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纪录片研究的目的

人文纪录片研究的目的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近十年,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不断深化发展理念。2003年以后,我校共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1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9项,重大项目承担和研究显示了学校人文社科科研优势和实力的整体提升。新浙江大学成立不久,学校成立了文科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校党委书记兼任,体现了学校领导对文科发展的战略意识。

1998年四校合并,为浙江大学掀开了新的历史篇章,也为浙江大学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就不能没有高水平的人文社会学科。”这一共识,渐渐成为近十年全校上下为之努力的一个方向。21世纪的最初十年,是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在新的文科发展理念下体量快速扩张和科研水平稳步提升的十年。

一、主要成绩

近十年,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不断深化发展理念。从“完成整合、促进融合”到“凝聚方向、突出重点”,从“强所、精品、名师”六字方针,到“古今会通、东西互动、中外认知、文理交融”全方位突进,全校人文社会科学在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确立了努力追求国际学术前沿、探索文科发展规律与主动对接国家区域战略需求相结合的学科体系和研究特色。

1.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

截至2010年,学校人文社会科学有人文、社会科学2个学部,人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经济学院、光华法学院、教育学院、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8个学院,1个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27个系,67个校级研究所,78个校级研究中心(包括研究院、平台、实验室等),其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含培育)学科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从2001年的4个发展到2010年的16个,其中2010年新增5个。这些学科和研究机构是我校文科人才培养和学术创新的主要平台。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截至2010年底,我校从事人文社科研究的专职教师92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262人,副教授386人。一大批学术带头人,活跃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学科领域。其中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入选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计划27人。

2.科研项目和成果

十年里,全校人文社科科研总经费从2001年的仅约2580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15509万元,年均增长超过25%,总经费超过7亿元;其中,纵向课题经费从2001年的711.39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6195.44万元,增长近9倍。2003年以后,我校共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立项15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9项,重大项目承担和研究显示了学校人文社科科研优势和实力的整体提升。

另据统计,十年里,学校科研人员发表人文社科研究论文逾2万篇,其中被SSCI和A&HCI收录的论文达410篇,在全国高校中位列第五;出版著作3406部,其中专著1370部;所获得的各类科研奖励中,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约380项。

3.基地和平台建设

为适应新世纪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要求,学校发挥综合型大学的整体优势,着力推进以基地和平台为基础的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到2010年,我校已建成5个国家“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3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及6个省级重点基地,形成了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的科研创新体系。其中,学校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CARD),在教育部2003年和2010年组织的两次全国151所重点研究基地评估中,均被评为优秀基地。

4.社会服务与国际合作

十年里,学校发挥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更为长三角特别是浙江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完成了多项为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和地方政府瞩目,并具有政策影响力的优秀研究成果,为政府、机关、企业建言献策,发挥了“政策智库”的作用。近十年,我校大量研究成果被各级领导批示、采纳、成为其决策参考,其中被省部级及以上部门采纳或获得重要领导批示的共计150余项。2006年与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共建的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承担了多项国家战略层面的研究课题,2010年浙江大学被评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

国际合作方面,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牛津、剑桥、东京、康奈尔等世界一流大学建立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合作关系,互派学者访问和讲学,共同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新世纪十年里,共独立或合作举办各类国际学术会议(含港澳台)298次。参加对外学术交流的学者每年大幅度增加,累计已有5000余人次出国(境)参与学术交流与合作,更有许多国际知名学者受聘浙江大学,欣然前来浙江大学任教、讲学,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莱因哈德·泽尔腾教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社长杜维明教授等。

二、主要经验

1.完善文科管理体制

新浙江大学成立不久,学校成立了文科发展领导小组,组长由校党委书记兼任,体现了学校领导对文科发展的战略意识。2008年,学校成立社会科学研究院,这是全国高校首家集管理服务和高端研究平台两大功能于一体的科研组织载体,是近些年学校在完善文科管理体制上迈出的重要步伐,旨在集中资源组建大平台,推动学科交叉和多学科协同攻关,打造科研高地。2009年,学校实施学部制改革,设人文和社会科学两大学部,将在加强战略资源整合、提升核心竞争力、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切实探索和尊重文科发展规律,真正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分类管理的平台。

2.加强科研大平台构建

在主动对接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区域战略需求方面,近些年浙江大学人文社科通过构建跨学科科研大平台,积极整合全校科研力量进行重大项目攻关,如“985工程”、“211工程”各基地、项目的建设,都是统筹各方力量积极整合的结果。新一轮“985工程”启动了“4+1+X”建设方案,着力打造“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跨文化研究院”、“国家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研究院”、“社会安全与公共政策研究院”四大创新基地、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平台以及若干特色研究项目,如“中国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研究”、“认知与行为的文理交叉研究”、“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研究”、“浙江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国际化进程中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战略研究”等项目。“4+1+X”建设方案具有包容性、共享性、开放性、灵活性等特点,在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和发展亮点,实现传统优势学科和新兴潜力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发挥了平台的积极作用。

