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管理创新对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新要求

社会管理创新对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新要求

时间:2022-03-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就是要加强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教育视为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科学谋划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思路和措施。其次,在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效地融入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内容之中。
社会管理创新对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新要求_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民族群众思想政治教育

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起点低,面对的问题更为复杂和艰巨,但是其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在总体上是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的。这就要求作为社会管理创新软性手段的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立足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坚持正确导向,树立与时代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科学民族观教育理念、文化发展观教育理念和民主法治观教育理念等。

一、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符合国家意识形态要求的、占据主导性地位的价值观念。民族地区中自治地方较多,但这些地方同时也是国家的地方行政区域。民族地区文化具有多样性,价值观念亦具有多样性,在多样性的价值观念体系中最为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保持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平衡问题。价值认同是政治认同的前提和基础。要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国家认同,首先必须增强群众对国家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在民族地区群众思想中确立起与国家主流价值观相一致的科学价值观念,引导民族地区群众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文化日益繁荣,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趋势,在民族地区也有同样的发展特点。在诸多价值观并存的社会背景下,必然要有一个能够引领整个社会走向良好发展态势的核心价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也充分表明,任何社会制度形态、任何社会发展阶段都会有其特定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古代,“仁、义、礼、智、信”是古人努力效仿、践行的核心价值观,在当代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是他们高扬的核心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大也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整个国家发展追求的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也是整个社会发展追求的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个人立身处世的最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具体领域,包括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是指引国家社会进步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价值航标与信念灯塔。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抓手。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就是指在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指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要任务,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群众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教育新观念与新思维。

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本质上就是要在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鲜明的社会主义导向和国家主义导向,用主流价值观去占领民族地区的舆论阵地,增强民族地区群众的国家认同,进而为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思想环境。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作为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有其自身的鲜明特点。具体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导向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出发提出的关于整个社会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规范体系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又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过程中最为鲜明的价值导向。在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就是使整个国家最为鲜明的价值导向在民族地区同频共振,发挥主流性的引导作用,在民族地区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念场域,为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团结构筑起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具有独特的广域性。从文本意义上来看,似乎将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贯穿于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提高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升民族地区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事实上,通过在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中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能够带来的客观效果远不止此,它将直接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各个领域的浸润和涵养作用。

第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这里的统一性,主要强调的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并不停留于理论说教和思想灌输层面,它更要求在科学思想认识指导下的有效行为实践。因而,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在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科学价值观和思想认识的确立;二是基于其指导下的合理行为模式的建构。只有将这两个方面高度统一,才能够真正使核心价值观在各族群众的心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

在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有着特定的要求,它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内容选择、人员设置、方式变革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安排。首先,就是要加强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顶层设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教育视为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科学谋划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思路和措施。其次,在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中确立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效地融入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内容之中。要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原有思想教育资源,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同层面的主题和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和实质与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年实践经验相结合,不断提升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第三,在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中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理念,最为根本的影响因素在人,也就是说,要有合理的人员安排。要大力培养和培训那些既懂得民族习俗,又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既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又具有独到的教育技能,既懂教育,又懂管理的民族地区人才,打造一支素质强、业务精的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此外,在具体的教育运行过程中,还要结合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与方法。通俗地讲,就是要采用民族地区群众能够听得懂、看得明、易理解、能接受的教育方式,以民族话语、民族形式、民族风格向民族群众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鲜活的民族特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科学民族观教育理念

民族观就是指人们对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总体看法,是人们的世界观在民族问题上的特有反映。科学民族观,就是符合特定时代背景和国情特点,为实践所证明的,具有高度科学性的,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和看法。在当代中国,就是如何处理好国家和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各少数民族之间关系的重大问题。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多民族国家最根本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也是多民族国家团结统一的基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民族地区必须把构建和维护和谐的族际关系作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引导各族群众形成健康友善的民族关系,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爱来之不易的民族和谐大局。

