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藏传佛教的经典

藏传佛教的经典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丹珠尔中的因明部所收的法称的因明七论,汉文中均没有译载。藏传佛教在佛学因明论方面的翻译著作,根据那唐版藏文大藏经《丹珠尔》的印度因明学论著,共有20函,66种书目。《摄类》在藏传佛教各大寺版本很多,但最常见、最普遍的是下列三种版本:即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
藏传佛教的经典_青藏高原旅游资源概论

第四节 藏传佛教的经典

支撑藏传佛教的核心是佛学理论。它的理论体系由两大方面搭建:一是翻译过来的大量佛教经典,这是基础;二是藏族学者、高僧对佛学理论的深化阐述,新的见解、新的观念之大量典籍。

一、译经

藏族最早翻译佛经始于公元七世纪中叶,是松赞干布的大臣吞米桑布札。据说吞米桑布札翻译了梵文的显密21种经典,如《宝星陀罗尼经》、《十善经》、《十万颂般若经》等等。公元8世纪末到公元九世纪初产生了三大目录:庞塘目录、秦浦目录和登迦目录。《登迦目录》全称是《登迦宫中所译一切经目录》。收在藏文大藏经德格版的丹珠尔部杂经之内,编号4364,尾部署:拜则•南喀宁保等编。

管·法成译成《入楞伽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善恶因果大乘经》、《金光明最胜王经》、《解深密经疏》、《贤愚因缘经》、《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如意轮陀罗尼经》、《十—面神咒心经》等经咒和疏释。其中最有意义的是《解深密经疏》。这是新罗王子(今朝鲜)圆测在长安西明寺听了玄奘大师讲解此经之后所作的疏释,当时即在佛学界流传,传到沙洲,被法成译为藏文,保存至今。他译出的《贤愚因缘经》在藏区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还将《多星母陀罗尼经》由藏译汉:《心经》和《八啭声》由梵译汉。

翻译佛经成为当时吐蕃朝野上下一致努力的事业,出现了许多译师,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翻译经验。其中最突出的是根据翻译的需要创造了一批佛教哲学术语、一批常用的仪轨和咒词,收集起来编成了一部梵藏对照双语汇集,即《翻译名义大集》,这部书一共收词语9565条,共分283个门类,收藏在藏文大藏经即丹珠尔、杂部(德格版),编号为4346。20世纪,由日本佛教学者神亮三郎把它分析加注编成一部梵、藏、汉、和四体佛教词典出版,后又附了索引,使用方便,成为藏文历史上第一部双语大词典的延续。

《翻译名义大集》编成以后,又出现了第二部梵藏对照的术语词典《语合二章》,也叫做《翻译名义中集》。这两种工具书,在梵藏文翻译规范词语方面起了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与此同时,译师们还注意到汉藏翻译中应该有一个比较规范的词语汇集,于是有了《瑜伽师地论•菩萨地》的词语,汉藏对照卷子的出现。此卷在敦煌书中伯2046和伯3301两个卷子中,是十分可贵的作品。

由于翻译事业的发展,新的语词、新的概念、新的表达方式不断地涌现,各个译场之间,在用词造句上,在创造新词的构思上,出现混乱。鉴于此,王室和译师们通力合作共同拟订了改革的方案,称为“厘定译语”,由王室颁布命令,自上而下地推行规范化的运动,文字改革的运动是成功的,从那时以来到现在,藏文的结构、拼写规则、创新词语、表达新概念的原则至今未变。

公元13世纪中叶,萨迦派为代表的西藏僧侣,在元朝的中央政府取得了崇高的政治地位,藏传佛教得以迅速发展。在八思巴关怀、提倡和支持之下,由当时最负盛名的噶当派学者菊木登日惹和卫•巴洛赛负责,搜寻各地译本,在那塘寺(日喀则以西约五十华里处)集中萨迦寺、桑耶寺等著名寺院中收藏的译本或原本,或录副,分类整理成两大类,即“经”和“论”,也就是甘珠尔和丹珠尔。甘珠尔,指的是佛口所说的经典;丹珠尔则是佛弟子和后来的大菩萨、学者对佛语所作的疏释、研究心得和佛学见解。

