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文化对高职文科专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传统文化对高职文科专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相对于工科专业来讲,高职文科专业的发展却不容乐观。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文科专业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同类院校的工科专业。除上述客观原因外,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也是造成文科专业难以转变办学理念、教育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高职文科专业发展缓慢与其受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影响有一定关系。“重道轻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标志性内容。

传统文化对高职文科专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赵居礼 祝西莹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文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目的、“重道轻器”的传统教育价值观、“科举制”的传统考试模式等在高职文科专业发展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同时提出了应对策略。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众多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树立了“能力本位”的办学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摆在突出地位,以完全有别于本科教育的办学特色,培养了大批适应能力强、进入角色快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我国工业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高等职业教育本身也从规模、质量等各方面得到极大提高。

但是,相对于工科专业来讲,高职文科专业的发展却不容乐观。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不少文科专业仍在沿袭本科院校以构建理论框架为主的传统办学思路;在课程设置方面,基本上仍是普通高校文科专业课程的简化;在教育方式上,仍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实用技能训练仍处于附属位置,尚未形成完全有别于本科教育的特色。培养出来的大批学生“滞销”于人才市场,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远远低于预期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文科专业发展速度远远低于同类院校的工科专业。

一、高职文科教育的发展现状

高职文科类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工作在企业一线的服务型、管理型高级应用人才。毕业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一般都是在第三产业或民营企业。或在国有企事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的管理、服务岗位上为领导服务及处理公共关系;或从事经济管理、CI策划项目;或进行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业务;或进行信息调研、法律服务等工作。上述职业不但是受人青睐的职业,也是近几年来需求量最大的热门职业。但是,值得思考的现状是:面临着社会大量需求,高职文科毕业生却大批“滞销”于人才市场,就业率远远低于预期目标。

高职文科发展缓慢有多种因素。从客观角度分析,一是职业需求多寡不一,市场对文科毕业生的需求量少于对工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二是职业素质量化标准不一,文科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很难形成量化概念;三是教育投资多少不一,有关教育部门对文科专业的投资要远远少于对工科专业的投资;四是历史发展长短不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科专业多从上世纪中等技术学校相关专业发展而来,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可循,而高职文科专业却多从近十年开始创建。

除上述客观原因外,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也是造成文科专业难以转变办学理念、教育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很多文科专业,在形式上虽然运用了现代教学教育模式,但在教育理念上却不自觉地沿袭着中国传统的教育文化观。受传统教育观潜移默化的影响,高职文科专业无论是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还是具体的授课方法、考核方式方面,均不自觉地保存着浓厚的传统教育观痕迹。

二、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自己固有的制度范围和价值取向,体现出独特的民族心理。表现在教育方面,体现为“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目的、“重道轻器”的教育价值观、“科举制”的人才培养模式等。中国传统教育观一方面使中国现代教育保留了许多优秀的人文传统,另一方面,又对现代教育产生着较大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或多或少地阻碍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一)“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目的

1.伦理道德型教育的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道德教化”为目的的伦理型文化,强调文化的德性精神,寓“德”于一切文化之中。反映在教育方面,历来重视道德教育,这种重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国民性格、心理素质、风俗习惯,甚至影响到民族精神。伦理型的主体价值取向使得中国人一直生活在内省式的道德追求中,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注重对理想情操和完美人格的追求。中国人历来重义轻利,重集体轻个人。这些都是受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的影响。这种教育传统影响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我们必须全面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精神财富。

然而,这种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观往往表现为把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全部内容与唯一目的,以伦理教育代替其他教育。排斥一切与伦理道德教育无直接关系的任何内容。这种过度重视伦理教化而忽略专业技能培养的传统教育观,导致中国近代科学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目前,高职文科专业发展缓慢与其受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价值观影响有一定关系。

2.伦理道德型教育对高职文科专业的影响

在高职文科专业教育教学方面,“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观表现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一是在目标培养方面,文科专业往往把伦理道德培养作为教育目的和教育核心内容,而不是作为指导方针,相当多的高职文科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不是关注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多少具体工作技能,而是重视培养学生应具备多少人文素质。过重的伦理取向影响了教育者在制定培养目标时的价值取向,自然也会影响到对专业内在品质的理解。二是在课程设置方面,文科专业往往设置过量以建立或转变某种观念为主的课程,而较少设置具体的操作技能型课程。文科专业开设的很多课程如“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美学基础”等,目的仅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而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三是在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由于任课教师的习惯性思维定式,即使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中列入的非伦理道德性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向伦理道德转移的偏差。如某文科专业将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具有何种品质何种基本素质的人才”,而任课教师往往理解为“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开设的意义,以及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人文素质”等,从而会无意识地转移教学重心。

