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学术传播危机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学术传播危机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学术传播危机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1]张盛强摘 要:学术传播危机对图书馆的文献保障能力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是中国高校图书馆必须面对的挑战。学术传播危机的解决应立足于实际的学术传播环境,立足于中国学术群体的认知。国外的研究中,对学术传播危机的形成原因和发展的研究较为系统。学术传播危机严重阻碍了学术传播活动的正常开展。
学术传播危机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_大学图书馆的创新与发展

学术传播危机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及应对策略[1]

张盛强

摘 要:学术传播危机对图书馆的文献保障能力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是中国高校图书馆必须面对的挑战。学术传播危机的解决应立足于实际的学术传播环境,立足于中国学术群体的认知。目前,学术传播危机的解决方案包括按需出版、建设高校机构知识库、开放获取运动、集团采购和用户决策采购等。

关键词:学术传播危机;高校图书馆;应对策略

近年来,学术传播危机(Crisi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成为高校图书馆及相关学术群体不可回避的问题和挑战。学术文献资源价格的疯狂上涨成为高校图书馆开展学术传播活动中必须面对的严重问题。由于经费增长有限,图书馆等信息服务机构的学术文献订阅量大幅下滑,直接导致了学术文献保障能力的下降。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学术传播危机是伴随着数字信息技术革命而出现的新兴问题。国外的研究中,对学术传播危机的形成原因和发展的研究较为系统。1992年,克利福德·林奇(Clifford A.Lynch)在《反响回应以及实现:从学术传播危机到信息化时代》(Reaction,Response and Realization: From the Crisi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to the Age of Networked Information)一文中阐述了信息技术发展对传统学术出版造成影响的各个方面,包括知识产权、成本价格和技术系统等,并提出了对传统的出版系统进行改革的观点。桑福德·撒切尔(Samford G.Thatcher)的文章《学术传播危机》(The Crisi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描述了大学出版社面临的学术著作出版困境。2001年,约翰·霍顿(John Houghton)在一份讨论报告《学术传播经济学》(Economics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中详细论述了学术传播作为一个系统面临的各种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学术文献价格的上涨和学术文献访问获取的矛盾,报告从知识产生和利用的角度定义了学术传播危机的背景,从经济的视角分析了技术、商业发展与学术传播的分歧,同时也对传统学术评价体系提出了质疑。希拉里·科尔贝塔(Hillary Corbetta)在两篇系列文章《学术传播危机·卷一:厘清问题,吸引员工》(The Crisi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Part I: Understanding the Issues and Engaging Your Faculty)和《学术传播危机·卷二:以技术服务为重点,从内部影响图书馆》(The Crisi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Part II: Internal Impacts on the Library,with a Focus on Technical Services)中系统概述了学术传播危机对大学的影响,仔细讨论了作为大学校园事实上的学术传播教育中心——图书馆应该采取的措施和方案。乍得·斯加特泽(Chad Schatzle)在《解决学术传播危机的方案》(A Proposed Solution to the Scholarly Communications Crisis)中提出采用博弈理论解决学术传播危机的观点。总体来说,国外研究对学术传播危机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图书馆与出版社的多元合作、集团采购和开放获取(Open Access)。

国内对学术传播危机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中国期刊网全文查询,仅获得7篇相关文献。大多数研究都只把学术传播危机作为背景介绍,很少把学术传播危机当作一个系统问题来讨论和研究。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开放获取运动、集团采购等方法的介绍和实践总结。例如,黄凯文的《高校图书馆构建机构仓储初探》阐述了机构仓储的定义、特点、功能,探讨了高校图书馆构建IR的意义及将面临的问题;李丽和张成昱的《美国大学出版社与图书馆的多元化合作》介绍了学术传播危机下美国大学出版社和图书馆的合作模式,从而共同促进学术传播;冉娜的《简论同行评议开放期刊的发展及影响》从同行评议开放期刊的产生着手,阐述了同行评议开放期刊的发展历史,分析了其影响力。

