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武术学术传播的基本特征

高校武术学术传播的基本特征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术研究的重实验,使研究成果中实验的成分多于武术,使武术研究成为非武术研究。2.武术学术传播的特征之二:重竞技武术、轻传统武术竞技武术作为官方传播的主要内容,确立了其在高校武术学术中的中心地位。武术学术研究的“竞技化”还在于竞技武术派与民间传统武术派的论争。缺乏学术批评既是武术学术传播的特征,也是武术学术重复的动因之一。

一、高校武术学术传播的基本特征

1.武术学术传播的特征之一:重实验研究、轻人文研究

武术学术传播的特征之一是,重实验研究,轻人文研究。主要表现在,研究选题以体育学科的基础理论为基础,如运动人体科学,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学等,分析武术运动员的基本特征,而对于武术文化的本体研究却少之又少。该特征在武术硕士学位论文中尤其突出,以专业性体育学院为例,实验性研究成为武术研究的主流,概因实验性研究缺乏理论探究,不易产生不同观点,易于通过获得学位。轻人文研究的原因首先在于,研究生群体均来自体育本科,所学基础理论为体育基础知识,专业内容以竞技武术为主,对传统武术与武术文化基础理论知之甚少,因此,不敢涉足武术的人文研究。深层原因在于,武术尽管融文化、艺术、体育于一体,但是在现代社会,武术仅仅作为一项体育项目而传播,由此,高等院校武术专业的学生其理论基础仍然为西方自然学科,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致使武术研究仅停留在“术”的层面。

瑞典诺贝尔物理委员会主席、瑞典皇家科学院和工程学院两院院士Sune Svanberg教授指出,先进的仪器设备有助于研究工作的开展,但是新的发明和发现主要来自人们的创新理念,有时仅需要一支笔就可以提出一个新的理论[1]。武术研究的重实验,使研究成果中实验的成分多于武术,使武术研究成为非武术研究。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博士生导师邱丕相教授就质疑过这种研究,指出,该类研究套用其他体育项目也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故而反对武术研究的实验化。

2.武术学术传播的特征之二:重竞技武术、轻传统武术

竞技武术作为官方传播的主要内容,确立了其在高校武术学术中的中心地位。在高校学术研究,尤其是学位论文中,竞技武术成为学术研究中的主流,传统武术研究文献颇少,又以呼吁性研究为主,缺乏深入的技理探析。在传统武术研究中,若以拳种流派分析,又集中在发展较好的太极拳、少林拳,其他120多个拳种、拳系却几乎无人涉及。传统武术的实质性研究其实已经在高等院校中被彻底边缘化了。

原因在于,竞技武术在高等院校处于垄断地位。招生考试、教学内容为竞技武术,各类锦标赛、院校比赛为竞技武术,教师为竞技武术裁判员,教材为教师所撰写,由此,武术的研究不得不围绕竞技武术展开。而传统武术在任何一个方面都处于边缘地位,传统拳种的学术研究难以进入武术学术的视野。

武术学术研究的“竞技化”还在于竞技武术派与民间传统武术派的论争。竞技武术派提出了武术“科学化”的口号,以此来贬低传统武术,而传统武术派却认为竞技武术非真正的武术。这一论争源自“五四”以来的反传统主义。

无论从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来看,“五四”全面反传统思潮都是一个特殊现象。“五四”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流行一种非常的思路,就是将所有现实中的问题归咎于传统文化的致命缺陷。在一波又一波的反传统运动之后,面对任何糟糕的现实局面,人们从来不会认为这是过度反传统所致,而只认定反传统仍然不够彻底。这种思路僵化的现象,令人惊讶。“五四”反传统主义者看似已经完全背离传统,但林毓生先生认为,“五四”的反传统主义是传统的思想方式与变迁思想内容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五四”反传统主义者仅仅在具体内容层面上反对传统,而在思维模式层面上却依然固守传统的思维模式[2]。这一思想进入武术,便产生了竞技武术思潮。在竞技武术申请进入奥运会的一再受挫中,许多竞技武术派认为应归因于武术的现代化程度不够,武术进入奥运会应该舍弃传统。但唯竞技化就是武术的康庄大道吗?李瑞环的话值得深思,他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民族的东西,必须强调和保持它的个性,因为这是它存在的理由。你把它完全普遍化了,它存在的理由也就失掉了。”[3]为了迎合奥运会的要求,竞技武术按照体操运动的模式发展,武术科研也如影随形。

3.武术学术传播的特征之三:重学术重复、轻学术批评

学术重复是武术研究的特征之一。国务院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首位武术博士生导师邱丕相教授一直反对武术界的“炒冷饭”现象。有学者提出,重复自己是可耻的。武术学术研究的低水平重复,使武术研究总体上在体育学术界处于落后状况。由此,全国体育院系的武术研究总体上水平不高。

中国学术的原创性有多少? 2006年11月18日,来自全国法学、哲学、文学研究领域的50位专家,齐聚浙江工商大学,举行了为期三天的“中国问题和理论原创”学术论坛。“中国的学术作品成果越来越多,但质量越来越差。”吉林大学法学系教授邓正来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认为,中国的学术目前存在两个弊端,一是全盘移植西方的,二是彻底忽略中国问题[4]。武术的学术研究又何尝不是这样!具有西方体育特征的竞技武术成为了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武术研究的低水平重复源自当前的功利思想。陈长兴认为,“学术垃圾”大量生产的原因,一个是评价制度,另一个就是功利作祟。学术评价的重数量、轻质量,使许多学人放弃了“板凳甘座十年冷”的优良学风,而追逐含金量极低的“学术制造”。在全国政协关于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专题协商会上,有专家指出,每年国家统计的数万项科研成果中,90%以上无实际价值。以SCI为例,自1991年以来的10多年间,我国论文数量从当年的8 997篇,每不到5年增长一倍,论文的总排名跻身世界前10名靠前。但反映论文质量的平均引用次数只有3次左右,排在世界120多位,而获诺贝尔奖的论文大体被引用次数均在1 000次以上[5]。武术学术研究以高校为主阵地,评价制度的量化奖励,致使武术的研究往往重量不重质,阻碍了武术研究的纵深发展。

缺乏学术批评既是武术学术传播的特征,也是武术学术重复的动因之一。随着武术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武术学术群体在快速扩大,但并未因此而产生应有的学术争鸣。马明达教授的“令武术蒙羞的《段位制理论教程》”[6]、周伟良博士的“岂能如此授业解惑——评《武术理论基础》”[7]等学术批评文章在武术学术界几乎成为绝唱。王岗教授指出,争鸣和学术批判是促进武术学术研究质量提升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缺少争鸣的和学术批判的研究领域,往往会形成学术霸权和伪学术。他进一步指出,在缺少研究成果积累的武术研究领域,对武术研究的研究应该成为武术研究的重要关注范畴[8]。武术学术传播的分析便属此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