(二)“重道轻器”的教育价值观

1.“重道轻器”教育价值观的表现形式

“重道轻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重要标志性内容。在中国古代哲学、教育等不同范畴内,“重道轻器”常有着不同的解释。在哲学范畴中,“道”指万物本原或事物永恒的规律,“器”指各种派生的具体事物。“重道轻器”指以道统来统驶一切。而在教育范畴,根据不同背景下人们赋予“道”“器”的不同解释,“重道轻器”又可有不同的理解。

从教育目标角度分析,“重道轻器”中的“道”可解释为治国之道,“器”可理解为专业技能。“重道轻器”指教育的终极目标为培养学生治国之“道”,而非具体专业技能。这种教育观导致中国传统教育长期存在着重思想意识、轻科学技术的错误观念。如中国古代学校中很少有技能型学校,多是在传授儒家经典理念。受此观念影响,科学技术研究在中国长期不受重视,这也是中国近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科学技术在中国得到了长足发展,体现在教育目标方面的“重道轻器”已得到根本转变,中国现代教育在培养目标方面已从根本上扭转了重视思想意识、轻视科学技术的“重道轻器”教育观的影响。

然而,从教育内容来看,“重道轻器”还可以理解成另一种含义,即将“道”理解为宏观、概念方面的内容,将“器”理解为具体细节内容。“重道轻器”指主张追求根本、注重高远,而不注重具体细节内容,这种教育观又可称之为“重本轻末”。传统教育虽然强调“经世致用”,但其“经世”指经整个世界之世,学管理统治天下之术,“致用”指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秩序的作用而非具体技能方面的致用,与现代意义上的“所学即所用”概念不同。目前,表现在教育内容方面的“重道轻器”观对中国现代教育仍产生着一定影响,特别是在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中,重视宏观,轻视具体的“重道轻器”教育观仍长期存在。

2.“重道轻器”教育价值观对高职文科教育的影响

一是专业设置方面。文科大类在划分专业时,惯于从国家大环境考虑设置专业,而不是按照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来设置,宏观管理类专业远多于实际操作型专业。另外,高职文科专业在具体的专业内涵设置中,依然摆脱不了重道轻器的影响,虽然一些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开设了诸如文秘、公关、市场营销、档案管理、旅游、广告、财会、法律服务等技能型文科专业。但是,多数专业内涵确定较模糊,这和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严重脱节。

二是在课程设置方面。高职文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表现出保守、模式化的特点,重意识、轻技能,重宏观、轻具体。在课程设置上80%课时用来传授专业基础理论,追求知识的全面、系统、扎实,而其他如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具体专业技能实训教学课时分配仅占20%左右。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百校一面,与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培养行业一线、能适应具体岗位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不相符。

三是在教学方法方面。高职文科专业在具体知识传授中,往往着重对宏观理论的理解与辨析,而对具体技能性内容不够重视。综述性、介绍性内容多,对概念阐释及问题的辨析多,而具体实践操作内容较少;在课时分配中,理论性内容占了绝大多数课时,具体实践性内容占课时较少。在考核测试中,考概念综述等宏观性内容较多,而考具体技能性内容相对较少,这些都是受“重道轻器”的影响。这种教育方法,易使文科学生养成一种脱离实际,不讲科学的社会心理;只讲雄辩,不讲实证的思维方式。

(三)“科举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1.“科举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表现方式

科举考试制度自隋唐兴起,宋元延续,明清则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使寒门庶士有了学优从政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的政治革新,对于改善政治、安定社会起到有益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但是,科举制度对教育及文化的发展亦起到了消极作用。考试成了选士的唯一环节,学子必须通过科举才能做官,教育成了科举的附庸,与仕进、利禄直接挂钩,士人学习的直接目标就是步入仕途。这样,科举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必然操纵教育。明清以后,科举考试更是以经学为主要内容,将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严格限制在四书五经的范围之内,造成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僵化、教条,只知死读圣贤之书,注重注释考据,不会变通,不会解决实际问题,成为毫无能力的庸才。以经学为主的教育模式给我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严重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2.“科举制”对高职文科教育的影响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以传授科技内容为主的工科专业多从西方社会直接发展而来,与中国传统文化接触较少,受科举教育影响有限。而高职文科相当一部分专业由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中脱胎而来,不知不觉会受到科举制度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知识考核、教材建设、实训内容、授课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

在考核方面,如果将文科专业考核内容及方式与工科专业相比,则会发现文、工科有极大差异,工科考核方法多为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解决模拟问题,考核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文科则多沿袭传统单一的笔试,考试内容依然以概念、原则、意义、特点等知识的记忆为主,就连案例分析题也是硬性、机械的套用理论模式。这样,教师照本宣科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考试前背背书本就能轻松过关。这种考试方式直接导致了教与学的惰性。在教材建设方面,多数文科专业的教材,知识性内容多而实训内容少,课后练习多是巩固记忆性内容,思考题多于实训题训练模式;在授课方式中,文科专业教师,往往更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不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了多少,授课方式也只讲雄辩,不讲实证,多为满堂灌,较少讨论性内容;学生学习方式仍以死记硬背为主,动手机会较少,创新性内容更少。在教学评价方面,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更多的是看教育者在讲台上传授内容的宽度和广度,而不看被教育者在技能上得到多少提高。

