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清民间武术传播与武术文献述评

明清民间武术传播与武术文献述评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明清民间武术传播与武术文献述评1.民间秘密结社的武术传播价值述评清代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盛行,而众多的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几乎都与武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古代武术组织传播具有许多特点,这些特点使武术得以在当时社会上广泛传播。从武术文献的现状来看,明清时期的武术文献占据了武术古籍的主要部分。因此,明清时期的武术文献在武术古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明清民间武术传播与武术文献述评

1.民间秘密结社的武术传播价值述评

清代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盛行,而众多的民间宗教与秘密结社几乎都与武术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所谓秘密结社,是指以下层民众为主要成分,以结盟、传教、习武等活动为凝聚方式的各种民间秘密团体。”他们可以分为“会党组织、民间宗教组织和拳会组织”。这些组织中“习练武术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10]。这些组织内、组织间以及组织与社会的联系都促进了武术的传播。如白莲教就“注意吸收习武者入教”,并“在教内建成专门传习武术的武场”。在乾隆、嘉庆年间传习了“八卦拳、七星红拳、梅花拳、六趟拳、阴阳拳等”[11]。从属于白莲教的武术团体——义和拳曾在各地遍设拳场,教习拳棒。“据统计,当时仅山东茌平县境,就有拳场八百余处,几乎村村有拳场。北京城内亦设有拳场八百余处,几乎巷巷有拳场。”[12]这极大地促进了武术在城乡的传播。天地会是清初滋生的一个下层民众的秘密结社组织。乾隆三十年左右正式定名,内称“洪门”。在天地会从福建、广东迅速蔓延至苏、皖、赣、湘、鄂、滇、黔、蜀等地的过程中,“洪拳”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拜上帝会在开始时也是秘密传教,公开练拳,并从一开始就注意发展武艺高强者入教。拜上帝会于道光三十年建“太平天国”。“太平军在绵延14年的战争中,转战十八省,各地方拳技随新补兵源带入军中,军中将士擅长的武艺也被带往各地,促进了民间武术的交流和传播。”[13]这说明武术组织不但有组织内部的传播,组织外部的传播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另外,组织传播过程中的武术文化传播也对武术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中国古代武术组织传播具有许多特点,这些特点使武术得以在当时社会上广泛传播。尽管有些组织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的武术组织,但是他们以传播武术为主要活动,所以,从武术传播的角度出发,都可纳入武术组织传播的研究范畴。这些武术组织具有显著的特点。一是这些组织中武术是重要的传播内容。由于武术具备的技击价值在当时社会里体现得更为突出,尤其表现在防身、保家、卫国等方面,因此把武术作为主要内容传播可以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二是这些组织都有专门的武术传播者。组织中一般都注重吸收武艺高强者加入,“论武艺,不论年纪”[14]是不少组织推选首领的原则之一。毫无疑问,这些擅长武艺者,进入组织后就成为传播武术的骨干。三是设有专门的拳场。比如洪秀全在广西传教期间,每到夜晚就聚积群众学武艺。义和拳也曾遍设拳场传习武艺。四是注重传播谋略与技巧。传播谋略与技巧对武术传播有促进作用,许多组织都有自己的传播谋略与技巧,虽然在现代社会大部分已不合时宜,但这种方法还在频繁地运用着。天地会曾把少林寺作为武术圣地加以推崇,“武从何处学习,在少林寺学习”“武艺出在少林中,洪门事物我精通”[15],以此来刺激人们的习武意识。又如一些组织把传习武术与宗教结合起来,利用人们信仰宗教的心态,把武术与宗教结合起来,促使人们习练武术。这些做法在当今社会显然已不合时宜,但是从传播学的角度进行历史研究,就有必要强调其积极的一面。

总之,中国古代社会的武术组织传播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武术传播活动,只是其传播的内容或主要内容为武术,才把它定义为武术的组织传播。由于这些组织是现代武术组织的起源,并具备现代体育组织和社团的主要特点,因此,我们才对其进行梳理研究,探寻它们传播武术的特点和规律。综观以上武术民间组织,它们都具备固定的组织成员、有明确的组织目标、适宜的社会环境,并且具有同类相聚性、互益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这些都有助于当代武术组织借鉴。

2.明清武术文献述评

武术理论对武术传播的作用很大。但是中国武术虽然源远流长,绵延数千年,然而在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的中国古代史籍中,却很难寻觅到武术资料。直至明清时期,才出现了为数不多的较有代表性的与武术有关的典籍或武术论著,如明代的《纪效新书》、《武编》、《耕余剩技》、《武备志》;清代的《手臂录》、《拳经拳法备要》、《内家拳法》、《苌氏武技书》、《太极拳谱》等。其中一些还是兵书。由此可见武术理论著述在历史上处于落后状况。这使武术拳法、拳理的阐释只能以“口传身授”为主,缺乏理论传播的有力支撑。许多技术方法都由于这个原因在同一个拳术不同版本的拳谱中出现音同字不同或音字都相近的现象。至于在民间辗转传抄的拳械谱之类的武术资料,却因极少示人使许多老拳家总结的经验理论也毁于战乱或者丢失。可见,在中国古代社会,武术理论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武术的传播。经分析,原因在于,一方面古代社会习武之人在整个文化界中的文化层次处于较低水平;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上的重文轻武风气,武术没有在学校很好地传播,致使文化水平较高的人,未能得到很好的武术教育。儒术武师武禹襄阅读了《太极拳论》后撰写成了言简意赅的《打手要言》、《四字不传秘诀》、《十三势行功心解》和《身法十要》等,还在钻研陈氏太极拳和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了武氏太极拳,极大地促进了太极拳的社会化进程。可见理论传播的作用是很大的。

从武术文献的现状来看,明清时期的武术文献占据了武术古籍的主要部分。武术史学专家马明达指出,汉以前的武术图书,绝大多数在隋唐以前就失传了,因为它们未被《隋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所著录。魏晋人的武术著作,如《马槊谱》之类,后来也失传了。总体上,汉魏以前的武术图书基本上没有传存下来,今天只能在汉魏简牍和某些古类书中见到只言片语,隐约窥见一鳞半爪。宋元以前的武术古籍,只有少量射箭图书幸存,其他的兵械武术图书基本上一无存遗[16]。因此,明清时期的武术文献在武术古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武术古文献少的原因与武术理论滞后的原因类似,一是古代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文人不屑于为武术著书立说;二是民间武术人士缺乏立文字的能力,主要通过“口传身授”的方式传承武术。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活态”保护武术的重要性,即人与人之间通过师徒传承制进行传承。因为,只要武术的传承人活着,则可以重建文献,人一旦离去,则武术的全部都将流失。这也提示“保护传承人”对保护武术具有重要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