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文化是人的世界

文化是人的世界

时间:2022-09-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实际上,文化就是人的世界,即以人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宗旨,以人的自由为终极目标的世界。由此可见,语言作为文化的形式对于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不可缺少的。文字或书面语言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符号。文化的社会性意味着文化世界是社会的存在。文化世界作为人的现实的世界区别于人的内心世界。

哲学视野中的文化,是人类在无意义、无目的和无价值的自在的自然世界中所开发、创造和实现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此,文化是人的世界。人的世界是有别于自在自然界的一个文化世界或文明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由诸多矛盾,特别是物质和精神间的矛盾构成的统一体。正是在物质和精神对立统一的基础上,产生了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制度、道德规范乃至于艺术、宗教等。这样,文化作为专属于人的存在区别于物的存在和自然的存在,这意味着在人类产生之前和在人的活动范围以外,无所谓文化。这是因为,其一,人是文化的载体。这意味着文化是人以自己有意识的活动建构而成的,这里的一切,包括自然,都是人的活动的产物,它们都是以“文”的形式存在着,因而这里的自然是人化自然。而人也通过以“文”的形式改造自然而远离动物,成为文化存在物。离开了人和人的活动,就不会有文化。实际上,文化就是人的世界,即以人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宗旨,以人的自由为终极目标的世界。其二,人的价值追求是文化发展的动力。远离动物的人类一经形成不仅不再满足于自然所赋予的一切,而且也不满足于自己所创造的一切。他们在适应现实世界的同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设想着现实世界的“应当”,并按照自己的方式追求着“应当”的实现,从而使现实世界不断地变化、发展。实际上,人根据自己的需要设定的“应当”,按照人的方式追求的“应当”就是人的价值追求。人的价值追求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三,人的活动是文化存在的方式。文化作为人的活动的产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人在自己的活动中不断地改造着自然,使之“文”化;也不断地改造着自身,使之远离人作为生物物种的本能。随着人创造的人化物的不断增多和人自身的文明程度不断进步,文化也经历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一)文化世界是符号世界

文化的总和构成文化世界。当人们观察文化世界时,首先看到的是文化世界的形式。从形式上看,文化世界是符号世界,正像中国文字的古意所解释的那样,“文”就是在某物上做记号。在这里,“做”作为一种动作是人有意识的活动,而外在的物一旦被赋予“记号”就改变了它原有的形式,而人赋予物的“记号”作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一种意义或追求,人们以记号改造物,赋予物以新的形象,物也就成为属于人的存在。

记号就是符号。文化世界最普遍的记号或符号就是语言。语言是人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随着人的活动不断地扩展,人以语言表达的对象越来越多,语言代表的意义也就越复杂;与此同时,人的思想就其内容来说,越来越丰富,而语言作为思想的形式也就越来越多彩。在这里,除了约定俗成的日常语言外,人们还会利用语音的抑扬顿挫来抒发感情、沟通思想,这就是所谓的歌唱。由此可见,语言作为文化的形式对于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不可缺少的。然而由于语言,特别是口头语言毕竟是一种即时性的符号,利用语言进行文化交流要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唯有突破这种限制,人们的思想才会有更大的能动性

文字或书面语言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符号。在这里,人们把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联结起来,从而构成更加庞大的符号系统。通过文字及其组合,人们形成了“典籍文化”。一方面,它可以使人们的思想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从而在时间的长河和广袤的宇宙中自由地翱翔;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使人们的思想定格在某一瞬间,使之成为永恒。正是由于由文字构成的书的存在,文化世界才具有多维时空。

文化符号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文化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产物所具有的人化形式表现在诸多方面,譬如物质工具形式、社会关系形式以及由各个民族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等。实际上,凡是异于自在自然的人化物,都具有人化的形式。也就是说,只要物按人的方式存在着,其形式就是人化符号,即文化符号。

(二)文化世界是人的现实的世界

形式总是一定内容的形式。符号的意义不只在于把人的思想外化,更重要的是它能使人们实现精神交往,达成观念上的一致,从而形成社会的精神。也就是说,通过文化形式,内在于个体的精神从个体性转化为一种公共性,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实,文化符号也只有在对它的创造者和可能范围内的他人有意义的时候,才具有文化的含义。马克思曾经指出:“‘劳动只有作为社会的劳动’,或者换个说法,‘只有在社会里和通过社会’,‘才能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24]在这个意义上,文化和实践一样,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存在和发展的,它具有与自然相区别的社会性。文化的社会性意味着文化世界是社会的存在。由于社会的存在是人的现实的存在,因此文化世界是属于人的现实的世界。

文化世界作为人的现实世界区别于自在的自然世界。诚然,人不可能凭空地创造出任何东西,人所创造的一切都离不开自然界。但是人为了作为人活着,就不能像动物那样简单地适应自然,而必须通过自己的对象性活动,改变自然物的形象和面貌,赋予它们以新的存在形式。譬如人用树枝、石头、泥土建造房屋,用树木制造船,用石头制造工具,今天,人们甚至可以用各种天然的材料造出万紫千红、丰富多彩的世界。人通过活动改变着自己周围原有的自然,使之人化,从而也使自己超越自在的自然而获得作为人的生活。人的生活世界就是人的现实世界,在这里,人是主人,而自然作为客体是人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人的活动不断地展开,外在于人的自然也就不断地被人化。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人付出专属于人的本质力量,自然付出的却是质料,人类的服装、食物、住房、交通工具和各种用品,作为人的创造物,都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产物,都是对自然物的改造。