我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复杂多样。怎样认识和处理民族与国家关系、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关系、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这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关系重大的实践问题。纵观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过程,勤劳勇敢、坚韧不屈的各族人民在反对外国殖民主义的侵略过程中,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和新生的人民政权,并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较好地处理了民族关系,成为妥善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典范。因而,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整个国家的历史由各个民族共同谱写,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要依靠每一个民族共同努力完成。反之,民族问题处理不好,国家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加强科学民族观的教育工作,需要在民族地区群众中确立起科学民族观。因为,“民族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事关社会稳定的物质基础;民族问题是一个基本的政治问题,事关社会稳定的政治保障;民族问题是一个突出的文化问题,事关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持。”[1]民族地区群众作为民族地区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主体,他们确立起什么样的民族观,对于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直接的影响。为此,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加强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要将科学民族观作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引导群众正确处理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认清民族发展与国家发展的关系,确立起科学民族观,正确处理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

鸦片战争以来,我国各民族为了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起抵抗外来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汉族和少数民族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特点分别是:汉族是“人口众多”,各少数民族是“地大物博”[2]。人的因素和资源因素都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因此,必须要搞好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团结,共同为社会主义繁荣发展做出贡献。新中国成立近70年来,各个民族之间总体上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而随着民族地区的发展,加之世界范围内民族主义思潮的再次高涨,族际关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个别群众甚至对现有的族际关系存在一些认识上的偏见。为此,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好族际之间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观教育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群众,不断增进民族团结、和谐。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我们反对大汉族主义,也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不能把民族关系单纯看作是汉族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而应该是各民族不论人口数量多少,都是平等的,是建立在共同促进祖国繁荣发展基础上的团结互助关系。

各少数民族和汉族一起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少数民族和汉族谁也离不开谁,各少数民族之间同样也相互离不开,缺少了某一个民族,就不是中华民族。各少数民族在经济发展、文化环境、生活区域等各方面都具有差异性,这需要各少数民族之间加强沟通交流,求同存异,团结互助,共同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效开展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落实科学民族观教育理念。具体而言,要抓好这样几个着力点:一是要引导和帮助民族地区群众正确看待族际关系中的一些新变化。有的民族先富起来了、有的本民族群众先富起来了,这些都是党的政策所允许和鼓励的。国家发展的目标是最终实现各民族群众的共同富裕,暂时没有富起来的群众只要有党的好政策,依靠自己的双手最终会改变落后面貌。二是要推动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妥善解决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并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整套民族政策体系。对民族地区群众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就是从根本上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相关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和我国具体的民族情况而制定的处理和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我国关于民族问题的根本政治制度。同时,党和国家还结合不同民族的地方特色,制定了相应的民族政策。确立科学民族观教育理念,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就是要广泛宣传普及党的民族政策,依法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让民族地区群众能够参与并监督党的民族政策的贯彻执行,推动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三要通过科学民族观教育来促进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共同团结奋斗,就是要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凝聚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凝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共同繁荣发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3]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科学民族观教育理念,也同样要以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和宗旨。

三、文化发展观教育理念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国家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任何民族的发展,都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任何民族的繁荣兴盛必然都伴随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当前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在国家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大背景之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任务和要求。在民族地区落实文化建设任务,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繁荣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大有可为,也应大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势传统和政治优势,曾经在促进民族地区文化繁荣与发展、社会和谐与稳定方面产生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天,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建设和谐民族关系,开拓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新局面,同样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优势,也就是要在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中贯穿文化发展观教育理念。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其组织、宣传、引导和资源等各方面优势,在民族地区广泛深入细致地讲清当前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环境、文化发展政策、文化发展动力等诸多重大问题,引导民族地区群众认清本民族文化的优劣以及如何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都创造了绚丽多彩的特色民族文化,这为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文化发展观教育理念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土壤。之所以将文化发展教育理念植入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发挥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种功能具体表现为整体性、多样性、发展性、育人性等。

