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自我经验与本体知识

自我经验与本体知识

时间:2022-02-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审美活动乃是人们重构自我经验、建构自我知识、认知自我价值、实现自我情感理想的最佳手段。其中,人的主观艺术经验又包括本体感性经验、本体知性经验和本体理性经验三大内容。换言之,正是基于表象体验和概象体验,审美主体才能催生自己的本体经验与本体知识。其意义在于,进入感性记忆编码程序的事件情景信息,同时牵涉到主体的经验记忆、工作记忆与情感记忆。
自我经验与本体知识_心脑奥秘

黑格尔说过,音乐的基本功能在于反映人的最深刻的自我及其价值观念。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审美对象上所发现和虚拟直观的乃是自己的情感状态,而不是我们对审美对象或他人他物的情感。因而,审美活动乃是人们重构自我经验、建构自我知识、认知自我价值、实现自我情感理想的最佳手段。

一、自传体情感记忆——自我审美经验的核心内容

学习是人类群体所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行为。它同时塑造或改变着我们的大脑、心理和行为,并将持续影响我们的思想、性格、心态、命运乃至幸福境况与自我实现水平。

本小节拟讨论下列问题:客观艺术经验是如何转化为主观艺术经验的,其中涉及的大脑与心理机制是什么。艺术教学应当采用何种方法促进学生建构个性化本体艺术经验的活动,不断提高其自我更新和自我表达的审美创造能力,等等。

(一)自传体情感记忆的多元增益路径

人们学习审美与艺术文化的首要目标,乃是形成自己的艺术经验。人的艺术经验包括客观内容与主观内容等两大部分。其中,人的主观艺术经验又包括本体感性经验、本体知性经验和本体理性经验三大内容。人的本体艺术经验的建构需要经历自传体情感记忆(由客观性质的艺术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转化而成)、本体陈述性记忆(由物象—体象特征的转化形成)、审美情感记忆(由对象化情感转化为本体性情感)和本体艺术知识记忆等系列内容的增益重构过程,最终达致人的本体艺术经验的三位一体(感性—知性—理性)整合境地。

可以说,当代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传导艺术知识与表演技能,而在于培育个性主体用以创造新理念、建构新人格、发展科学人文一体化的主体意识,并表达与实现自我之思想价值的本体创新能力。其间,我们需要从个性大脑与心理发展的感性阶段开始,精心建构并悉心呵护自己的独特经验与殊颖情感,在知性发展阶段热情鼓励人的自由想象与别致推理,在理性发展阶段切实尊重人的个性选择与理念设想。

换言之,正是基于表象体验和概象体验,审美主体才能催生自己的本体经验与本体知识。后者乃是审美主体发现并创造审美价值,进而完善并实现自我的审美智慧的核心基础。

1.主体建构自传体情感记忆的具身机制

神经教育学家L.罗森布鲁姆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在人们形成知觉记忆的过程中,实际上需要学习者动用自己的多种感觉状态(以及以往的知觉表象和理念意象)来全息转化他所面对的外部信息,以便借此将客观信息还原为自己大脑与心理系统的多元一体化主观信息。换言之,学习与记忆的本质变化乃是学习者借助心脑系统的既有信息资源来模拟与重构学习内容的一种本体嬗变过程。

例如,当我们听老师讲课或默读文学作品、观看影视作品时,不但需要动用听觉记忆和视觉(文字性和情景性)记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借助自己那内隐无声的“唇读”动作及自己对“唇读”的感觉(包括自我听觉、自我对声带—气管—口腭—唇齿—肌群活动的动觉),以及借助自己有关言语听觉、言语表达、文字视觉、文字书写和相关客观对象的回忆、联想、想象与虚拟呈现方式,来系统模拟老师的讲授内容,并借助各种内在表象—概象—意象来还原或转化之,使之最终在自己的心脑世界形成相应的新型神经网络、记忆表象和知识节点。

