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内涵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内涵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比之下,中国实施农业现代化所伴随的改革和同步工作量很大,难度很大,相关成本可能较高。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表明,农业现代化所需资金主要是靠非农产业、乡镇工业提供积累,也需政府的财政支持。相比之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要复杂、艰巨得多,须因地制宜,多种选择。这就是我们认为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内涵_话说新农村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内涵

(一)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和目标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进步的历史过程,是由传统的农业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产业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用现代工业提供的技术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生物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创造很高的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关注生态资源保护,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建设富裕文明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中国人喜欢说“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其实,不论中国还是外国,衡量农业现代化的标准——技术的先进性、产业关联程度、开放性、信息化、农民组织化和农业人口变成少数等等都是一样的,以富裕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为标志的现代化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中外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应当是相同的:改善农民劳动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竞争力;保证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消除贫困,改善家庭生活状况;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消除工农业差别和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我们不是为了现代化而现代化,而是为了人的发展需要才实施农业现代化,是要通过这一历史过程实现其内涵所包容的一系列目标、当我们说“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时,是指中国实施农业现代化的背景和具体道路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有差异,有自己的特殊性,绝对不是可以降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标准和目标。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走什么道路

中国选择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以本国的基本国情为依据.从本国农业的根本特点和历史背景出发。

1.中国是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和有限土地条件下实施农业现代化

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尤其是人少地多的国家是在扩大农场土地规模的基础上实施农业现代化,首先表现为劳动替代型现代化这类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了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农民变成少数,适合实行专业化大农场经营,在这样的条件下实施农业现代化较为容易。中国人多地少,农民占多数,近期内没有条件普遍扩大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即使东部较发达地区能够较早地实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起家庭农场式农业企业,也难与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大农场规模相比,我们只能在农民家庭经济和有限土地的前提下,以生物技术和集约经营来进行土地替代,通过农民联合与合作,在区域化种植、规模化养殖、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领域发展专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创造聚合规模经济,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

2.中国是在经济转轨时期实施农业现代化

市场发育不健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传统体制的残留还在管理的各个环节起作用,尤其是城乡二元结构远未消除,城乡间要素流动还有阻碍。而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已有很长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它们实施农业现代化时已有充分发育的市场环境,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农民普遍参加合作社,各种行业协会相当发达。相比之下,中国实施农业现代化所伴随的改革和同步工作量很大,难度很大,相关成本可能较高。

3.中国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的一场产业革命

这场产业革命将农业现代化、农业新的技术革命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融为一体,从整体上变革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业产业进步。新的农业技术革命通过(主要是)生物科学技术突破性发明和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成为农业产业升级转型的源泉。农业产业化经营则为农业现代化和新的农业技术革命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和微观制度保证,使农业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变成内生力量,从而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加速器”,同时包括小城镇建设在内的城市化进程会直接带动和促进农村综合发展、产业集中化、企业化和社会化,为农民离开土地、实现非农转移创造条件,提供现实途径。

4.中国农户积累能力低,必然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

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服务需由政府投资外,农业现代化有赖农民自己提供积累。但是,中国广大农户固定资产微薄,中等和低收入农户占60%,消费水平很低,一旦增加收入,除了用于常年再生产,还需增加消费。这样,指望农户拿出很多钱来投入农业现代化是不切实际的。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表明,农业现代化所需资金主要是靠非农产业、乡镇工业提供积累,也需政府的财政支持。

5.中国农业现代化模式将更具多样性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条件复杂多样,生产类型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决定了各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模式必然多种多样,并且经历区域专业化分工的长过程。而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在发展商品经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区域布局和专业化大农场,为实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较为同一和便捷的微观基础。相比之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要复杂、艰巨得多,须因地制宜,多种选择。

这样,农业现代化进程受到上述综合因素的制约,加之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可以断定,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必然是一个很长的非均衡发展过程。必然是分地区分阶段实施的产业进步过程。

由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农业的根本特点和历史背景所决定,中国农业现代化应当实施农村综合发展、农业集约经营、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高就业、低成本的技术路线。这就是我们认为的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

(三)中国农民需要什么样的农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归根到底是农民的事业,实施什么样的技术路线,必须在农民广泛参与下做出选择。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是否选择某种现代化措施,首先考虑的是该种措施的预期收益如何,是否有利于达到小康、实现富裕。由于中国国情和广大农户固有的弱质性,中国农民需要高就业、低成本的农业现代化,在缺乏非农转移就业出路的情况下,排斥劳动力等于制造就业压力,同样,高成本的农业现代化也是农民“化”不起的。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实施高就业、低成本的技术路线,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生物技术与机械技术相结合,土地替代和劳动替代相结合。近期以土地替代为主,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举,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和降低生产成本为主,从而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实施高就业要靠两条