据德格印经院版本统计,《甘珠尔》共收书1108种,包括显密经律。共包涵七类,即戒律、般若、华严、宝积、经集、涅歜、密乘。《丹珠尔》,同样是德格版,却有书3461种,内容包括经律的阐明和注疏:密宗的仪轨,五明杂著等。其分4大类:赞颂类,咒释类、经释类、目录类。其中经释类又可分为20类,即:中观、经疏、瑜伽、小乘、本生、杂撰、因明、声明、医明、巧明、世论,藏人撰述及补遗等。“丹珠尔”中的相当一部分是藏族高僧所撰专著,其中相当是关于文法、诗歌、艺术、逻辑、历算、天文、医药等。

藏文大藏经(德格版)类收书中,显教经论与汉大藏经大致相同,但密宗的怛特罗、陀罗尼等经、疏几乎形成藏传佛教的一大特点,汉文中绝大部分未曾翻译。仅就甘珠尔来比较,密宗经典共753种,其中有555种汉文中没有译文。丹珠尔中的因明部所收的法称的因明七论,汉文中均没有译载。藏文大藏经最后的校刊及编目是布顿大师完成的。布顿•仁钦珠在所著的《善逝佛教史》一书中列有一个完整的目录。

二、藏传因明学及五部大论

藏传佛教理论研究特别注重显宗五部大论。这是鉴于佛教是哲学体系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有机结合、其中首推“因明”学。《因明论》是认识事物发展变化内在规律的学科,是逻辑学范畴,谈的是物质的本性,物质的量变到质变。

藏传佛教在佛学因明论方面的翻译著作,根据那唐版藏文大藏经《丹珠尔》的印度因明学论著,共有20函,66种书目。

藏族对因明文献的翻译从8世纪末开始,延续到13世纪。在百科全书式的《丹珠尔》部共有陈那、法称、天王慧、释迦慧、庄严师、胜军、法上、莲花戒等二十五位印度因明大师的六十六部因明著作,这些著作都是从5世纪到9世纪之间产生的名著。

恰巴·曲杰森格为乃托寺也称桑普寺之第6任堪布。为了弘扬因明学说,他依法称《释量论》、《量抉择论》为主要依据,删繁就简概括量学要义,将认识论与方法论冶为一炉,结合藏文论辩程式的一些特点。把量论中比较重要的问题以广、宁、略三集及二十个论题的形式,首次撰成《量论摄义祛蔽论》即《堆扎》一书。

约于14世纪,萨迦派的学者萨班·贡嘎坚赞写了概括性的因明论著《量理藏论笺注——因明七论灯论》。

宗喀巴·罗桑扎巴创建格鲁派,为法称的量论注释,积极弘扬并发展之;影响所及,形成了格鲁派的一门独立学科。他们写的著作有:

宗喀巴·罗桑扎巴(因明七论入门除意暗论》;贾曹杰·达玛仁钦《正理滴论善说心藏注》;克主杰·格列桑伯《量理海论》;一世达赖·更登珠巴《释量论广注》。

由于《堆扎》中对若干概念的划分有详有略,所以,有《摄类辩论略集》、《摄类辩论中集》、《摄类辩论广集》三种,这是藏传因明学的一大创新。“堆扎”的意译则是“摄类”。

藏传因明《摄类》是研究逻辑推理和辩论规则的一本入门必读课本。《摄类》在藏传佛教各大寺版本很多,但最常见、最普遍的是下列三种版本:即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的经师善觉·罗桑慈臣强巴嘉措撰的《雍增堆扎》;赛·阿旺扎西撰的《赛堆扎);青海广惠寺敏珠尔活佛赤烈龙珠(1622-1699)的《赞布堆扎》。