其中,上述的学习者的“唇读”动作涉及其对学习内容的再现性模仿、表达性记忆和操作性输出等心脑过程,而他对自己的“唇读”动作的本体感觉则属于对内部信息的多元加工方式:将外显记忆转化为内隐记忆、将陈述性记忆转化为程序性记忆、将感觉记忆转化为工作记忆等。进而言之,学习者的“唇读”动作分别激活了他的“言语表达(构思)区”(布洛卡区)、“言语表达(执行)区”(即辅助运动区—前运动区—运动区)和“左侧前额叶皮层”上部等相关脑区。他对自己的“唇读”动作的本体感觉又分别激活了自己位于“听觉皮层”(包括初级听觉皮层、次级听觉皮层、听觉局部联合皮层、沃尼克区和多感觉联合皮层)、“后顶叶”和“右侧前额叶皮层”下部等相关脑区的本体情感记忆、自传体记忆、自我表象记忆、自我概念记忆区、自我意象记忆区等。

可见,记忆内容的本体性转换过程有利于审美主体将审美内容还原为自己的多种感觉、知觉和意识状态,特别是将客观化的情景表象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状态及其记忆编码系统,因而有助于其建构多元化和多层级的记忆检索通道,从而充分发挥记忆资源的多重效能,进而能够整体练达与充实自己的情知意行诸种能力,为审美主体建构自我知识、认知自我价值、实现自我情感理想而提供本体经验的感性支撑。

具体而言,人类的记忆(包括自传体情感记忆)并不是直接在感觉皮层形成的,而是需要先将感觉信息送到皮层下的海马区,一是特定的感觉信息在此区接受来自前额叶的理念意识调节、来自杏仁核的情感动机调节、来自下丘脑的生物本能调节、来自三大感觉皮层的信息样本比照,由此形成了经过多元编码和含纳主客观世界多重信息特点的综合性开放性信息资源——短时记忆;二是在海马内形成的短时记忆被分别送往前额叶(作为形成“目标性工作记忆”和“操作性工作记忆”的感性材料)、前运动区(作为记忆预演和巩固的基本副本)、杏仁核(作为体验记忆内容和建立新的情感模式的感性动力)、相关的感觉皮层与联合皮层(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并分类长期保存的信息资源库)。

其意义在于,进入感性记忆编码程序的事件情景信息,同时牵涉到主体的经验记忆、工作记忆与情感记忆。当它经由初级感觉皮层进入海马时,与来自前额叶和杏仁核的投射纤维发生信息汇聚与整合作用,即来自前额叶的工作记忆(信息流)要对事件情景信息进行目标扫描和特征剪辑,来自杏仁核的情感记忆(信息流)要对事件情景信息进行条件化匹配加工,从而使其带着情感色彩和意念动机烙印进入短时记忆、形成初级感觉表象,并以亚成分分别进入二级感觉皮层(形成经验表象)、杏仁—苍白球—丘脑(形成初级情感表象)系统、联合皮层(形成认知概象)和前额叶新皮层(形成语义意象)系统。

进而言之,我们学习审美文化,借此形成对象性情景记忆与自传体情感记忆的根本目的乃是学以致用:一是指实用或外在之用;二是指“虚用”或内在之用,即用于发展人的情知意素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21世纪的审美教育不但需要教师对审美知识进行个性化的重新组织,而且还需要教师对学生潜伏的情感记忆动机、兴趣善于进行巧妙的激发,对他们的情感记忆策略与记忆模式进行科学的引导,以便使他们逐步形成相对有效及合情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认知策略。这是因为,后者乃是比任何知识都更加重要的元认知能力。

2.如何提升自传体情感记忆的审美认知效能

著名的认知神经心理学家沙克特深刻地阐释了人类学习记忆的重大作用:“人的所有想象性思维,几乎都是借助回忆的方式来进行联想和幻想,进而构成想象活动的表象素材。”进一步来说,我们正是通过挑选和重组过去的经验表象、情感表象、概念表象和理念表象,来构造未来的主客观情景的。

进而言之,人的自我意识和本体智慧来自他的本体知识,本体知识来自他的本体经验,本体经验来自本体记忆。后者则主要来自学习主体对外部信息与客观情景的具身性转化、创造性建构。

