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的文化世界

人的文化世界

时间:2022-03-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虚幻的文化世界人需要美好的生活,幻想是人的文化世界的伟大发明。在神话中,人按照自己的心愿来解释世界,而不是用理性确证世界。在原始居民看来自然法则无法夺走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无法死亡。宗教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由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意识形式。
人的文化世界_属人的世界

人既要生活在物的消费之中,又生活在对理想追求之中,这样人才一步一步把自己从自然压迫、社会压迫,尤其是意识的压迫之中解放出来,走向自由的天地。

第一节 虚幻的文化世界

人需要美好的生活,幻想是人的文化世界的伟大发明。幻想作为人的理论思维的不自觉的前提,保证了人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可能。

一、模仿自然力的神话世界

自然界对于早期的人类而言,是一股神秘的主宰之力,它不仅主宰万物,也主宰每个人的生命,个人的生命只有与神合为一体,才会有生存的力量。祈盼神灵保佑,是早期人类头等大事,它决定了人的认知和情感,形成了神人一体的理念。

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是远古居民的自然观和生命观。万物有灵论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产生的基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以及由此而来的知识贫乏和没有力量跟自然斗争。这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许多灾害的来源无法解释,便把它们看成是超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认为山有山神,树有树神,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精灵,整个自然界都为精灵控制。

早期的人类无法从整体上把握宇宙与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无法用知识来支配人类的行为与感情,无法把知识和心理活动区别开。知识面对的是整体内在的规律,而心理面对的是具体外在的现象。在古人的视野里,只有一个个把具体事物联结起来的心理感知的世界。这个世界因人的恐惧与愿望被描绘成万物有灵的图景。在神话的世界里情感取代了知识,并把心愿当成了真实的知识。这种认知水平来源于自然压迫。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人们像动物一样依赖自然界,人们像动物一样屈服于自然界,因而人对自然界的感情形成了自然宗教的感情。

神话的方式是一种“幻化”的方式,即把人和世界双重幻化的方式。在神话的方式中,人们既以宇宙事物看待人,又以人的情感和意愿来看待宇宙事物,人神相互影响,人物相互渗透,形成了神人相互感应的关系。神可以用宇宙事物奖赏、警告和惩罚人类,人也可以用各式行为打动神灵,获取力量。人们对宇宙事物的理解仅是心愿和情感的表达,而不是人的理性思维的结果。人完全生活在感性世界之中。

在神话中,人按照自己的心愿来解释世界,而不是用理性确证世界。当代美国学者瓦托夫斯基把神话理解成一种解释模式,通过拟人化的解释,拉近了人与物的距离,使人的灵魂得到安慰。他提出:“一种最早的解释形式是按照人类和个人的行动和目的说明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或把各种自然力描绘成活的、有意识的和有目的的力量。在对人类行动和感情的具体形象描述中,诗歌和戏剧的想象力重新塑造出我们经验中的畏惧、惊奇和异常情况;而神话则唤起我们与自然界的亲密感,即一种使我们对自然界和我们自身二者之中的未知事物产生亲切自如的感情的方法。这种神话是对经验的重新塑造,当然足以说明人类想象力的创造力、人类精神的自由审美的发明力;不过它也起着解释的作用,即作为理解和说明那些本身就是模糊的、威胁人的和不可控制的现象的方法。” 

灵魂不死是远古居民的生命观。根据这种古老的灵魂观,一切生物都有共同的灵魂,灵魂是不朽的,可由一个身体转移到另一个身体,重复过去的生活;为了不失去灵魂,或死后重新获得灵魂,人需要净化自己的灵魂。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所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如果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

人类早期用神话来理解一切,目的是相信万物生命永恒地存在,使力量十分渺小的人类获得生存下去的勇气。凭借幻想,原始居民把自己变成多种多样形形色色的生命形式,而且“所有生命形式都有亲族关系似乎是神话思维的一个普遍预设。图腾崇拜偏偏是原始文化最典型的特征” 。在原始居民的眼中,眼前的一切均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人们十分愿意通过装饰把自己和周围的环境协调起来。这样,自然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反而成了人的生命力的源泉,人直接被环境所支撑。

在早期,人类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由于人类的无知和改造自然环境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大自然肆意地虐待人类,人的生命随时被蚕食。生命随意地消失,使人类无法忍受随之而来的恐惧,只有否认死亡的存在,人类才能在恶劣的自然环境面前生存下去。在人类的心愿面前,神话的生命观形成了。在神话的情感意识中,人们渴望且相信生命的延续和不死,而死亡仅是意外,不是必然。一代代的人形成了不间断的链条。上一阶段的生命被新生生命所替代。祖先的灵魂返老还童似的又显现在新生婴儿身上。

古人认为生命是不死的,只是不断的延续。在原始居民看来自然法则无法夺走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无法死亡。死亡是偶然发生的,不是必然的,是巫术、魔法或其他人的不利影响所导致的。所以,排除巫术、魔法或其他人的不利影响,死亡就会避免发生。

在早期神话世界中,神人一体既是人类进步的需要,也是人们对生命本能的抗争。

二、超越世俗的宗教世界

宗教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象的反映。宗教本质上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是由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支配人们命运的一种意识形式。

