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武术的发展方略

民间武术的发展方略

时间:2022-04-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民间武术的发展方略保护与资助民间武术传人。中国每两年批准公布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是中国向世界人民展示武术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是中国武术历史上与奥运会最近距离的接触。比赛期间通过各种媒介与表演,传播中国民间武术,本次比赛成为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中国民间武术要在“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作用。

四、民间武术的发展方略

(1)保护与资助民间武术传人。

因为武术属于无形文化,真正的传承必须是以人为载体的活态、动态传承。编撰《中国武术百科全书》、《中国武术拳械录》,建造武术博物馆,只是传承武术的方式,不能确保武术文化的整体继承。保护民间武术传人,要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纲要的精神,开展全国民间武术普查工作,建立民间武术拳种流派名录体系,绘制民间武术拳种流派的资源分布图,确立民间武术拳种流派传承人谱系;根据2006年9月颁布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资助传承人,对濒危的武术拳种流派,建立紧急措施进行抢救保护。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由中央财政拨款设立,该基金的管理和使用将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由地方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逐级申报,单位和个人均可向当地文化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提出申请。专项资金分为保护项目补助经费和组织管理经费两大类,其中保护项目补助经费是指对国家名录项目及其他名录项目以外的重大项目进行保护、保存、研究、传承等方面所发生的支出。组织管理经费是指为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常开展所发生的各项支出,主要包括普查费、宣传出版经费和专家咨询经费。中国每两年批准公布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家武术主管部门要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做好民间武术的保护与继承工作。

(2)发展武术教育。

武术高于体育,属于文化。它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规范下,形成了强调整体合一、注重道德修养的技术体系和教练原则。它不仅能让习练者通过练习武术、学习和理解中国文化中的整体特点、伦理特征和辩证特色,还能将这些有利于人类进步与和平的知识内化为锻炼者的行为准则,取得良好的教育作用。一项名为“爱越新蕾计划”的戏剧普及活动值得借鉴。该活动于2006年6月在杭州启动,又称“浙江省民族艺术进校园”活动,主旨是在中小学全面推广中国传统戏曲,由昆曲、京剧、越剧及地方剧种组成,以“政府买单”的形式走进浙江的中小学。进入学校的武术教育要具有强制性,不能让学生选择,因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竞争没有识别力。要对学生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使其明白学习武术比学习跆拳道空手道更有意义。在可能的情况下,建议国家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开设武术课,通过跨国教育传播武术文化。

(3)以农村武术为工作重点。

在数千年的农耕时代,农村是最基本的社会单元。由于历史悠久、民族多样、自然条件不同、文化板块众多,形成了南拳北腿、少林武当、外家内家等缤纷灿烂、风格各异的民间武术文化,广大农村至今依然保持着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为特征的民间传统武术。可以说中国武术文化的根基在农村,风格各异的拳种流派也大多分布在农村。冯骥才先生在考察了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浙江等7省民俗文化集中的省份后,忧心忡忡地说:“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在农村。文化的多样性也在农村。它是民族最重要的精神文化财富之一,是民族历史和精神情感之根。但是,现在很多农村的状况是,人们对外来的东西觉得很新鲜,把原来的东西都扔掉了。历史的记忆和传承都没有了。如果这样继续发展,十几年后,我们传统的东西都没有了。”同样让他忧心的还有,很多口传身授的非物质文化种类民间老艺人相继故去,作为文化的携带者,他们同时带走了中国民间艺术传承的希望[8]。因此,要以农村为重点,对民间武术传承人尽快普查、摸底与认定。民间武术的传承与保护,主要靠传承人的口传身授,如果传承人消失,就意味着文化的消亡。故而,对传承人的保护是文化传承的关键,要保障代代有传人。

(4)数字化传承民间武术。

对国家体委上世纪80年代挖掘整理的武术资料进行数字化保护,利用数字化技术系统整理武术文献和武术技术是当前最紧迫和最有效的方法。数字化技术是当今信息处理的最新技术,是信息现代化的基础工作。数字化后的武术文献和技术,将使武术信息资源转换为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利用信息数字化技术进行民间武术的抢救整理,是非常实用和十分理想的技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作为20世纪80年代保存挖掘整理资料的收藏单位,苦于经费所限,条件简陋,使孤本武学文献遭受风化、霉变、虫蛀等各种因素的侵害,随时都有绝本的危险;由于复制又缺乏专业的人员,复制率可能会很低;所录制的老拳师的录像是否能够再放映也是一个未知数。