同时需要指出,那些被主体提取出来并被带到当前加工的审美情境中的自我经验与本体知识,都体现了“工作性自我”的审美认知概念。由于组织的作用,工作自我的概念具有不同的结构或形式——多重自我和整体自我。并且,不同的自我知识组织类型将导致不同的工作自我概念。

换言之,“工作性自我”的概念与笔者提出的“本体工作记忆系统”大致相同,后者包括个性主体自传体情感记忆、本体艺术知识记忆、本体情绪工作记忆、本体思维工作记忆、身体工作记忆、本体行为工作记忆等系列内容。其中,个体的自传体情感记忆成为表征自我审美经验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成为“本体审美工作记忆系统”的基本来源。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提升自己的自传体情感记忆的效能呢?

黑格尔指出:只有通过反思中介的变化,对象的真实本质才可能呈现于我们的意识面前。为了有效提升自己的自传体情感记忆的效能,我们需要创制并动用自己的“精神中介”。具体而言,这个中介就是笔者所说的“自我镜像”及其衍生的“间体时空”:

第一,“间体时空”作为心灵创造的内在产物,同时折射了主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因而有助于我们借此审视自己的情感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价值意蕴。“自我镜像”又指什么?它好比一个“价值熔炉”,主体借此将自己、他人和人类情感的历时空经验、共时空知识和超时空理念巧妙地荟萃于其内,将生命世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文化世界所蕴含的情感内容全息融汇于其内,由此生成内心的“情感记忆”,使之展现形而下风韵—形而中气质—形而上智慧,使之具备感性—知性—理性相统合的完美价值品格。主体由此生成的自我“情感镜像”遂成为其镜观对象化自我的价值中介载体,而“间体世界”则成为我们镜观情感心灵的“第四时空”。

第二,镜观情感女神的现实维度。除了从内在的中介维度与符号层面观照自我情感,我们还可以基于现实维度体察和提升自己的情感世界。从根本上说,人的情感记忆源于并最终回归人类的多元实践活动。当它未获得物化的对象形式之前,仅仅具有潜在价值;唯有当它获得物化的对象形式之后,方能体现其根本价值。其间,主体可以对内在间体进行二度创造,进而借此改变、充实、优化和重构主客体世界的双重价值品格。

第三,自我情感镜像及其间体时空的变化之妙。人类的情感生成于自我同一个以上的对象所构成的互为映射的价值关系之中。借助建构多种价值关系体,我们方才能够凸现自我的情感特征和对象的情感意蕴,进而于镜像中发现自我之妙、体验自我之美、补足自我之缺、完善自我之本、实现自我之义。这个过程因着发生了自我与对象的相互映射、信息增益和完形突现情形,从而显得妙不可言,只能意会!

知之深方能爱之切。我们的大脑只有一个,我们的内在幸福与外在创造都要靠它来承载与支撑。因此,我们要把它视为天下最最珍贵的无价之宝。唯此,我们才能更有效地创造并更深刻地体认自己的本体价值。

总之,创造性的审美情感意识与认知意识是人类智力的高阶要素,其中包含了对自我与世界的价值体验和机理认知等合而为一的本质内容。为此,增进我们每个人对自己情感王国的关爱,这是建构与强化自爱、自信、自尊、自强意识的源头动力,也是持续改善与优化自己的不二法门。

(二)自传体(艺术)记忆

心理学家皮埃尔认为,自传体记忆包括对具体经验的记忆以及对生活中发生的个人事实的识记,因而它是关于个体生活事件的系统化记忆。此处所要讨论的主要是自传体艺术记忆,其中包括审美性的个人语义记忆、个人身心情景记忆及个人情感记忆等系列内容。

1.自传体(艺术)记忆的构成

自传体艺术记忆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审美性的个人语义记忆、审美性的个人情景记忆、审美性的个人情感记忆、审美性的个人身体记忆。后两者经常被称作自传体事件记忆。