3.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探索学术评价机制

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是人文社科发展的生命线。2010年,学校召开第二次文科大会,出台了《浙江大学关于加强文科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内容包括“启动‘文科领军人才全球招聘计划’”、“设立文科资深教授岗位”、“提高文科教师队伍建设国际化水平”、“改革文科学术评估机制,完善学术评价制度”、“改革文科业绩考评政策”等,切实深化了未来发展理念,开启了学校人文社科发展的新时期。

目前,学校已正式启动“文科领军人才全球招聘计划”,将面向全球招聘首期不少于30位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学科领军人才;同时设立“文科资深教授”岗位,待遇参照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执行;促成人事处和各学部推出一系列有利于提升文科教师队伍水平的有力政策,改善文科学术评价体系,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学术生态。这些举措将给浙江大学人文社科发展带来更大的推动。

三、标志性成果

学校一直鼓励具有核心学术价值和重要社会影响力的个性化研究,扶持具有原创能力的教师从事需要深厚积累和潜心思考的长期研究。2001—2010年,是我校重大科研成果突出涌现、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十年。

(1)陈桥驿教授的《〈水经注〉校释》、田正平教授的《世纪之理想——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和曹锦炎教授的《甲骨文校释总集》分别荣获2003年和2009年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在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郦学泰斗陈桥驿先生以《〈水经注〉校释》和《〈水经注〉校证》为代表的《水经注》研究系列,被认为是作者耗费半个多世纪心力的郦学研究结晶,是郦学研究中工作量最大、校注内容最繁重的研究,也代表了当今《水经注》整理研究的最高水平。

(2)教育学院田正平、肖朗教授的“中国近代义务教育研究”以宏阔的国际国内比较研究视野,对百年来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曲折历程及经验教训作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3)文化遗产研究院曹锦炎教授的《甲骨文校释总集》,对所有发表的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资料,从拓本着手,对照旧有的释文,作全面校勘,并重新写定释文,是迄今在甲骨文著录、编集方面最为完备的著作。全书卷帙繁多,共二十卷(二十册),多达五百余万字。

(4)2008年以后,我国首部断代绘画集《宋画全集》的陆续编纂出版,使学校迅速占领了艺术学科和艺术出版的高地,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这再次证明学校“抓大项目、筑大平台、组大团队、出大成果、作大贡献”的发展思路的前瞻性和有效性。首发两年多来,《宋画全集》得到了海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他们认为其价值可与《全宋诗》、《全宋文》相媲美。

(5)张涌泉教授主持的集敦煌学之大成的《敦煌经部文献合集》(共11册)于2008年出版,这是积十余年之功的敦煌合集的第一部分成果。这项跨世纪工程,是名副其实的敦煌文献整理研究的“集大成,高水平”之作。合集的其余三个部分《敦煌史部文献合集》、《敦煌子部文献合集》、《敦煌集部文献合集》也将陆续出版。

(6)2010年8月,随着由陈村富教授领衔完成的《希腊哲学史》第四卷的正式出版,倾注了老中青三代学人心血的《希腊哲学史(四卷本)》成为中国首部、世界第二部多卷本希腊哲学史著作,也标志着这项从1983年开始、延续近30年的宏伟学术工程圆满结束。对这一段人类童年时期的哲学思想的探本求源,是研究西方哲学和西方思想文化的重要基础。

四、“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学校人文社科发展将围绕浙江大学2020年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力争实现科研体量与内涵建设的同步发展,形成“世界水平、中国特色、浙大特点”,全面提升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

(1)加强重大成果培育。树立“精品”意识,加大重大成果的培育力度。诸如鼓励学者长期而艰辛地自由探索,推行代表作制度,集中力量整合大课题大项目,提高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的能力等,产生若干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产出一批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的科研成果,建立一批国内一流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群,真正体现一流大学的整体实力和学术风范。

(2)打造一流智库。瞄准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需求和国际学术前沿,积极对接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配合中国经济社会转型需求,整合多方资源,共建一批高显示度、多功能集成的研究平台,着力提升原创性研究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提高解决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的能力,成为服务国家和地方决策咨询的一流智库,形成“学术特区”和“人才高地”。

(3)推动研究方法转型。社会科学实验研究是国际学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2010年,学校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平台已基本建成四个文理交叉、学科交融的文科实验室,引进了科学研究的定量分析和实验技术手段,以这一资源共享、多学科交叉的服务平台为抓手,推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转型,提高研究成果的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确立浙江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竞争优势。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加快引进海内外一流人才和优秀团队,全力培养一批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基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形成结构合理、梯队分明、多元共生互补的人才队伍。

(5)提升国际化水平。结合教育部关于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大力推进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深度合作,切实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积极发挥学校人文社科在推动中国学术和中国文化传播中的应有作用;同时,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既要有追随式的国际化,更要有自主式的国际化,要努力把本土问题上升为具有普适意义的学术问题。

回顾过去的十年,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通过完善发展理念、明确发展道路、创新体制机制,在重大项目攻关、重点成果推广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综合实力得到很大提升,当然,离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挖掘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的后发优势,克服困难,跨越发展,紧紧围绕我校2020年左右基本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根据人文社科研究跨越总量、品质、声誉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内涵建设和品质提升,着力培育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提高决策咨询能力,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繁荣与发展,是下一个阶段学校人文社科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是浙大学人的共同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