“般若”是佛学理论的另一支柱。“般若”是梵语,是智慧的意思,它的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即通过智慧到达涅槃之彼岸,用智慧来破除世俗认识.记得佛教真理,达到正常解脱。

据《布顿佛教史》记载,从七世纪末到十三世纪初,在全藏各大寺院比较流行的般若经论译本有:《随顺三种般若佛母显示八义疏》、《二万五千般若八品摄义释》、《二万五千般若现观庄严释》、《二万五千般若颂详释》、《二万五千般若现观庄严颂释》、《八千般若现观庄严光明释》、《八平般若释最胜心要论》、《八千般若经释要键月光论》等21种,《般若经论》的译本,都收集在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中。藏传佛教历代学者高僧关于“般若”方面的也有论著,其代表作有:卓浪瓦·罗哲姜乃:嚼殷若注疏》;布敦大师:《现观庄严注释》;更琼壤康青宝:《现观注解》;涅闻·更嘎华瓦《现现注释·除意喑》;仁达瓦·雄努罗哲:《现观注解·日光》等。

据布顿大师编撰大藏经分类目录所统计的藏译经典书目表明,当时所译的仅中观经典就有近百种,仅列举其中几项:

《中观根本智论颂》 计一卷又一百四十颂,龙树著鲁伊绛称译

《六十如理论颂》  计六十二颂 龙树著 利玛扎译

《七十空性论颂〗  计七十四颂 龙树著  雄努却等人合译

《回诤论颁》    计七十颂龙树著  伯哲和垛德坝合译

《广破器类论》   若干颂 龙树著 扎觉协饶译

《中观根本无畏释》 计七卷 垛德坝译

《回诤论释》    计一卷又一百颂 同上

因篇幅所限,恕不一一列举。

《俱舍论》是佛学五部大典中的老四,它是讲授佛教世界和宇宙观的主要论典。《俱舍论》的藏文译本有世亲造《阿毗达摩俱舍颂》、《阿毗达摩俱舍论释》;众贤造《俱舍论疏释》;阵那造《俱舍论疏要义明灯论》;安慧造《俱舍论大疏真实论》;满增造《俱舍论随相论》;称友造《俱舍论疏明了义论》;寂天造《俱舍论疏要用论》等。

佛教讲究“三藏”——经藏、论藏、律藏。《律宗论》是一部通论性的佛教戒律经典,全书九卷,分十七事三科、二百五十三条戒规。

藏传佛教学者对“律宗论”的研究是广泛深入的,对戒律的实施也是十分严格的。格鲁派的宗旨就是高举戒律大旗,正本律己,以身作则。因此,学习“律宗论”的心得专著很多,主要有措那哇的《律经释日光论》;却珠的《律经密意释宝论》;宗喀巴大师的《比丘戒释》;一世嘉木样的《律部大释》等。

三、藏传佛教经典

《大藏经》是藏传佛教的有力理论武器,也是佛僧潜心研习的基本教材。经严格考证,第一刻本约问世于公元1410年(明永乐八年),是以铜版腐蚀的朱印,在拉萨色拉寺有一座精美的“甘珠尔”殿,保存有印版和最初的刊本。后来有了丽江版(公元1623年)、理塘版、北京版(1652年完成甘珠尔部,1757年完成了丹珠尔部)。

藏传佛教经典名著究竟有多少,今人谁也无法查清楚。历经浩劫磨难,存留到今天的肯定只是一部分,但管窥一斑而知全貌,我们看看德格印经院,看看拉卜楞寺藏书,便可知大概了。