就自传体艺术记忆而言,程序记忆乃是指审美主体在认知主、客体世界之审美特征的心理活动中对信息的个性化表征与操作性贮存方式,其中包括主体对审美对象所呈现的表演程序的具身性记忆,主体对自己的身体四肢及发声器官等认知行为的动作程序的记忆,等等。语义记忆包括有关主客体世界的审美意义、符号蕴涵、多元价值等抽象内容的认知加工与抽析表征储存过程。情感记忆则是指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对因着对象而激发的自己的本体性想象及其衍生的虚拟情感的状态体验、特征判断与情景记忆。

自传体艺术情节记忆与语义记忆颇为相似,因为它们所表征的都是关于主客体世界的审美状态、感性特征、知性符号、理性价值等高阶信息,且这类信息都能够被主体的审美意识所觉察,可以加以意识性体验或意识性操作(包括情景预演、图式修改、镜像映射、体象转换、物象表征等等);其相异之处在于,自传体审美情感记忆具有情境局限性,指向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与主体的自我体验紧密相连;自传体审美语义记忆不拘泥于具体场合,其所贮存的知识表征并不典型地与具体的时间和地点相连,进入语义记忆通常涉及主体的意识性体验。

2.自传体艺术记忆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具有自我审美的参照系属性。可以认为,自传体艺术记忆主要是属于主体对单独的内在事件,特别是艺术事件的想象性记忆。

第二个特征是具有主客体多元价值效应。具体而言,个体的自传体艺术记忆包括自传体艺术情景记忆、自传体艺术符号记忆、自传体艺术情感记忆、自传体艺术表演记忆、自传体艺术思维记忆等系列内容。进而言之,个体所体验过的事件信息在所有子系统中以不同方式得以编码,并且这些多重编码的方式可以导致出现不同类型的记忆,尤其是导致不同类型的自传体记忆(其中包括自传体艺术记忆、自传体情感记忆、自传体身体记忆、自传体思维记忆等系列内容)。

3.本体经验的审美嬗变与认知升级

本体经验的种类繁多、内容深广。其中,人的本体理性经验(理性化的自我意识)主要依托右侧前额叶新皮层(“本体意念中枢”)而发挥高阶调控作用;人的本体感性经验(感性化的自我意识)主要依托大脑的顶叶(“身体感知中枢)而体现感受—转化外部事物和还原内在概念—理念的功能;而人的本体知性经验则主要依托右侧联合皮层(“本体符号中枢”)来行使其贯通感性与理性自我、匹配客体符号结构、耦合对象运动规则等系列功能。人的感性化客体经验主要由其大脑两半球的枕颞叶(“客体感觉中枢”)负责建构,主体借此感受与内化客观世界的感性特征;人的知性化客体经验和理性化客体经验,分别依托大脑左半球的前额叶新皮层(“客体意念中枢”)和右侧联合皮层(“客体符号中枢”)来发挥其认知功能。

同时需要指出,人的本体经验:一是需要补充审美内容,二是需要主体借助审美活动引发感性升华,以便为主体建构本体审美意识并将之转化为本体性审美创造产物、客体审美意识及对象化的审美创造产物而提供感性支柱。科学研究表明,含有艺术情感的自传体记忆是主体以自己的有关表象(包括对象化和本体性的情感表象、艺术形态表象、艺术符号表象、主体的身体动作表象、主体的各种经验表象等)为基础,以自我参照系为坐标,借助主客体事物之间的时空互动来提取、重构和修饰相关的重要片段,进而形成新的有序、有机、有意义的本体经验的持续生成过程。

自传体艺术记忆主要保存于人脑的扣带回后部,并与大脑感觉皮层和知觉皮层的特定情感记忆区、杏仁核的对象化情感反应记忆系统、脑岛的本体情感奖赏系统、扣带回前部的前瞻性情感体验系统等保持动态的双向交流。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受到前额叶新皮层的腹内侧正中区、背外侧正中区、左右侧上下四个亚区等重要结构的高位调控。

那么,人的本体经验如何才能实现审美嬗变与认知功能升级呢?①主体建构情感维度的“间体世界”;②形成体验层面的“镜像时空”;③引发人格嬗变;④面向“间体世界”的价值投射;⑤审美创造;⑥价值体验和内在实现……

(三)影响自传体艺术记忆建构的重要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思维及其知识构成等内在因素,都会影响主体的自传体艺术记忆的建构水平。