二、学术传播危机的具体表现及成因

(一)学术传播危机的具体表现

学术传播危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曾经在学术传播体系中为繁荣学术传播做出重大贡献的学术出版机构近年来饱受质疑。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商业学术出版机构利用其在学术传播体系中业已形成的话语权,不断放大学术出版的利润空间,导致学术出版物价格出现高于平均基本通胀率的疯狂上涨,在自然科学、技术工程和医疗科学领域,期刊价格上涨尤为明显。例如,著名的学术出版商里德·埃尔塞维尔集团(Reed Elsevier)从1986年到2000年,其期刊价格上涨了226%,而同期的消费物价指数(CPI)上涨仅为62%。学术出版商的暴利被经济分析家直接称之为“摇钱树”(Cash Cow)。受学术资源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图书馆等学术信息机构参与学术传播的成本大幅增加,与学术出版商在学术传播运作链条上的冲突加剧。以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为例,1986年至1998年间,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的杂志订阅数量下降了37%,但用于期刊订阅的支出却增加了263%。期刊订阅的单位成本增加了惊人的474%。在学术资源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学术传播的各个环节正常有序的运行模式受到冲击,学术传播主体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另一方面,作为学术传播内容生产者的学者,在学术追求和职业晋升双重压力下,发布学术研究成果的需求和愿望持续增长,“不出版就灭亡”(Publish or Perish)[2]成为学者维持其学术生涯的警示语。但是,随着学术成果的快速增加和学术竞争的加剧,学者们发现通过传统学术传播体系发表论文和出版著作却愈加困难。学术传播危机严重阻碍了学术传播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学术传播危机的历史成因分析

学者、学术出版机构和学术信息服务机构是学术传播主体的主要构成部分。古代学术传播的主要形式为学者之间的人际传播,学术传播机构则为学术思想的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学者与学术传播机构的诉求主观上与客观上都基本一致:主观上都是为了自身的发展,提升自己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客观上都保障学术传播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古代学术传播的阻碍来自于传播科技和社会结构。

学术出版者作为传播主体开始出现于近代。伴随着印刷科技的创新和社会结构的剧变,学术出版者为现代学术传播模式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图书、期刊为代表的学术传播如同大众传播一样,在现代学术传播体系上赢得了更受关注的舞台。自从图书、期刊作为商品出现在学术出版体系中,参与学术传播的传播主体诉求开始出现分歧。这种分歧主要体现为学术出版者为了维持和加强自身的发展,必须发挥和利用图书、期刊的商品属性,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在现代学术传播体系中,由于处于学术传播主体工作链的中游,这种分歧显得尤其不可忽视。

在现代学术传播体系发展初期,促进学术传播发展才能保障传播主体的整体发展,因此学术出版者的商业诉求分歧并不突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作用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学术传播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类社会对学术传播给予重视的同时,也给学术传播主体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学术传播主体也需要通过竞争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这种竞争在两个方面尤为明显。一方面,学术人员必须面对学术评价的压力,从而在学术生涯的竞争中获得晋升。而现行学术评价过分依赖出版指标,造成学术出版的需求空前高涨。“Publish or Perish”正是学术评价体系对学者造成出版压力的写照。另一方面则出现于学术出版领域。由于商业规律的必然性,学术出版经历了漫长的竞争和淘汰,创造了很多学术出版的精英企业和机构,其副产品则是兼并带来的垄断。据美国著名的投资公司摩根士丹利的一份市场报告统计,2001年全球科学出版市场前9位的出版商占据了全球57.7%的市场份额,其中Reed Elsevier一家就占据了23.3%,详见下表。垄断造成了学术传播话语权的失衡,造成了学术传播主体的冲突。

2001年全球科技出版市场统计

img1

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和学术出版垄断是造成学术传播危机的主要因素,是学术传播历史发展的产物。我们不能因为学术出版机构的垄断将其无限妖魔化,否认其曾经为学术传播做出的贡献。而且应当承认,即使在学术传播危机处于分歧的焦点,学术出版机构仍然在为学术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图书专著仍旧通过学术出版机构严格的评审、认真的加工、不断完善的服务传递到终端学术用户手中。

回顾学术传播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学术出版机构的商业运作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面对垄断造成的学术传播危机,学术传播主体应该继续坚持学术传播的本质要求,充分利用新的技术环境消解垄断对学术传播的危害,突破学术资源商品化对学术传播的桎梏,探索合理的学术传播主体协作模式。

三、学术传播危机的解决思路

(一)中国学术传播危机的地域特征

学术传播危机已经成为全球学术共同体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全球化的视角下总结危机现状,分析历史成因可以系统地把握学术传播危机的本质。同时,综合性的研究必须注重应用价值,即必须结合中国高校学术传播的实际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才能得出具有现实参考意义的研究结论。

中国的学术传播危机与西方国家存在地域差异和特征。首先,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文化、教育及学术发展上形成的历史优势,在学术传播的地区关系中处于事实上的支配地位。这种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增加了中国学术传播危机的复杂性。其次,中国的科研政策、教育制度、学术评价标准、学术出版商业模式、高校图书馆运行机制都具有鲜明的国情特色,还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阶段,这些都是导致学术传播具有地域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学术传播危机必须面对尊重知识产权和保障学术公平的双重挑战。

以上学术传播的地域差异,是中国学术群体全面认识学术传播危机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客观分析中国高校面临的学术传播危机严峻性的基础。