中医药的数字化保护为民间武术的传承提供了成功的借鉴案例。2005年4月,国家科技部启动了“中医药珍贵典籍保护技术及相关问题研究”,通过对现存的数百种中医药珍贵典籍的再生性数字化保护技术,解决珍贵典籍数字化处理过程中扫描、拍摄、图像处理等各环节对古籍原书的影响,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中医数字保护技术体系和操作规范。目前,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已经建成了“全国中医药珍善本古籍档案管理系统”,该档案系统首次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全国中医古籍保护管理工作中,收入的1 200种珍善本古籍,基本包括了现存中医古籍的重要著作,利用该系统可以清楚地了解目前我国中医古籍的保护现状。同时,建成的中医药珍善本古籍多媒体数据库,扫描图像近15万页面,从技术上探讨了中医古籍数字化的基本技术内容和工作程序、流程。收录的320种珍贵中医药典籍经数字化处理,在保持原书原貌的前提下,得到了永久保存;通过网络发布,极大地提高了中医典籍的利用率[9]

(5)利用2008年北京奥运会,树立中国民间武术走向世界的里程碑。

“2008北京奥运会武术比赛”是中国向世界人民展示武术的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是中国武术历史上与奥运会最近距离的接触。比赛期间通过各种媒介与表演,传播中国民间武术,本次比赛成为中国武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6)中国民间武术要在“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作用。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瑰宝,《尚书》以“协和万邦”寄托天下太平,其要义在于“和平、和谐”。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融入国际体系的步伐不断加快,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需要更高尚、更宽广的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中国从文化深处向往和平、和谐,“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2004年第一届“中国学”论坛的主题是“和而不同:多元视野下的中国”,2006年第二届“中国学”论坛的主题是“中国与世界:和谐、和平”。“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延续,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

蕴含了全部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民间武术在其技术与文化内容上均体现了“和谐”的特征。民间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规范下,形成了强调整体合一、注重道德修养的技术体系和教练原则,具有“和谐”的特征:武术练习时,不仅要注重个体“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的“形神统一”、“内外合一”,还注重“人为一小宇宙,天为一大宇宙”的“天人合一”观;武术演练中的刚柔、快慢、进退、虚实以及劲力、协调、精神、节奏的协调统一,都是整体和谐思想的充分体现[10];武术中的“尊师重道”、“重义轻利”、“尚武崇德”,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重仁义、重宽容的和谐精神。民间武术的国际传播,就是将这些有利于人类幸福与进步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民间武术文化及其习练者能在“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认为,保护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他说,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许多东西灰飞烟灭,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流传下来。它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是我们与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通道,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厚基石。为此,他曾经给《人民日报》撰文《我们不能忘了“回家的路”》,告诫人们:“只有清晰地知道我们从何处来,才能以更坚实的步伐和自信向未来走去。”在他所著的《文化境界——与中外友人对谈录》的代序诗歌中有这样的描述:“拨开岁月的迷雾,远离现代的喧嚣,攀援峭立的山崖,踏遍荒草萋萋的古道,寻找、寻找、寻找,一千遍一万遍地寻找,寻找源头,寻找根脉,寻找回家的小路,寻找我的魂牵梦绕,多少个严寒酷暑,多少个孤灯通宵,凝视你尘封的斑驳,感受你会心的微笑,守望、守望、守望,一千年一万年的守望,守望初衷、守望未来、守望精神的家园,守望一个民族的骄傲。”[11]

期待中国民间武术有更多的守望者,使其不但造福亿万中国人民,而且能为21世纪人类的文化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帮助。

小结

民间武术是中国武术文化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民间武术的传承特征表现为脆弱性、师承性、长期性和非标准性。在现代社会,民间武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其文化与教育价值需要得到认识与提升。发展传统武术的重点是保护武术传人、发展武术教育、重视农村武术、进行数字化传承,并使其在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作用。

【注释】

[1]李念:《在尊重与竞争中共同提高》,《文汇报》,2006年3月21日第8版。

[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447页。

[3]同上书,第447—448页。

[4]史俊庭:《我们该拿什么来留住中华民族记忆的背影》,《科学时报》,2006年11月10日第B1版。

[5]江胜信:《戏曲,明天的早餐在哪里?》,《文汇报》,2006年6月15日第9版。

[6]史俊庭:《我们该拿什么来留住中华民族记忆的背影》,《科学时报》,2006年11月10日第B1版。

[7]赵启正:《民族的振兴需要文化的振兴》,《文汇报》,2006年3月14日第5版。

[8]江胜信:《新农村:文化保护首当其冲》,《文汇报》,2006年7月24日第4版。

[9]潘峰:《孤本再现:几多坎坷几多愁》,《科学时报》,2006年6月12日第A3版。

[10]邱丕相著:《中国武术文化散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11]江胜信、孙家正:《不竭的文化思考者》,《新华文摘》,2006年第20期,第97—9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