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纪录片的特性

纪录片的特性

时间:2022-10-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谈到纪录片的特性时,人们往往首先提到它必须是真实的,但同时提出纪实性往往并不能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性,这样的说法也不错。但问题在于“真实”是一个较难确定的事情,不同的观念产生不同的真实观,同时任何艺术的理想状态也被认为,只有它在真实的情况下它才能被称为真正的艺术。如此一来,“真实”就很难作为一种区分性标准来检验一种影视表现形式到底是这个还是那个,但这里的纪实性规定可以区分一部电影到底是不是纪录片。

从上述所谈的观影经验和专家定义中,我们看到,纪录片主要是通过对具有现实生活依据的视觉影像的采集来积累影片素材,再运用某种世界观社会历史观、文化或审美观等主观意念对这些素材加以编辑,最终制成具有纪实性的影视作品。正是观念的不同,导致对纪录片的许多不同理解及其定义,但不管制作者和理论家秉持何种理解和定义,纪录片作品往往都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性:

第一,纪实性,以现实生活的确切描述及其本质揭示为宗旨,所提供的画面及其内容都是使用“自然素材”而得到的,即针对现实生活对象实际拍摄,或从现实生活的实际渠道而取得的,它们具有确切的时空和人事方面的真实要素和线索,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验证的,而不是想象性地虚构,不是按照某种艺术的假定性原则制作出来的。它所表现或暗示的主题,则是在综合、提炼了现实生活的材料之后,结合制作者的世界观、文化观和审美观,按照忠实于现实对象的原貌及其固有规律的原则,即所谓“非虚构叙事”的原则得出的结论,这就是纪录片的纪实性的含义。

谈到纪录片的特性时,人们往往首先提到它必须是真实的,但同时提出纪实性往往并不能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性,这样的说法也不错。但问题在于“真实”是一个较难确定的事情,不同的观念产生不同的真实观,同时任何艺术的理想状态也被认为,只有它在真实的情况下它才能被称为真正的艺术。如此一来,“真实”就很难作为一种区分性标准来检验一种影视表现形式到底是这个还是那个,但这里的纪实性规定可以区分一部电影到底是不是纪录片。

第二,文献性,它提供一种对社会生活的历史记录价值,即在精确描述现实的同时,提供制作者综合特定时代现实生活的物质状况和精神气质所感悟到的社会和审美判断,以此作为对社会文化发展和积累的一种贡献,可以作为同时代人们的认知和感悟材料,也可以留给后世的人们作为一种历史资料来使用。这是纪录片不同于以审美享受为目标的故事片的地方,即它以对现实存在的精确记录及其价值判断和审美感悟为制作宗旨,认知价值是作为其中的主导方面受到重视的,其次才是相关的价值判断和审美享受的提供,这就是所谓“文献性”的含义,也因此纪录片的认知价值不是如同流水账式的监控镜头所记录的画面,它是既针对表象进行记录,又深入本质进行剖析的。

图1-3 《无粮的土地》

第三,社会性,纪录片尤其关注当代社会生活的问题及其解决情况,这在与虚构的故事片相比较时更加明显。虚构的故事片以审美感知和享受为创作宗旨,其价值主要在对人生的情感问题的探求深度和艺术表现之创造性的强度,以及美的人和事物的生动表现,其题材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人物,但往往更多的是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其艺术内容与当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较为远离的。但纪录片则非如此,由于纪录片制作者往往是将认知价值作为影视艺术首要宗旨的社会活动家或文化艺术工作者,其观众也多是对自身的现实环境和社会生活状况相当关注的高层次人群,加之纪录片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纪实性和文献性,因此纪录片关注社会性,直面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并尝试提供或启发人们思维的特点就相当明显。比如拉毕格在其《纪录片创作完全手册》中所列的二十部经典纪录片中,大部分都是涉及现实社会问题的作品,著名的有《无粮的土地》《夜与雾》《推销员》等。

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消费文化的繁荣,纪录片在题材选择和主题的严肃程度上都有较明显的娱乐化趋势,如有关自然地理和文化艺术的作品数量剧增,这是社会文化变迁所带来的客观结果,但还是有相当多的制作者坚持严肃的社会性题材的拍摄,而具有震撼性的作品总是有着较深广的社会现实生活人文关怀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