宗教和神话一样均来自于自然的压迫和无知。宗教主张服从于神的统治,即绝大多数人服从于极少数者的统治和压迫,并且在服从中获得安慰。而且这种服从的安慰来自于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来自于对天国生活的企盼。神话是活着的一切人类在困境中的自信和欢乐。由于相信神人一体,生命永恒,人的一切行为均具有了天生的、充足的、合理的理由。一切不再是恐惧,一切均可以驾驭,一切均可以实现。在神话中,对神的恐惧带来的是现实的欢乐;在宗教中,对神的恐惧带来了对现实行为的一切恐惧,唯独留下了对天国欢乐的幻想。恩格斯指出:“关于个人不死的无聊臆想之所以普遍产生,不是因为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是人们在普遍愚昧的情况下,不知道已经被认为存在的灵魂在肉体死后该怎么办。由于十分相似的原因,通过自然力的人格化,产生了最初的神。随着各种宗教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神越来越具有了超世界的形象,直到最后,通过智力发展中自然发生的抽象化过程——几乎可以说是蒸馏过程,在人们的头脑中,从或多或少有限的和互相限制的许多神中产生了一神教的唯一的神的观念。” 

阶级压迫给人们带来苦难,而人们又不能解脱,是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正如马克思所言:“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 现实的社会导致了人间的压迫,产生了来世幸福的幻想,只有抛弃宗教幻想,改造现实世界,人才能获得现实的幸福生活。

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力量,才能解放自己。人类要想解放自己,首先要批判神的世界,然后批判现实的世界。

但是宗教的消亡是长期的历史过程,在宗教的世俗功能没有发挥出来之前,它的历史使命是不能结束的。宗教还是现实生活一切智能的根据,一切情感的标准,一切价值的尺度,人从宗教神圣形象中获得存在的根本意义。宗教为世俗生活提供了依据。人们既受宗教道德的约束,又为宗教道德而狂热。宗教唯灵论的荣誉和庄严,使现实生活得到慰藉和辩护。宗教所具有的通俗的逻辑形式,使人的生活有了必要的秩序。在真实的人间幸福没有产生之前,宗教的幸福生活还无法消除。既然人不能生活在现实中,也不能生活在虚空中,就只能生活在幻想中,生活在对“神圣形象”的崇拜中。

三、预示美好生活的艺术世界

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它靠形象来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情感、愿望和意志,按照审美的规则来把握和再现生动的社会生活,并通过美的感染力来影响人的思想情感和社会生活。在艺术中人们仿佛真的感到了美的世界的真实和现实。

艺术来自于生活,是现实生活矛盾的反映和升华。艺术用直接、鲜明的艺术手段,表明人类生活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创造性,从而证实了“我”感知世界中的“我们”的存在。艺术用“我”的形象感知表明“我们”应有的抽象和谐。在“我”的艺术感知中,人类应有的自足性、条理性、和谐性的生活被真实地揭示,并且这一切均被明朗化、可视化。在艺术的世界中,人生成为一道道景致。

理论要通过逻辑认证“以理服人”,艺术则要通过艺术形象来“以情感人”。艺术的形象是用典型性、理想性和普遍性的艺术审美方法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向往。这样个人在艺术审美活动中,才能超越现实的众多的阻碍使我与世界形成情感对接,从而产生强烈的向往。这样,个人的行为就升级为社会行为。艺术化的亲情,不仅是源于血缘和个人的感情,更是亲人之间无条件、不求回报、滋润心田的终生沐浴。它消除了个人界限,个人仅是关爱的力量,而不是关爱的理由。未曾艺术化的亲情,就会蜕变成日常的琐事和随机的个人感觉,亲人的生命就无法和自己融为一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心对心的依恋,彼此无法分割的情感。

艺术之情,不仅是心理感动,更是生命的揭示。在典型的艺术形象中,人类的完美生命在一系列具体的人和物中展现。而这种典型的人和物是并不典型、真实的个人模仿的对象。活着的人,在不停地理解典型者的内涵,并力求真实地体现。

艺术形象的完美总是与人的心灵对完美的渴望成正比的。人们渴望用艺术手段来揭示心灵的变迁。人在艺术形象中观照自己的情感,理解自己的情感,回味自己的情感,在人的精神世界里激发出崇高和美好的情感,诱发出丰富和神奇的想象,唤起深沉和执着的思索。

艺术是时代鲜活脉搏的最先表达。人的感觉世界被现实世界的变迁所冲击,引发情感和心愿的爆发,所以艺术总是预示一个时代的来临。当代著名小说家米兰·昆德拉曾经提出:“评价一个时代精神不能光从思想和理论概念着手,必须考虑到那时的艺术,特别是小说艺术。十九世纪蒸汽机问世时,黑格尔坚信他已经掌握了世界历史的精神,但是福楼拜却在大谈人类的愚昧。我认为这是十九世纪思想界最伟大的创见。” 

文学艺术的精神是现实精神的揭示。文学艺术通过提供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图画,集中体现了社会的全部历史,用惊人的手法体现了社会的特点,描述了各个阶级的历史命运,表达了社会变革中各类人物的思想和情绪,达到了对该时代的社会自我意识的艺术把握。

艺术家用自我的艺术敏感,捕捉了时代群体的骚动,展示了时代的历史脉动。人们会在艺术家的作品里发现历史的力量和它的弱点。艺术的伟大在于它使个人和时代呈现了鲜活的特征,唤醒了人们的心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