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青海省人文纪录片

青海省人文纪录片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十年来,青海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高层次人才不断增多,人文社科科研成果大幅度增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明显增强。青海省参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高校有5所,其中,青海广播电视大学没有列入教育部社科统计序列。一是整合全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成立“青海省情研究中心”。青海省大力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逐年增加科研经费。
青海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2001—2010年,青海省委、省政府把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深化改革开放、促进青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任务;按照我国创新型国家战略和“四个发展”新战略的要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立足“创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的功能定位,支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年来,青海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高层次人才不断增多,人文社科科研成果大幅度增长,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明显增强。

一、总体情况

1.科研队伍不断壮大

青海省参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高校有5所,其中,青海广播电视大学没有列入教育部社科统计序列。近年来,青海省高校大力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科研人员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职称结构大幅提升。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初步形成。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情况(见表1)。

表1 青海省省属高校2001—2009年度人文社科活动人员情况表 (单位:人)

续表

2.获批项目数量不断增长,获得经费不断增加

从表2中可以看出,10年来,青海省高校获得的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数及经费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累计获得国家级研究项目、省部级及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委托课题等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80项,科研经费达1772.7万元。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科研经费从“十五”期间的481.09万元增长到“十一五”期间的1291.52万元,增长了2.8倍(详见表2)。

表2 青海省省属高校2001—2009年人文社科活动经费情况表 (单位:万元)

3.科研成果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益明显

10年来,青海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在研究项目数量、专著出版数量、论文发表数量、获得奖励的项目数量等方面呈现出了逐步增长的态势。截止到目前,累计公开发表人文社科科研论文共计5445篇,完成学术专著239部;获鉴定成果奖174项,获省部级奖励220项(详见表3)。

表3 青海省属高校2001—2009年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及成果情况表

4.凝练方向,搭建平台,不断促进理论创新和学术交流

10年来,青海省高校不断加强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从举办学术会议数量、参加学术交流情况、提交论文数量等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学术交流呈现出积极开放的局面,学术交流逐步频繁、活跃(详见表4)。

表4 青海省属高校2001—2009年人文社科研究学术交流情况表

二、主要措施

1.大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

一是整合全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成立“青海省情研究中心”。紧紧围绕青海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关注和关心的问题进行研究。二是根据本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充分发挥青海广播电视大学的资源优势,成立“青海省情教育中心”。

2.加大经费投入

青海省大力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逐年增加科研经费。科研经费从2001年3.6万元提高到2009年的352万元,增幅为近98%。同时,设立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骨干培养专项经费,每年30万元,累计投入210万元,用于全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骨干研修。

三、主要成绩和经验

10年来,青海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教育师生,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思想观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十年间,青海省高校共获得国家级课题项目、省级及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委托课题等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80项,获得科研经费1772.万元;完成学术专著239部;完成社会读物、教材、工具书、资料汇编、古籍整理、译著258部;发表论文、调研报告6826篇。与2000年前相比有了大幅度提高,研究领域更加广泛,并且注重地方特色,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和地方奖励。在保持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数递增的良好势头的同时,青海省高校加大科研管理与支持力度,制定服务国家战略基金项目管理办法,促进高校科研工作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对国家或地区重大现实问题、重要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问题的研究,积极承担为国家战略服务的责任,充分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有两项课题获得社科项目基金支持。近年来项目结项等级也取得良好进展,尤其是高质量研究成果逐年递增。青海民族大学的《中国西部区域特征与法制统一性研究》、《藏区稳定法律问题研究——以公民文化为进路》等课题在结项时鉴定为优秀。《青藏高原城市化模式研究》、《青海藏族自治地区社会稳定研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研究》等课题在结项时鉴定为良好。