所谓的整体性特点,就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民族地区群众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与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统一性。就整体而言,中华民族是由我国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国族[4],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除汉族之外5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是各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地区群众精神追求的集中反映,对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华民族文化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构成。各个民族都在中华文化的建构与演变过程中,创造了独具本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交融,共同丰富和延展中华文化的内容,一道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软实力。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文化发展观教育理念的最终目的也正在于此。

所谓的多样性特点,主要是针对全国多个民族地区而言。我国有着广大的民族地区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以文化表现形式为例,55个少数民族中,53个民族拥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22个民族使用本民族的文字;以文化作品为例,蒙古族的《江格尔》、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并称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以文化形态为例,各少数民族在服饰、餐饮、人居、习俗等各方面又有着诸多不同。对于文化而言,这实际上就是多样性的特点,也是一种多元化的优势。文化发展观教育理念,就是要引导民族地区群众增强民族文化的正确认知,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的精华,充分利用民族文化优势来加快本民族的发展,利用民族文化来发家致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所谓的育人性特点,强调的是文化对于民族地区群众自身发展的价值。民族文化是本民族成员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寄托,它在滋养民族群众精神、抚育民族群众思想道德成长方面具有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样重要的作用,同样具有育人优势。长期生活于特定民族文化环境中的个体,必然在其影响和熏陶下,形成符合特定文化样式所期望的行为模式和人格特征,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民族地区而言,就是要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各方面手段,增强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维护民族团结和巩固社会和谐。在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文化发展观教育理念,要在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环境与政策、文化特质的传承与创新、文化生活的丰富与发展等方面下工夫

首先,民族文化发展的环境和政策是少数民族文化发育的重要条件。民族地区的文化在现代化、市场化的进程中逐步走向衰微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文化的发展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国家的政策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为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散发着耀眼的异彩,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更是为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各民族地区要在保护现有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行挖掘、抢救和整理,树立文化富民、文化扶贫的思想,通过文化要素把地理劣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形成民族地区发展的新路子。

其次,文化发展观教育理念在落实过程中要科学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性可以说是文化发展最为鲜明的特性,任何文化形态都有其发端与脉络,任何文化现实都有其历史源头。我国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上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特质与精髓,这些是民族文化独特性的最直接表征,向其他不同的文化形态传递了其独特性。而文化的活力就在于传承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动力与源泉,离开了创新,再优越的文化形态也将停滞不前。民族文化的发展不应该故步自封,而要树立在开放中求发展的路子。诚然,在市场化、现代化的冲击下,一些少数民族文化出现了一定的危机,但是,也要看到少数民族文化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落后的因素,这些文化因子形成于前现代社会,民族地区发展起来后,民族文化中落后的部分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这本身就是文化传承创新的必然环节。而对这种状况,不能自怨自艾,也不能怨天尤人,更没有必要心灰意冷。要在现代化、市场化发展的浪潮中,找准民族文化的价值所在,充分利用现代化、市场化手段来为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注入活力,使民族文化的市场价值在文化富民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

此外,文化的活力源于生活,文化只有落脚于生活,也就是为民族地区群众的文化生活服务,其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才能得以有效发挥。在时间节点上,要有效利用民族传统节庆日,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文化活动;在活动场域上,要充分利用民族地区的各级各类文化场所,为文化活动的运用提供良好条件环境;在表现形式上,要组织安排经常性的文艺会演、民间舞蹈、体育赛事、文化研讨等各种活动,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紧密结合,以文化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