德格印经院现藏书版为二十一万七千五百块。一块两页,一页按600字计,其总字数约在二亿五千余万左右。书籍各类约为二百余部,有《甘珠尔》、《丹珠尔》两部,有书四千五百六十九种。其他重要佛学典籍有《宗喀巴全集》、《达布全集》、《萨迦五祖全集》、《弥旁嘉措全集》、《白玛遗教》、《莲花生传》、《西藏宗教源流》、《红教源流》、《西藏五统明鉴》、《唐东杰布传》、《卫藏神山志》等。医学者作有:《居悉》(四部医典),《水晶医清》、《索玛绕扎医书》、《百万余利医书》、《口廖附方》、《十八部医清》、《达摩尊者密本》等。

艺术著作有:《诗例》、《俄雍》(藏族乐谱)、《古茹体扎》(绘画专著)等。

宗教史有《汉地宗教源流》、《印度佛教源流》等珍本、孤本。

拥有众多木刻板的不仅仅是德格印经院,还有西藏那塘印经院(该院已在“文革”年代被毁),布达拉宫印经院、德格八邦印经院、白玉县阿宗寺印经院、理塘县理塘寺印经院、小金县卓斯加印经院、大金县曲钦印经院、阿坝县古德寺印经院、甘南碌曲县达仓拉姆寺印经院、夏河合作寺印经院、化隆县图巴寺印经院、尖扎县阿强南宗寺印经院等这些大印经院及一些小印经院。另外,在国内外其他地方也藏有不少藏文木刻板。如蒙古、新疆、云南及不丹王国、锡金、尼泊尔、拉达克等地区的印经院都藏有不少藏文木刻板。

四川德格县八帮寺还藏有《大宝伏藏》木刻板,该板有72卷;四川大金县曲钦土司府藏有170卷苯布教大藏经《苯教甘珠尔》和《丹珠尔》木刻板,该板在藏区颇有影响。

拉卜楞寺藏经楼规模不大,但藏书丰富,据统计:馆藏图书共约6万余册。其中语言学、修辞学、文学、历史、医药学、天文历算、大小五明、工艺雕塑、冶炼制造等十大类。其他为全集类,有17种。包括宗喀巴、历世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及藏区及各大寺活佛、嘉木样的著作全集,共达2.1万余部。哲学类有1.5万余部;传记类1.9千余部;声明类240余部;文法修辞类500余部;天文工艺类280余部,医药专著490余部;密宗卷660余部。

寺内珍藏的两部贝叶经,是佛学界的稀世之宝。贝叶是生在印度湿热森林中的贝多罗树的叶子。它质硬纹韧,耐湿耐燥,适于长期保存。目前,世界上存留的贝叶经很少很少,而拉卜楞寺却拥有两部。这两部贝叶经中的一部,据说是孟加拉国的高僧阿底峡(公元982—1054年)大师亲诵的记录。另一部则是印度圣者华丹达哇智华书写的印度梵文经。

还有些藏书,在其他各寺院也不多见。如金汁、银汁、珊瑚、松耳石、珍珠、砗磲等六种粉汁书写的〈金刚经〉;第一世嘉木样用金汁亲笔书写的《贤劫经),以及用黄丝线在墨缎上织的《善为经》;金汁书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诵经》和《八千经〉,银汁书写的《松赞干布》、《甘珠尔目录》等称得上是稀世之宝。

如果我们再看看只有300年历史的拉卜楞寺本寺内藏传佛教学者学科建设方面的著作,我们就能推算出藏传佛教经典名著的大致风貌。

拉卜楞寺现已整理出的一万余册书目中,主要有:

嘉木样一世:主要有《因明疏》、(释量论)、《因明探讨》、《现观庄严论之探讨》、《入中论之探讨》、《俱舍论疏》、《律经注》、《怖畏金刚解》、《生起次第自在成就法》、《圆满次第四种瑜伽文殊解》、《宗派纲目》、《宗派纲目详释》、《佛历表》等。其中以五部大论为最著名,被蒙藏地区很多寺院奉为课本。他于1716年所著的《佛历表》,上起藏历第一绕迥(1027),下至成书之年,按年记载佛教大事,诸如高僧大德之出生、入灭及重要著作,各大寺院的修建情况都有记述,并收录同一事件的不同记载备考等、是一部研究藏传佛教历史的重要著作。