十年间,经过不懈探索,青海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呈现出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10年间,分别于2003、2006、2009年举办了第六次、第七次、第八次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高校获奖项目和等级逐年提高,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共获得各类奖励220项。在基础研究得到加强的同时,应用对策研究显著增强。在传统学科继续发展的同时,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学科体系,涌现出一批富于创新精神的学科带头人,推出了一批产生广泛影响的优秀成果。基本建成了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人文社会科学教学、科研、应用、创新体系,成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支重要的力量。具体表现在,一是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较为齐备的具有青海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二是建设了一批重要的研究基地,成为理论创新的中坚力量;三是培养了一支相当规模、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一大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四是创造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恢复和加强了人文社会科学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五是开始走向世界,初步发挥了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总结十年来的工作,青海主要有以下体会,一是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10年来,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加大改革力度,增加科学经费,引进高水平人才,加强科研机构建设,推进研究机构开放和研究人员流动,引进公平竞争机制和评审制度,加快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以及加强相关知识产权保护。二是必须遵循科学的发展规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队伍建设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尤其需要在努力创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宏观和微观环境方面多做实实在在的工作。三是必须创造宽松的学术氛围,贯彻“双百”方针。10年来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繁荣人文社会科学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只有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倡导学术自由,才能为学术争鸣和创新提供生动、活泼、民主、团结的学术空间。

四、标志性研究成果

(1)藏学研究是青海省高校的传统优势学科。青海民族大学藏学研究中心现拥有青海省唯一的国家级教学名师旦正教授和多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拥有该省第一个国家级精品课程《藏族古典文学》,与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生,从事该领域研究的教学科研人员都是具有很深学术造诣,长期默默耕耘在这片土地上的专家学者,始终不渝地在这片领域保持着国内的领先优势。十年期间,这支团队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80篇,出版专著31部,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2项,其中国家级奖励6项,目前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在2006年举行的首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的评选中,《藏族古代军事理论研究》等5项成果分获藏文专著类和论文类二、三等奖,是除北京外获奖数最多的单位。在2010年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的评选中,又有四项成果获奖,继续走在各藏学研究机构的前列。

(2)青海民族大学的《藏族文学史》、《神秘的热贡文化》、《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循化县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分别获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资助、被中国图书奖评委会评为中国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奖评奖中获三等奖。《论土族传统体育“轮子秋”及其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获得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体育总局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奖一等奖,《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商法学》等教材在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第六次优秀科研成果奖评比中获一等奖,《撒拉族史》在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第七次优秀科研成果奖评比中获一等奖,《循化县水库移民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获得调研报告类一等奖;《藏族文化生态》获得教育部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

(3)《格萨尔研究集锦》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藏传因明学通论》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版工程。曹娅丽教授的专著《青海黄南藏戏》获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一等奖。南色教授的专著《藏族当代新诗研究》获二等奖。吴钰教授的论文《试论〈舞论〉中的“八味情”》获论文类二等奖。《中国西部区域特征与法制统一性研究》、《正义的妥协——民族法文化视域》获得2010年国家民委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二等奖。

五、“十二五”工作思路

一是要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以及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研究,要积极配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深刻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探索。二是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要充分发挥大学的人才优势和学科优势,提倡和鼓励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的研究工作。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要瞄准学科前沿,争创国内一流水平,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奠定坚实基础。三是鼓励应用理论研究,要强调社科理论研究要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理论服务和智力支持,引导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为研究的主攻方向,鼓励社科研究贴近实际紧密联系地区实际,研究解决与地区有关的问题,提交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要能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思路和可供操作的办法、建议。四是要突出具有青藏高原地域特色的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遵照青海省乃至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要求,在服务国家战略,维护藏区社会稳定方面和民族传统文化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方面加以深入研究,加强对青海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

为确保“十二五”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一是要组织建设好学科专家组队伍,继续扩大学科专家组成员队伍,并增加中青年专家学者比例,在规划工作中发挥学科专家组的智慧和参谋助手作用。二是要加强项目日常管理,加大对规划项目优秀成果的奖励,为充分调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规划项目、出优秀成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竞争、鼓励创新、鼓励树立良好的单位和个人科研信誉,继续对规划项目优秀成果给予奖励。三是要加强社科理论研究和管理队伍建设,通过人员的业务培训、经验交流、外出学习考察等工作,加强理论研究和管理队伍的培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