四、民主法治观教育理念

社会管理创新与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强调民众对社会事务的民主参与,强调对社会的依法治理。民主法治是社会治理最为重要的理念,也是最为主要的手段。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主要的是要靠民主法治的手段予以解决。近年来,民族地区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也在不断提高,因而,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贯彻民主法治理念,向群众宣传普及民主与法治知识,引导群众遇到问题学会用民主、法治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只有民主法治的理念真正在群众中落地生根,民族地区社会管理才能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民主”与“法治”是现代国家政治文明的主要表征和体现,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构成,更是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全国人民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导向。习近平同志指出:“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保证国家政治生活既充满活力又安定有序,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5]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追求的民主就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这是创造全国各族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依据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人民群众也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也是国家和地方政权的实质性主体。“民主”在我国的鲜明内涵就是人民主权、人民意志的实现,就是人民自己创造、自己建立、自己规定国家制度,并运用这种国家制度决定自己的事务。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共建共享我国的各项国家制度与民主制度,各族人民群众在参与国家与社会管理中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彰显。现代文明国家的建设必然要求民主的健全与法治的完善。在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中落实民主法治观教育理念,不仅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更是处理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

树立民主法治观教育理念,就是要向各族群众讲清楚民主、法治与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讲清楚民主参与是国家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法治是保障和维护公民利益的武器,讲清楚群众民主参与的渠道和方法,讲清楚民众依法维权的渠道和方法,引导各族群众懂法、守法和用法。此外,民主法治观教育理念还充分呈现了民主与法治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的密切相关性特点。民主与法治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民主为法治注入了新的内容,确保法治能够为人民服务,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必须要有法治为保障。法治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为民主的落实与运行创造了稳定的环境。法治是民主的前提,民主是法治的内容。社会管理活动中更是如此,民主法治观教育理念试图透过思想政治教育,在民族地区群众的思想与头脑中,将两者密切相连,指导民族地区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民主与法治实践。

因而,将民主法治观教育理念贯穿于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充分体现出民族地区群众参与国家与社会管理的诸多特点。其首要的特点,就是主体性特点。通过在民族地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中贯穿民主法治观教育理念,发挥民族地区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样一种新型教育理念,鲜明地呈现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主体性特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自主、自愿、自觉参与本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共同享有民族地区各项建设与发展成果。其次,民主法治观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在参与社会管理过程中的规范性特点。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权力应当规范使用,权力一旦离开了规范化的轨道,必将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民主与法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表现。在推进民族地区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有制度的健全与完善,也需要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人的思想发展变化规律,力求教育和引导人们确立起科学的民主与法治观念,促使人们从思想上提高民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在实践中自觉贯彻遵守民主与法律精神,是实现民主与法治的重要手段与形式。

在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民主理念,就是要引导各族群众认识到自己作为公民享有国家法律所赋予的民主权利,社区和基层的公共事务只有各族群众的共同参与才能得以更好地治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结合社会管理创新有序引导各族群众进行公共参与:一方面,利用新闻媒体、学校课堂和入户宣传等形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让群众知晓自己依法享有的权利,并利用村委会选举、人大代表选举等契机,加强对民众的民主实践教育;另一方面,也要大力完善各种民主参与渠道,让各族群众合理有序地进行民主参与,减少各种非制度化参与和非法参与行为的发生,让群众的意愿、声音得以及时有效地传递反馈给各级党委和政府,防止基层群众的参与渠道被人为堵塞,导致民怨成积,甚至恶性事件发生的现象。

在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中贯穿法治理念,就是要引导各族群众认识到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和处理矛盾纠纷的最主要方式。法治是保护个人利益免受侵害的最主要手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各族群众都应当做到遇事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社会管理创新,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普及法律知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学校教育等媒介,通过案例讲解、公开审判、巡回法庭等形式,让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单位科室,把普法工作像扫盲工作一样常抓不懈;另一方面,要真正发挥法律在民族地区治理中的作用,除了在一般性的民事、刑事和行政案件的侦办、审理中坚持贯彻依法治国原则外,针对宣扬极端言论、进行分裂国家活动和恐怖主义活动,更要及时立法,运用法律手段从严惩处,使法治的规约和震慑作用得到有效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