嘉木样二世一生著作主要有:《第一世嘉木样传》(章嘉·绕维多吉传》(班禅洛桑华丹益喜传》、《塔尔寺志》、《入中论之探论》、《宗派论述宝》、《般若八品之探讨摄要》等。

嘉木产三世的主要著作是:《散论总集》。

嘉木样四世的主要著作有《尊者洛桑季美土登嘉措传》、《尊者喜饶嘉措传》、《桑钦却吉尼玛传承》、《瑜伽虚空修习法》等。

第一世嘉木样的弟子赛仓一世俄旺扎西的主要著作有《集类论教程》、《中观教理藏宣讲录》、《集类论破修善说》等,其中以〈集类论教程》为最著名,是拉卜楞寺闻思学院的初级教材。

贡唐·贡却丹贝卓美,出生于安多若尔盖地方(今四川省阿坝州)。他的著作较多,辑有《贡唐·丹贝卓美全集》。其中以〈世故老人箴言》、《水树格言》为最著名,脍炙人口,广泛流传。《水树格言》被誉为继《萨迦格言》之后,一部享有盛名的格言诗。另外,他写的《黄教兴盛祈祷词》为藏、青、川等地黄教僧众所祈诵。

阿莽班智达贡却坚参,是一位很重视史学研究的学者。他的著作丰富,其中最著名的为《汉藏蒙土历史略述》、《拉卜楞寺志》、《密宗四续部总义简述》、《至尊贡唐•贡却丹贝卓美传》、《宗派问题解答》等。

哲贡巴三世丹巴然吉(阿莽班智达贡却坚参的弟子)著述了闻名遐迩的《安多政教史》。《安多政教史》成书于1865年,分上、中、下三部。藏文木刻版共九百页。是作者花费了十二年时间,遍足于整个安多藏区,搜集,整理而成的一部记述安多藏区佛教发展历史的专著。它对安多藏区主要寺院的历史、佛教各派的著名人物都有较详细的记述,是研究安多藏区佛教历史的重要文献。书中列有史传目录六百五十余条,最为重要。

嘉木样二世的著名弟子土观·却吉尼玛呼图克图出生于安多华瑞(今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地方。他精通藏汉文,闻博见广。他的一生著述中,驰名中外的为《宗教源流镜史》,是研究我国藏传佛教的重要参考书。此书,十九世纪由印度人达斯译成英文,刊行国外;国内也有汉文译本;藏文版本由甘肃民族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发行国内外。

另有更敦群培(又名迭朵益喜)著的《白史》(未完稿),系统地按年叙述了藏族早期历史,并提出了新的见解,为史学界所重视。

加洛华仓·加洋丹贝尼玛的著作主要有:《云乘王传〉、《圆满次第论注疏》等。

德哇仓·加洋土丹尼玛的著作主要有:《律论要义》、《般若注释要义》和《皈依经讲义》等。

喜饶嘉措大师著有:《律论提要》、《般若论章节大意》、《入中论提要》、《声明难点要解》和《医学讲解》等主要著作。

堪布仓•俄旺土丹加措(1836—1889),出生于安多地区玛曲南部达隆。他的著作主要有:《具清净律义之经典句义解说》、《般若章程》、《诗词举例》、《从吉祥时轮续起之摄略讲说入续部海之舟》和《道情歌及教训门类》等。