研究者发现,主体指向自我的情绪对其自传体艺术记忆的构成及其后续的提取路径与应用效能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笔者认为,人的自传体艺术记忆是分层级组构而成的,在分级序列中的最高层级的自传体艺术记忆表征着个性主体一生的本体性审美意识经验;主体在其人生的每个自然阶段所产生的拓展性时间结构则能够表征主体的某种组织化的本体性知识,诸如关于自我目标、自我特征、他人与自我的关系、社会事件特征、符号经验与概念性知识;它们反过来对主体的自传体艺术记忆进行价值重整。

在分级序列中处于中间层面的自传体艺术记忆,则主要是对自我审美事件的概括化表征,它们直接成为居于最低层级和表象性的具体的自传体艺术记忆内容的心理索引,从而构成自传体艺术记忆的框架结构。在个性主体的生命周期这个水平上,具体的空间审美情景在主体形成自传体艺术记忆的细节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认知加工角色。而在一般性的自我事件性审美记忆水平上,时间结构则能影响记忆的可利用性质。

此外,与自我相关的情绪性事件往往与自传体艺术记忆的过度概括性加工有着更多的联系。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情感想象、符号性体验和虚拟的自我经验等认知活动,都会经由概念性自我这个中介而投射强烈深刻的本体情感,同时能够强化对上述的虚拟性自传体记忆的概括性加工水平。可见,与人的生命周期高度相关的自传体记忆,无论是在时空特征还是情绪属性方面,都可能不断以某种新异的方式来表征主体与时俱新的自我结构。

另有研究表明,时间信息在自传体艺术记忆中具有“薄古厚今”的价值权重配置作用,即人对近期事件的记忆相对准确、细致和完整一些。更为重要的是,审美主体大多对往昔或未来的审美情景体验拥有更高水平的认知移情;反之,对当下或现代时空的审美情景体验则仅能产生满足感较低的价值认知情形。换言之,历时空的自传体艺术记忆反溯与超时空的自传体艺术记忆前瞻,均更多地受到主体的记忆提取规则、再现方式和重组策略的高阶影响;相形之下,共时空的自传体艺术记忆在场呈现则能体现出更明显的客观性、中性化、细节性和完整性特点。

同时需要指出,具体的自传体艺术记忆表征是一类复杂的表象集合体,主要呈现为对主体相关行为的主客观要素(譬如人物、地点、时间、自我、情绪等)所形成的摘要式记录形式。其深层特征则在于表征个性主体的自我价值、存在意义和意识体验。因此可以说,后者应当成为深化自传体艺术记忆特征之定义的本质性内容。

当然,自传体艺术记忆的来源除了艺术情景记忆,还可包括客观性的艺术语义记忆、艺术陈述性记忆、艺术程序性记忆、艺术工作记忆等多种渠道。其形成的机制在于,一是主体需要对上述的客观性艺术记忆内容进行定向选择和部分提取;二是主体进而基于对自我的想象性经验,将选取的客观性艺术记忆内容进行有机链接和重组,借此形成新的虚拟性客观艺术记忆体;三是主体依托前运动区的身体动作预演系统和上顶叶对身体动作虚拟运动的本体感觉系统,借助布罗卡区的艺术符号系统,将刚刚形成的虚拟性客观艺术记忆转化为虚拟的本体性自传体艺术记忆经验。

二、对本体知识的审美建构

为什么我们要关注自我知识呢?这是因为自我知识表现出一些特性,这些特性似乎表明自我知识是一种本质上不同于其他知识的特殊知识。我们之所以要研究人的本体知识,一个主要原因是,本体知识的升级活化与内在映射能够导致人的元认知能力廓出。人的元认知活动唯有基于自我参照系才能实现对审美的客观世界的具身认知与对象化映射。

进而言之,我们还需要从主体性审美智慧的建构过程这个深层维度来看待自我知识乃至本体知识的极端重要性:一是人的主体性知识建构是一切文化接受行为的根本目的之所在;二是正是基于每个人独特的本体性知识,人们才能形成个个有别的个性化情感与智慧;三是人的认知发展需要依托主体的自我参照系,尤其是在主体形成自我认知能力并将之转化为认知客体世界的能力的两大过程中,人们需要首先基于自己的本体知识或主体性知识来建构对象性的客体性知识,继而方能据此形成认知对象世界的客体性智慧。

