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社会管理创新中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内容

社会管理创新中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内容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做好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理论上的基础,也是现实的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将人们熟悉的社会管理表述变成了社会治理。二是公民社会是治理的基础。教育和引导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词汇,但是他们形成了很多关于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思想。
社会管理创新中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内容_社会管理创新中的民族群众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11]这就要求社会管理必须重视群众作用的发挥,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实现“中国梦”汇聚正能量。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做好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既有理论上的基础,也是现实的要求。

一、理论基础

恩格斯曾指出:“马克思研究任何事物时都考察它的历史起源和它的前提,因此,在他那里,每一单个问题都自然要产生一系列的新问题。”[12]在这里,恩格斯事实上解释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原则,也就是从历史源流、现实前提和理论基础等方面来考察事物之间的关系。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功能,也需要通过考察二者结合的基础,廓清社会管理创新中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前提。

(一)社会管理理论

从主体角度来看,社会管理包括政府管理和社会自我管理两大类。这实际上也表明社会管理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不再是政府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管理,而应当是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凝聚各种社会力量,这种社会管理主体上的多元化已成为理论上的共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将人们熟悉的社会管理表述变成了社会治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一字之变背后反映出党中央对社会管理规律认识的深化,与社会管理相比较,社会治理更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平等性。从词源上来看,治理(governance)最早源于古希腊语引领导航(steering)一词,原意为控制、引导和操纵。当代语意的治理一词在1989年世界银行关于非洲发展的报告中首次出现,此后治理理论便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所谓治理就是政府、各种组织以及个人为了实现基本的秩序或解决公共问题,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相互之间进行协调与合作而形成的持续的互动管理过程。与管理、统治不同,治理理论的权威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政府,而是既包括政府也包括民众的认同;其主体既包括政府等公众组织,也包括企业等私人组织,当然还包括作为主体的公民个体。在此基础上,治理强调各种治理主体之间的相互协作和互动。治理理论中蕴含着对社会治理来说十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理念,这主要包括:一是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治理鼓励公民以个体或集体的形式广泛地参与社会事务。二是公民社会是治理的基础。治理本质上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治理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三是自组织的多中心治理。治理是政府与社会力量通过多样化的合作方式组成的网状管理系统。四是社会合作网络体系的构建。治理依靠的应当是以问题和管理事务的性质为导向而构建起来的多种形态的社会合作网络体系。五是社会资本是治理的手段和目的。治理运行则依靠的是存在于公民社会中的社会资本力量,依赖于政府、公民、企业、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信任与积极合作的态度。[13]

当然,治理理论本身就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和味道,但是其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社会力量的重视却对我国的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我国的社会治理创新从本质上来看,同样是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的过程,是从国家的全能主义时代向国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转变。这就要求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积极投身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等。这些要求突出了人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坚持了社会治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牢固把握和高度自觉。[14]在社会治理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基础性作用,既要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也要加强和改进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和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方式的积极作用。