一是靠劳动与技术结合,深化农业集约经营,利用给定的资源和劳动力,发展高价值种养产业和优质产品,创造尽量高的附加值。二是靠农村综合发展,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及其他劳动密集型非农产业,扩大就业机会,逐步转移劳动力。在大量农业劳动力还未转移出去以前,排斥劳动力的路线是不可取的,只能广辟就业门路,逐步减少农业人口。

2.实现低成本办法多样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公共物品提供,要靠政府投资,不应向农民摊派。

二是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推广应当作为公益性事业,主要由政府负责组织和提供公共投资,让农民免费或低价采用农业科技成果和技术服务。在这个方面不加区别地推行所谓市场化、商品化,必然会提升农业成本,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

三是对农户尤其是低收入农户购买农用生产资料如良种、化肥、农膜、农药、机具,给予直接补贴,并控制这些投入品的价格,如规定最高限价。

四是对农民转作转产、调整生产结构和保证粮食安全的生产环节实行扶持政策,给予受损补偿或支持性补贴,如此等等。在中国,以高成本的技术路线来推行农业现代化是没有前途的。

但是,目前的现实与理性的低成本选择相去甚远。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不断上涨,是农业成本高昂的重要原因。据来自淮北的资料显示,1998年一亩小麦成本高达325元.其中种子25元,化肥110元,农药l0元,机械耕种60元,灌溉至少40元,农业税费80元。即使每亩达到450公斤的高产只能卖到330元,剩余仅有5元,等于农民白干一年。在这样的高成本下,农业再生产都难以维持,还奢谈什么现代化?!可以断言,没有农民会欢迎如此高成本的农业现代化。

(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非均衡渐进的漫长过程。从现有水平看,今后达到农业现代化基本目标,还必须付出艰辛而持续的努力,绝非短期之功。

1.要素升级是关键

农业现代化过程就是要素升级过程,无论技术要素还是软要素都将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人力资本升级是要素升级的核心。人力资本是发展的第一资本,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第一资本。我国农业人力资本状况不佳,离农业现代化的要求相距甚远。据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仍有文盲8699.2万人,其中2/3在农村;农村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仅有7.33年,而城市为10.02年。我国农民生产经营技能素质普遍偏低,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只有0.13%,农民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仅占9.1%。而要真的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职业技术素质是首要任务。据有关资料显示,日本80%的青年农民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农业行政管理人员都具有大学或大专文化程度;德国35岁以下的农业劳动者中有70%接受过农业职业技术教育;许多国家,尤其是北欧,持有“绿色证书”者才有资格做农民。

(2)适度的经营规模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因素。国际经验证明,适度大小的经营规模是现代农业的基础因素,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营效率的基本前提。中国每个农户平均耕地只有半公顷多,是世界上农户经营规模最小的国家。有资料显示,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每个农户平均有耕地1公顷,欧盟每户有耕地20公顷.美国每个家庭农场拥有耕地200公顷。我国超小农户规模显然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超小规模经营效率低下,没有竞争力。而要扩大经营规模却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例如,高度紧张的人地比例关系和土地作为农民生活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张,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毕竟需要个漫长的进步过程。

(3)农业经营组织结构升级是很复杂的变革。无论有些人怎样强调家庭经营方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与现代化并不矛盾,也不得不承认超小农户绝非现化农业最有效的组织方式。因此,我国必须变革农业的组织结构,走企业化之路,一些专业大户变成家庭农场,若干农户联合起来发展成为合作农场,同时发展“产”、“加”、“销”一体化企业和行业协会。

2.重塑社会信用是现代农业的伦理基础

现代农业是商价品率很高的市场经济,诚信是进行商务合作、开展正常交易的根本前提,诚实守信,“言必行、行必果”这句话讲了两千多年,教育和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然而,在当今我们这个转型期的社会中,经常发生失信行为,以致酿成严重的信用危机。在农业产销领域,诚信、对等、互惠、自主平等合作是公认的契约原则,然而签了合同不算数,相互欺骗不脸红,质量安全无保证,近些年来屡见不鲜。在一个信用缺失的国度里,是不能实现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因此,重视信用建设,重塑社会信用架构,早已成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伦理基础。

3.全国离跨入农业现代化门槛的旅程尚远

我们离跨入农业现代化的门槛还有多远?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一项最新研究报告给出了明晰可信的答案。该课题组运用自行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以2050年为预期年,设定农业现代化门槛的指数为100,按照设定的30项标准值,对全国和各省市区1998—2000年农业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全面的测算,结果表明:全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走了不足1/3的路程,离跨入农业现代化门槛指数的路程尚远。京津沪三大都市郊区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全国三大地区以东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更次之。

我国三大地区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指数)从东到西呈依次递减态势,按农业生产手段,农业劳动力、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产出能力分项进程亦呈同样态势。这是由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性所决定的,与各地资源禀赋、自然条件也不无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