文化世界作为人的现实的世界区别于人的内心世界。区别在于:第一,它具有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可感知的和可把握的。譬如,语言文化不同于作为内心世界的思想,思想只有通过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才成为可把握的。第二,它具有可交流性。具有外在表现形式的文化可以在时空中进行传递和交流。其实,正是由于有了文化的传递与传承,人们才通过交往和交流构成共时态的社会和历时态的历史。第三,它具有相对稳定的模式。人的内心世界是因人而异的,尽管人们在反映或把握同一对象时,会有大体一致的观点或看法,但是不同的立场、方法、知识水平等因素又使得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与他人不同。文化作为人的现实世界总会在各方面表现出相对稳定的模式。实际上,正因为文化具有相对稳定的模式,它才是可交流的。

文化世界作为人的现实世界具有多种多样的存在形态,或者说,这是一个复杂多样的世界。这是因为,文化是历史的生成物。由于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发展程度不同,各种文化的形态也不同。这里的多样性“是依靠历史、通过历史并且同历史一起保存下来和发展起来的”[25]。文化的多样性展示着各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也正因为各种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不同,才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文化系统。如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印度教、佛教为主体的印度文化系统,以伊斯兰教为主体的阿拉伯文化系统,以基督教为主体的希腊罗马文化系统等,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并发展着的。而各种文化系统内部,也会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而存在着诸多的差异。

(三)文化世界是专属于人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

文化世界不仅是一个实体性的物质世界,或观念的知识世界,而且是人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所谓价值是指具有需要的主体与满足其需要之客体的某种关系。在文化哲学中,价值是文化物所固有的对人的意义,由于人的需要及其程度不同,同一物在与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人的不同需要的关系中,其价值和意义是不同的。但是无论如何,文化物总是包含着价值,失去了价值的文化物是不存在着。正像李凯尔特在《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中曾经指出的那样,关于价值,我们不能说它们实际上存在着或不存在着,而只能说它们是有意义的还是无意义的。文化价值或者事实上被大家公认为有效的,或者至少被文化人假定为有效的,因而那些具有价值的对象的意义也被假定为具有一种不仅是纯粹个人的意义,而且文化就最高意义而言,一定不是与纯粹需求的对象相关,而必定是与财富相关。

文化世界是人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是因为,在人面前,无论是实体性的物质世界,还是观念形态的知识世界,都是人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而建构的世界,都是为满足人的需要而存在的世界。在这里,一方面,人的需要作为社会性的需要不仅具有文化的内涵,而且是由文化所规定着的需要,就连需要的对象也无一不是文化的产物。另一方面,人通过活动使需要得到满足,这意味着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的客体,也都是文化的创造物。至于人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客体之间的桥梁,当然也是文化。文化规定着需要的主体及其需要、需要的客体,同时它也是把二者连贯起来的中介,从而使需要及其满足具有文化的意蕴。实际上,文化本身就构成需要的对象,即对文化的需要。需要决定着文化的生成、发展,又使文化内含着价值和意义。

其实,从古希腊开始,许多哲学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揭示了文化所包含的价值内涵。比如,柏拉图的“理念”、康德的“应当”、卡西尔的“符号”等。柏拉图在理念论中把各类具体事物的共同性质的类概念客观化、绝对化,把它们看作自身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是比具体事物更实在的东西。在他看来,理念和理念世界是真实的存在,而由具体事物组成的“感性世界”则是不真实的、派生出来的,具体的感性事物只是理念的摹本和影子。从价值理论的角度看,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揭示了人类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的真实的存在。在这个世界里,不仅包括一般的道德观念,而且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归结为对善的追求。它的意义在于揭示存在不仅是有形的,而且是包括无形的观念的人的创造物。

康德则是从物自体与现象界、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对立中看到了人的世界的价值和意义。在他看来,人的能力只能对人类头脑的产物作出判断和认识,而对现象背后的存在无法知晓,因此人的理性只能对此岸世界的真理加以阐述,而彼岸世界的真理只能由信仰来完成。在这里,康德立足于现实世界,揭示了理性在把握价值时的局限。他的功绩同时也是最大的失误就是他在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之间划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他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的同时,也否认了人类信仰及其对象的真实性。实际上,康德自己对此也不满意,于是便设立了第三“批判”,把第一“批判”中的过失加以弥补。只有在第三“批判”的世界里,康德理论中的人才是完整的。

同柏拉图和康德相比,卡西尔在揭示人的世界的价值和意义方面更加自觉。他认为,人类正是为了表达意义和文化价值,才创造符号和其他象征性的东西。因而,符号就是意义和价值本身。他认为,人类的心智不得不经过漫长的深化过程,才能从原来那种蕴含在语词(逻各斯)中的物理——魔法力量的处境达到认识其精神力量的境界。人是符号或象征的存在,人也就是价值的存在。符号包含着人类创造的一切,它们是人类表达价值和意义的载体。苏珊·朗格则强调,符号和意义制造了世界。语词与工具、仪器等一样,它们的使用都凝聚着人类的意向和创造性精神力量,在其功能性上原则性表达着思想和意义。但由于它们被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其中的“全部自发性都被感知为接受性,全部创造性都被感知为存在,主观性的每一产物也同样被感知为实体性。然而语词的这种实体化对于人类心灵活动的发展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语言中固有的精神力量得以从中被理解的第一种形式;语词首先必须以神话的方式被设想为一种实体性的存在和力量,而后才能被理解为一种理想的工具,一种心智的求知原则,一种精神实在的建构与发展中的基本功能”[26]

历史唯物主义看来,文化的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是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累积和转换着的。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化体系及其所包含的价值体系都是客观的和历史的。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原有的价值体系会失去往日的光辉,变得暗淡无光;而新的价值体系会应运而生,取代旧的价值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