相端·丹巴嘉措的著作主要有:《尊者灵塔目录宝》、《菩提道修习法》、《律论传授慨要》、《黄教派系浅释》等。

拉科·久美成来加措的著作主要有:《至尊罗桑加洋益西丹巴坚参传》、《中观广破认识录》等。

贡唐·罗哲加措的著作主要有:《毗奈耶法海义明释》、《现观法海之意义备忘录大宝明灯》、《现观庄严论小释》等。

郭莽·洛桑次成加措,出生于安多林尕堆地方。他的著作主要有:(明灯论摄义》、《量释论摄义》、《教言取舍之明灯》等。

此外,尚有火尔藏仓二世久美柔贝桑格,有著作一部;第十世班禅的经师久美加措,有著作一部;第五世嘉木样的经师雍曾·旦巴智华加措有著作一部;索智·尕藏索南加措有著作一部;拉茂,洛桑慈成木嘉措有著作二部;加堪布·格桑智华加措有著作六部;华相·一罗桑加措有著作二部;堪布智华坚赞有著作六部;罗桑加措有著作一部;丁科尔·文齐加样扎西有著作二部;丁科尔宗哲,有著作二部;等等。当代著名学者,如琅仓活佛克智格勒嘉措编写有《文成公主进藏》、《达巴丹保》和《热玛纳王》等剧本、诗词。故丹已嘉措著有《藏文文法中的若干问题》和《诗学修辞明钥》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毛尔盖·三木旦著有《藏文文法概论》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语法明悦》,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还有《藏族文化发展简史》、《一世嘉木样诗词解释》、《梵藏语名词对照》等等著作传世。赛仓·罗桑华丹著的《诗学修辞明鉴》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四、传记文献

藏传佛教的学者、作家,都是由寺院培养出来的,他们的思想观念自然是佛教哲学。他们以藏传佛教的视角来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解释世界。由于他们的身份是高僧、活佛,所以他们撰写的其他学科专著就不能不纳入藏传佛教文献之类。

传记文献大约有三种:传说故事、历史人物传略、金石碑铭。

(一)传说故事

传说故事主要有聂赤赞普的传说;止贡赞普的传说;吞米.桑布扎创造文字的故事;嗝尔.东赞域松进行军政区域规划的故事;迎娶尼泊尔尺尊公主的故事;迎娶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故事;修建大小昭寺的故事;修建桑耶寺的故事;松赞干布计灭象雄纪实;迎请莲花生入藏的故事等等。

(二)历史人物传略

在敦煌藏文文献中,专门记载了止贡赞普、达日年赛、囊日伦赞、松赞干布、赤都松赞和赤松德赞等赞普的传略。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达日年赛传略》等。

(三)金石碑铭

现存的金石碑铭内容大多为和约盟誓,祝颂祈祷一类。有著名的《唐蕃会盟碑》、《桑耶兴佛盟誓碑》、《达扎路恭记功碑》、《洛扎摩崖石刻》、《谐拉康盟文诏敕碑》、《弟穆萨摩崖石刻碑》、《热扎寺碑》、《赤德松赞墓碑》、赤德松赞王妃之一的加毛赞为供养桑耶寺而铸造的“桑耶寺青铜钟”等。它们记录了一定时期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藏传佛教的传记文献中有诸多鲜活生动的故事,反映不同时代背景下吐蕃王权巩固、发展中记入史册的一些人物和事件。

五、藏传佛教史

从藏传佛教产生起,便植根于藏族人的头脑中,并左右其思想,藏传佛教史也就与藏族史搅到一块儿了,但其中还有有所侧重。着重于藏传佛教史的史书有:《巴谐》、《玛尼全集》、《柱健史—松赞干布遗训》、《五部遗教》、《布顿佛教史》、《如意宝树》、《宗教流派镜史》、《桑耶寺简志》、《安多政教史》、《蒙古佛教史》、《莲花生大师本生传》、《宗喀巴传》、《青史》、《红史》等等。

六、历史专著

藏传佛教中文库中的历史著作较为客观,其中《西藏王统记》、《圣者喜宴》、《西藏王臣记》、《白史》、《颇罗鼎传》等都是较为著名的著作。

另外,藏传佛教还有医学、历算、文学和翻译文学方面的专著,这些都是藏传佛教文化的精华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