(二)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教育和引导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样的词汇,但是他们形成了很多关于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思想。经典作家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理论掌握群众、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1844年,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系统论述了用科学理论说服掌握群众的极大价值。他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5]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书中,强调:“我们党的一切组织和团体每天经常进行的全部工作,即宣传、鼓动和组织工作。”[16]在《普列汉诺夫同志是怎样论述社会民主党的策略的?》一文中又指出:“对人民进行政治教育——这就是我们的旗帜,这就是全部哲学的意义。”[17]后来他在《莫斯科起义的教训》一文中强调:“提高群众的觉悟,现在也同任何时候一样,仍然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基础和主要内容。”[18]毛泽东同志也说过:“根据群众的觉悟程度,去启发和提高群众的觉悟,在群众出于内心自愿的原则之下,帮助群众逐步地组织起来,逐步地展开为当时当地内外环境所许可的一切必要的斗争。”[19]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社会管理创新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20]由于受到主客体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民群众的经济基础、政治背景、文化素质、社会地位等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他们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认知和接受程度会参差不齐,对身边社会生活及社会问题的感知、看法也不一样,他们的思想境界、政治觉悟、道德素养和心理状态也呈现出很大的不同。例如,当今中国社会,既有当代雷锋郭明义、航天报国英雄罗阳这样的“高、大、上”的时代楷模,也有两岁女孩小悦悦死于无良司机的多次碾压和路人的冷漠这样的负面道德问题的存在。这种多样化、多元性一方面说明中国社会世俗化的进步,但另一方面也说明,针对社会当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如果不采取及时的措施加以引导和纠正的话,也会导致整个社会的道德滑坡。因此,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运用科学的理论、合理的措施不断地教育引导人民群众,帮助和鼓舞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素质和觉悟,人民才会接受和理解党的政策主张,才会自觉强化政治认同,整个社会也才能朝着与历史发展潮流相符合的方向前进。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社会和谐程度的提高都有赖于人民群众整体素质的提高。在社会管理创新中通过加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群众的社会管理主体地位,提高群众的理性社会参与水平,既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治本之策。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加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拓展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内容,着力发挥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的同时,引领和整合群众中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共识,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另一方面,要不断创新和完善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推进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由单向型向多向型转变、由偏重灌输向注重渗透转变、由经验型向科学型、从显性主导向注重隐性教育转变,提高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现代化、科学化水平。

(三)人民内部矛盾理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文化世俗化的发展,社会成员之间出现了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结构阶层化、社会思想多样化、社会问题增多化、社会矛盾多发化的局面,并且呈现出利益矛盾日益突出、矛盾成因更为复杂、群体性事件增多的态势。在当前的社会急剧转型期,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多发化的原因主要是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冲突、弱势群体权益保障缺失等。这些问题和矛盾,从根源上来说,总体上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从性质上来说,是人民总体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非对抗性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是我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全局性课题和基础性工作。[21]

对于人民内部矛盾,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一般情况下,人民内部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但是,如果处理不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22]因此,“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23]并一再强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地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24]这些思想不仅为社会管理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也是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做好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不仅要注重从制度上完善社会运行的规则规范,还要注重凝聚社会成员的共识与认同,而通过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化解社会矛盾则是实现这种认同的重要方式。在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解决思想分歧问题,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社会矛盾特别是利益矛盾问题,畅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沟通、交流的渠道,能够及时有效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二、现实基础

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做好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支撑,而且具有深刻的现实背景。从现实来看,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本质要求,也是改变社会管理薄弱现状、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迫切要求。[2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党的执政地位也不断巩固。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全球化的叠加式快速推进,体制转轨、社会转型与思想转变的相互胶着,导致在较短时间内社会格局的巨大变化、社会问题的集中涌现。我国用了3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甚至是几百年才走完了的路,因此,西方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渐次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在我国呈现出叠加式集中出现的形态。我国社会发展既面临着一些前现代社会问题,如裙带关系盛行;也面临着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社会治安问题等;还面临着一些西方国家后现代的社会问题。因此,面对社会管理的新课题、新挑战,人民群众要求党和政府不断创新社会管理的理念、手段、体制和机制,解决矛盾凸显期的各种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化解社会冲突、减少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风险,为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只有真正回应和满足了人民群众的这些期待与要求,才能真正为实现中国的和平崛起、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人的思想和行为是紧密联系的,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影响思想。社会管理中的一些问题往往会引发群众思想上的问题,进而影响群众的行为判断,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做好社会管理工作就是要把创新社会管理举措与化解群众思想问题有机结合。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管理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改变自身内容、形式、方法,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体现。

