世界也就大于现存的物理世界。

眼下,一些人急于“自我实现”而又唯恐“活得太累”,这大概是很难办到的。要想事业有成,恐怕总要活得累一些。而如果连事业有成的“志”都没有,那当然就连“人生的着落”也没有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志”是人生幸福的灵魂。有了志向,人生就有了着落。没有“志向”,人就是“空虚的存在”。

人没有了志向,就会活得很累,因为他的生活丧失了创造性的源泉和动力。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中,主人公的人生观激励了无数同时代的人们:“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我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有了伟大的志向,看似渺小的行为才会有深远的社会意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只是一名普通的苏维埃战士。他的事迹之所以感人,除了一颗真诚的心,更为重要的是他的志向——为人类解放事业而进行的斗争。正是他对自己志向的执着追求,才感动了无数的个人。

我们的时代过于看重个人对科技物质的贡献,忽视了个人品质对社会的意义。杰出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杰出人物即使是对科技物质的贡献,也往往取决于个人的品格。他们意志的坚强和纯洁,他们严于律己和客观,都影响了他们工作的业绩。

一个人的品格和境界,往往直接通过自己的本职工作表现出来。一个社会的道德面貌和道德水平,也是由各行各业的道德反映出来。职业道德比婚姻家庭道德和社会公共生活道德更直接、更集中地反映着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道德水平。职业道德的有无和高低,突出地标志着一个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程度。古希腊的柏拉图曾认为,只要社会上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各尽其责,各司其职,那么就会出现正义。每个人都根据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完成自己应负担的工作,那么国家就会和谐。

与优良的品质相比,卑劣的品质中“冷漠”恐怕最具杀伤力。在冷漠中人和人之间美好的关系被冻结,这样的人的心灵是衰老的。如果他的行为还有冲动,只能来自于私利。

要保持热情,对生活火一般的热情可以融化“冷漠”的心态,使人幸福地生活。无论是生理疾病与衰老,还是工作生活困境,都不能埋没人的热情。生命的秘密在于好奇和创新,它调动了浑身热血,使人才思敏捷。我要用我们的热情去感染他人,让生活因我的存在而沸腾。

不要回忆失去的美好,要勇于面对挑战。问题不在于胜利,而在于勇气,在于我们对待困难的态度。这种积极的态度表明我们是生命的主人,生活幸福的人。在坚守中,虽然我们永无战胜困惑之日,但是世界却渐渐在我心中呈现,且日益完美。正如哲人黑格尔所言,同一句格言,在一个饱经风霜、备受煎熬的老人之口和在一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相同的。人的生命质量在于他的境界高低和创造的勇气。

人类在追求崇高时要避免用一种普遍的、必然的、本质的标准或依据去扼杀个体。防止以“标准”取代“选择”,以“崇高”凌驾“渺小”。防止被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称为“本质主义的肆虐”。

现代人在自我解放中以消灭“本质主义肆虐”为己任,结果却造成了现代人的另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存在主义的焦虑”。这种“焦虑”是因为人类普遍丧失了“根据”、“标准”和“尺度”。是一种“耻言理想、蔑视道德、拒斥传统、躲避崇高、不要规则、怎么都行”的颓废思潮。在多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选择中,造成了“没有选择标准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存在主义的焦虑”,也就是哲学所说的“信仰的危机”、“形上的迷失”和“意义的失落”。

没有了精神家园,现代人就陷入了物欲之中,人生就没有了价值和意义。市场经济把它的等价交换原则渗透到全部社会生活之中,并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马尔库塞提出:在政治领域,当代工业社会成功地实现了政治对立面的一体化;在生活领域,当代工业社会造成了不同阶层的生活方式的同化;在文化领域,当代工业社会使“文化中心变成了商业中心”,使“高层文化”取消了与现实的“间距”,使高雅屈服于低俗;而在思想领域,实证主义工具理性的流行也标志着单向度思维方式的胜利。

这样就导致了攫取自然财富的人与自然的异化、素质片面的人与社会的异化、人际冷漠的人与他人的异化、萎靡颓废的人与自我的异化(精神抑郁和精神失常)。

现代人的这种“物化”或“异化”,使人愈益深切地感受到“精神家园”的匮乏:世界的符号化所形成的“无根”的意识、价值尺度的多元化所形成的“没有标准的选择”、终极关怀的感性化所形成的“信仰缺失”。超越这种“存在主义的焦虑”,对时代性的“意义危机”做出全面的批判的反思,这是人类意识及其文化形式在当代的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