三、文科专业如何批判继承文化传统

脱胎于中国传统教育模式的高职文科专业要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转变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对中国文化传统要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

(一)正确理解“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教育观

首先,要正确理解素质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的区别。伦理道德教育仅指德育教育,占所有教育中的一部分内容。而素质教育则包容了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创业素质中显性和隐性的所有教育内容。其次,要理清伦理道德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关系。要高度重视伦理道德教育,但不能以伦理道德教育取代专业技能教育。伦理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整个素质教育过程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素质教育之外。要把提高学生伦理道德教育,以及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相结合,使伦理道德教育落在实处。最后,要提高伦理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伦理道德教育可通过专题讲座、知识竞赛、社团活动等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行,不必硬性规定在课堂中采用传统教授式进行。伦理道德培养应体现在目标设置、教学计划及具体授课方式中,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政治思想素质、伦理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科学素质的目的。

(二)正确理解“重道轻器”的教育传统

一是在专业设置方面要细划。文科大类划分专业时,不仅要从国家大环境考虑,更要根据专业在社会上的总需求,根据社会岗位群的变化来设置专业,要细化专业及专业方向,在一个大专业目录下可设置若干专业方向,如文秘专业可细化为商务文秘、涉外文秘、企业文秘等。旅游专业可细分为导游方向、旅游管理。同时,描述专业内涵要具体,每个专业应当包括不同的理论知识,更要涵盖不同的专业技能。

二是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注重实用性。文科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宽”“专”兼顾,基础课程应该覆盖整个学科体系的核心课程,为学生奠定“宽”的专业基础知识,再根据市场需求和毕业生自身愿望确定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以保证就业和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高职文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突出市场性、职业性、实践性的特色,课程设置应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在注重学科知识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更要注重实用性。要将较多的精力用在专业技能训练上,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等职业教育文秘专业在诸如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科学有特色,最终凸显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三是量化文科实训教学内容及效果。一般人认为,文科的技能标准很难用细化标准来描述,在时间、内容、步骤、方法等方面也难以得到精确考量,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例如,劳动部制定的秘书等级中,就有非常细致的级别要求,文科专业的专业技能之一——公文写作,细化为初级,中级,高级等不同级别,各个级别有非常具体的要求。要改变以往对文科技能标准的描述,不能用“熟悉”“了解”等概括性词语,而应该用“是否掌握某项技能”,应达到什么程度来衡量。

(三)破除“科举制”的影响,对考核方式进行改革

作为教学重要环节中的考试,既应凸显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对教与学的方向起一种引导作用。文科专业的考试方法应灵活多样,如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实践性考试。事先精心设计足够数量的涵盖教学内容且科学性较强的实践性题目,制成题库,考试前由计算机随机组合出试卷,让学生按要求完成各项考核内容,或模拟,或演示,或操作,主考教师随机打分。二是阶段性考试。把原来单一的期末考试分解到各个阶段的教学之中,由教师设计一些阶段性考试题目,在一个阶段教学结束后让学生模拟、演示、操作,并计阶段性考试成绩,最后汇总起来作为课程考试成绩。三是综合性考试。限于软硬件条件或课程内容的制约,在采用上述两种方式还有困难的情况下,可考虑采用传统笔试与实践性考试或阶段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且两种考试内容的比例可以根据条件的变化随时调整。它要求笔试部分以适合于“纸上谈兵”的内容为主,如文书写作、会议方案拟写、案例分析等。通过改革现行的考试方式,着重考查学生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把学生从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使考试真正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由于技能性工科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等于空白,现代科学教育是从西方现代社会整体学习引进而来,所以很容易就接受西方现代教育理念,而文科专业多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有些专业完全脱胎于中国古已有之的专业,或是与中国已有行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积重难返,所以,高职文科专业很难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

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是当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既是现代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包袱,又蕴藏着中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强大内源性力量。我国高职文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相对落后,迫切需要提高高职文科专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优化文科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使之符合培养目标,而要做到这样,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有效成分和负面影响,吸取其与时代精神一致的方面,同时对教育传统的某些内容进行现代转换和重新解释,不仅使传统文化成为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因素之一,同时也使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成分重新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顾明远.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2]李新宇,武军.高职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6(7).

[3]崔万秋.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文科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J].辽宁高等职业教育学报,2003(12).

此文发表于《榆林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