(一)本体知识的内涵、构成及价值分析

“本体知识”这个词可以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关于自我的知识;二是指关于主体自身的具体的心智状态的知识。这个心智状态可以是意向性内容,比如信念、渴望等,也可以是非意向的内容,比如感受、情绪等等。如果我们在休谟的意义上去理解自我,这两个含义其实是合二为一的。在当代英美分析哲学中,自我知识主要指后一种含义上的知识。

心理学认为,自我知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具有整体性、等级结构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等特征。人对自我知识的组织实际上涉及自我知识的内容是如何经过加工,然后纳入不同的自我概念之中的。因此,我们也可把自我知识的组织看作是一种认知加工策略。

在现当代人的心目中,所谓的知识主要指客观存在的科技知识、人文知识、社会知识和艺术知识等,所谓人的认知与创造能力主要指对客观知识的内在转化与操运水平。我们对人的自我体验、自我认知和自我建构等内在过程缺少关注、研究和教育实践。

与对象性知识相对应,本体知识即是主体用以体验、重构、认知、评价、预测和管理自我的本体性记忆、经验、情感、程序、规则、策略等内在的认知资源,其中包括元记忆、元体验和元调节等认知操作要素,也包括主体对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自我与科学、自我与宗教、自我与艺术、自我与伦理、自我与家庭、现实与理想等相互的价值关系与认知关系和互动关系的认识与行为意识。

由于人在审美过程中首先需要形成自己的本体知识系统,继而才能形成表征超时空价值的主客体世界之规律图式及其意象表征体,包括人格意象、理念意象、自我意象、社会意象、宇宙意象、审美意象、伦理意象、宗教意象、理想意象等复杂深广的创造性建构生成物,因而本体知识有助于审美主体建构自我审美意识、本体审美智慧,进而使自己的诗意—美感—爱心、善意—道德感—良心、创意—灵感—慧心和敬意—理智感—平心得以厚积薄发!

那么,什么是人的本体知识呢?依笔者之见,本体知识大体可以包括人的本体性艺术知识、本体性科学知识、本体性社会知识、本体性道德知识、本体性生活知识等等。其中,广义的本体艺术知识包括艺术经验、艺术符号知识和艺术技能知识,它们构成了主体借助操作身体动作和工具对象等来传达自己的情知意内容的综合能力系统。本体知识的审美建构、升级活化与内在映射能够导致人的元认知能力廓出。其中,人的元认知活动基于自我参照系而实现对客观世界的具身认知与对象化映射。

然而,我国的审美教育活动依然停留于第一个环节,尚未影响人的本体知识系统,进而致使学习者无法形成个性化的元认知能力。本体知识的建构空白乃是我国审美教育乃至基础教育存在的根本缺陷。片面的知识观、实用性的人才观和功利主义的艺术教育观乃是我国艺术教育滞后的思想症结。

(二)本体知识的审美建构

具体而言,本体知识的审美建构涉及下列基本内容。

1.本体知识的具身化审美建构

我们的日常非审美的本体知识获得审美建构的首要环节,乃是具身化体验以及由此衍生的本体情感性审美知识。感性具身化的本体知识主要涉及指向自我的感性认识或经验性知识。包括自传体记忆、情感经验、自我形象、艺术经验、科学经验、宗教经验、道德经验、游戏经验、自我对话经验、自我幻想、身体经验等等。其生成方式主要以本体联想、幻想为主,主体借此创造了虚拟而真如的自我新经验与新情感。指向自我的经验性知识有助于个性主体在历时空层面将客观经验、对象化情感和社会化价值分别转化及还原为主体自身的主观经验、本体情感和个性价值。其所具有的感性化具身体验之价值品格,有助于矫正目前基础教育的感性缺失倾向。

