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武术传播论略

民间武术传播论略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九章 民间武术传播论略中国武术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分。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语境中,“民间武术”的称谓则更准确,更能代表具有民间技艺特征的中国武术的生存与传承状态。“中国的武术在民间”,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

第九章 民间武术传播论略

中国武术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之分。“竞技武术”作为武术体育化发展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已形成较为完备的赛事体系,成为非奥运项目中的重要国内外体育项目之一。“传统武术”作为中国武术拳种流派的代称,在竞技武术的冲击下,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分化,已经不能代表“非竞技武术”,且其传承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语境中,“民间武术”的称谓则更准确,更能代表具有民间技艺特征的中国武术的生存与传承状态。“中国的武术在民间”,民间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国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

2006年3月,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先生就“奥运精神与中国文化”答《文汇报读者问时说,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武术协会,这样的传播速度值得称道。但另一个重大问题是,不进奥运会的那些部分怎么继续发扬?不能因为发展进入奥运会的几个武术项目而置其余更大量的武术项目于不顾。他说,还有个问题要研究,我们的武术在农村,在中部、西部地区受欢迎的程度,比在东部城市里要高。为什么不少城市里面的青少年以及他们的家长愿意学跆拳道,而没有同样多的人愿意学武术?因此,他希望搞武术的同志好好总结,后面的人把问题解决得更好一点[1]

其实,在竞技武术发展得轰轰烈烈的时候,中国的民间武术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换句话说“已经进入了一个漫长的死亡期或消亡期”。

20世纪80年代,国家体委曾动员8 000余人历时3年开展“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文化遗产”的工作,对民间武术进行挖掘整理。初步查明“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编写各拳种的典籍《拳械录》等651万字;录制70岁以上老拳师拳艺394小时[2]。但由于武术是以“口传身授”、“师徒传承”为特征的,必须“活态”传播,以上措施并未阻止民间武术的继续消亡。该活动还组织了“献拳经拳谱、献兵械实物、献功法技艺”的“三献”活动,收集了有关文献资料482本、古兵械392件、实物29件,但把“非物质”的武术“物质化”保存,同样违反了“活态”传承的规律,对武术的保护仍然是边缘性的[3]

“现在中国民间文化消亡的速度远比我们工作的速度要快得多,拯救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化工作十分艰巨,我们感到责任重大。”这是《科学时报》记者采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请他谈对中国民间文化保护这个话题时,他说的一句话[4]

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随着民间武术传人故去,“人亡艺绝”的现象越来越严峻,以武术主管部门认定的129个拳种为例,目前尚存在多少不得而知。与民间武术具有同类特征的戏曲也“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显现出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戏曲剧种从20世纪50年代末统计的368种,到80年代初编撰的《中国戏曲志》时317个,再到2005年的267个,已有101个剧种在50年间变成历史!仅在戏曲大省山西,戏曲剧种竟由1983年的49种滑跌至目前的28种[5]。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一方面“竞技武术”在进行轰轰烈烈的“申奥”工作;另一方面,武术中的“少林功夫、武当武术”等6个项目却被列入了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间对比中的深意令人忧心。

在民间武术已经成为“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在体育院校竟然有一个论调,认为现代人也可以“造拳”,这与时下流行的“打造文化”如出一辙。殊不知,文化是时间和心灵酿造出来的,是一代代人共同的精神创造的成果,是自然积淀而成的。打造文化其实就是人为制造“伪文化”,是注定长久不了的。打造本是制造的意思。产品可以打造,但文化从来就不是人为打造的。试看历史上、全世界哪一项优秀的文化是打造的?所以,武术不能打造,失去农耕文化背景的现代人“造拳”更是武术传承中最大的误区。中国民间武术已成为“我国最大宗的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许多拳种流派正在不断消失。如果我们再视而不见,我们将失去中国武术文化的“根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