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术竞技传播的定位探略

武术竞技传播的定位探略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武术竞技传播的定位探略武术属于文化,文化需要传承,而竞技武术作为体育项目根本不存在传承的问题。武术的竞技化与武术文化之间有显著的距离。中国武术进行标准化后,便成了目前的“竞技武术”。但在武术竞技化的进程中,这些属性逐渐淡出。因此,武术竞技传播一方面进行武术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又严重限制了武术整体文化的传播。这是新世纪中国武术创新与回归的使命。

三、武术竞技传播的定位探略

武术属于文化,文化需要传承,而竞技武术作为体育项目根本不存在传承的问题。武术博大精深,是指武术流派众多与文化的深邃,竞技武术既谈不上博大精深,更缺乏深邃的文化底蕴。因此,武术竞技传播一方面进行武术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又严重限制了武术整体文化的传播。

文化是抽象的,因而是没有标准的,只能用“博大精深”等笼统的词汇来评价。而体育是标准的、量化的。武术的竞技化与武术文化之间有显著的距离。中国传统民间武术各门派之间不存在比较的标准,也不需要比赛。人们在惊叹民间老拳师的演练技艺时,是绝不会与之一争高下的。所以,武术更类似于书法、中医。武术竞技化传播对武术的文化传承没有多大效果。

竞技武术的标准化与孔子标准像的制定如出一辙。2006年1月,中国孔子基金会发起组织评选制定孔子标准像。发起者认为评选制定孔子标准像是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工作。采用广泛征集和社会参与的方式为孔子塑造标准像,可以解决长期以来孔子形象不统一的问题,对树立世界范围内公认的标志性孔子形象,弘扬传播孔子文化会起到积极作用。2006年9月23日,孔子诞辰2 557年纪念日前夕,中国孔子基金会在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向全球正式发布了孔子标准像定稿。

孔子标准像真的有必要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邹文教授指出,孔子标准像不利于培养个人的认识,限制形象空间。他说,文化重要的是“活态”,对古人形象的理解可以活泼一点。孔子后人孔德墉表示,所谓标准像的提法本来就是不标准、不科学的。

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认为,孔子标准像的塑造,没有什么必要。他指出,在没有孔子标准像之前,中国汉族间,包括部分非汉族间,在东亚汉字文化圈中,孔子一直被当作圣人、智者,却没有什么人关心孔子长得什么样的。以往私塾中大多不挂孔子像,只有一块写着“大成至圣先师”的牌位,但孔子的地位照样神圣不可侵犯。也许有人以为中国要在世界上办100所孔子学院,今后还要办更多,难道不需要标准像吗?殊不知,孔子学院只是借用了孔子的名字,提供介绍中文和中国的场所。也许有人以为有了孔子标准像更有利于外国人识别或接受,其实这种想法也是一厢情愿。比如,对专门研究孔子或儒家文化的外国学者来说,提供标准像是画蛇添足。对熟悉和了解中国文化及中国现状的外国人来说,也是多此一举。

孔子标准像之事看似简单,实则反映了国人认识问题的基本思路。受西方标准化思想的影响,似乎中国的任何事物都需要标准化之后,方能推广到国外。国内的事物一定要达到国际标准才能信服大众。其实,中西文化的差异就如中西医之间的差异一样。中国文化是笼统的、模糊的,讲究悟,而西方文化是量化的、确定的,讲究准。而且,国际标准也未必是最先进的。

中国武术的体育化、竞技化之路其实一直在向标准化迈进。武术拳种丰富、流派众多。为了给比赛提供一个标尺,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研究武术的标准。中国武术进行标准化后,便成了目前的“竞技武术”。殊不知,中国武术是文化的且高于体育,标准化后的竞技武术,恰如孔子后人对标准像的评价一样,“是不标准、不科学的”。为了追求标准,竞技武术的技术按照体操动作进行了定势和舒展的改良,但定势和舒展后的武术,从根本上又大多不符合武术的运动原理。“遇敌好似火烧身”与“随曲就伸”的技术要求,与竞技武术截然不同;舒展动作,从武术角度看又是明显的错误。

之后,又有报道称,山西运城要做关羽标准像。听后让人觉得好笑,中国人真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需要“文化自觉”了。一味地在“他者”的视野下改正自己,最后只会完全迷失自己。辽宁辽阳曹雪芹纪念馆发布曹雪芹标准像,遭到质疑。红学专家认为,有没有统一的标准像,对帮助读者理解《红楼梦》意义不大。

现在我们总认为“新”就是好的,承受着“创新”意识冲动的压力。这个压力,既不利于真正的创新,也不利于传统文化,尤其是经典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张耀庭曾经说,“武术要发展必须要改革、要创新。”[6]但创新的过程必然是从传统出发,但也必然在不断地回归传统。当创新之灵出走而忘返,追随异国他乡文化而去,我们需要对它呼唤,呼唤它回归母体,将它的“新”带给母体。而这正是21世纪中国武术创新与回归的使命。

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武术节目《行云流水》看后不禁哑然:竞技性太极拳的表演完全被体操化了。传统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不反对创新,但创新是有限度的,虽高于传统,但永远根植于传统。

小结

竞技武术是武术文化体育化的产物,其从根本上属于体育项目,最大贡献是为具有西方文化性质的体育贡献了新的体育项目。现在竞技武术比赛是比“舞”美。武术的体育化传播,也使武术的博大精深仅停留在“宣传”的层面上,却失去了应当传承的实质内容。武术原本具有文化、艺术属性。但在武术竞技化的进程中,这些属性逐渐淡出。在竞技武术成为主流的情况下,武术赛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除奥运会外,武术几乎进入了各类体育。武术属于文化,文化需要传承,而竞技武术作为体育项目根本不存在传承。因此,武术竞技传播一方面进行武术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又严重限制了武术整体文化的传播。

受西方标准化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任何事物都需要标准化之后,方能推广到国外。中国武术的体育化、竞技化之路其实一直在向标准化迈进。要知道,被称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是没有“标准”的,多元化的,而标准化了的竞技武术,就成“不标准、不科学的”武术。为了追求标准,竞技武术的技术按照体操动作进行了定势和舒展的改良,但定势和舒展后的武术,从根本上又大多不符合武术的运动原理。武术的竞技化与武术文化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中国武术不需要标准化,也不需要比赛。武术创新的必然是从传统出发,但也必然又对传统多次回归。这是新世纪中国武术创新与回归的使命。

【注释】

[1]周伟良编著:《中国武术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25页。

[2]《中国武术百科全书》编纂委员会编:《中国武术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614—628页。

[3]赵双进:《对八十年代武术工作的回顾与随想》,《体育文化导刊》,2003年第1期,第58—60页。赵双进简介:1978年任国家体委武术处副处长、处长,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1986年任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秘书长,1987年当选亚洲武术联合会秘书长,1990年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

[4]张山:《略谈当前竞技武术的发展》,《中华武术》,1995年第3期,第5—6页。

[5]张山、温佐惠、马丽娜:《中华武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第21页。

[6]张耀庭:《着力改革走向世界——中国武协主席张耀庭答记者问》,《中华武术》,1995年第3期,第7—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