(二)中国学术群体对学术传播危机的认知

学术传播危机对于整个学术传播群体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尽管学术传播危机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相关学科(例如图书馆学、新闻出版和传播学)的重视和讨论,但是学术个体和学术团体对于学术传播危机的体会来自于学术事务中的细节和琐事,大多比较零碎和片面,缺乏整体性认知,未能形成共鸣和共识。而学术群体对学术传播危机的共鸣和共识是解决危机的现实基础。

基于以上的逻辑分析,我们有必要对中国高校学术群体对学术传播危机的认知进行调研。通过实证研究获取中国高校学术传播群体中不同年龄、不同学科、不同院校的学术人员对于学术传播危机的认知程度,从而切实了解中国学术人员对于学术传播的真实感受。图书馆作为事实上的学术信息传播教育机构,有义务唤醒学术群体对于学术传播危机的忧患意识,为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奠定现实政策基础。

四、学术传播危机的解决方案

目前,学术传播危机的解决方案包括按需出版、建设高校机构知识库、开放获取运动、集团采购和用户决策采购等。

按需出版是指利用数字印刷、网络传输等先进技术,根据时间、地点、内容、样式、数量等特殊要求进行定制印刷出版。按需出版体现了网络学术出版的技术优势,也特别适合学术传播中特有的“长尾”现象的要求,即满足特定专业的少数学术用户的文献获取需求。

机构知识库是指学术机构或学术共同体为了长期学术研究和知识积累的需要,对机构成员所产生的数字学术文档进行永久收藏,并提供免费的、开放的访问服务。

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运动是指为破除学术研究的障碍,将学术文献放在互联网上,在保障作者的基本权益的前提下,免费向大众开放并允许合理利用的学术传播方式。作者的基本权益仅仅限于作品的完整性和作品被正确规范地使用和引用。开放获取并没有明确的规范,但其核心价值是免费获取和合理使用。

集团采购是指图书馆以联盟形式团结起来,合作开展引进数字资源的采购工作,规范引进资源集团采购行为,通过联盟的努力为成员馆引进数字学术资源,谋求最优价格和最佳服务。

用户决策采购是指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按照用户实际使用需求来决定学术资源的购买与使用。用户决策采购体现了学术信息服务机构应对学术传播危机的新思路,是对学术传播各方利益的充分尊重,是在网络环境技术条件下调整学术传播网络营销模式的新实践。

五、结语

学术传播危机是一个现实的、严峻的、影响深远的问题,已经对学术传播活动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和危害。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和学术出版垄断是造成学术传播危机的主要因素。学术传播危机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必须避免片面认知。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体系,对于研究学术传播问题的解决方案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传播的重要机构,应该通过自身努力促使学术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和科学化,以中国学术传播危机的地域特征为理论依据,以中国学术群体的认知为现实基础,参考和借鉴已有的方案,并在实践中给予客观评价和调整。

参考文献:

[1]Chad Schatzle.A Proposed Solution to the Scholarly Communications Crisis[J].Journal of Access Services,2006,3(3): 37-47.

[2]Economics of Scholarly Communication,http://web.archive.org/web/20010613024440/http://www.anu.edu.au/caul/cisc/EconomicsScholarlyCommunication.pdf.

[3]Hillary Corbetta.The Crisi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Part I: Understanding the Issues and Engaging Your Faculty[J].Technical Services Quarterly,2009,26(2): 125-134.

[4]Hillary Corbetta.The Crisi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Part II: Internal Impacts on the Library,with a Focus on Technical Services[J].Technical Services Quarterly,2009,26(3): 173-182.

[5]Lynch C.Reaction,response,and realization: From the crisi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to the age of networked information[J].Serials Review[serial online],1992,18(1-2): 107-112.

[6]Thatcher,S.G.(1995).The crisis i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J].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41(25): 2-B1.

[7]黄凯文.高校图书馆构建机构仓储初探[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2): 51-54.

[8]李平.开放式信息取用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图书馆建设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5): 21-22.

[9]钱庆,李军莲,夏光辉,高星,吴英杰,孙海霞,李雯雯.生物医学开放获取期刊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医学信息学杂志,2009,30(3):14-18.

[10]冉娜.简论同行评议开放期刊的发展及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1): 56-57.

[11]唐圣琴.贵州省本科院校图书馆OA资源开发利用调查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8): 30-35.

[12]王春梅.试论数字化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现代情报,2009,29(8): 90-92.

【注释】

[1]本文系“四川大学2012年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和“2012年度四川省高校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

[2]丁学良:《“你敢写中文?”——英语学术界的研究产品发表制度》,《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2000年6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