其认知机制在于,元认知系统乃是个性主体认识与改造内外世界的精神框架,它基于“自我参照系”(即个性主体借助自我知识系统认知自我、调节自我、实现自我的思想体系)这个母本而得以渐次成熟、厚积薄发。如果青少年缺少这种元记忆的基本架构及其载体构件,则他们只能对间接经验与抽象知识采取囫囵吞枣式的机械记忆方式,从而形成孤立、封闭、沉寂和被动的知识资料库,最终导致其所机械保存的客观知识无法转化为人的个性化的情知意行之本体知识。

2.本体知识的象征化审美建构

符号化的本体知识主要涉及指向自我的知性认识或抽象性知识:一是普遍知识,譬如有关自我、群体、种族与人类的各种知识;二是个性化知识,譬如自我潜能、自我特长、自我情感特征、自我性格倾向、自己的思维方式、自我想象、自己的人格类型、自己的能力优势及薄弱点、自我的行为方式等等。其中,具有审美品格的符号性本体知识的生成方式主要以人的本体性审美想象、本体性情感推理、本体性情景假设和本体性概念的审美嬗变为主,唯有如此,主体才能创造合情合理的审美层面的自我系统新概念与自我活动新规则。

可以说,指向自我的符号性审美知识系统既有助于个性主体在共时空层面转化及体用其所摄取的各种对象性符号性审美知识,也有助于主体将本体性知识再次投射到新的审美时空及新的对象目标之上,进而借此实现对外部世界的移情体验和审美创造。

在审美活动中,人们需要借助审美移情和换位思考的方式,将审美对象所蕴含的外源信息与审美主体所激发的内源信息加以全息重构、具身模拟、全息预演和虚拟映射,以便借此形成审美性质的自我表象、自我概象和自我意象,进而将之转化为本体性和对象性的审美意识与创造性智慧,借此推进对自己情知意世界的完形嬗变、自由弛豫和虚拟实现等内在进程。

总之,个体形成的指向自我的符号性审美知识,实际上体现了其对自我身体、自我心理、自我情感、自我思维、自我伦理、自我形象、自我特征、自我结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和自我理想的审美概括能力与知性表征方式;它有助于审美主体据此建构自己对自我情知意行的规则操作能力、关系建构能力和自我实现范式。唯有基于这些本体性的情感体验与审美认知,个性主体方能对自我的潜能特质、个性特征、性格倾向、思维方式、情感气质、知识结构、体能状况、行为范式等形成合情合理的理性认识、意识体验与感性表征。

3.对本体知识的审美转化

人的本体理性精神的形成需要经由两条路径:一是主体对自己的本体知识进行理性化的审美建构;二是主体对自己的本体意识进行审美转换。前者还有助于主体在知性层面形成自己的本体审美知识,后者则同时有助于主体形成自己的本体性审美意识。笔者在此主要讨论前者。

主体对自己的本体知识进行理性化的审美建构的过程,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第一,主体转化本体知识的逻辑起点是审美性的自我概象。主体需要将非审美层面的自我概念进行情感灌注和具身体验,进而将之转换为可玩味的、可观察的和理想化的一种自我抽象表征体。

第二,从自我的本体审美概象着手建构自我审美情感知识表征体、自我审美思维知识表征体、自我审美体象表征体。

第三,据此形成自我审美的本体知识参照系,其中包括本体审美概念、本体审美思维规则、本体审美体验范式。

第四,将用于自我审美的本体知识进行感性投射、表象还原和形而下激活。

第五,将用于自我审美的本体知识进行理性升华、意象预演和形而上映射。

可以说,正是由于我们缺少理性化的本体知识,或者说由于我们对自己的根本需要与内在价值的无知,才导致了我们持续存在和愈演愈烈的精神危机。可见,一切的外在危机(包括生态危机、食品毒化、空气与水体污染等)实际上都源自人类自身的内在危机。因此,为了彻底摆脱人类的精神危机,我们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深入、细致和持久地建构并提升自己的本体知识与审美理性。

进而言之,审美活动恰好能够为个性主体激发自己的独特性体验和创造性想象活动提供内在动力,因而审美认知活动遂成为个性主体认知自我、建构自我、提升自我和实现自我的一种本体性发展方式与完善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