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的原则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的原则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就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而言,其必须注重和坚持的首要原则就是政治性原则,也即自觉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努力推进全民共同富裕的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把社会管理创新举措融入到民族地区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一项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工作。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则应当坚持“与时俱进”。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的原则_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民族群众思想政治教育

“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6]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提出的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情况,各种创新理念和举措得以不断尝试。社会管理的创新理念和方式融入到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到社会管理的大格局中来,把春风化雨的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系统规范的社会管理工作中,将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建,既要服从社会管理的宏观部署,又要充分考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观格局,更要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规律。因此,政治性、科学性、客观性以及系统性等原则是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要坚持的基础原则。

一、政治性原则

马克思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7]“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8]思想政治工作是执政党的极其重要的工作之一,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明确方向,凝聚人心,团结力量。思想政治教育要为实现党和国家执政兴国的基本任务服务,这是毫无争议的。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出发点,也无疑是实现执政党的目标,政治性因而也是社会管理的首要原则。换言之,执政党所开展的任何行动,无论是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推动实践的社会管理,都是为了实现执政党的纲领和目标。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政治性就显得更加突出。就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而言,其必须注重和坚持的首要原则就是政治性原则,也即自觉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努力推进全民共同富裕的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政治性原则具体又可以表现为机制构建的目标性和方向性,具体来说:

首先是机制构建的目标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9]社会管理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重要环节和步骤,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目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把社会管理创新举措融入到民族地区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是一项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内容的系统性工作。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单一的方式,要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有机结合,要主动关心当地群众思想问题呈现的基础性根源。因此,在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道路、党的领导宣传教育的同时,要主动研究如何帮助老百姓改善生活,及时解决他们的重大诉求。在制定各项方针政策时,要注意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在什么阶段实现什么水平的目标,要切实可行。要依靠社会管理创新来推动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既要考虑到全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要求,也要考虑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特殊性,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急于求成。

其次是机制构建的方向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党性,或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10]从广义的范围上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政治性较之文化性,是更为根本、更为深刻的本质规定性”[11]。在当前的中国,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不动摇,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是确定的、唯一的。民族地区群众,由于所处地域、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差异,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支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慎重而艰巨的工作。把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和举措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社会管理、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这三个要素的有机融合,共同构成一个更大的体系。在这当中,无论社会管理的举措如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如何丰富,以及民族地区群众的情况如何特殊,坚持“党性”是不能动摇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中,政治教育处于核心层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最为集中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内容,并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方面。”[12]只有牢牢把握住“党性”,社会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才能有正确的方向,才能切实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竖立在广大的民族地区,也才能引导民族地区群众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最终促使民族地区群众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科学性原则

“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3]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项“说服人”的工作,而要说服人,不但要理论正确,也要方法科学。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基础工程,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在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中的应用,就是坚持机制构建的科学性原则。所谓的科学性,就是要合乎客观规律,适应现实需要。就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构建而言,不仅包括内容的科学性,还应当包括方法的科学性。

首先,从内容的科学性来看,即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14]。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开展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最终是为了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跟全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步伐统一起来。把社会管理的创新理念和实践,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政治性工程中来,更多的是推动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则应当坚持“与时俱进”。换言之,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机制应当坚持的科学性原则,首先就是内容的科学性。只有科学的内容,才能保证方向的正确,才能保证方法的正确。“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5]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内容。围绕着这一根本内容,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当充分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充分考虑地域特色、民族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团结、国家认同等教育。最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信念牢牢树立在各族人民心中。

其次,从方法的科学性来看,要把社会管理的先进理念和实践方法运用到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增强其时效性。在这其中,社会管理、民族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身就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性工作,有其固有规律性,创新也只能是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开展。在这三者的辩证关系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成为落脚点。社会管理创新运用到民族地区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基础,应当尊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转变规律、主体间性规律、灌输规律等基本规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方法和艺术。当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本身并不是墨守成规的,既然是要结合社会管理和民族政策的创新,就应当充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探索并遵从新的规律。例如,主导性与多样性统一规律、社会化规律、主体间多向互动规律等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应当尊重的新规律。[16]科学性原则的实现,要求在工作中必须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教育要达到言传与身教的统一,实现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的统一,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趋势,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终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7]无论是内容的创新,还是方法的创新,都必须紧密结合现实的需要和实践的发展,必须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考虑民族地区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三、客观性原则

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特定时空的特定实践活动,既不能脱离当前所处客观时代,也不能抛弃所依据的客观规律,更不能脱离民族地区群众的实际。民族地区群众,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有其实际的物质需求和思想实际,必须予以充分尊重和认识;开展教育活动,有其特定的内容和方法,也必须实事求是地把握和运用。机制构建的客观性原则,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尊重教育的主体性;二是把握时代性。