随着党中央对社会管理问题的日益重视,近年来各级党委和政府也都将包括社会管理在内的社会建设提高到了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长期以来政府管理有全能主义倾向,各个地方还存在着对社会管理的地位、作用和规律、方法认识不清、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从各级政府来说,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既有越位情况,也有缺位、错位情况,一些政府领导干部的素质能力还不能适应日益凸显的社会矛盾、不断发展的社会力量和愈加繁重的社会管理任务,有的平时麻痹大意、对群众冷暖漠不关心,有的面对问题推诿扯皮、不敢担当,有的面对网络等新媒体不知所措;从民众来说,民众的社会管理的主人翁意识还不足,对社会管理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还不强,有的社会成员盲目崇拜糜烂奢侈的生活方式,肆意炫富而没有公益心;有的社会成员诚信缺失、见利忘义、公然制假售假;有的社会成员底线缺失、道德沦丧、价值失范;从社会管理方式来说,政府的社会管理方式还比较单一,一些地方政府习惯于简单的管、控、压、罚、堵等刚性管理方式,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以理服人、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等柔性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运用不足,党的政治优势,特别是群众路线、群众工作在社会管理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充分说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的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新形势下社会柔性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是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十分紧迫的任务。

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体现群众主体地位、增强群众社会参与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针对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方法,开展层次多样、形式丰富、切实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利于增强群众的主体意识、提高群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进而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增进社会和谐。

三、社会管理创新中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社会管理创新中的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突出现代性、时代性、引领性和群众性;同时,既要兼顾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内容,又要做到突出重点。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作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个人进步、民族团结和国家富强的精神支柱。一个人有了坚定而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能充满向前向上的进取动力;一个民族和国家有了坚定而正确的理想信念,就能历经苦难而不断走向强大。所以,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习近平同志则形象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6]但是在当前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观念利益化的背景下,一部分社会成员,甚至党员干部出现了理想信念低俗化,甚至信仰缺失的问题。有的信奉享乐主义,对理想信念嗤之以鼻;有的干部“不问苍生问鬼神”,热衷于封建迷信;有的党员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不真不诚,宗旨意识淡薄。理想的动摇是最根本的动摇,信念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科学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国家破浪前行的航标,是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源泉。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加强广大群众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灵魂,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基本内容,引导全社会成员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个人的价值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第二,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公德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形成的基本的行为准则,是维系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最基本道德要求,它在本质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社会长期积淀而形成的道德准则、文化观念和思想传统。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持之以恒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国民众的社会公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德无用、无德获益、道德无用等不道德、反道德的思想还大有市场,国内关于老人倒地“扶还是不扶”的讨论,国际上一些国家对中国游客的负面评价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社会公德某些令人忧虑的现状。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对于树立良好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社会管理创新中加强广大群众的社会公德教育,在坚持“治德当用典”的同时,应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区分不同层次、突出党员干部和青少年两个重点群体,提高社会公德宣传水平,增强社会公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和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它能够有效地制约非核心、非主导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能够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于传承优秀文化、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各种思潮碰撞空前激烈,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机制体系。实际上,越是思想文化发展呈现出多样性,越要坚持核心价值的主导地位。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是要大力弘扬“两种精神”,深入开展“三个主义”教育,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抓住三个“倡导”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第四,加强健康和谐的群众思想文化建设。群众思想文化建设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及其所包含的精神内涵[28],它具有群众性、自娱性、倾向性、传承性等特点。群众思想文化在宣传教育、凝聚人心、精神慰藉、启迪心智、化解矛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直接关系到群众文明素质的培育与社会的和谐程度,它也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基本途径。在全球化和网络化时代,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激荡,社会成员的思想文化样式逐渐多样化,群众的思想文化需求不断增多,但思想文化建设总体上却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这也成为社会管理中社会成员思想整合的一个难题。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形势下,能否增强有效性进而占据优势,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或者文艺形式,以优秀作品鼓舞人,以特色文化教育人,以群众文化丰富人,促进广大群众思想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为社会管理创新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因此,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加强群众思想文化建设就是要切实加强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加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科学教育事业,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激发起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