尊重主体性。把社会管理创新理念和法则运用到民族地区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来,核心依然是“人”。尊重教育的主体性,首先要尊重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无论是对社会主义根本方向的认同,还是对国家政策的落实,无疑都是需要有人去开展工作的。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是具有主体性的。主体性具体表现为独立自主性、积极主动性和开拓创新性等主要方面。[18]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机构,要充分利用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平台,在民族地区培养一批政治方向明确、理论素养较高、业务素质过硬的思想宣传干部,与时俱进地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又要积极引入社会管理的创新理念和行动,提高他们作为施教者的水平和能力。尊重教育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受教育者是生动活泼的普通群众,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发挥其自我教育、自我创造的优势,发挥他们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的积极性。特别要注意充分挖掘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相结合,将主流意识形态主动融入到民族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中去。教育者还必须不断接受受教育者的意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和需要,不断地调整内容和方法,完成特定时期的特定目标,使民族地区群众在思想意识上能够与时俱进。

把握时代性。“任何教育总是一定时代的教育,任何时代的教育总是要体现或符合其时代精神,才能真正成为被时代所接受并推动时代前进的教育,从而才能具有时代感和实效性。”[19]任何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一定阶段的产物,不可避免地被打上时代的烙印。社会管理创新环境下的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既结合了社会管理创新理念和举措,又要解决民族地区群众思想上的实际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情况更为复杂。“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干部和群众,所处的环境,承担的任务,面临的问题不同,其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要求也会有不同。做工作一定要把握这些特点和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20]在民族地区,主流意识形态的“攻与守”、思想观念的“统与放”、先进文化建设的“破与立”、受教育者需求的“雅与俗”等问题显得非常突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社会管理理念的创新,民族地区特殊性的考量,成为加强和改善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契机。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机关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具体场景,一方面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从内容上和方式上进行改革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21]总而言之,在坚持政治性不可动摇的前提下,一切有利于提高成效的举措,都可以进行探索和尝试。推进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内容只有做到与时代共进、与群众同行,才能不断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四、系统性原则

“要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把宣传思想工作同各个领域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22]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科学地指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方向。所谓的“大宣传”,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项由群众思想意识、政治素质、文化观念等方面内容构成的系统性工程。该工程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是否做到有机结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民族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这三者之间,既不能偏废其一,也不能并驾齐驱,要充分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以系统性的高度来构建其运行机制。简单地来讲,要建立科学的内外协调、运行系统,一方面要注重其整合性,一方面要注重其效益性。

发挥系统的整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无论对其工作系统内部,还是与外部的联系,都必须进行整体性的统一协调,才能使其处于一种良性运行状态,保证目标的实现。整合性特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具有的这种整体综合、统一协调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整合性功能,能协调各部分的行为,使之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形成共同的着力点,产生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效应。”[23]相较一般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地区的特殊性,既体现在客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性方面,又体现在主观的群众思想文化水平的差异性方面。构建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从宏观的方面来讲,要处理好社会管理、民族问题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三个方面的辩证关系。这三者当中,民族问题是出发点、社会管理创新是手段、思想政治教育是落脚点。换言之,从民族地区群众具体情况出发,引入社会管理创新理念和实践方法,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如此,明确了三者的地位和分工,再根据具体情况对涉及的各个环节、各种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方能确保整个系统立体清晰、有条不紊地运行。这三者的关系和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应当随着客观环境和社会实践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重视系统的效益性。“思想政治工作如果不能建立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的评判方法和标准,则它的信度必然受到影响。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估方法和评估标准不能做到动态变化,则它的效度必然得不到保证。”[24]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广泛应用,大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一种生产过程,其产品是精神食粮”[25]。这里所谓的效益,不仅仅是浅层次的物质效益,更重要的是思想效益和精神产品。获得丰富的精神产品和思想效益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追求。“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6]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的经典论述已经阐明,精神的力量有时比物质力量能够产生更大的推动力量。不管是从物质成本的投入,还是思想产品的产出,都要有效益观。只有效益,才能维持系统的持续运转,才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开展,完成预设的目标和使命。从微观的层面来讲,“讲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重要是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成本意识、节俭意识”[27]。这就要求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基础上,对资源的调配和方法的采纳等具体的举措方面,都要坚持低成本、高产出意识。从宏观的层面上,建立事前论证机制、信息化管理机制、绩效评估机制、奖罚责任机制、效益整合机制[28],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生产方式来对待,方能推动其产生成效。社会管理成效如何,民族工作进展如何,都体现出了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